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實用性不高,而且如果使用的心態不正確,反而會有負面的效果。因此我不鼓勵購買。
首先,因為20週以前胎兒相對很小,活動範圍又很大,以致於很可能聽不到心跳,反而徒增煩腦。甚至我在急診也遇過使用相關產品聽不到心跳而來看診的焦慮媽媽。
當然很多媽媽一定會想問,在還沒感受到寶寶胎動時,不時時聽一下胎心音,該如何判斷胎兒有正常長大、心跳沒有忽然停止?坦白說,真的沒有好方式觀察,且在有胎動之前,就算媽媽真的聽到心跳變慢,即使立刻就醫將胎兒緊急剖腹產,也沒有存活的可能性。所以我還是建議媽媽們,平常心、放輕鬆,規律產檢即可。
另一方面,就算有確實聽到胎兒心跳,也不表示就沒問題。因為臨床判斷胎心音是要連續監測三十分鐘,看心跳的變異性是否規律、有沒有減速的狀況,也不是在家聽個幾下就可判斷的。
胎動就是有動就好
如果真的想判斷胎兒狀況,觀察胎動反而是最簡單的好方法。
胎動通常在24週以後出現,第二胎或是腹部脂肪較薄的媽媽會稍微早一點感受到。另外每個胎兒的習性都不同,胎動的力道也可能不同,不用跟其他人或自己上一胎做比較。
至於一小時該動幾次才正常?連續狂動到底算是一次胎動還是N次胎動?這些細節其實都不重要,因為胎動就是「有動就好」,不需要精算次數。相關研究也早已顯示,認真數胎動並不能促進胎兒健康和存活率。
我個人則建議,觀察胎動的時機是吃飽飯後,稍微注意寶寶有動即可,不需要每小時紀錄監控。不過還是要特別提醒,胎兒的作息和媽媽不同,夜深人靜,胎兒反而會動得特別明顯,因此睡前一定要有胎動,感受不到還是要就醫。千萬不要覺得寶寶也睡了,自己先睡再說。
「胎兒心跳次數」的推薦目錄:
- 關於胎兒心跳次數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胎兒心跳次數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胎兒心跳次數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胎兒心跳次數 在 [懷孕] 產檢會告知心跳數嗎? - 看板BabyMot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胎兒心跳次數 在 More content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胎兒心跳次數 在 胎兒心跳190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的評價
- 關於胎兒心跳次數 在 胎兒心跳190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的評價
- 關於胎兒心跳次數 在 胎兒心跳次數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台鐵車站資訊懶人包 的評價
- 關於胎兒心跳次數 在 胎兒心跳次數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台鐵車站資訊懶人包 的評價
- 關於胎兒心跳次數 在 懷孕初期產檢|八週聽見寶寶的心跳聲【懷孕日記Ep.1】 的評價
- 關於胎兒心跳次數 在 胎兒心跳較慢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胎兒心跳次數 在 [懷孕] 六週胚胎心跳偏慢抒發| BabyMother 看板 - My PTT 的評價
- 關於胎兒心跳次數 在 胎兒心跳正常值的推薦評價,BABYHOME、PTT - 母嬰親子 ... 的評價
胎兒心跳次數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因應疫情升溫,很多孕婦為減少進出醫療場所,詢問我是否一定每次產檢都要去。也有上一胎在歐美產檢的媽媽,好奇為何台灣產檢次數多國外接近一倍,到底該做幾次才對?
其實,關於孕期應該產檢幾次各國婦產科醫學會並無共識,因為這個問題不單純是醫學考量,還涉及各國民情、公共衛生政策,以及醫療資源是否充足。但我一直認為產檢次數不能和母嬰照顧品質劃上等號,關鍵應該重要檢查不能遺漏,且讓孕婦充分了解各種茲炫。以下我就單純以醫療實務面思考,歸納出「必做」的產檢提供給媽媽們參考
1.懷孕初期:驗出兩條線後,不用立刻去診所確認。
當月經延遲、懷疑懷孕時,只要用驗孕棒測試出兩條線,就代表你懷孕了。很多人會特地去診所再確認一次,其實並不需要,因為醫師用的驗孕試紙也沒有比較準。
如果沒有出血合併腹痛,我會建議第一次的產檢可等到驗孕發現懷孕後的二~三週,也就是第7-8週、懷孕兩個月左右時。這時的檢查最主要的目的是透過超音波確認著床位置、排除是否為子宮外孕,並確認胚胎的心跳。
2.懷孕中期:評估胎兒染色體、胎盤功能與器官異常風險的評估
接下來可在12週時去做幾項重要的產檢。包括國健署提供的產檢:貧血、B型肝炎帶原、梅毒愛滋病,以及自費項目如初期唐氏症與子癲前症篩檢可評估胎兒染色體異常、胎盤功能差的風險,這些都可在12週時一次完成。
若有需要做羊膜穿刺,16週就可再安排一次產檢。
接下來兩個月,如果要去產檢,則應該是用來安排高層次超音波與妊娠糖尿病檢測。前者可檢查胎兒重要器官(心臟、腦部、內臟、五官)的發育,若有異常可和醫師討論是否考慮終止懷孕或是需轉診去有小兒外科、小兒心臟科的醫學中心追蹤。後者則是藉由檢測血糖評估媽媽飲食狀況,避免高血糖造成巨嬰、提高早產風險的機率。
3.懷孕後期:確認生產方式、胎兒成長曲線
若中間都沒有特殊狀況,就是等32-35週時藉由超音波確認胎位,同時確認胎兒腦部與骨頭之發育。並進行乙型鏈球菌採檢。最後就可等到38週時,目的是與醫師討論生產計畫、確認生產方式。醫師會監測孕婦血壓、超音波來評估胎位和體重、綁胎兒監視器確認胎盤功能及宮縮狀況,綜合評估是否適合自然產。
以上是針對低風險的一般孕婦,若是已被診斷胎盤功能不良、胎兒生長遲滯,子癲前症、子宮頸閉鎖不全或有重大內科疾病的孕婦,產檢次數就得個案調整,有些狀況甚至需要一週看一次。
*產檢越多次胎兒不必然越健康
講到這一定會有人好奇,產檢那麼少次、照音波次數也變少,那該如何追蹤胎兒健康呢?
必須澄清,其實確定心跳後,除了初期唐氏症篩檢、高層次超音波,及八個月時確認胎兒體重胎位外,就算每月產檢也不需要每次都照超音波。因為重要器官的發育已經在高層次超音波時確認,其他次的超音波檢查並沒有很大的臨床意義,主要是為了讓爸媽可以藉由寶寶的影像增加親子連結感。
那胎兒體重呢?其實懷孕30週前除非胎盤功能異常,胎兒體重差距都很小,又有量測誤差,預估體重的意義也不大。且但其實30週後就算落後或超前平均值,也不會影響胎兒健康,更何況胎兒的體重也不是靠孕期飲食或任何外力就能輕易改變。
**三個月前少量出血、生理性宮縮不必急著就醫
也有媽媽詢問,那最近如果遇到出血、宮縮或是胎動減少,到底要不要就醫呢?不管有沒有疫情,其實答案類似:
出血以週數來區分,因未滿三個月約有四成孕婦會出現著床性出血,若量不多、呈咖啡色,未必需要就醫。我也要重申,這個階段就醫主要是為了安心,不太會影響結果,沒有所謂延誤就醫的問題。好比曾有懷孕九週的女生半夜有點狀出血,隔天看門發現胚胎萎縮沒有心跳非常內疚,但即使出血當下她就衝來急診,也無法讓萎縮的胚胎重新發育,大可不必自責。超過三個月,著床性出血比例慢慢下降,這時若有鮮紅色、頻繁出血甚至合併腹痛,為了排除子宮頸閉鎖不全、子宮頸息肉,則需立即就醫。
至於宮縮,有時可能因血液循環變差、身體缺水導致,如沒有規律且沒合併腹痛,可先補充水分、躺床休息,改善後就無需就醫。再來就是,懷孕六個月前本來就未必會有胎動,尤其是當天氣冷或媽媽較疲勞時,胎動更不明顯實屬正常。除非懷孕週數已經超過六個月,進食搖晃後肚子後,胎動都還不明顯才需要回診確認狀況。
前陣子為了改善少子化,政府主張增加產檢補助次數讓媽媽能放心懷孕,雖說立意良善,但我卻認為產檢次數和媽媽的安心感未必成正比,很多媽媽甚至和我反應,每次產檢聽到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吃,又被念體重增加太多,胎兒小了一百克,越看越焦慮。
相反的,也有媽媽表示非常期待產檢,看到醫師的臉就感到無比安心,聽到胎兒的心跳,和醫師的一句「都沒問題」就無比療癒。因此要讓女生更放心懷孕做一個「不焦慮」孕婦,與其一昧增加產檢次數,倒不如思索如何促進醫病溝通互信,把產前衛教做得更確實才是更根本的作法。
胎兒心跳次數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最近一則新聞,關於「台灣常見安胎藥副作用風險高 ,食藥署評估禁用。」引起婦產科同事前輩熱議,有些醫師認為在沒有替代藥物的狀況下。冒然禁用,可能造成「無藥可用」甚至引發醫療糾紛。但也有人認為既然歐美各先進國家都不使用了,我們是不是應該果決跟進。
我認為在討論口服安胎藥前,應該先探討一下台灣特有積極的安胎策略到底有沒有效。
的確, 台灣在健保加持下,醫療相對便宜,安胎標準非常寬鬆,媽媽如果稍有宮縮不適,不少醫師可能就會積極開立安胎藥、叮囑要臥床安胎、多躺少活動,有些人甚至會建議孕婦立刻住院一路躺到生。而歐美國家安胎條件較為嚴謹,若單純只有宮縮,子宮頸沒有變化就不會收治住院,安胎天數也極少超過一週。
但其實早產很難預防,各項研究早已明確指出,安胎藥物不分種類僅能讓本來可能發生的早產稍微延後發生(約延後48小時)並不能阻止早產發生。最大關鍵是在於早產發生的直接原因不明,因此各大期刊、醫學會僅能事後去統計多胞胎、高齡、有早產病史、妊娠高血壓或糖尿病的媽媽早產風險比較高,再加上早產發生前,未必伴隨宮縮或出血,常常都是毫無徵兆,無法預測。我就遇過半夜睡到一半忽然破水早產的產婦,也有女生因為子宮頸閉鎖不全在沒有腹痛的狀況下,胎兒就無預警的早產。
這也就是為什麼這二十年來,在國健署補助下,產檢普及率幾乎達百分百,產前超音波次數越來越多,安胎住院比例居高不下的狀況下,台灣早產率還是持平沒有下降(10%)和歐美等國家相比起來都差不多。
很多人會問,既然整體看起來無效為何還要積極安胎,我認為除了醫療費用相對低廉以外,背後還有社會文化的因素。
一直以來,社會上普遍認為媽媽要對胎兒健康平安出生負全責,為了避免早產,孕婦就該多休息、沒事就在家安胎,不要到處趴趴走。萬一不幸早產或是有任何意外,媽媽也免不了被指責「就是不小心動了胎氣才會這樣」,「是不是吃錯了什麼,才早產」。在這樣的壓力下,倘若媽媽本身稍有不適、頻繁宮縮往往會心急如焚的就醫。而對醫師來說,考量到早產本來就很難預測、害怕醫療糾紛等因素,在門診只要孕婦出現宮縮,即便只有30%早產機率,基於「多做不會錯,少做怕被告」的原則,仍會防禦性地給安胎藥物、建議媽媽臥床休息。
但除了早期破水,其實研究早有顯示臥床安胎並不會降低早產機率,臥床超過三天會增加血栓的風險。除此之外,長期臥床安胎、大小便進食都在床上解決,全身肌肉和骨質都嚴重流失,產後下床站都站不穩,也沒有體力照顧新生兒,更有極高的比例病發產後憂鬱症,對媽媽的身心靈都有極大的傷害。
更何況,宮縮並不等於早產。早期子宮收縮若沒有合併子宮頸變短、內口打開,胎兒纖維黏連蛋白FFN)早產試劑若又是陰性,早產的風險根本微乎其微。
因此過去在醫院,當我看到安胎媽媽產後後走路搖晃的背影,萎縮的小腿,都不禁會思考這一切到底值不值得?會不會其實她根本不須要安胎也能足月生產?當然這都是事後諸葛,也永遠不會有答案。
回到新聞事件本身,乙型受體素類口服安胎藥(商品名:妳得寶)是藉由肌肉鬆弛的效果達到抑制宮縮、預防早產的目的,也是目前食藥署唯一認可預防早產的藥物。但近年來研究發現,雖然可緩解宮縮,卻不能延緩早產的發生,服用超過四十八小時,還可能出現心悸、手抖等副作用,甚至造成媽媽肺水腫,需要插管做呼吸治療。再加上居家服用根本無法監控心跳、血壓,導致風險又更高,因此歐盟早已禁用此藥、美國也甚少使用。
綜合以上,我認爲在思考口服安胎藥該不該禁的同時,應該重新審視我們的安胎標準。因為不管換成哪種安胎藥或是臥床休息,效益一樣不大。因此再決定是否要安胎前,應該多考慮媽媽的健康狀態和生活品質。如果僅有宮縮,但子宮頸長度沒有變化、沒有出血,胎兒纖維黏連蛋白FFN)早產試劑陰性未必須要安胎。就算要,一旦宮縮緩解,醫師就應該積極的調降安胎藥,讓媽媽回到正常生活。
另外,更重要的是,國健署、婦產科醫學會應誠實的告訴民眾,目前並沒有好的方式可以預防或預測早產,早產會發生並不是媽媽延誤就醫,更不是醫師誤診,而是現代醫療發展至今的侷限。
#早產真的防不勝防
#醫療的極限
胎兒心跳次數 在 More content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分娩7風險全解析-胎兒窘迫】 ... 通常在進入待產過程會幫孕婦裝上胎兒監視器以觀察寶寶的心跳,正常的胎兒心跳次數是110~160次/分;寶寶的心跳並非維持不變,而是 ... ... <看更多>
胎兒心跳次數 在 胎兒心跳190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的推薦與評價
關於「胎兒心跳190」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胎儿心跳190是怎回事_孕育常识_亲子宝典库_太平洋亲子网2018年9月20日· 胎儿的心跳如果忽快忽慢,都会影响孕妇 ... ... <看更多>
胎兒心跳次數 在 [懷孕] 產檢會告知心跳數嗎? - 看板BabyMot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目前11W,新手媽媽
產檢醫生都會給我聽心跳,但是不會告知心跳次數
今天忍不住問了心跳次數
醫師只說依他的經驗這個心跳頻率是正常的,他沒有在測心跳數
請問大家產檢時會不會告知胎兒心跳數啊?
-----
Sent from JPTT on my iPhon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5.11.17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547487789.A.791.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