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開學一週後,我總算慢慢調整步調,重新找回產出的能力啦!
我想先分享這幾個月來與病毒共處的旅程。
別緊張,不用通報疾病管制局把我隔離,此病毒非指新冠狀病毒,而是我第一次遇到的「病毒疣」,也就是所謂的人類乳突病毒。
雖然前陣子大家是因為新冠狀病毒得要居家防疫,但早在疫情升溫三級的一個多月前,我就率先開啟與腳趾頭上難纏病毒疣的長期抗戰了。
剛開始左腳中趾踩在地面有點疼痛,稍微檢查就誤以為是瑜珈練習頻繁導致摩擦起水泡,想說過幾天會消,因此沒有多加理會。
怎麼知道這個水泡不僅是成長速度緩慢,絲毫沒有要破掉或消退的跡象,連我想要拿針戳破都硬梆梆戳不進去,如此拖了一個多月後,感覺這不是自己能處理的狀況,我才終於甘願去皮膚科報到。
結果我誤會大了,根本不是水泡,而是會傳染的病毒疣,據說是較易發生在免疫力尚未成熟的兒童身上,那為何並不年輕的我會長疣?
成人則跟免疫力較無直接關聯,而是當皮膚有傷口,又正好接觸到病毒時,就有可能發生。
雖然我不記得自己腳趾頭有受傷,但醫生的說法是不一定需要真的傷口,有時候皮膚比較脆弱或摩擦微發炎的狀態,病毒都會有機可趁,而且似乎還有潛伏期,不會馬上發作。
究竟是因為師資培訓之後到處上瑜珈造成的?還是我脫鞋赤腳陪小孩在草坪上踢球呢?
正確答案無從得知,大概是宇宙覺得生活太無趣會沒有啟發,給我機會體驗一些從未經歷的事物吧!
病毒疣會讓皮膚外面產生一層像死皮般的保護膜包覆裡面的病毒,難怪我根本戳不破,只能醫師用刀片刮開,再做冷凍治療。
我活了三十幾年真的從未長過疣,以為冷凍治療是個很浩大的工程,會跟什麼冷凍人一樣,要把腳趾冰在某種機器裡面,事實證明是我電視劇看太多,是利用極低溫的液態氮以棉棒沾取或是經噴槍噴射的方式處理長疣處。
第一次醫生下手很輕,只覺得冰冰涼涼的,也幾乎沒有痛感,醫生沒多說明,只叫我回家擦藥,我天真的以為就此一切搞定可以收工回家,想都沒想到之後還要報到無數次。
總之,冷凍治療後,該部位的皮膚會漸漸變成死皮,大概每個兩到三週就要找醫生報到一次,再次刮掉死皮,做冷凍治療,大約療程進入第三次時,疫情也突然升溫,我只好拖著小孩一起去皮膚科。(由於我女兒覺得治療過程超有趣,醫生會讓她靠近看,讓她能抓白白的煙,於是就會定時催促我去治療,我完全變成女兒的活體教材啊!)
到第二次療程時,才發現之前誤會可大了,冷凍治療其實會有強烈的刺痛感,而且一次比一次還痛,最後一次醫生甚至拿出壓力球讓我捏。(不得不稱讚一下女兒的貼心,走出診所一直伸出手臂,叫我可以捏她,完全願意犧牲小我成全媽媽啊!)
每次治療完的前幾天,腳趾踩在地上都會痛,尤其後期醫生冷凍治療時間更久更多次,結束完甚至周圍會起水泡(這次是真的水泡了!),導致基本的走路都相當困難,會令我呈現詭異的行走姿勢。
但我沒有因此放棄練習瑜珈,只是想盡辦法避免腳趾踩地,有時候課程中某些體式躲不了的,就只好當作耐受性的挑戰。
也基於此,我徹底體會到,腳趾頭在瑜珈的動作中佔有多重要的地位。(雖然紙上談兵上解剖學時,就知道筋膜鏈上腳趾的影響,但切身之痛的學習效果,絕對是難以忘懷)
當傷口慢慢癒合長出死皮之後,才會讓我進入舒適期,但兩週後又要鼓起勇氣再去痛一次,就是一個無止盡的循環。
我生活中安排事情變成要配合治療的節奏,某程度來說,我真的是在居家防疫,只不過是被病毒疣限制了我的行動啊!
可能醫生也沒想到我腳底這個病毒會如此難纏,因此第一次沒跟我說會需要再回診;第二次報到時,醫生說可能需要三、四次的治療;等到第四次去報到,醫生連問都不問,一看到我就直接叫我腳放架子上時,改口說療程可能要六、七次。
終於在台灣疫情降級的前夕,我的奮戰也露出一點曙光,傷口在死皮中冒出了些黑點,看起來像是病毒終於被帶到表面,準備好要離開我了,讓我內心有種即將解脫的竊喜。
殊不知,重頭戲都會放在靠近終點的時候,在我已經對療程都有心理準備之後,宇宙就來點新玩意讓我體驗。
最後一次報到,醫生照例刮開死皮,照理說死皮是沒有痛感的,但這次似乎是病毒疣被連根拔起,令我措「腳」不及感到一陣巨痛,接著就看到傷口爆血,醫生貌似見怪不怪,稍微擦掉血就掏出噴槍冷凍我,我只能死命地捏爆壓力球,以阻止自己叫出聲。
等我回到家一看,才發現傷口跟之前都不同,整個OK蹦沾滿血,也還沒有完全止血的跡象,內心不免感到一陣擔憂,畢竟跟前幾次的情形大不相同,我只能不斷提醒自己,要相信身體的自癒力。
隔兩天,傷口雖然血止住,但周圍開始腫脹起水泡,血全部回滲在水泡內,有些怵目驚心,我實在也不清楚這是傷口復原的正常程序,或是需要回診處理的狀態。
從小到大,相較於我弟因為各種病痛進出醫院的豐功偉業,我真的算是健康寶寶,唯一一次去急診報到和住院,就是生小孩那時,因此我對於傷口真的十分陌生啊!(況且我根本也看不見自己自然產的傷口😂)
在如今資訊發達的時代,通常面對這種進退兩難的情況,我們的直覺反應就是立刻上網搜尋,我當然不例外,但資訊不看還好,看了只會嚇死自己,是蜂窩性組織炎之類的訊息一堆。
這種時候,對身體安危的恐懼真的是會瞬間襲來,偏偏大腦真的很擅長想出各種可能的發生,促使自己一不小心就被恐懼的想法帶著走,忘記恐懼的那份能量也可以反過來成為自己內在依靠的力量。
我還記得看著傷口的那一刻,腦中充斥各種感受,焦躁、無助、害怕、擔憂,那種無法確定的不安就像停不下來的列車,在腦中高速行駛,我明知道一切都是存於腦中的恐懼,什麼都沒發生,但我選擇讓那些情緒流動,我看著它們在我裡面張牙舞爪地叫囂,卻沒有試圖去做些其他事情轉移注意力。
接著在某一刻,彷彿找到喊停的剎車按鈕,我告訴自己:「我才是身體的主人,力量就在我的一念之間。」我再次選擇相信,觀察自己的意識是如何在創造我的身體實相。
果然,腦袋想的大部分都不會發生,幾天之後血慢慢被吸收,又一週過去水泡也都自行消退,纏著我好幾個月的死皮也不再出現,我的腳指頭再度擁有正常的皮膚,這段旅程算是告一段落。
回頭看,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傷口,就能讓我在那個當下如此慌亂,更何況生命當中又有多少大大小小的事件,是會挑起我們內在的不同恐懼,讓我們自亂陣腳,光是生活中各種不確定的未知,就足以讓我們每天停留在不安的情緒中。
我想自己絕非特例,這是許多人在生活中都會發生的內心小劇場,差別只在於,是否有意識地觀察到自己的思緒路徑及情緒狀態,看見自己是如何在應對腦中恐懼的聲音。
也正是由於觀察到這份恐懼,讓我有機會面對內心的聲音,跟身體有了一次不同的互動。
雖然我前面形容得像是在跟病毒對抗,實際上我不覺得病毒疣是敵人,我的目標是要消滅它,而是一個讓我面對生存恐懼的機會,以強化內在回到信任的肌肉。
如果問我宇宙透過這個病毒疣的存在想告訴我什麼?
我認為是「給身體時間,慢下腳步感受身體的變化。」
事實上,瑜珈師資培訓期間及結束之後,我對於體位法的練習是有急迫感的,總覺得要練習到一定的程度及穩定,才讓我有信心分享瑜珈給更多人。
因此,我會不由自主地在內心催促我的身體,趕快跟上腳步,讓我可以輕鬆地完成某個體式。
即使我明知道練習過程中的體悟和理解才是重要的,輕易就達成反而會無法感受到他人的難處,以及可以調整的部分,也常常提醒自己要感謝我身體每一次的配合,但那份焦躁也不是輕易得以消弭,三不五時仍會竄出頭,使得我很難放過自己。
這時候宇宙就送來一個讓我與病毒共處的過程,練習有耐心的觀察變化,而非焦急地想解決「問題」,練習找出在這個狀態下舒適的生活方式與節奏。
透過治療病毒的過程,我會更有意識地提醒自己,不論身體狀態處於何種階段,都不視為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是一種存在的方式。
學會去擁抱在每個當下全身上下的體驗,因為練習中那些辛苦、掙扎、緊繃的感受,是限時限量,一旦越過那個階段就不會再體驗到了。
也許看到這你會納悶,究竟為何我要把治療過程寫如此一長篇呢?
因為我覺得處理病毒疣的過程,在與面對內心議題的過程其實極為相似,並非一蹴即成,往往都需要反覆治癒,一次次去除包裹在外層的武裝,最終才能連根拔除。
如同我拖了一段時間才願意正視腳趾上的「水泡」,正是因為那個症狀不處理都在可以忍受的範圍,也不影響日常生活,但若是去面對處理,就擔心會有一段不便的時期,致使我的日常需要重新調整,乾脆維持現狀好了。
卻也因此,病毒長出更多的死皮包覆,進到更深層的皮膚內,使得我要花更久的時間治癒。
願意走向療愈的旅程,開始通常也不容易,很多時候是真的重大的事件發生,不舒服的感受蓋過了改變的恐懼,我們才願意用不同於過往的方式面對生命。
在急於找回舒適感受的時刻,也很容易有錯誤的期待,以為只要找出困住自己的內心題,面對釋放或進行某種療癒後,問題便會迎刃而解,自己就能脫胎換骨,生命從此不一樣。
哪裡知道,生活過著過著,某一天突然發現面對相似議題時,仍舊挑起自己情緒時,才發現過往的印記還埋藏在體內,並沒有完全褪去。
我記得有次參加身心靈的課程,有個同學做完練習後,在分享時,說著說著就悲從中來,他說自己聽到其他同學所說的話,內心便忍不住想自己思維怎麼會如此有限狹隘,接著他就察覺到正在批判自己,又開始拿自己與別人比較,他非常難過自己還是在原點,上了這麼多的身心靈課程,竟然仍舊在「愛自己」這個課題上打轉。
他對自己的鞭打的那份情緒,是真實且能感同身受的,我們或多或少也曾經如此評判過自己,因為我們很多時候都對自己很嚴苛,認為重複的事情不該再發生。
但事實是,療愈的旅程並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而已,每一次的發生,都有細微的差別,也都會看見不一樣的自己,也許是發生的強度不同了,也許是覺察的速度不同了,又也許是我們內在面對的力量不同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急著「解決問題」,才會期望一次就藥到病除,快速找回內心的平靜,而忽略正是不舒服的感受才帶來重建的機會。
當我們帶著覺知接納每一時期的自己,就會明白重複的面對並非壞事,不過是提供穩穩地打好地基的材料,讓我們無懼風雨。
更不需要害怕強而有力的一擊,很可能那會是那份課題即將完成的訊號。
當我們願意一次又一次面對,把包裹在外的防衛機制剝開,也就越能與真實的自我靠近,恐懼也就在每一次的願意中逐漸遠去。
肌肉 與 皮膚 的 關聯 在 鼠寶發電廠No.4 CLUB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漫談倉鼠疾病與照護(二)退化性關節炎
📌何謂退化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的病理進程是緩慢的關節軟骨缺損、硬骨與關節周圍組織產生病變,進而產生疼痛、關節僵硬、肌肉無力,最後導致肢體功能障礙。
-----------------------------------------------
其實一直很少看到討論關於倉鼠關節炎或退化的資訊,不小心我就遇到兩隻較嚴重的😶
卡娃伊是在約快一歲時發現他走路姿勢不太一樣,會有略抬腳的現象,帶去檢查發現他有關節明顯退化的現象,因為當時年紀算小、醫生是判斷可能是先天骨質或骨頭發育不好,長期累積導致骨盆已明顯變形,建議立刻移除滾輪以免造成更大的傷害,當時有開立消炎止痛藥,這是不可逆的問題,所以只能求穩定不惡化,在發展後期或許也有癱瘓無法行走的可能,所幸卡娃伊到最後離開都還是行動自如的。
小彩虹發現的狀態和卡娃伊有點類似,發現後腳走路會有抬腳(墊腳)的感覺,現象時好時壞,一開始我還以為是腳扭傷自行恢復了,但陸續觀察看到好幾次就預約了醫院檢查,當時約一歲三個月,從X光判斷為退化性的關節炎,吃了安適得和消炎藥沒有明顯改善,醫生建議打關節針療程看看,這期間腳掌逐漸萎縮、走路後腳已經用拖行方式。從發現到明顯萎縮約3個月,這中間持續積極治療回診也似乎改變不了退化的速度,在後期同患部更發現了惡性腫瘤,這之間有沒有關聯? 醫生給我的答案是癌細胞會找發炎的部位入侵,或是說發炎久了細胞也會癌變,某方面也是有相關性。
一般正常老化的關節退化:
如燒燒在一歲八個月的x光檢查也有發現退化,當時行走沒有明顯不適感,基本上不會影響生活品質也不用刻意移除滾輪,適時給予保養品即可。
📌治療方向:
1.短期不適先消炎止痛
2.跟醫生討論注射關節針或雷射治療的可行性和效果。
Ps:針灸治療關節炎的在其他動物蠻有成效,但在倉鼠身上實行目前有些許的難度(體型太小與穩定性不夠),不然那時候還蠻想讓彩虹試試呢!
📌照護方面:
1.居住空間:
因為沒有滾輪所以建議給予更大平面空間活動減少焦慮(卡娃伊是給宜家最大箱),墊材與家具盡量都是平矮的無障礙空間,因為骨質不好怕高摔落也怕骨折,所以我大概會給2-3公分以上的墊材,但不建議過厚反而也會讓行走不便。
2.皮膚問題:
卡娃伊因為腳無力站立重心都在下半身以及排尿姿勢受限容易沾尿,導致臀部長期有些皮屑和反覆黴菌的問題,後來我都會用毛刷幫忙下半身的毛髮梳理刷開透氣,還滿有明顯效果的。
3.保養品:
通常蠻多醫生都會建議吃Antinol安適得(官方售價60顆$1850/盒),日前外面水貨/假貨充斥,建議還是找代理商合作的動物醫院購買較為安心。在食用前也要先與你的獸醫師討論及評估。
⚠️注意:切勿自行購買服用!
📌相關費用(以我個人經驗為舉例,因專科或地區會有不同):
🔍X光檢查: 1張$500,通常需要兩張為佳,
是否麻醉看醫生和鼠寶穩定性與身體狀況-麻醉費用$300-500
🔍關節針: 一週打一次/一個療程需打四次/一針$350 採皮下注射
📎找不到倉鼠相關的延伸閱讀和資料,如果有其他實際經驗的鼠友也歡迎留言或私訊分享!
肌肉 與 皮膚 的 關聯 在 阿酸教練跑跳蹦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日常活動量 #居家防疫 #登階練習
沒辦法日行萬步就從原地踏步開始!
我選擇登階運動 ,但因為家裡沒有階梯,所以用小凳子代替。
⚠️必須注意會不會滑(我的凳子下方墊有止滑膠條的鋪巾)
⚠️每一步都要踩穩
⚠️為了雙邊平衡,記得要換腳先抬腳唷!
安全是最重要的,熟悉後可搭配電視服用,一開始手腳不協調是很正常的😉
---
這禮拜開始有學生跟我討論線上課程的問題,意外的出現2019自由教練時期的學生,感動沒有被忘記(擦淚)
學生訓練環境受到蠻多限制,其中討論到目標,
因為沒有體重計測量設備,但是有皮尺可以測量,剛好讓我想到跟大家分享一下腰圍這件事情。
之前好像流行A4腰的挑戰,但其實真的不需要這麼苛責自己!
國民健康署建議腰圍量測男性≧90cm、女性≧80cm即可。
測量方式是肋骨下緣到骨盆(腸骨上緣)的中點,環繞身體一圈做量測。(如果實在不知道怎麼測量,就以肚臍為準)
---
一般脂肪會照分佈型態歸類為皮下脂肪與內臟脂肪。
皮下脂肪儲存在皮膚下方,可以藉由皮脂夾測預估體脂率;
內臟脂肪深藏在臟器周圍,較難測量出精準的內臟脂肪,但能藉由過大的腰圍、突出的腹部推測內臟脂肪過多。
而目前已知內臟脂肪過高、肥胖 與心血管、慢性疾病有許多關聯,那我們怎麼預防或降低內臟脂肪呢?
---
千篇一律的答案「維持健康的生活形態」,吃的健康、足夠的活動量、良好的睡眠!
除了重量訓練增加肌肉量外,增加日常的活動量(日行萬步)、有氧類型的運動 也對於降低內臟脂肪、體脂率都有極大的幫助!
但目前大家都在居家防疫中,每天在家裡的步行量不到100步,這樣我還能怎麼做呢?
家裡有有氧器材的可以開始做啦,不要拿來曬衣服了XDDDD
在家裡原地踏步、走階梯、小凳子做登階、跳繩、HIIT、跟著影片做有氧舞蹈,都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
今天很崩潰的跟學生說,等疫情解禁的那一天,我跟大家一起減重吧...(捏腰間肉)
肌肉 與 皮膚 的 關聯 在 因此補充膠原蛋白能對滋潤皮膚、延緩衰老、逆齡美肌 的推薦與評價
膠原蛋白是一種白色、不透明、可以支撐皮膚結構的纖維性蛋白質。 ... 的蛋白質,分布在不同部位: 包括皮膚、骨膜、軟骨、骨骼、肌肉、肌腱、韌帶、牙齒等等組織中。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