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化是一種疾病而非自然現象,這會如何顛覆我們的觀念以及整個社會?感覺秦始皇會很喜歡這一本書啊!(而且有中文版呢)
《首先可以做一個很簡單的年齡測試SRT (sitting rising test)。赤腳坐在地上,雙腿交叉,迅速傾身向前,看看你是否能一次就站起身?一般來說年輕人沒有問題,中年人通常要用一隻手撐地,老人經常需要一支膝蓋著地才能起身》
1900年時的美國,大多數的人死因歸咎在四種疾病:肺炎,流行感冒,肺結核,和腸胃疾病。但100年後的今天這些疾病造成死亡不到原本的10 %,這應該是一個世紀前的人無法想像的。所以當我們對老化的觀念,也把它想像成一種疾病時,就會開啟非常多人類的潛能,和新產生的議題。
作者用幾個有趣的比喻,說明老化基本上是DNA的資訊遺失。我們大家比較熟知的生物資訊,主要是DNA。但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很重要的資訊叫做表觀基因體 (epigenome)這種基因體的責任像是電腦的軟體一樣,告訴細胞應該發育成什麼樣型態與功能不同的體細胞。DNA比較像是數位資訊,就是不斷複製也不會有差異,但表觀基因體比較像是類比訊號,會受到環境的影響而衰竭。
另一個比喻說DNA像是鋼琴上的琴鍵,而表觀基因體是那個彈奏的人。如果彈奏的人偶爾一兩個音出錯,聽眾可能還無法察覺。但如果他開始在不對的時候彈奏不對的音符,看起來就會像是個瘋狂的鋼琴家。琴鍵本身是沒有問題的,需要修復的是彈奏的人。
他們實驗的過程有很多有趣的現象,包含啟動某些基因機制食,老鼠竟然出現早衰的現象。或是用相反的方式修補他們的表徵基因,實驗室的學生慌張地告訴作者,年邁的老鼠們把實驗室的跑步機跑炸了。
關於修復表徵基因的方式,作者雖然有提到一些化學藥物,但他更多提倡一些實驗證明有效,但不需要花錢的方式,原理就是要給身體壓力,但沒有永久傷害。包括:限制熱量攝取,偶爾的禁食,運動(特別的高強度間歇訓練),偶爾讓身體感到寒冷或是高溫,以及吃一些壓力大的植物 (因為會產生白藜蘆醇,壓力很大的葡萄產生的酒也包含在其中喔)
他在最後四分之一,講到人們對於延長壽命研究所詢問的問題。人口爆炸是否會讓糧食不足,是否加劇氣候暖化,六七十歲就退休的人要怎麼辦,不願意退位的執政者要怎麼處理?甚至他自己的兒子譴責他 “你和之前所有世代的人一樣,對地球所遭受的破壞並未作任何努力。結果你現在還想幫人延長壽命,好讓他們繼續大肆破壞這個世界嗎?” 面對自己兒子這樣的挑戰,作者承認他並沒有所有的答案,但寫出許多他認為可能的思考方式給讀者參考。過去人類的歷史中也有很多悲觀的預測,最後因著創新和觀念的改變而沒有變成最糟的狀況。整體來說作者還是樂觀的,也就是為什麼他寫書,呼籲人們必須重視這個發展的趨勢。
雖然我不完全贊同作者所有的論點,但有一個說法我還蠻贊成的,就是與其爭論壽命 (Lifespan) 的議題,或許我們更應該著重在增加 “健康壽命” (Healthspan)。很多人質疑他對於研究正常人類壽命的做法,可是也有一些學生跟著他去老人照護院服務時,深刻的體會讓自己年長時保持健康,盡量延長能健康自理生活的年限,真的是對家人和社會的一大貢獻。
這本書科普的成份不是那麼重,更多是作者透過他怎麼進入這個研究 (研究老化)以及他怎麼展望未來,帶出他研究的發現。其實看著台灣現在70-80歲以上的長輩生活,真的比較像30年前50歲的人的狀態。這本書除了科普知識之外,最特別的是他討論這樣的研究帶來的各種未來情境。不管我們是否喜歡和贊成,這都是世界人口結構發展的趨勢,與其被動等待,還不如積極去思考面對,規劃你我的“百年大計”!
全文與照片和中文版連結在部落格中👇👇👇
https://dushuyizhi.net/lifespan-可不可以不變老?/
#Lifespan #Healthspan #DavidASinclair #可不可以不變老
肺結核死亡處理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傳染病的角度來理解人類歷史
“我們或許還是可以把大部分人類的生命視為一場介於病菌的微寄生,以及大型天敵的巨寄生之間的危險平衡而所謂的大型天敵主要是其他的人類” --威廉•麥克尼爾
這一本1976年出版的經典書,在當時對於人們理解世界史的觀點有極大的影響,當年中文版發行的導讀前言,還是當時任職台大公衛學的前副總統陳建仁在1998年所提供的。雖然已事隔四十多年,但可以看出他的觀點對於日後的影響深遠。而且講到人類面對傳染病的反應和影響,在疫情發酵的今年有一種莫名的既視感。
“人類普遍擁有一種習性,喜歡把不熟悉,險惡的疾病源,頭推給外國人”
書中當時提出最新穎的觀點,就是看待“寄生”這件事情。前面所提到的引言也是坐著說明流行病與戰爭侵略,像是“微寄生”與“巨寄生”的明顯例子。兩者都有侵略性,但必須找到一個平衡,不然宿主如果太快死亡或消耗,是不利於繼生者的持續繁衍 (所以歷史以來,為什麼有些流行病因為殺傷力太大而只有短暫流行。以及戰爭中過度掠奪的帝國,因為沒有留下足夠多的農民,而很難維持)
一個歷史學家要怎麼寫出流行病的醫療史呢?過去各國歷史對於疾病的描述和稱呼,非常有限而且不一致。所以除了歷史記載之外他主要是從人口的漲跌當中去交叉分析。第一章是這個整個分析的邏輯,也說明了為什麼五十萬人口,是一個 “撐起流行病” 基本需要的人口數。(然後他也說明了為什麼幼兒園和軍隊是傳染病的溫床)
再來就是許多有趣的推論和記錄:
麻瘋病的消失,部分是因為競爭不過肺結核?
蒙古1368年撤出中國是鼠疫推了一把?
金納醫生發表牛痘之前,早有英國駐土耳其大使夫人把接種方式與燈籠褲一併帶回歐洲?
義大利城市針對鼠疫快速的反應,奠定了未來文藝大復興的基礎?
當中也有一些講到在醫療常識還未普及之前,世界各國在地人一些看似迷信或是風俗的方式,事後看起來還是非常符合防疫的原則。包括中國東北滿族的人獵捕土撥鼠的方式,讓他們與鼠疫有效隔離。包括印地安人處理與米的手法讓他們的身體可以合成一種玉米本身沒有的營養素維持健康。還有地中海許多港口在16世紀就會要求一些停靠的船隻必須隔離40天才能上岸(入境隔離的先鋒啊!但很不幸的你無法隔離船上的老鼠)。像這樣的民情風俗,倒不是說要“寧可信其有”,但對於在地文化的尊重並且去追溯背後的“為什麼”,反而是科學發現的重要線索。
我覺得最正向的還是最後一大段,就是近代醫學如何大放異彩。讀起來很像駭客與被駭者之間的攻防,病毒也是會不斷的變種不斷的找尋新管道,而且產生被駭者的心理恐慌。但是每一則故事都讓我深深地感覺到,活在21世紀的現代真的是太幸福了!各式疫苗,程式與個人衛生條件,食物營養,還有公共衛生被各國重視,都是在過去200多年才有的。因為是1976年所寫,作者在最後提到1918年所開始的流行感冒,是下一塊未知的戰場,真的非常符合現在的時事! 大家要保持身體健康喔!
這本書很像是1998年經典人類學書籍“槍砲,病菌,與鋼鐵” 的前傳 (這本書也是我過去20多年來整體top10之一),但他的寫作手法沒有像後者這麼容易閱讀 (所以後者的書銷量大勝),我們推薦沒讀過的可以讀一下。如果要更簡單的書,講到人類現在生活的條件,與互相合作的方式是史上從未有的高峰,可以讀一下之前 Bill Gates 大推的 “Factfulness" ("真確")。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9817
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0443?sloc=main_mb
我當年很弱的讀書心得,但是有比爾蓋茲的介紹連結
https://dushuyizhi.net/factfullness-%E8%B3%87%E8%A8%8A%E7%88%86%E7%82%B8%E4%B8%8B%E7%9A%84%E6%80%9D%E8%80%83%E7%B4%80%E5%BE%8B/
全文在部落格中👇👇👇
https://dushuyizhi.net/plagues-and-people-瘟疫與人/
肺結核死亡處理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新冠防疫「成功」之謎
曾士宇/大學教授(新竹市)
政府應選擇一個區域進行大量篩檢,來決定下一步防疫步驟,據以放寬限制。圖為疫情衝擊下的戲院。記者潘俊宏/攝影
新冠疫情持續在全球蔓延,確診病例已超過三六一萬,死亡超過廿五萬人。台灣方面,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到五月五日累計廿三天無本土病例,確診病例僅有四三八人,死亡案例六人。從任何觀點看,防疫成績可謂傲視全球,台灣是怎麼做到的?
事實上,台灣做對了很多事,提醒民眾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出門應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或是戴上口罩,同時避免前往人潮密集處; 但也有相當多的缺失,期間可謂險象環生,但總能化險為夷,到現在為止交出漂亮成績單,相當不可思議,防疫「成功」之道成謎,只能做合理的猜測。
除天佑台灣外,是否仍有合理解釋?可能方向是,台灣至今沒有施行偵測病毒普篩與快篩,各界紛紛指責美國在普篩與快篩失掉先機,釀成巨災之際,疫情指揮中心以各種理由不願進行;原因之一應是國內遲遲未能開發出試劑。由於中國大陸一月即公布病毒基因序列,韓國與德國兩周內即開發出試劑,韓國因而由普篩新天地教會廿餘萬信眾並隔離處理,有效抑制已大爆發的群聚感染。台灣至今只篩檢六萬餘例,可謂反其道而行,效果一樣好,相對「佛系」防疫,成績斐然,甚為弔詭,那又是為何?
當然沒有篩檢,就沒有病例,但很難解釋歐美各國至今重症與死亡病例外仍然激增,而台灣重症與死亡病例趨近於零;最好的情境,是疫情指揮中心誤打誤撞,由於大部分患者都是輕症,隔幾天後即不藥而愈,再加上輕症患者病毒量少,在口罩、洗手、社交距離防護下,傳播力減弱。同時確診病例少,自然也減少社會恐慌作用。
至於海軍敦睦艦隊,累計確診共卅六例,感染源待釐清。首先確診比例(九%) 與美國羅斯福號(廿四%)、法國戴高樂號(五十二%)航母官兵相比低了很多,因此似不能純以艦隊官兵年輕力壯,抗疫力強解釋;再加上官兵下船後,大批人馬各處走動,並未造成群聚感染。有一可能是毒株與歐、美不同,此說與劍橋大學研究指出毒株分A、B、C型,分在美國、東亞、歐洲流行相合。
此說也可適用於清明連假在景區遊玩群眾等幾個令人擔憂的案例,因此也許真的可說「天佑台灣」,在台灣流行的是感染力較弱的B型,甚至是弱B型;除非在密閉空間長期相處,病毒密度達到一定程度,較難由飛沫感染,是否成立,亟待生醫界證實。
另一可能,是台灣、香港與新加坡人民普遍在幼年接種卡介苗,預防肺結核,大陸則遲至一九八六年才普遍為新生兒接種,也許可解釋新冠確診者老年人偏高之致死率。美國從未進行過大規模接種卡介苗,災情更為慘重,對新冠肺炎研究中,紐約理工學院研究初步發現,有施打卡介苗國家新冠肺炎死亡率較低,有統計學上差異,因此也值得進一步探究。
當今之計,正如台灣冠狀病毒之父賴明詔院士建議,政府選擇一個區域進行大量篩檢,來決定下一步的防疫步驟。最理想情況下,本土流行疫病為「弱B型」,又有本土病例連廿三天歸零加持,此時可大幅放寬日常生活限制,節省社會成本;但同時必須加強境外移入管制,初步在各國尚未放寬旅遊限制前,至少讓所有入境旅客集中隔離十四天,達到拒敵於境外的效果,再視世界疫情的發展,滾動式調整,也許能名副其實地成為世界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