「王醫師,為何妳那麼反對生酮?很多醫師都說只要能持續一輩子就是好方法欸。」
孩子,恕我無法鄉愿,你可以斷食+重訓一輩子活得像苦行僧我沒有意見。但是 #高飽和脂肪(富含動物性蛋白質跟脂肪)的飲食是正常專科醫師都應該反對的,我說過不下數百次,「低碳」跟「高脂肪」要分開來看,不要只看到低碳的好就覺得吃高脂肪沒關係。
所謂胰島素肥胖假說,一直是個被近年研究駁倒數次的錯誤假說,今年一月《Nature medicine》做的人類隨機對照研究,發現比起 #以植物為主的低脂高碳飲食, #以動物為主的低碳高脂飲食, #更容易掉瘦肉組織,而且 #不需要自我感覺良好的覺得都是水份。
那篇研究有看尿液中的氮含量,發現即使生酮組的蛋白質吃的比較多,但是卻呈現負氮平衡(身體用掉的比吃進去的多),表示肌肉的分解量的確變多,可能就像我重申數次的, #高脂肪會降低蛋白質的吸收率, #高脂肪造成的胰島素抗性導致肌肉異化大於合成,因為植物組的蛋白質攝取量沒有比較多,尿液中卻沒觀察到這樣的現象。(原文: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etary nitrogen intake and urinary excre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with the low carbo diet,indicating that the LC diet resulted in a greater net loss of body protein despite consumption of more dietary protein than low fat diet)
蛋白質確實流失,應該無法用什麼脫水或肌肉肝醣來解釋。有人說那我就生酮+重訓hold住肌肉可以了吧?這⋯⋯為何要做 #拿破網捕魚的事呢?不能好好跟 Kai Chang 楷教練一樣多吃植物性高蛋白+重訓不是很好嗎?(乾脆承認你就只是想吃肉吃到爽,但是不要把別人的健康拖下水)
另外這個研究也有發現,生酮組的 #胰島素抗性變高(對!生酮派很愛講的胰島素抗性,事實上高脂肪會誘使胰島素抗性是非常基礎的觀念),我不知道怎麼會有人看到「單純低碳」導致的低血糖就很開心的覺得高脂肪好棒棒。
而且這篇研究也發現「純脂肪」來說,植物低脂高碳組比動物高脂低碳組下降的純脂肪更多,欸⋯⋯ #低脂肪比高脂肪有助於降低體脂率,這不是也是最基本的觀念嗎?應該不意外吧?
再來反對長久吃生酮, #是擔心肝臟的傷害。
去年在《美國生物實驗學會聯合會會刊》有一篇談討高BCAA支鏈脂肪酸+高脂肪餵食老鼠,來模擬人類吃肉類導致生酮的環境。
結果發現,當肝臟長期暴露在「高脂肪生酮」的環境,會導致大量進入的脂肪酸在肝臟產生酮體的過程中,誘導肝臟脂質氧化,並通過 TCA 檸檬酸循環的各個步驟,產生大量ROS活性氧物質,雖然生酮飲食使肝臟的脂肪新生減少,但是這種代謝重塑 #不但沒有改善胰島素抵抗,反而誘導了 #肝臟中的纖維化基因和發炎反應。
總之,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 )的人若長期暴露於高脂肪生酮環境,有可能加重肝臟的粒線體功能障礙。
由上述近兩年研究可知,過去的生酮研究像瞎子摸象一樣,摸到某個面向(減重、血糖變低)就誤以為它是好的飲食,殊不知後面越來越多研究一一把問題點出後,才發現這並不是個適合長久執行,甚至會造成長久身體損害的飲食。
最近大家都說伊森們戰力很強搬板凳拿雞排,我覺得實證拿出來說話其實真的沒啥好戰,而文章也應該是建設性的希望改善他人健康,例如,去戰喝水不能提升代謝就真的很無聊,請問民眾聽你的話不喝水後就會比較健康嗎?多喝水的好處根本不能以代謝兩字蔽之。
會一直反對生酮,就是因為想要多救助幾個只看到瞎子摸象的結果,而覺得自己正在為健康努力但方向錯誤的人,雖然你的身體與我無關,雖然我的立場一直很鮮明的會得罪很多支持生酮的專家,破壞很多長久建立的利益體系,但是會對身體有害的飲食就是有害,我無法再看到這些研究結果之後保持沈默。
也希望認為高脂肪飲食還是有好處(不要跟我說低碳,低碳也可以低脂說好幾次了)的人,麻煩理性論述留言給我看研究,我們好好討論研究的設計方式跟結果解讀,找出一個讓人放心的結論,不需要秀自己的肌肉或恥笑別人的身材,或說自己生酮很健康之類連專家等級都稱不上的東西來佔版面,謝謝大家🙏
#肉不是不能吃而是要少於植物性食材
#高飽和脂肪的壞處是跟反式脂肪不相上下的
#低脂飲食可以扭轉所有高脂肪帶來的傷害
#要產生酮體低脂肪也可以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890的網紅鋼琴輕鬆談-手指建立&音色表達Aweken your inner pianist,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感謝海外來台學習與手指建立緣起 我們很常有機會到國外參加音樂營,現在很高興有一個課程能夠讓海外學生飛來台灣學習,現在每個月都有學生飛來學習,也有在德國、法國留學的臺灣學生利用寒暑假回來建立手指與學習音色表達。 再次謝謝大家不辭辛勞的學習精神,希望這些遠道而來的朋友對台灣有非常美好的印象。⛲️⛰...
「肌肉纖維化是什麼」的推薦目錄:
肌肉纖維化是什麼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藥事知多D】張先需不需要服這種藥呢?
張先,大家未必聽過,不過藥罐子相信大家應該聽過蘇軾吧?
其實蘇軾是張先的好友,而且同樣喜歡寫詩填詞,雖說人氣或許比不上蘇東坡,不過同是一位著名的文學家。
相傳張先在八十歲的時候,納了一個十八歲的妾,便拿這件事跟蘇東坡賦詩道: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髮。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
聽罷,蘇軾便以文會友,以詩還詩道: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當然「忘年戀」不是本文的重點。
重點是……嘩!一個自稱「白髮」的「花甲」老人仍然有心有力,不需要假手於人……修正,應該是假手於藥,果然寶刀未老,不是嗎?
不過所謂「再鋒利的刀都會有生鏽的一日」,萬一真的力不從心,怎麼辦?
這方面,其中一類常用藥便是磷酸二酯酶抑制劑(Phosphodiesterase Inhibitor, PDEI),主要是Sildenafil、Tadalafil、Vardenafil。
一般相信這三種藥的藥效彼此沒有明顯的差異。[1][2]
其中Sildenafil、Vardenafil一般會在服藥後大約一小時內見效並會維持大約4至5小時的藥效,所以一般建議行房前至少30至60分鐘服用,給予藥物足夠時間發揮藥效。
在使用上,服藥後2小時內不宜進食肥餐(Fatty Meal),即膏粱厚味,因為這可能會減慢藥物的吸收,從而延緩藥效。所以最理想的服法當然是餐前2小時或者餐後2小時服用。
至於Tadalafil一般會在服藥後大約2小時內見效並會維持大約36小時的藥效,所以一般建議行房前至少2小時服用。
同時因為Tadalafil的時效較長,長達36小時,自然便不用「即興即食即做」,一般較方便。
在使用上,食物一般不會影響Tadalafil的吸收,所以未必需要餐前服用。
話說回來,這類藥主要透過抑制體内的磷酸二酯酶(Phosphodiesterase, PDE),主要是第五型磷酸二酯酶(Phosphodiesterase Isoenzyme Type 5, PDE-5),便可能會提高體內一種稱為環鳥嘌呤苷單磷酸(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 cGMP)的水平,從而可能會導致陰莖海綿體(Corpora Cavernosa)的平滑肌鬆弛,舒張血管,增加陰莖的血流量,產生勃起的效果。
因為這類藥還可能會舒張體內其他血管,例如頭顱、皮膚,從而可能會產生頭痛、臉潮紅、這些副作用。
當然不用問,還有低血壓。
除此之外,這類藥還可能會「踩過界」,同時可能會抑制其他磷酸二酯酶,從而可能會出現其他副作用。
其中Sildenafil同時較可能會抑制視網膜(Retina)上視桿細胞(Rod Cells)、視錐細胞(Cone Cells)裡的第六型磷酸二酯酶(Phosphodiesterase Isoenzyme Type 6, PDE-6),便較可能會出現視力模糊、藍視(Cyanopsia)(視物皆藍)的副作用。
至於Tadalafil同時較可能會抑制肌肉的第十一型磷酸二酯酶(Phosphodiesterase Isoenzyme Type 11, PDE-11),便較可能會出現肌肉痛的副作用,例如下背痛(Low Back Pain)。
在罕有的情況下,這類藥還可能會矯枉過正,誘發陰莖異常勃起(Priapism),簡單說,便是「太持久」。別以為「金鎗不倒」是一件好事,實際上,這往往可能會誘發不可逆性的陰莖海綿體纖維化(Corporal Fibrosis)並可能會導致永久性勃起功能障礙(Erectile Dysfunction),俗稱「陽痿」。[3]所以如果用藥者服藥後持續勃起超過4小時的話,請盡快求醫處理。
值得一提,性刺激可能會促進陰莖的內皮細胞(Endothelial Cells)釋放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出來,用來促進cGMP的產生,舒張血管,促進陰莖勃起。
因為一些藥例如硝酸鹽類(Nitrates)同樣可能會釋放一氧化氮出來舒張血管,所以一般不建議兩者同時同服,避免誘發低血壓,構成危險,一般建議服用Sildenafil、Vardenafil後不宜服用硝酸鹽類至少24小時;至於Tadalafil則需要至少48小時。[4]
除此之外,這類藥一般避免與酒精同服,因為這可能會誘發直立性低血壓(Orthostatic Hypotension)。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提醒。
為什麼?
唔……君不見很多情侶往往喜歡上浪漫餐廳吃燭光晚餐開紅酒摸酒杯搞氣氛弄情調做前奏嗎?再說,酒或許不能壯陽,不過卻能會壯膽,對吧?
所謂「酒壯色膽」,此之謂也。
所以不論有沒有服藥,還是少喝酒為妙,以免酒後糊塗。
最後有人可能會投訴道:
「咦?為什麼服藥後還是不行?」
唔……背後的原因,一般主要可能有以下兩個:
第一,這類藥還是需要性刺激做訊號發揮藥效,所以只適用於「有心無力」的人,並不適用於「無心無力」的人。
第二,這類藥並非萬試萬靈。實際上,大約30至40%的人服藥後還是無效。[5]
(如欲了解更多用藥資訊,歡迎看看「小小藥罐子」網誌。)
💊💊💊💊💊💊💊
BLOG➡️http://pegashadraymak.blogspot.com/
IG➡️https://www.instagram.com/pegashadraymak/
YT➡️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QOMojMd6q7XnESMWwldPhQ
📕📕📕📕📕📕📕
著作➡️藥事知多D、用藥知多D、藥房事件簿、家居用藥攻略(各大書店有售)
Reference:
1. Curran MP, Keathing GM. Tadalafil. Drugs.2004;63:2203-2212.
2. Keating GM, Scott LJ. Vardenafil. Drugs.2003;63:2673-2703.
3. Halls JE, Patel DV, Walkden M, Patel U. Priapism: pathophysiology and the role of the radiologist. Br J Radiol. 2012;85(Spec Iss 1):S79-S85.
4. Kloner RA, Hutter AM, Emmick JT. Time cours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adalafil and nitrates. J Am Coll Cardiol. 2003;42:1855-1860.
5. McMahon CN, Smith CJ, Shabsigh R. Treating erectile dysfunction when PDE5 inhibitors fail. BMJ. 2006;332:589-792.
肌肉纖維化是什麼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41萬劑AZ疫苗,28日開打 5萬警消列優先》
https://news.tvbs.com.tw/life/1516552
【紐約市公立醫院擔任內科住院醫師---張凱銘分享,5-14-2021】附上分享:
其中AZ副作用:1)亞洲人比白種人少:2)國際因多起經驗,血栓可監控、醫治請參考:
現在已經不是2020年3月了,對於COVID知識,我們了解更多了,很多過去錯誤的做法,都可以調整,有新的東西,也應該嘗試使用,這就是與時俱進。不要害怕病毒,我們可以克服。
●傳染力:
為什麼COVID-19傳染力驚人?
因為無症狀也可以開始傳染,這跟2003年的SARS不一樣,SARS原則上要病人有發燒或咳嗽症狀才會傳染,所以當年很快就可以擋下來,現在的COVID可以沒有症狀也傳染給別人,所以各大出入口體溫篩檢其實不一定很有用。因為可以無症狀感染,所以疫情才會這麼難以控制。
COVID原則上出現症狀前兩天到發病後一天內傳染力最強,發病後七天內逐漸減弱傳染力。
病人多久還有傳染力確切時間很難告訴你一個數字,但是大致上7-10天後就沒有什麼傳染力了,這也是美國CDC的隔離時間是訂在10天的原因,當然不是說十天後就一定不會傳染,這邊是說傳染力越來越弱,機率越來越低,一個概率的問題,醫學到最後都是統計的問題,極端值先不討論。
●什麼叫確診?
在此次疫情爆發之前,時常看到境外確診者,常常沒有症狀,也許在國外一陣子前染過病,到台灣篩檢陽性,或甚至是隔離14天後期滿然後自主申請檢驗然後被確診,那些人的通性都是CT值很高(>30),抗體早就已經產生陽性,這代表,他們早就被感染了,他們某種程度已經免疫了,PCR測出來的只是死掉的病毒片段被檢驗出來,其實沒有什麼傳染力不用太擔心。
CT值代表要複製病毒片段多少次才能被檢驗出來,所以CT值如果很高,代表病毒片段實在是太少了,要一直複製到30次以上才有辦法被檢驗出來,有個小篇的NEJM韓國研究指出CT值在28.4以上病毒培養都培養不出來,所以CT>30其實根本不用擔心。
這種沒有什麼臨床意義的病例,是否有需要每個人都送去負壓病房隔離,我認為是很需要商榷的,我很難想像這些人既沒有症狀,也沒有傳染力,到底是要住院做什麼治療?如果疫情不嚴重就算了,但國內疫情持續升溫,這可能占用醫療資源讓有需要的人無法住進醫院,那問題就大了。
現在已經是2021年五月了,早已不是2019年12月或2020年一月,COVID已經不是神秘的病毒了,我認為需要用科學方法對待隔離這件事。
然而此次境內社區感染,很多都是有症狀且CT值低(10-20幾),這些人就是剛被感染,這些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確診者,這些是最要小心的族群。
●檢驗:
PCR是1980年代就發展出來的一種檢驗技術,這不是什麼酷炫的科技也不是昂貴的檢查,任何一個檢驗,結果是死的,判斷是活的,如果有偽陽性或偽陰性問題,都可以再重複檢查。臨床判斷不能忽略。如果覺得重複檢驗費太貴,那問題應該是為什麼此項檢查會這麼貴,而不是懷疑其檢驗的必要。COVID都可以無症狀,如果懷疑COVID,不要用猜的,要用驗的。
●Variant (變異病毒):
COVID病毒跟其他常見流感病毒一樣,越多人被感染,病毒一直複製,外膜就容易產生片段的變異,所以本質還是同一個病毒,因此我不喜歡用變種病毒這個名稱,我比較喜歡講變異。
不管是英國或南非病毒,他們並不會使感染後的病人變嚴重,但是變異病毒的傳染力確實比較強,也可能讓疫苗效果比較不好,但是目前看來疫苗對英國變異病毒還是有效的。我認為未來的世界可能會需要每年都打COVID疫苗,就像流感每年都會變,每年都該打流感疫苗,任何人終究都需要打COVID疫苗,在這地球村就是不可能不打,除非你永遠關起來不要跟外界的人接觸。
阻止病毒繼續傳播的最好方式就是疫苗。如果可以,我希望全世界70億人現在都注射好疫苗,一兩個月後COVID大流行就會終結。為什麼COVID一直流行,就是因為全世界疫苗施打太緩慢,太多人猶豫不決。越慢打疫苗,病毒一直在複製,一直複製的結果就是又產生變異,到時候疫苗又漸漸失去效果,大流行又要重來一輪。
●疫苗:
現在全世界有四家有效的疫苗:Pfizer和Moderna是mRNA疫苗,AZ和JNJ是腺病毒載體疫苗。這四種都非常有效,重症死亡率保護都非常的好。疫苗最重要的是防止死亡,不是打了就一定不會被感染。
實際上COVID大部分的人被感染了只有輕度或無症狀,但是有些有危險因子的人(COVID特別喜歡攻擊老年人,肥胖,糖尿病者)可能產生嚴重肺部纖維化而至死亡。
如果今天全世界的人都打滿疫苗,有些人也許還是會有感染或輕微症狀,但是到時候就不會有人擔心,因為跟感冒一樣,沒什麼大不了的!今天還在擔心那些輕微副作用(發燒、疲憊、肌肉痠痛這些真的是無關緊要1-3天就會消失的副作用),那你就失去了大局觀。
99.99%的人都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甚至在國外都有過敏案例用漸加劑量還是把第二劑疫苗打齊的記載。打疫苗很多人當然會有不舒服反應,但是這些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打疫苗本來就不是要打舒服的,打了針會不會舒服一直都不是打疫苗的考量點,就跟你終究要買歐洲車,你這輩子終究是要打COVID疫苗的,早打就早有保護力,就不會一直擔心會不會被感染。
我認為能早點打疫苗就是好事,任何上述四種疫苗都非常的好,真的不需要挑,沒有打就是沒有防護力,與其思考70-95%的差距,不如想0-70%的差距,沒有打疫苗病毒可以長驅直入,有疫苗你平常沒有太多病史或免疫問題,你要死於COVID的機率會非常非常的低。
打疫苗不是大學聯考,去計較一兩分的差距,每個疫苗臨床試驗的基準點都不一樣,沒辦法拿純數字去比較。美國人做事慢,非常沒有效率,有在美國生活過一定知道這點,然而美國疫苗是在FDA星期五通過,星期一就開打,這點就非常有效率。看到很多人因為疫情爆發終於願意趕快打疫苗了,這也算好事,雖然在過去兩三個月早就可以做的事,真的是有點可惜。我真的很希望疫苗覆蓋率可以再高一點。
●疫苗副作用:
常見副作用就不說了,發燒疲憊肌肉痠痛等,這些不應該是你不打疫苗的理由。有些人可能淋巴腫大但是不嚴重且看運氣。立即過敏反應極度罕見。
現在要談談血栓。AZ或JNJ(嬌生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有一個非常罕見(約十萬到百萬分之一),但可以是嚴重的副作用就是血栓問題。這邊的血栓並非腿部因久不動而產生的靜脈栓塞(DVT)或肺栓塞(PE),而是會產生類似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的原理,身體產生platelet factor 4 (PF4)抗體跟heparin結合消耗血小板導致的血栓問題,然而這些人都沒有接觸過heparin類藥物,所以因為疫苗導致的血栓病有一個新的病名叫做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 (VITT),這比較類似自體免疫反應,常發生在年輕女性,過去可能沒有什麼明顯病史或血栓問題,在打了AZ或JNJ疫苗,一般在兩個禮拜左右發作(時間相對短,長一點可能一個月),血栓產生部位有可能是在splenic vein or cavernous venous sinus,所以病人也許會有肚子痛、頭部腦神經異常,動眼神經異常,視力異常,等問題。
*如果是腦內血栓影像診斷甚至要靠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血液檢查要驗HIT panel (PF4 or serotonin release assay)。
*相信很多台灣醫師可能根本沒有驗過HIT,因為東方人血栓問題不大,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好事所以更加肯定疫苗風險是很低的。
*臨床醫師警覺性要很高。疫苗副作用通報系統要很完善才行。治療方式不可以用傳統heparin類的抗凝血劑,enoxaparin這些常見的都不行。可以使用argatroban,fondaparinux,或DOAC (apixaban, rivoraxaban)這類。還可以用IVIG治療。所幸國外的案例多半治療後無大礙。
●COVID的治療,現在有什麼?
- 剛確診沒多久,最好前48小時內,如果屬於高危險族群(病人本身身體比較差者),打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效果最好,可以預防病情的進展,在美國有很多infusion center,或有些急診也可以打,抗體趕快中和病毒。美國現在有Regeneron藥廠的Casirivimab/imdevimab跟Bamlanivimab/etesevimab。
-
Hydroxycholoroquine奎寧在2020年三月美國疫情剛爆發甚至世界各地都很常用,多個研究出來結果就是沒有用,希望以後不會有人再提這個了。
*慎用抗生素:在2020年三月幾乎每個人因為COVID住院都會給azithromycin等抗生素,因為臨床上病毒性肺炎跟細菌性肺炎都很類似。但是發現COVID剛發病很少有細菌感染,如果病人只是乾咳,沒有痰,CXR或CT很典型就是bilateral GGO沒有局部consolidation(局部細菌肺炎感染),其實可以不用上抗生素。
一般細菌性感染多半發生在ICU病患、插管者、住院住兩三個禮拜以上者,這些再好好考慮。
不應該每個人得到COVID就給抗生素。
*Remdesivir IV for 5 days(200mg*1 day, then 100mg*4 days)在美國算最常用的抗病毒藥物,如果有氧氣需求患者一般都會給,注意肝指數可能升高需要檢測,攜帶remdesivir的cyclodextrin需要靠腎臟清除所以如果eGFR<30可能不能使用,但是洗腎可以清除所以洗腎患者又可以使用
*Dexamethsone 6mg IV or PO for 10 days: nejm上大名鼎鼎的recovery trial顯示,對於重症患者(需氧或插管者)有助於降低死亡率,特別是插管者幫助最大,因為可以避免免疫風暴過度激化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如果病人不需要氧氣輕症患者,給dexamethasone是無用的,請勿濫用類固醇。
*氧氣目標不一定要100%,如果病人沒有特別覺得喘,SpO2維持在92-96%左右其實也可以。
跟2021年3月做法不一樣的事,避免早期插管! 插管可以避免最好,一旦插管就很難拔管。
*俯臥(肚子貼地臉朝下)prone position對於血氧維持還是非常有效,high flow nasal cannula (HFNC)高速鼻氧氣管對於維持血氧也很有效,這些都可以避免走入插管這一途。
*Tocilizumab: 2020年3月很多人用,後來研究說沒有用,最近又捲土重來越來越多研究看似有用。Toci(這樣簡稱才不會念太長)是IL-6 inhibitor,可以抑制免疫反應也是想避免走入cytokine storm,先前研究結果會失敗可能跟使用時機最有關,因為不是每個病人都可以給,而是建議在氧氣需求量一直增加,已經到只用HFNC或BiPAP這種階段隨時要被插管這種階段可能會比較有用,而且至少給過類固醇(上述的dexamethasone)24小時還是一直惡化再給。
-*小心菌血症甚至黴菌感染:這些是指ICU重症患者,他們可能產生MRSA or MSSA bacteremia, Candidemia等,如果住院有發燒,該做的blood culture還是不能少。甚至有些病人肺部產生mucormycosis or Aspergillosis的關聯性世界各國有越來越多的paper報導 (我也有一篇相關論文)。
●後記:這算是一年後的一篇心得文章,在美國紐約2020年3月我們走過最可怕的多次融斷潮,紐約當時宛如空城,時代廣場空無一人,空氣中彷彿都有高濃度的病毒,ICU要擴張三倍,整間醫院只有COVID病人相比,現在怎麼樣台灣情況都好得多,而且現在有疫苗,有更多對病毒的認識,少了很多未知,我們現在更多知道什麼藥物有用,什麼沒有用,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
*我對台灣人高水準的國民素質很有信心,多半人都很願意戴口罩也配合,疫情肯定不會太差。
*冷靜準備,有疫苗趕快打。
*看著歐美在疫苗施打後疫情逐漸散去,台灣也不可能永遠用高壓圍籬,非常”old school”的”2020年”防疫方式一直下去,最有效控制疫情還是要靠疫苗,希望全球大流行可以趕快結束。
●補充:
#兒童:
小孩子也會得到COVID,他們症狀多半比較輕微,但是說小孩子得到都不會有事也不是正確的。有部分小孩得到病毒急性感染也可能會嚴重到插管,因此不能因為多半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就掉以輕心。小孩子常常造成家長或成人的感染來源,就算小孩子沒什麼事但是如果傳染給家裡長輩可能導致長輩嚴重生病,因此這部分公衛預防也很重要。
另外小孩比較可能因為COVID的併發嚴重疾病叫做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MIS-C),在美國我們讀MIS-C為”Miss C”,MIS-C並非病毒急性感染導致的疾病,實際上多好發兒童感染後一個月後,其症狀表現如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這些病人說不定COVID PCR都已經陰性,因此不需要給remdesivir等抗病毒藥物,這比較像免疫發應引起的全身發炎反應,處置方法類似Kawasaki disease,給IVIG、Aspirin,要做心臟超音波Echo。成人也可能會有MIS-A (A=adult),但是成人科醫生對川崎病經驗不足也許比較容易漏掉。
目前僅有美國Pfzier、Moderna 疫苗降低施打年齡到12歲以上,其他疫苗還沒有開放讓兒童施打。
#孕婦:
孕婦如果感染到COVID多半還是輕症為主,但是部分病人會有比較糟的預後。所以如果能盡早接種疫苗,還是多一點保護。目前沒有證據疫苗會對流產或胎兒有不良影響,實際上很多新生兒的血液可以測得對抗COVID的抗體,意思是說如果媽媽有打疫苗,新生兒也會間接打到疫苗,其實對兩方都是好事。如同之前所說AZ有可能導致某些罕見血栓,而這個又比較好發較年輕的女性,是一個要衡量的點,但各大婦產科醫學會偏向鼓勵孕婦施打疫苗,病人需要知道潛在風險,孕婦打了疫苗也不用太恐慌,如果疫情嚴重施打可能還是Z>B。
#COVID後遺症:
有部分人得到COVID後,儘管已經康復沒有病毒感染的跡象,但還是有持續的症狀特別是疲憊、思慮不清、運動一下就很累需要停止、焦慮、嗅味覺異常等甚至到六個月以上之久,此為“Post-acute sequelae of SARS-CoV-2 infection” (PASC)。
PASC是一個真實的疾病國外很多人都有類似的問題,多半好發年輕女性30-40歲左右,可能跟免疫反應有關,一系列的血液或抽血檢查多半都正常,卻有持續的症狀且都得過COVID,他們一般都沒有嚴重COVID疾病,多半輕症且不需要氧氣。目前沒有特別好的治療方式,症狀治療為主,時間久了多半慢慢改善緩解,可能需要多方專科(包含精神科)一起幫助病人。
#COVID傳染途徑:
還是以空氣、飛沫傳染為主。接觸傳染似乎沒有想像中常見。勤洗手、環境清潔當然很重要,但是不用過度恐慌而反覆一直消毒等,接觸傳染沒有那麼容易傳染。
#疫苗副作用處置:
不需要預防性吃退燒藥,如果有發生發燒或疼痛等再吃止痛退燒藥就好(acetaminophen or NSAIDs)。免疫力不全者或老人、安養院居民,其實是最需要施打疫苗的對象,因為他們一旦得到COVID死亡率最高,這些人施打疫苗反而最不會有任何症狀因為他們免疫反應力弱,就算是施打了mRNA疫苗還是可能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因此「還是要戴口罩」等,特別小心。
*他們是所謂”breakthrough infection”(突破感染)最常見的族群。這也是為什麼我建議一般人有什麼疫苗就先打什麼,因為對一般人來說現有疫苗保護力其實就很夠了,根本不用區分保護力高低。基本上打滿了都可以非常有效預防重症,至於高危險族群,他們更不能承擔沒有疫苗保護的風險下,總之就是建議趕快施打。
Thank you for this most interesting consultation, allowing 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most difficult and challenging case. I shall continue to follow up with you.
肌肉纖維化是什麼 在 鋼琴輕鬆談-手指建立&音色表達Aweken your inner pianist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感謝海外來台學習與手指建立緣起
我們很常有機會到國外參加音樂營,現在很高興有一個課程能夠讓海外學生飛來台灣學習,現在每個月都有學生飛來學習,也有在德國、法國留學的臺灣學生利用寒暑假回來建立手指與學習音色表達。
再次謝謝大家不辭辛勞的學習精神,希望這些遠道而來的朋友對台灣有非常美好的印象。⛲️⛰
「手指建立」是什麼呢?從何而來呢?為何要來台灣上課呢?
它的確達到很多不可能的任務:
👍在短時間內放鬆(這在放鬆課程是非常顯著的成就)並彈到前所未有的速度
👍讓年輕學子放鬆演奏李斯特、蕭邦練習曲
👍讓受傷的學生可以再次彈琴並彈得更好(這很驚人😲~)(注)
👍讓初學的小朋友也能感受到放鬆
👍解開大師為何是大師的音色之謎等等.......
「手指建立&音色表達」在推廣後,慢慢發現可以用在其他樂器上,譬如小提琴、大提琴、豎琴、吉他、直笛等等.......這令人更加雀躍,讓我們一起努力,將這智慧之光帶到全世界!
#一起來聽聽嚴老師的分享
#謝謝海外朋友熱情的支持
#大家可以幫忙分享此喜悅訊息
注:雖手指建立可以幫助受傷學生繼續彈琴,但重建過程辛苦,提醒切勿練到受傷,因肌肉纖維化失去彈性後,是永久的傷害,也無法用手指建立挽回。
肌肉纖維化是什麼 在 按摩師說按越大力越有效!肌肉纖維化是遲早的問題!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肌肉纖維化是 遲早的問題!|全身痠痛可能與睡姿相關|脊度完美. ... <看更多>
肌肉纖維化是什麼 在 [分享] 肌肉會纖維化是什麼原因? - 看板Health_Life 的推薦與評價
https://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5090116239
***肌肉纖維化的定義:肌肉組織屬於體內的穩定細胞,受傷後不會再分裂
新的細胞,傷口是由纖維母細胞來修復,修復完畢的組織稱為疤痕組織,
也就是纖維組織。肌肉纖維化的意思,就是肌肉曾經受傷,包括挫傷,拉
傷,或割傷,這些傷修復以後,肌肉裡面就會有纖維組織,稱為肌肉纖維
化。
***肌肉纖維化的影響:肌肉肉若纖維化會影響肌肉的收縮彈性和肌力變弱,
也會覺得較僵硬.?還是就醫讓醫師 為您診斷,免得心裏不放心.
基本上假如您的問題已經過肌肉病理切片證實為肌肉纖維
化,是否會影響身體上其他部位的肌肉則視其疾病的本質
而定(亦即醫師所給的最後診斷).
如果會侵犯眼部肌肉最可能應是影響到眼球的轉動,表現
出複視的症狀;如縮瞳肌有受影響表現出的是調視的問題
,也非散光(散光主要因角膜不平整所致).
影響呼吸有關的肌肉有兩處,一為呼吸道內的,另一為胸部
肌肉,假如有受影響就會影響呼吸的功能.
整體而言您目前應該做的是與醫師配合確定疾病的本質,
好好治療,以上的情形只是假設,不一定會有.
med.mc.ntu.edu.tw/~fm/wwwboard/messages/488.html
***肌肉纖維化的預防:
大多數的運動傷害是可以不需經由手術的方式來治癒,而且可以自然痊癒
的;需要手術治療的傷害,大都是影響到骨骼架構、關節活動,或是關節
穩定度的嚴重傷害。
運動傷害的預防
(一)熱身的活動:熱身活動可以增加血流量及攝氧量,增加神經的傳導
與反應性、高循環血流及攝氧量,以及減低關節僵硬性,以增加活動的範
圍。一般而言,熱身15-30分鐘,可以維持30-45分鐘,所以太早熱身幫助
也不大。
(二)伸展運動:主要是讓關節的活動很平穩的達成極限,以增加肌肉、
肌腱,以及韌帶的伸展性,也就是拉筋。伸展活動可以降低肌肉、肌腱受
傷的機會,並減少肌肉酸痛的機會,更可以提高活動的效力。要注意的是
運動前要伸展,運動後也要做伸展運動,讓肌肉、肌腱,以及韌帶漸漸回
復休息的狀態。
(三)使用運動護具或貼紮術:主要目的為限制關節某方向的活動,或限
制超過某個範圍的活動。對於曾經受過傷或容易拉傷的部位,藉護具或貼
紮術來預防受傷。
(四)針對運動傷害的內在、外在因素做預防:
1. 外在因素的預防:運動時必須對環境有所醒覺,天氣是否良好、光線是
否足夠,以及場地是否適合,而且要遵守比賽規則及場地的使用規則,也
要注意自己的體力及技術水平。在運動前,要小心檢查所使用裝備,看看
穿戴的運動服裝是否適合。
2. 內在因素的預防:運動員必須知道自己身體結構的限制與特性。在運動
前要做充足的熱身及伸展運動,並且要進行身體狀態適應的訓練,從而減
低受傷的機會。心理準備方面要注意的是,要認識該項運動,明瞭技巧的
掌握,並且在運動時集中精神,以減低緊張的情緒,並建立足夠的信心。
(五)適當的休息及營養補充:在劇烈運動後,應做一些較溫和的運動,
目的是讓心臟血管系統恢復正常,並且幫助排除肌肉內的代謝廢物,使身
體逐漸進入休息狀態;營養的補充主要包括水份及電解質的補充,過度疲
勞或營養不夠的身體,不但容易發生急性運動傷害,也容易產生慢性傷害。
五、運動傷害的處理原則(RICE):
運動傷害如果在早期能給予適當且正確的處理,對受傷部位的癒合以及後續
的治療都有很大的幫助,並且快速恢復運動機能。下列提供運動傷害發生時
的RICE處理原則,待適當處理後應儘速至醫院診所尋求醫生做進一步處置。
(一)R=Rest(休息):應立刻停止受傷部位的活動,以避免因繼續出血腫
脹而加重傷害。
(二)I=Ice(冰敷):受傷部位48小時內應進行冰敷,並嚴禁推拿、按摩與
熱敷。冰敷的時間為每隔二至三小時冰敷15-20分鐘。冰敷可以減低出血、疼
痛與腫脹並放鬆肌肉。
(三)C=Compression(壓迫):加。對受傷部位進行壓迫固定,使其不再出
血,可以使用彈性繃帶纏綁,纏綁的力量應適中,若肢體末端出現紫色或麻木
感,表示包紮太緊須放鬆些。
(四)E=Elevation(抬高):應抬高受傷部位以減少繼續出血。受傷的部位
若在上肢,可抬高患側使其高於心臟;在下肢則最好高於骨盆的位置。
www.mcu.edu.tw/admin/studentaff/main/news/news_022.ht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5.196.17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