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蛋白質逆轉高脂肪的壞處,包括高脂造成的肌肉流失🤩]
#高脂肪會造成肌肉萎縮
#但加上高蛋白質可以降低傷害
#生酮胺基酸可以保留酮體好處但減少高脂肪的氧化壓力
之前敲碗的 #高蛋白質v.s高脂肪的文出來囉!
跟各位分享三篇研究,首先我們來看看2014的這一篇:
這篇餵食老鼠21周的研究分成5組:
(1) 低脂肪+酪蛋白組(10% kJ Low fat diet (LFD)+ 20% KJ casein)
(2) 高脂肪+酪蛋白組(45% kJ high fat diet (HFD)+ 20% KJ casein)
(3) 高脂肪+20%乳清蛋白(45%kJ HFD + 20% kJ WPI)
(4) 高脂肪+30%乳清蛋白(45% kJ HFD + 30% kJ WPI)
(5) 高脂肪+40%乳清蛋白(45% KJ HFD + 40% kJ WPI)
最後發現 「高脂肪+ 40%乳清蛋白」這組體重的上升 #幾乎跟低脂肪飲食一樣少,顯示拉高蛋白質跟碳水的比例到40:15時,可以抑制高脂肪的體重上升。身體組成方面:
脂肪的比例: (2)>(3)=(4)>(5)>(1)
肌肉的比例: (1)>(5)>(3)=(4)>(2)
這個發現告訴我們幾件事:
1️⃣蛋白質/碳水的比例有一個 #劑量閾值(threshold)的關係,也就是一定要到某個程度才能有顯著意義的效果,這跟
2️⃣吃低脂肪飲食比高脂肪飲食的老鼠擁有更高的瘦肉比例,顯示 #高脂肪對肌肉不利,除非把蛋白質拉高才能彌補。
3️⃣乳清蛋白比起酪蛋白似乎增肌減脂的效果更好。
接下來兩篇近期研究及可解釋這個機轉:
一篇是2019年的高脂肪生酮(KD)研究,在餵食含73.9%高脂肪飲食7天後。有以下發現:
⚠️腓腸肌(Ga)、脛前肌(Ta)和比目魚肌(Sol)的質量分別 #減少了23%,11%和16%。
⚠️Ga,Ta、Sol肌肉纖維的大小和四肢的握力也 #分別顯著下降了20%,28%,16%和22%。
⚠️ #肌肉萎縮相關基因Mafbx,Murf1,Foxo3,Lc3b和Klf15在骨骼肌中的表現上調,幫助肌肉合成的基因如Igf1, Myod1的表現下降,此研究發現 #KD抑制了肌肉蛋白質的合成。
腓腸肌(Ga),脛前肌(TA)是所謂的 #快肌,非常容易因為 #壓力賀爾蒙可體松(glucocorticoid,GC)的分泌而降解,通常在斷食24-48小時之後GC就會結合相關受器(glucocorticoid receptor,FOXOs11 and KLF15)來啟動 #肌肉萎縮相關基因(muscle atrophy-related genes)例如: muscle-specific ubiquitin ligases, MAFbx, MuRF1)來 #誘發分解蛋白質的自噬系統(autophagy pathway)跟 #分解蛋白質的泛素-蛋白酶體系統(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 UPS),而高脂肪造成的自由基產生的 #氧化應激反應基因(oxidative stress-responsive gene,如Sod1)上升,使肌肉中的氧化壓力增加,也是除了高皮質激素血症,低胰島素血症和IGF-1降低之外,造成肌肉萎縮的原因之一。
好了,上一篇告訴我們高脂肪飲食造成肌肉萎縮的機轉,接下來這篇就可解釋為何高蛋白質可以阻止這些高脂肪的危害。
先說說人體有 #5種可以生糖也可以生酮的胺基酸,還有 #2個純生酮胺基酸,這 #7種胺基酸都可以完全或部份分解後跳過檸檬酸循環,在肝臟中變成酮體。
過去研究發現富含 #生酮氨基酸的替代食品(KAAR)可以 #改善高脂飲食 引起的 #脂肪肝變性,而2018年這篇也是針對餵食高脂肪小鼠(30%脂肪)的腓腸肌和比目魚肌,發現高脂肪會造成 #粒線體形態變化 和 #相關的粒線體功能障礙,以及參與蛋白質合成跟細胞保護的磷酸化AKT and 4EBP1的表現下降。但加入生酮胺基酸後,可以調解快肌和慢肌中的AKT / 4EBP1和自噬路徑,改善了高脂肪誘導的肌肉跟粒線體損傷。
其實不只腓腸肌和比目魚肌中會因高脂肪出現粒線體缺陷, #肥胖也是看到粒線體的失能,而這個研究告訴我們,🔆KAAR可能是對抗肥胖跟高脂食物引起的粒線體功能障礙的新策略,這也就能解釋,為何吃4+2R的受試者都能在低脂情況下利用高生物利用率蛋白質(high-biological-value protein)中的7種生酮胺基酸達到對身體有好處的酮體,同時也避免氧化壓力(發炎指數下降),現在多了一個可研究的機轉---可能修復受損的粒線體🌈,讓我們拭目以待🤩
附圖為第一篇研究跟吃R1+2的受試者血酮測量值。
#營養醫學是軟土深掘
#高脂跟高蛋白質造成的酮體路徑是不一樣的
#影響腸道菌的層面也不會一樣
Reference:
1. McAllan L, Skuse P, Cotter PD, Connor PO, Cryan JF, et al. (2014) Protein Quality and the Protein to Carbohydrate Ratio within a High Fat Diet Influences Energy Balance and the Gut Microbiota In C57BL/6J Mice. PLOS ONE 9(2): e88904.
2. Nakao, R., Abe, T., Yamamoto, S. et al. Ketogenic diet induces skeletal muscle atrophy via reducing muscle protein synthesis and possibly activating proteolysis in mice. Sci Rep 9, 19652 (2019).
3. Li J, Kanasaki M, Xu L, et al. A ketogenic amino acid rich diet benefits mitochondrial homeostasis by altering the AKT/4EBP1 and autophagy signaling pathways in the gastrocnemius and soleus. Biochim Biophys Acta Gen Subj. 2018;1862(7):1547-1555. doi:10.1016/j.bbagen.2018.03.013
4. L. Xu, M. Kanasaki, J. He, M. Kitada, K. Nagao, H. Jinzu, Y. Noguchi, H.Maegawa, K. Kanasaki, D. Koya, Ketogenic essential amino acids replacement diet ameliorated hepatosteatosis with altering autophagy-associated molecules, Biochim Biophys Acta, 1832 (2013) 1605-1612.
肌酸磷酸激酶指數 在 窩窩 wuowuo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窩編有感|去一百次海洋公園都比不上一次鯨豚志工所帶給你的撼動
凌晨12點25分,踏入位於台南四草鹽田的活體鯨豚擱淺搶救站,那是在歷經好幾條無任何路燈的靜謐巷弄後一排毫不起眼的昏暗老屋。好在門口還掛著「成大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的招牌,否則真以為自己也迷航了。
「您好,我們是報名夜班00-04的志工,抱歉來晚了!」
「辛苦了,第一次來嗎?這邊先填資料喔!」
「哇!從台北殺下來啊!請假沒(笑)」
「對啊,看到這兩天缺志工,下了班,請了假,就一路殺下來了!」
夜半時分仍向每一位前來的志工噓寒問暖的正是王教授。
放眼望去,老屋內小小的辦公室儼然像個戰備營地般,休息區或坐或躺或煮著泡麵、檢驗區有的拿著滴管、試劑與檢體熟練地反覆操作著、還有更多交班的志工熙來攘往地穿梭其中。
資料填妥後工作人員引領入內。
「穿過這扇門,就是小虎鯨的救援池,也是你們這次來的目的地,除了戴上口罩做好消毒外,也禁止飲食飲水,並且得降低交談音量。」
走廊左側白板上藍色油墨記錄著小虎鯨的醫療與餵食狀況,右側則是一格格的置物空間放滿志工的私人物品,向前將門推開,映入眼簾地是一整排吊掛在竹竿上的青蛙裝,有的志工正在著裝準備下水,有的志工則在岸邊仔細觀察並將小虎鯨的一舉一動記錄到紙本上。
以木樁搭建的巨大白色帳篷下,就是小虎鯨目前安置的池子。
抵達的時間正好在醫療餵食,若大隻的透抽拋入池中,小虎鯨隨即游動追食,然而,看似很有活力的牠,目前肺部與支氣管狀況仍不穩定,自主換氣仍不夠順暢,因此還需要隨時保持至少一至兩位的人手在池中保定。
工作人員不厭其煩地向每一位志工說明,「我知道你們看到牠都很興奮,我們也都很歡迎並希望你們能下水協助保定,但也請務必注意,他是野生動物,不是寵物,所以千萬不要當作你家的貓或狗阿摸過來摸過去的,終有一天我們希望牠能回到大海,因此我們必須減少任何非必要的接觸。」
小虎鯨,雖然是「鯨」,但由於黑鯨類與海豚的關係較相近,因此被歸類在「海豚科」,而體型也跟海豚相似,成體2.1-2.6公尺,體重110-170公斤,單一噴氣口,具有淺灰色W型紋,牠們是群聚動物,有組織完善的群隊,一群通常15至25隻,有高度社交互助行為的牠們,關係就像家人般緊密。
但卻也因這樣的關係,若是擱淺虎鯨是受到疾病感染虛弱,則其他「家人」便會留在附近輪番照顧,而未保持適當「物理距離」的狀況下就是接連染病,步上後塵⋯⋯
4月26日,至今一個多月前,十多隻小虎鯨迷航於高雄紅毛港區,中心抵達現場後已有三隻死亡擱淺,還有一隻卡在消波塊與海提之間苟延殘喘,經判斷仍有生命跡象,凌晨兩點透過潛水作業及吊掛作業成功救出,趕緊送往救援站。
初來此地的小虎鯨狀況並不樂觀,除了飢餓、脫水、紅血球減少外,更還有肝臟受損、中度細菌感染與中高等級的緊迫狀況,因此每天除了保定與餵食外,更還有許多醫療行為的介入。
所幸牠漸漸好轉,目前甚至不需外力協助下能夠自主追食。
歷經兩個小時的池邊紀錄,學會如何計算呼吸、紀錄牠的異常行為,如弓身、張嘴甚至躁動等等,接著即將下水協助保定,在小虎鯨的左右一側各站一位,得將環繞牠身軀的毛巾從上方稍作收緊,在小虎鯨載浮載沉間能夠順利換氣,但又不得過於大力避免造成牠的不適。
「我們就順著虎鯨游行方向緩緩跟隨就可以。」
對面那側的資深志工,來自中山大學的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才小大一的他們,已經幾乎連續一個月每天從高雄西子灣騎車來到台南四草值夜班。
「我已經騎超過2500公里了啊(笑)!」
「但只要看牠漸漸好起來,越來越有精神,就覺得很感動啦!」
「雖然現在牠脾氣比較拗,保定比較困難,哈!」
與此同時,在高雄港內仍有7隻的小虎鯨迷航受困著,但陸續死亡僅存4隻。(最新救援狀況請見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在池內一個小時的時間彷彿只過了數十分鐘,當我半蹲將左腳滑入虎鯨下腹,右手向前環抱,然後讓另一位志工進行毛巾的重整,那接近是擁抱的姿態,與其光滑皮膚接觸的當下,其實是有落淚的衝動⋯⋯
那不只是因近距離地欣賞到野生動物的美所感動,而是當你想到有一群老師、獸醫、學生,以及這麼多的志工前仆後繼地前來支援,24小時不間斷地輪班,只為了讓一隻小虎鯨有機會能夠重返海洋的家——那感動隨著上岸後手臂傳來些許酸麻感真實地如雞皮疙瘩爬上背脊,再看到池內小虎鯨一吸一吐之間努力求生的模樣,眼眶瞬間紅了起來。
早在幾年前,因窩抱報海洋展演專題走訪北基隆野柳、南屏東海生館、東遠雄海洋公園,隔著玻璃櫥窗的看似悠遊自在的牠們,在人工造景的襯映下雖然美,但那終究多是以展演、觀光為前提的圈養環境,本該徜徉大海的牠們是否真覺得悠遊自在呢?
(推薦閱讀:「甜蜜」卻孤獨而死的海豚媽媽——解析日本殘酷鯨類圈養產業真相 https://pros.is/QLBQY)
直到這次來到台南跟小虎鯨四個小時的邂逅才體悟到,野生動物那既頑強卻又脆弱地生命力帶給你的撼動、感動乃至於省思我們對於牠的種種行為,絕對是去一百次海洋公園都無法比擬的。
-
小虎鯨目前已可自行游動與漂浮達12小時,且血檢報告顯示其肝指數、發炎指數緩慢下降,磷酸肌酸激酶指數較顯著的下降,最新消息與志工報名請洽 成大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
-
訂閱窩窩:https://wuo-wuo.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