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接吻病到癌症的EB病毒
案例一:8歲的阿華已經喉嚨痛、反覆發燒6天,診所說是扁桃腺炎也吃了3天的抗生素,但是不但沒退燒反而身上出現紅疹。小白醫師驗血後發現肝指數升高、血小板偏低和非典型淋巴球增加,最後診斷是『感染性單核球增生症』。
案例二:12歲的阿輝原本興高采烈的跟著同學去畢業旅行,結果出發第一天就開始頭痛、發燒,硬撐了三天,直到老師發現他開始胡言亂語,說自己是蟻人,每個人都變得好巨大,趕緊送到急診。經過一連串的檢查,診斷是『愛麗絲夢遊仙境症候群』。
案例三:17歲的阿成已經反覆高燒一個月,看過兩家醫院都只說是病毒感染,因為越燒越高而掛急診。小白醫師發現病情不單純,以不明熱收住院檢查後發現是EB病毒引起罕見的自然殺手細胞血癌。
這三個看似不相關的診斷,卻都源自同一個EB病毒的感染,到底EB病毒是一個甚麼"咖"呢?
EB病毒跟水痘病毒和單純皰疹病毒都是同一家族的,它的本名是"第四型人類皰疹病毒"。在1964年,由Epstein和Barr兩位醫師在非洲淋巴瘤病童的身上發現,所以後來就叫Epstein-Barr病毒(簡稱EB病毒),是第一種被發現與癌症有關的病毒。
EB病毒依靠人與人之間的體液傳染,所以凡是親吻、共用餐具或盥洗用品、輸血及共用針頭等等都能夠傳染,其中歐美以青少年接吻最常見,這就是EB病毒引起的”感染性單核球增生症”又被稱作「接吻病」的原因。人體一旦受到感染以後,這種病毒就會終生潛伏在鼻咽的部位,可說是十分普遍的病毒。也已有許多研究證實,EB病毒與鼻咽癌、淋巴癌有關。
研究發現台灣和大陸感染的年齡層比歐美國家與日本早,80%在5歲以前就已經感染過了,這可能跟我們在家中少用公筷的習慣及父母經口餵養幼兒的方式有關。在青春期情竇初開時因為熱吻而感染EB病毒的約只有10%。
親親會生病的「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
EB病毒感染後可以潛伏4-6個禮拜,之後會出現發燒,通常持續5-7天,有時候會長達兩個禮拜,扁桃腺出現化膿,有時與細菌感染不易區分,頸部淋巴腺腫大,腹部則有肝脾腫大,其他的症狀還有眼皮浮腫倦怠、頭痛、肌肉痠痛、食慾不振等。有的小孩在使用某些抗生素治療後皮膚出現紅疹(Ampicillin Rash),抽血檢查顯示白血球中的單核球增多,故名「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
「愛麗絲夢遊仙境症候群」- 會產生錯覺,但不會有幻覺
EB病毒感染後,要注意有無產生腦炎、腦膜炎等併發症,其中有一種少見、但很有名的「愛麗絲夢遊仙境症候群」,即是病毒影響腦部,造成了「視錯覺」,看到的物體會扭曲變形,周遭的東西可能都變成巨人國或小人國,發病的小孩會胡言亂語,就像愛麗絲夢遊仙境裏的小女孩一樣,彷彿闖進了異想世界,家長甚至會懷疑小孩是否是「中邪」。
EB病毒與癌症
感染EB病毒過後,病毒會潛伏在鼻咽部的上皮,或是經由B淋巴球潛伏在淋巴組織中,加上許多的環境因子如飲食或本身基因的缺陷,引起癌症。最為人熟知的包括: 鼻咽癌、Burkitt淋巴瘤、胃癌、淋巴增生相關的腫瘤。當然大家不需要恐慌,因為即使發生率最高的鼻咽癌也只有10萬分之8,但是95%以上的成年人都感染過EB病毒。所以「感染EB病毒≠鼻咽癌」!
EB病毒與脾臟破裂
感染EB病毒後,我們通常會跟病人說接下來的一個月要避免會碰撞腹部的激烈運動,如仰臥起坐、打籃球、踢足球或抬重物與重訓,因為EB病毒感染後會造成脾臟腫大,碰撞後可能會造成破裂而內出血。
目前治療上並無特效藥,以症狀治療為主,如果有出現呼吸窘迫或其他併發症,則會考慮以類固醇治療。
很多家長在知道小朋友感染EB病毒之後,問小白醫師如何預防?小白醫師的回答是「防不勝防」,因為大部分的感染來源是父母的口水,要父母親要不親吻自己的小孩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做的是公筷母匙、避免用嘴餵食小孩。
近幾年B型肝炎疫苗與子宮頸癌疫苗改變了感染引起的癌症生態,目前EB病毒的疫苗仍在研發中,希望未來有安全的EB病毒疫苗!
胃竇炎胃癌 在 張振榕醫師的健康相談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淺談胃食道逆流症 】by 張振榕醫師
(歡迎分享,請註明出處)
一、什麼是胃食道逆流症?
胃食道逆流是一種由於胃或小腸的內容物,如胃酸、膽酸、消化酵素等,逆流到食道,所引起之胃、食道或胸縱膈腔,甚至於咽喉及呼吸道不適症狀之食道疾病。
二、胃食道逆流的流行病學
在西方國家,胃食道逆流疾病是非常普遍的一種疾病。根據1988年美國蓋洛普的一項調查,若以每個月至少有一次胸口灼熱的經驗為診斷胃食道逆流的依據,則有7%的美國成年人符合這個診斷。1992年Savary等人在瑞士報告為11.7%病例有逆流性食道炎。
在台灣,陳邦基醫師於1979年在林口長庚的一千例內視鏡檢查中,發現逆流性食道炎的盛行率為2.4%。葉淳醫師在1993年報告464例內視鏡病例中有14.5%的受檢者患有逆流性食道炎。台中榮民總醫院於1996年,在兩千例健康檢查病例之內視鏡檢查中,發現有5%之病例有逆流性食道炎。到2002年台中榮總的追蹤報告顯示,胃食道逆流患者病例增加到12%。除此之外,2014年台北慈濟醫院的報告顯示,年齡介於13-16歲的國中青少年,其胃食道逆流症狀的盛行率亦高達20.5%。
由此可見,無論在成人或青少年,胃食道逆流疾病的盛行率在台灣有逐年增加之趨勢,增加之原因仍有待進一步研究。然而飲食及環境因素(如國人飲食習慣之西化)必然扮演著重要之角色。
三、胃食道逆流症的致病原因是什麼?
造成胃食道逆流症最重要的原因是負責調控食道下端括約肌關閉及放鬆的自律神經出了問題。正常人在吞嚥進食的時候,下食道括約肌會在食物到達食道末端時打開,讓食物隨著重力進入胃部,隨後關閉。而胃食道逆流症的患者,其下食道括約肌在沒有進食的時候也會不正常的放鬆打開,造成胃裡的胃酸等各種內容物逆流到食道,因而傷害食道,造成患者食道發炎不適。其他造成胃食道逆流的原因還包括:食道清除作用失調、食道裂孔疝氣、胃內壓力過高、胃部過度擴張、胃排空過慢及膽汁逆流等。
四、胃食道逆流會有那些症狀?
胃食道逆流典型的症狀包括:胃酸逆流、胸口灼熱(俗稱火燒心)、口臭、腹脹、嗝氣等。這類症狀的患者,一般來說,大多知道自己罹患的是腸胃疾病,因此會及時需求專業腸胃科醫師的協助。
然而,很多患者卻常常是腸胃道以外的非典型症狀來表現。這些非典型症狀包含:喉頭異物感、吞嚥困難、慢性咳嗽或沙啞、慢性咽喉炎、氣喘不癒、胸悶、胸痛、慢性鼻竇炎和中耳炎、牙齒酸蝕、糜爛,甚至支氣管炎及吸入性肺炎都可能是非典型胃食道逆流症的表現。這些病友常常跑耳鼻喉科、胸腔科,甚至心臟科看診,但是病情都沒有改善,往往在繞了一大圈後,才被確診是胃食道逆流症。
五、如何診斷胃食道逆流?
嚴格來說,胃食道逆流只能算一種症狀,除了單純的胃食道逆流症之外,能引發這種症狀的疾病還包括: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甚至胃癌。要區分這些疾病,還是建議要接受胃鏡檢查,確定診斷,以免延誤重大疾病的病情。有些病友,常常自行買藥治療,卻沒有確定引發症狀的疾病為何,往往延誤病情。
六、胃食道逆流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A、自我健康管理:
1.飲食避免食用下列食物:
(1)可能引起的果汁如檸檬汁、柳橙汁、
葡萄柚汁等。
(2) 避免咖啡、濃茶、過甜食物(如:巧
克力)、酒、全脂牛奶、薄荷類食品。
2.進餐時:建議定食定量、細嚼慢嚥,
忌過飽。
3.飯後2~3小時內忌平躺;入睡前忌進食
以減少胃酸逆流的發生。
4.可調整睡姿–頭部高於腳部約15-25公分。
5.不穿太緊身的衣服或束繫皮帶。
6.吸菸者:建議戒菸。
B、藥物治療
1.輕微、偶發的胃食道逆流症狀,
可以使用傳統制酸劑、第二型組織胺受
體拮抗劑配合促腸胃排空藥物加以治療。
然而這些藥物的療效通常隨著治療時間
的延長,會慢慢地減弱。
2.臨床上,胃食道逆流的首選用藥,
目前以質子幫浦阻斷劑(PPI,
Proton pump inhibitor)最為有效。
跟據健保規定,經胃鏡檢查確診是
胃食道逆流的患者,健保可給付四個月質
子幫浦阻斷劑之標準療程。
七、結語
雖然目前藥物的治療成效良好,但是胃食道逆流症屬於一種慢性疾病,患者飲食習慣一不注意,往往引起症狀復發。因此,規律的作息、生活飲食上的控制及配合是很重要的。即使治療成功停藥後,會引發胃酸分泌的食物原則上還是應該避免,以減少復發。
#胃食道逆流
胃竇炎胃癌 在 大紀元時報 - 台灣(The Epoch Times - Taiwa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身體危機!「舌尖上的癌症」圖譜爆紅】
http://tw.epochtimes.com/b5/12/7/16/n3636131.htm
大陸食品安全問題一直不斷上演,中共喉舌央視製作的《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曾引發大陸民眾的熱議,近日,微博上一張名為「舌尖上的癌症」圖譜,同樣引發網民熱議。圖譜中,列出了可能增加或可能降低癌症風險的23類食物、生活方式,與15類癌症的關係,據幾位元專家介紹,圖譜裡的大部分內容比較「靠譜」,但有些結論也存在爭議。
酗酒傷肝傷胃 最危險的飲食習慣
這張圖譜裡,食物、生活方式與癌症的關係,用四個不同的顏色表示,紅色代表「已確證增加風險」,黃色代表「可能增加風險」,深藍代表「已確證降低風險」,淺藍代表「可能降低風險」。
該圖表指出,酒精飲料是最危險的致癌食物,被註明「已確證增加」五類癌症的風險(包括口腔癌、食管癌、結直腸癌、絕經前乳腺癌、絕經後乳腺癌),此外還「可能增加」肝癌的風險。
「酒精傷肝,這是毋庸置疑的。」福建醫科大學附一醫院肝外科主任劉景豐介紹,肝臟是人體最大的「解毒工廠」,長期酗酒,會導致肝臟過度負擔,發生肝硬化,一部分肝硬化會轉變為肝癌。
介紹,長期飲酒,且飲酒過度,還容易破壞胃黏膜。胃黏膜破壞後,胃失去了保護,高酸性的胃酸就會腐蝕胃,胃易潰瘍。潰瘍長期不癒,癌變的可能性就很大。
高鹽飲食也致癌 蝦油最好少吃
圖譜中,「廣式鹹魚」,「鹽、鹹食」被列為「可能增加癌症風險」的食物,前者被指增加鼻咽癌風險,後者則是可能增加胃癌的風險。
據瞭解,廣式鹹魚的製作有一道「黴變」的工藝,專家在用廣式鹹魚餵養大鼠的實驗中發現,大鼠鼻腔及鼻旁竇癌發生率增加。
福州總醫院普外科主任王烈指出,蝦油、鹹魚,這些醃製、發酵的東西都含有亞硝酸鹽。亞硝酸鹽會增加消化道腫瘤的風險,是得到公認的。
含糖飲料最「清白」?專家不認同
不過,該圖譜也有部分內容引發醫界質疑。例如,在圖譜中,最「清白」要屬含糖飲料,與15類癌症看上去沒有任何關係。
對此,福州總醫院腫瘤科主任歐陽學農表示不認同,他說,含糖飲料能提供不少人體所需能量,但是,現代人並不缺乏能量,喝大量的含糖飲料,再加上運動缺乏,多餘的能量就會導致人體肥胖。而肥胖會造成人體代謝紊亂,加大各器官的負擔,與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疾病息息相關,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所以,含糖飲料絕不能大量飲用。
此外,圖譜認為高鈣飲食和β胡蘿蔔素可能導致前列腺癌和肺癌的風險。南京醫科大學教授莫寶慶指出,研究發現,β胡蘿蔔素可降低消化道腫瘤風險,但卻會導致肺癌腫瘤風險增加。另外,高鈣飲食和前列腺癌,也有一些文獻報導曾經提及。
燒烤、膨化、油炸食品也是高危致癌食物
歐陽學農反覆強調,一定要自然飲食、健康飲食,不能吃垃圾食品。他說,燒烤、膨化、油炸食品最好少吃,尤其是孩子。這三類食物上了他的「飲食黑名單」。
歐陽學農說,燒烤會產生致癌物質「多環芳烴」,這是公認的化學致癌物。膨化食品往往要加入膨鬆劑之類的添加劑,有些膨化食品會在表面加上氫化油脂,容易產生反式脂肪酸。而很多油炸食品的油反覆使用,也包含大量反式脂肪酸,對人體造成很大危害,如脂肪肝、高血壓、膽囊炎、胃病、糖尿病、肥胖,還可能增加患心腦血管病、癌症的危險。
❝ 看過請按讚,喜歡就分享 ❞
❃ ❂ ❁ ❀ ✿ ✾ ✽ ❃ ❂ ❁ ❀ ✿ ✾ ✽ ❃ ❂ ❁ ❀ ✿
大紀元粉絲團歡迎您的加入 http://on.fb.me/mSvB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