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玩轉極樂園》:十一個墨西哥彩蛋
最近看了彼思動畫和迪士尼的最新電影《玩轉極樂園》,除了其探討生死的議題令人感動之外,電影製作人對墨西哥文化的刻劃亦令我倍感親切。香港觀眾對墨國文化或許比較陌生,我在當地稍微留待過一頭半個月的外行人,可以為讀者一數片中的墨西哥彩蛋(以下不含劇透):
«語言篇»
我看的是廣東話配音版,雖然大部份對白已經翻譯做中文,但他們仍保留了三個西班牙文詞彙,如果不瞭解其意思可能會一頭霧水喔!
1. Hola(h不發音)就是「hello」的意思,片中男主角米高經常來向人打招呼。
2. Gracias即「謝謝」,不過配音員用了港式口音,我一時也聽不明白呢。
3. Amigo不只是電視藝員的英文名,也是西班牙語中指「朋友」的單詞。本片不但說親情也說友情,所以這個詞語經常在角色口中出現喔!
«食物篇»
4. 粟米糉(tamales)就是電影頭幾幕中袓母說米高太瘦,塞給他吃的一堆糉子。這由原住民的糧食演變而成,內餡由辣椒芝士到肉類到新奇的水果味都有,實物可見此:https://goo.gl/NR17BN。
5. 粟米(elotes)的出現比較隱蔽,電影後段有場大匯演,完場時有位觀眾姍姍來遲,他手中拿著的兩條粟米正是墨西哥隨處可見的街頭小吃。他們吃粟米時習慣加上厚厚的牛油、芝士、沙律醬和辣椒粉,上次與媽媽旅行她完全不敢吃(笑)。
«物件篇»
6. 剪紙(papel picado),即電影一開始用來交待背景的紙雕圖案,也是在墨西哥經常見到的。掛在街道兩端的七彩剪紙,總為小鎮大街添上拉丁美洲獨有的熱情。
7. 皮納搭(piñata)——在電影裡提起糖果時(忘了哪段),鏡頭拉近至一個皮納搭。這對香港人來說或許沒甚麼特別,但對墨西哥的小孩來說卻意義重大。墨西哥生日派對的重點是敲打這個紙紮空心的公仔,讓裡面的糖果跌出,小孩就會一窩蜂去搶糖果(所以墨西哥人肥胖率超高是從小培養的)。如果大家還是想像不了這個熱鬧場景,可以觀看我獲邀出席某個生日會時拍的片段:https://goo.gl/j2XUeK
8. 神獸(alebrijes)是電影中最華麗的角色之一,原來也與墨國神話有關。相傳在死亡之地,神獸會引領往生者的道路,所以電影中也有個特寫,影著寫上「alebrijes」字樣的橫額下放著各式各樣的玩偶。不過要注意的是,「神獸」神話的出現遠比「忘靈節」的遲,所以兩者的來源其實並無關係喔!
«人物篇»
9. 樂隊(mariachi)是墨西哥最有名的音樂類別之一,一整隊十多人穿戴整齊醒目的銅管樂手經常在宴會、婚禮中演奏富節奏感又喜氣洋洋的音樂,大家有機會到墨西哥旅行,可以嘗試在到訪城市的中心廣場(通常稱作zócalo)尋找他們的踪跡啊!(不過專程向他們點唱就不了,所費不菲啊!)
10. Frida Kahlo,電影中為曲神設計舞台的藝術家,其實真有其人,是墨西哥最有名的女畫家,也是民族的靈魂人物之一。她一生非常傳奇,畫風特別,經常繪畫自畫像。大概因此,編劇就安排她安插許多個「自己」在舞台上吧!她如此有名,也是戲中其中一位主角經常扮演他的原因。順帶一提,她的丈夫Diego Rivera和主角一家同姓~
11. 摔角手(luchador)也是墨西哥的標誌之一,電影中經常見到像「鹹蛋超人」的面具,就是他們戴著比賽的服裝。電影中有一幕有個摔角手連保安也要與其合照(那幕十分好笑,相信大家記憶猶新),就是墨國最有名的摔角選手之一 El Santo。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從來沒有脫下面罩示人,所以大家有沒有留意,他就算化為骨頭,也是戴著面具的呢?
過份分析電影真的很掃興,但以上幾點文化簡介,希望能讓讀者更瞭解這部展示了墨西哥風情畫的電影。歡迎大家分享給看過或都將會看這部電影的朋友,讓他們瞭解更多銀幕背後的文化背景。 :)
PS:如果大家有興趣知道更多墨西哥小知識(大半是食物 ^^"),可以看這個臉書相集:https://www.facebook.com/pg/medstudenthk/photos/?tab=album&album_id=1000390933341751
至於我本人的墨西哥經歷,可以閲讀我一連十篇的《人在墨西哥》游記系列:https://medstudenthk.wordpress.com/category/人在墨西哥/
圖片來源:tendencybook.com
肥胖率英文 在 觀念座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2016.04.15 觀點—Matt Ridley ※
少吃糖,但脂肪可以吃
作者 Matt Ridley 是英國保守黨的上議院議員,曾任《經濟學人》科學版主編,寫了多本暢銷的科普著作。2012 年,他當選美國文理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本文刊登於 4 月 11 日的《泰晤士報》
------------
英國政府的人口肥胖問題顧問,蘇珊‧傑布博士(Susan Jebb)表示:怪罪肥胖人士體重減輕不了,是不公平的,許多人礙於基因,即使少吃也無法減輕重量,特別是食品工業無所不用其極地拿各式的零食來誘惑大家。另一方面,英國財長已經宣布要對糖果、含糖飲量徵稅,以減少肥胖問題。(譯按:本文所稱的肥胖,英文是 obese,指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 30 的人。)
西方最近的減肥訊息,是要大家少吃糖,這確實比數十年來政府一味鼓吹少吃脂肪,有道理得多。然而公衛工業一陳不變的訊息,認為一個人會變肥,是因為吃進的卡路里多於燒掉的卡路里,雖然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卻是一種非常誤導的說法,因為它沒有說明的是,為什麼一個人的胃口會慢慢地變大,終於愈吃愈多,成為肥胖的原因。
關鍵在於飽足感(satiety)。如果某些食物讓你很快覺得吃飽,又可以撐很久,讓你長時間不覺得餓,你自然不會吃太多。另外,碳水化合物與脂肪兩者之中,很有可能是碳水化合物讓大家覺得沒吃飽,而不是脂肪。
兩年前我就曾經在本報的專欄中指出,科學界對於心臟病問題的飲食指導,已經起了一百八十度的大改變,不再認為脂肪是罪魁禍首,而傾向認為碳水化合物才是禍源。然而談到肥胖問題,科學界還是無法老下臉皮承認自己搞砸了數十年。他們想叫我們不要吃糖,然而他們還是不願意替脂肪除罪。
這是科學界的典型現象。當某一個典範土崩瓦解,你很少聽到科學家說:「我們錯了。」他們只會摸摸鼻子默默走開,不再堅持原先的意見。然而,科學界犯下的這個錯誤,讓許多人付出高昂的代價。作家與飲食批評家蓋瑞‧陶伯斯(Gary Taubes)寫道:「犯下如此巨大的錯誤,造成如此大規模的悲劇,幾乎是不可原諒的。」
陶伯斯與記者妮娜‧泰秀茲(Nina Taicholz),舉出種種科學界過去聲稱脂肪有害健康的說法,事實上並無真正的科學證據支持,還指出當這些說法成為主流後,少數持異見的科學家遭排擠、無法進入主要飲食規範委員會的現象。即使到今天,愈來愈多科學家開始轉向,認為脂肪不再有罪,這些本來就認為脂肪不是禍害的科學家,還是被當成不受歡迎的對象。本月,泰秀茲女士在其他科學家的堅持下,被美國國家食品政策會議「取消邀請」,不得發表談話。他們不希望聽到她說美國飲食指導規範一而再、再而三忽略科學界的新研究與發現,至今仍然堅持大家少吃脂肪,多吃碳水化合物。
所以現在大眾得到的飲食建議是,除了少吃糖跟精緻碳水化合物(白麵包、白米、麵條)外,還必須少吃脂肪。就純科學的論點來說,這是瘋狂的作法,也是行不通的。因為減去了脂肪,又減去了碳水化合物,一個人只能吃蛋白質類(譯:魚肉蛋奶),這不但所費不貲,也不切實際——甚至是不健康的作法。超級市場的架子上依然排滿了低脂的產品,網路上的減肥大師仍然呼籲大家少吃飽和脂肪,也要少吃糖。時髦人士最痛恨的速食,常常被描述為充滿「脂肪與糖」。
然而,種種科學研究已經很清楚地建立:比起吃太多碳水化合物,吃太多脂肪讓你肥的機率反而不高。1980 年左右,英國跟隨美國的腳步,開始指示民眾少吃飽和脂肪——幾年後,肥胖的現象不減反增。這種現象很容易用生理學解釋。碳水化合物吃得愈多,血糖就會增加,胰臟就會分泌更多胰島素。胰島素鼓勵身體燃燒醣份,而不是脂肪作為能量的來源。同時,胰島素也會命令脂肪細胞儲存脂肪(肝會把醣份轉化成為脂肪),以作將來的用途。所以吃越多醣,愈多脂肪會被儲存,愈少脂肪會被燃燒掉。
脂肪累積愈多,人體對於胰島素的敏感度就會降低。胰臟就會產生更多胰島素。胰島素愈多,時間愈長,意謂著更多脂肪會被儲存下來,最後導致二型糖尿病。如蓋瑞‧陶伯斯所說,這種生理現象,我們早在 1930 年代就知道了——至少德國的科學家當時就發現,因此當時科學界視肥胖為賀爾蒙失調所造成的現象。至於認為肥胖是因為吃太多,乃是科學界後來的看法。然而到今日,世界衛生組織仍認為:「肥胖、過重的根本因素是卡路里不平衡造成的:吃下的卡路里多於消耗的卡路里。」
科學界的發現,也許可以合理化政府透過糖果稅,阻止大眾吃太多蛋糕、巧克力、汽水。然而與此同時,政府應該重新鼓勵大家多吃脂肪。我們也應該小心,不再太早把糖類視為萬惡的源頭,科學界應該承認自己有所不知,才是避免日後灰頭土臉的辦法。
我們應該誠實承認,我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有些人變肥,有些人卻怎麼吃都很苗條。當然,食物變得垂手可得,特別是含糖食品無所不在,運動量減少,的確是部份的理由。然而,我們也都認識一些不論怎麼吃都不會變胖的人。1980 年代英美人士開始大量變肥的轉捩點,同時也是含大量果糖的玉米糖漿(high fructose corn syrup)成為廣泛應用的甜味劑,而果糖是在肝臟中被消化,很可能是在那裡,它防礙了人體對胰島素產生敏感度,更甚於血糖。我們能夠肯定果糖是罪魁禍首嗎?還不行。
為什麼有些人特別容易變肥,原因似乎很多。幾年前,美國聖路易的華盛頓大學從事了一個實驗,結果大出人意外。一對基因相同的雙胞胎,其中一位是肥胖症患者,另外一位享有正常體重。科學家取出他們的腸道細菌,移植在一些腸道完全無菌的老鼠身上。得到肥胖者腸道細菌的老鼠,漸漸變肥,比另外一些得到正常體重細菌的老鼠胖上許多。也許,有些人的腸道細菌改變了他們的胃口,或者他們的胰島素反應,才導致肥胖。又或者,是我們的生活方式,或我們服用的某些藥物,改變了我們腸道的細菌。
肥胖症的原因,不論是腸道細菌生態失去平衡,或者基因先天決定,或者是果糖所造成,還是其他原因,蘇珊‧傑布博士說不應該怪罪胖子意志不堅,很可能說得沒錯。另一方面,我們也不應該太過驚惶,1990 年代英國肥胖比率雖然增加了一倍,但過去十年這個比率卻沒有升高——這違反了許多人的預言——目前英國肥胖率依然是四分之一左右。
http://www.thetimes.co.uk/…/muddled-messages-over-obesity-h…
肥胖率英文 在 高中職生27%過重肥胖高油高糖是主因|【民生八方事】 的推薦與評價
先來看到這一份是,國健署最新公布的統計調查,顯示有三成高中職學生有體重過重或 肥胖 問題,而且這個比例相較上個年度的調查,也是明顯增加的, ... ... <看更多>
肥胖率英文 在 國政府如今將肥胖視為國內最嚴重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打擊肥胖英國政府出新招】https://ivy.pse.is/3khxjp #英國的#肥胖率在各國之中排名居上。 ... 解析英語精選文章#英文學習#雜誌#語言學習#文意選填| Facebook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