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字」 (原載於《文訊》400期 )
2019/01.03的晚上九點,參加了鄭淑麗+馬修・富勒(Matthew Fuller)《Sleep 79》 唸書睡宿計畫。活動探討「睡眠」與「文本」的關係。紙本工具書還需要嗎?兩個小時我居然就坐著唸完了(我跟主辦方說對啦我們舞台劇平常有在練是啊是啊對啦對啦習慣被壓迫哈哈哈哈)。隨機翻開、隨意唸出《畫說漢字:1000個漢字的故事》的時候,下意識聽見了李艷秋「每日一字」的梆笛,有時也覺得好像在模仿盛竹如的斷句速度,也想起之前替易鵬先生錄王文興《背海的人》的那段時日.....其實每個形聲會意字都很有意思,只是那本書如同伊索寓言故事後的「正解」般有時令人哭笑不得,整個展場很有意思,我測了腦波發現假笑會被測出來因為無意識狀態突出.....不知道昨天晚上聽完的聽眾是否有回到國小的午睡經驗?過程中我以一種平淡緩慢並刻意拉長1.2倍句組間隔的方式朗讀,為的是想競賽前面的紀錄:催眠到底!工作人員的數據顯示,在半小時內睡眠人數具增,過程中也有鼾聲,結束後,據說大家反應好睡嗯嗯很好睡,不錯不錯我非常有成就感收工!
回家後E給我看他一歲半的姪子的影像,說阿布布最近迷上了巧虎,他顛倒拿著故事書翻呀翻,口中喃喃自語自圓其白日夢,影片最後,以擁抱她母親手掌玩偶(巧虎本尊)作結。E說ㄟ剛剛大家都沒有起床氣嗎?在空總文化實驗室睡到晚上11點,再穿越諾大空地(剛剛被介紹說這一月一日元旦有「娘娘腔操槍典禮儀式」的空地)整回台北車水流燈之中,像極了凌晨三點的光景。鄭淑麗的《Sleep 79》計畫適用的文本並不強調溝通,我先前提出朗讀《人類大歷史》居然還被駁回,說是太有趣了怕聽眾睡不著。但是傳統文本被唸出來之後,縱使放大每個字充滿荒謬,但E也說她相信聽眾聽完兩小時現在一定滿腦子都是一個個國字(然後我們唱起了《忐忑》)。什麼事情被擴張了呢? 重新定義了說故事本身的需求嗎?
「字」和「說故事」,一向是表演練習中非常重要的兩個概念課。每個字到詞到句子的音調變化方式有其規則,面對有距離的觀眾時特別要注重句子尾音要能完整表達、詞組重點要在音量強弱上具體技術表現。從一個字,到兩字一組的詞、到有主詞動詞形容詞到受詞的句子,是一個需要仔細放大斟酌的過程,像是錄音被放慢10倍,《窈窕淑女》Higgins教授的斤斤計較,確實是演員該有的追求。《如夢之夢》一開始的繞場,20多位演員,拆著劇本說明莊如夢的故事
,目標是「要像是一個人說出來的故事」,所以快接還是慢接上一個人的話、而後加快還是加重哪個詞、音調與他相近同一個key之後,轉不轉調?哪一秒暫停一下好?看一下觀眾能否表示心意的連結?有時候潔癖或強迫症犯了,我就飄向某個演員耳邊,倚老賣老反正我是表演老師那樣給筆記說了三分鐘的為什麼「所以第一個字要有爆發力一點」。我多年前一個工作是在錄音室,彷彿國民黨老兵般念著《背海的人》中的“的的的”這類種種自創句,多年後看到「島嶼寫作」裡王老先生的書桌、稿紙、手和筆跡塗抹書寫的畫面,以及「每天大概就寫一行……啦」,更堅信:文本表演,就看字與字之間,我能不能還在中間,找到空間。如果我懂節拍,我就應該知道除了半拍之外,還能做四分之一拍、八分之一拍的變化掌握,如果我知道除了半音之外,無琴格的樂器能做出微分音、滑音、顫音和裝飾音等。只要在表演時,對文本的文字單位,要求以更小的單位洞見該做變化處,也許效果會不錯。安排好了,就像練琴一樣反覆到熟練。
我是這樣子了。我有著比一般人敏感的組織聲音能力,在我看到文本的第一時間內,是可以看到文字結構也能預聽到自己的聲音。但是今晚解放我的,是我們無論多老都會有「聽故事」的需要,聽一個床邊故事的需要,反覆聽一個床邊故事的需要,我們就先再也不談表演吧!不談如何傳遞「動態的內在視像」給觀眾的技術,談談你的身邊有沒有一個人,對你提出著/ 提出過這樣的要求:「給我講個故事好嗎,我想在故事裡睡去」。《Sleep 79》計畫有它的計畫。特地來聽的人也有他的計畫。我卻只知道:睡前閱讀依然會被傳承下去,不管內容是什麼,巧虎故事書倒過來念也是很對的。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
背海的人 在 劉中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生日過一天,媽媽是每天。
香格里拉住一晚,隔天啥也沒享受到,八點就出發去參加兒子學校的「家長日」了。
這兩年為了照顧小孩,公開的活動行程很少,演講也婉拒不少。(不過我有想辦個薇沙龍,聽我分享夫妻過招與育兒慘事,吃吃喝喝之類,會有人想參加嗎?很久沒有見你了說.....)
文訊大約在兩、三個月前邀請我進行這場座談,我覺得很有趣,立馬就答應。
對談人陳南宏是資歷豐富的創作者,是編劇、也是製片,曾經擔任《台北歌手》、《日據時代的十個生存法則》、《他們在島嶼寫作:尋找背海的人》、《新丁花開》等多部文學改編劇製片。
《台北歌手》的表現形式十分新穎,揉合了影像與舞台劇,當年入圍了11項金鐘獎!
座談時間很特別,在周二的晚上(這一系列講座似乎都是這時間)。
沒有周一的忙亂、周五的躁動,挺好。
如果你會來,記得上網報名喔!也請幫忙轉寄分享!
/文學斜槓/從文學到影像:文學影視改編
「如果打不敗他們,那就加入他們。」追劇已經成為全民運動,面對來勢洶洶的影像化浪潮,未來的文學要如何在其中找到出路?文學轉生為影像,中間需要跨越什麼困難?文學作品是否有可能在影像時代裡繼續發揮影響力?
講師:劉中薇╳陳南宏
主持:楊宗翰
日期:10/13(二)
時間:晚間7:30~9:00
報名:https://www.beclass.com/rid=2443d745f3e2f152593e
背海的人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地下好康】
『地下電影X 高雄市電影館 送你上課《拍電影:剪接-取捨的美學》』
高雄電影館今年策劃的《拍電影Behind the Scene》電影藝術講堂,找來影視產業五大領域的專業幕後人員坐鎮,其中包含《尋找背海的人》剪接師陳曉東、《返校》美術指導王誌成、《陽光普照》編劇張耀升以及《灼人秘密》音效師周震等人。
曾與李安、蔡明亮等大師一同工作的剪接師陳曉東,踏入剪接這行已二十餘年,就讀歷史系的他,因接觸侯孝賢的《童年往事》受到感召,立志要成為國片的幕後推手。
他從中影的錄音助理、剪接助理一路成為剪接師,並在 2001 年以《尋找背海的人》抱回金馬最佳剪接獎,也入選當年的「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2008 年他也曾以《九降風》獲得提名,陳曉東對提攜後輩不遺餘力,近期他的作品為去年北影的最佳劇情長片《老大人》。
完成以下步驟,將抽出 5 位幸運粉絲去上陳曉東的課程《拍電影:剪接-取捨的美學》(注意,並非一人中獎兩人同行,而是一人中獎一人前往)
🔺活動日期:2020/3/29 (日) - 2020/4/5 (日)
🔺講座資訊:
時間:4月18日(六) 14:00-16:00(13:30即可進場)
地點:高雄市電影館 3 樓大放映室(高雄市鹽埕區河西路 10 號)
🔺參加辦法:
Step1. 按『地下電影』粉絲團讚,按讚此篇 PO 文,並公開分享。
Step2. 於此篇 PO 文底下 TAG 一位朋友,並用一句話形容影視幕後工作者。
‼️防疫注意事項😷
進場人員需填寫檢疫資料,並提供個人姓名、年齡及聯繫方式。(僅供未來防疫相關聯繫使用)採對號入座,並請全程配戴口罩。進館前測量額溫,如超過 37 度以上,將要求觀眾就醫、協助辦理全額退票。
完整資訊請看這裡請👉https://bit.ly/2xx2yAh
若對課程有興趣,也可以參考以下連結。
🎥 電影藝術講堂-拍電影 官網資訊:https://reurl.cc/nVaRyD
🎥 電影藝術講堂-拍電影 購票連結:https://reurl.cc/D1zqGN
----------
●活動將於2020/4/6(一)抽出得獎名單,公布於本則貼文中。
●本活動因不可抗力之特殊原因無法執行時,主辦單位有權決定取消、終止、修改或暫停。
背海的人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描寫六位作家的系列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明天起以影展方式上映,六部片中、描述作家王文興創作歷程的電影、「尋找背海的人」,今晚也搶先舉行首映,曾經在威尼斯影展拿下大獎的導演林靖傑,相當有創意地透過戲劇和動畫手法,精準描繪出王文興當年震撼文壇的作品、「家變」。
王文興口裡朗誦的,正是他在三十多年前震驚文壇的作品、「家變」。這本小說從內容形式、到語言文字,甚至是深刻刻畫父子衝突的情節,都因為太創新,1973年一發表,就引起正反兩面強烈的評價。
這本書引起大爭議,卻也變成文學系學生必讀的經典,但這一切,王文興都不在乎,他只想在文學這條路上,找出一種接近於詩的語言。
1939年王文興生於福建,七歲時舉家遷到台灣,短篇小說《欠缺》裡,寫的就是早年在台北市同安街舊居的景物,也就是現在的市定古蹟、紀州庵。
1960年代,王文興就讀台大外文系時,和同班同學白先勇、陳若曦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1965年在美國拿到碩士學位,回到台大任教,直到2005年退休。他寫書很慢,一本《家變》就寫了七年,《背海的人》又寫了23年,加上一本短篇小說集,總共只出了三本書,但是他的文字功力,卻隨著歲月不斷累積。
王文興用西洋文學的技巧寫小說,並大量使用自創的語詞句法,改變了傳統小說的敘事方式,新生代電影導演林靖傑,透過動畫、戲劇的手法,呈現王文興小說的魅力,也揣摩這位台灣現代文學史上、不能被忽略的作家,創作的內在心境。
記者黃亦如莊志成 台北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