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害的原點」(公害の原点):重金屬「鎘」吃多恐傷腎!
公衛史上震撼人類的重大公害疾病「水俁病」【註7】,是日本四大公害疾病之一,由有機水銀引發的汞中毒性中樞神經疾患,被日本稱為「公害的原點」(公害の原点)。
1956年左右於日本熊本縣水俁灣附近發生,確認後依地得名。水俁病患者會有手足麻痺、步行困難、運動障礙、失智、聽力及言語障礙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引發例如痙攣、神經錯亂,最後死亡。發病起三個月內約有半數重症者死去,孕婦和胎兒也會受到影響,而至今仍未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註1】
■食米的鎘限量0.4ppm,嬰幼兒米製副食品的鎘含量標準則是0.04ppm:民眾憂心滿周歲吃米是否安全:日前消基會召開記者會指出抽查20件嬰幼兒米製副食品中,其中4件驗出重金屬鎘含量,超過衛生福利部訂定之限量0.04ppm,引發許多家長的擔憂。特別是因為嬰幼兒發育不完全,吃到含有鎘的食物,可能會嚴重刺激腸胃,導致嘔吐和腹瀉嚴重可能傷腎。
■鎘存在於自然界元素!環境受污染可能吃下含鎘的食材
鎘是自然界中的元素,如果環境中受到污染,生長出來的植物、動物、魚類等,都有可能會因為透過食物鏈轉移,最後累積在生物體上。
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名譽教授張尊國表示:「由於臺灣未受污染農地所生產的糙米,鎘平均濃度為0.06 ppm,業者所使用的本土原料米中鎘含量在0.1ppm屬於正常,也合乎0.4ppm的標準。」
「然此次事件最主要的關鍵在於這些受測的嬰幼兒米製副食品主要原料為米,且米在產品中的成分佔比可能高達八、九成,因此這些嬰兒食品要符合標準必須慎選原料,否則產品必然超標。」張尊國解釋到。【註2】
■種植環境不良,易受到重金屬影響
米飯是台灣人最常吃的主食,嬰幼兒的副食品亦常用米作為原料,若種植環境不良,稻米中可能含有鉛、鎘、砷或汞等重金屬,而嬰幼兒和兒童由於身體尚未發育成熟,因此比一般成年人更容易受到這些重金屬的傷害。這些重金屬會對嬰幼兒和兒童造成腎毒性、生殖毒性、神經毒性等,可能使嬰幼兒和兒童有貧血、智能發育遲緩等症狀。
■微量重金屬長期服用恐傷腦
根據2011年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刊登於《食品科學》(Food Chemistry)期刊的「High concentrations of essential and toxic elements in infant formula and infant foods — A matter of concern」研究指出,知名品牌Organix、喜寶(Hipp)、雀巢(Nestle)、Holle的嬰幼兒食品,皆被瑞典科學家驗出含有微量重金屬。
其中Holle牌有機米糊被檢出7.3ppb的砷、0.38ppb的鎘及0.26ppb的鉛,這類嬰兒食品的重金屬來源,可能是原料農作物在種植過程中,由土壤和水中吸收重金屬,再加上稻米吸收砷的能力,約為其他穀物的10倍等特性,導致所製成的嬰兒食品含砷、鎘及鉛等重金屬。
根據2019年刊登於美國《消費者報導》的「我的嬰兒食品裡面有什麼?」全國性調查研究指出,全美168件嬰兒食品中,95%皆檢測出1~4種重金屬,檢出率由高至低分別為鉛(94%)、鎘(75%)、砷(73%)、汞(32%)。
該報告的共同作者《健康的嬰兒光明的未來》的研究主管指出,這些重金屬尚無已知的安全濃度,長時間在嬰兒飲食中累積的量,身體雖可代謝排出部分重金屬,但是當它們在體內循環時,會造成傷害。該研究指出,可能造成嬰兒的智商降低,並有發展遲緩、學習力和注意力降低的問題。
另外,2019年刊登於《食品科學最新觀點》(Current Opinion in Food Science)的「嬰兒食品和嬰兒配方奶粉中無機污染物的出現與測定」研究指出,因為他們的發育不成熟和高食物攝入量/體重比,嬰幼兒孩童更容易受到有毒重金屬的傷害,最不利的影響包括:貧血、腎毒性、發育和生殖毒性、較低智商和神經毒性作用。論文中提供穀物類嬰兒食品的限量標準,無機砷(美國)為0.1ppm、鉛(歐盟)為0.05ppm、鎘(歐盟)為0.04ppm。【註3】
■影響孩子智力與神經的五大重金屬
毒性重金屬無處不在,可經由食物、飲水、呼吸…等方式進入人體,金屬對人體的累積性危害,往往需要10~20年才會顯現出來。有些重金屬在進入人體後,會累積而導致慢性中毒,在臨床上會造成一些疾病或症狀如下:
▶ 鉛中毒:
會引發貧血、神經肌肉麻痺、兒童鉛腦症或智力較差、腎臟損傷及腹痛等消化道症狀。
▶ 汞中毒:
會引發神經、腎臟、呼吸道及皮膚炎症與壞死,以及一些早期的神經精神症狀,包括注意力渙散。
▶ 砷中毒:
雖然不是重金屬,但易污染食物或飲用水。急性中毒症狀有腹痛、血便、溶血、休克、急性肝炎、腎衰竭及抽搐;慢性中毒會有皮膚疹、胃腸症狀及末梢神經炎。【註4】
▶ 錳中毒:
通常是工作環境暴露引起的(因飲水引起的例子很少),尤其是錳的tricarbonyls易自皮膚吸收。工業錳中毒的主要作用器官是腦及肺,其中樞神經作用病變類似巴金斯氏症(Parkinsonism),動作遲緩、顫抖、寫字較小,無法倒退走路等症狀。【註5】
▶ 鎘中毒:
急性症狀類似一般食物中毒,患者會嘔吐、下痢、腹痛等;若為慢性中毒則會出現腎功能障礙,導致骨骼中鈣磷的流失,引發骨軟化症,導致骨頭疼痛,例如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流域鎘汙染所造成的「痛痛病」即屬之。【註4】
衛福部次長薛瑞元說,台灣的食品中重金屬污染物質的管理原則與國際一致,多是針對原料訂定限量,針對原料米訂有鎘限量為0.4ppm,不論任何年齡層的人,只要是吃符合標準的原料米,在正常攝食情況下,都是安全的。
薛瑞元次長並說,嬰幼兒穀物類輔助食品為複合式食品,因此參照歐盟,針對嬰幼兒穀物類輔助食品訂定限量標準為0.04ppm,對象是上市業者的包裝產品。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長吳秀梅補充,去年抽驗市售包裝米600多件,有300件不僅遠低於食米鎘限量的0.4ppm,甚至低於嬰幼兒米製副食品原料的鎘限量0.04ppm,希望民眾安心。【註6】
■家長到底該如何自保,該如何預防或減少鎘的接觸?「食藥署」建議可從這三步驟做好:
1.在家中要將含有鎘的物品安全地收放好,並確保鎳鎘電池放置於孩童無法拿到的地方。
2.均衡的飲食可降低鎘經由食物或飲水的方式攝入體內。
3.鎘為菸草香菸的成分之一。避免在密閉的空間中抽菸,如家中或車內,以降低孩童或家中其他成員受到鎘的暴露量。【註2】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
風傳媒 - 「日本「水俁病」事件62周年》近2300人受害、訴訟超過半世紀 禍首企業宣稱:救濟已經結束」:http://bit.ly/2KTcPgR
∎註2
Heho健康 - 嬰幼兒米餅驗出重金屬「鎘」吃多恐傷腎!食藥署教3招減少鎘接觸:
http://bit.ly/2LVcRoV
∎註3
食力foodnext -「雙北地區嬰幼兒米製品重金屬檢測 4件檢出鎘含量不合規定」
http://bit.ly/3myyp7v
∎註4
「國人應重視重金屬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http://bit.ly/2LWP1Jt
∎註5
教育部 -「錳中毒」
https://bit.ly/2WF128d
∎註6
中央社新聞粉絲團 「符合鎘限量0.4ppm之米 衛福部:幾歲吃都安全」
http://bit.ly/34xdMCn
∎註7
水俁病 Minamata Disease 環境事件:
一種急性甲基汞(CH3)Hg中毒引起的公害病之一。因最早(1953-1959)發現於日本熊本縣水俁灣,並因此而得名。因為當地新日本窒素公司所排放的工業廢水中含有機汞,長期污染水域,當水中的有機汞被水中的生物所吸收,再加上食物鏈的累積效應,最後在魚貝類的體內就含有濃度相當高的有機汞,人們吃了這種魚貝後,會因此而引起以中樞神經腦細胞損傷為主的甲基汞中毒,又分為急性、慢性、潛在性和胎兒性等不同類型。
水俁病的症狀輕重與甲基汞攝入量和持續作用時間有關。
▶短期內攝入1000mg時,會出現痙攣、麻痺、意識障礙等急性症狀並很快死亡。
▶短期內連續攝入500mg以上時,出現肢端感覺麻木,語言聽力障礙等症
▶長期攝入小劑量,會引起慢性中毒。
1964在新潟地區曾再出現新潟水俁病,是孕婦體內的甲基汞透過胎盤,侵入胎兒腦組織,引起胎兒性水俁病。病童有智能不足、發育不良和四肢變形等症狀,迄今仍無有效療法。
1970年日本共有116人罹患此病,其中52人不治,至今水俁病的病人仍然持續在日本各地,及全球各地出現,遭受汞污染的地區,經過數十年仍然無法清除恢復。
➤➤照片
∎註1
圖說:
「水俁病」是日本四大公害疾病之一,由有機水銀引發的汞中毒性中樞神經疾患,患者會有手足麻痺、步行困難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引發例如痙攣、神經錯亂,最後死亡。
在日本的中學課本里,一直沿用着這樣一幅圖片:一位母親憐愛地託着女兒畸形的身軀,凹陷的胸腔、細如枯枝的雙腿和茫然空洞的雙眼,女兒面朝天空,似乎在譴責着命運的不公。圖片中的少女患上的是被稱為日本第一公害病的“水俁病”,她是日本數十萬工業汞污染受害者的一員。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食藥署 #重金屬 #鎘 #鉛中毒 #汞中毒 #砷中毒 #錳中毒 #鎘中毒
食用玩家-食藥署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系系館 / 國立台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
胎兒聽力發育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最近網路上一則今年人口首度負成長、生育率創新低的新聞引發大家討論,讓我又想起去年初曾向友人預測,今年生育率應該會更低,並不會有所謂防疫寶寶潮。畢竟,人不是動物,關在一起就會繁殖,生育本來就是一個極為複雜的考量。相反的,有些人光是用房價高和薪資低去解釋生育率低,我覺得同樣是將問題過度簡化,我認為生育率持續探底還有以下這些原因。
首先,性別平等法雖明文規定不得因性別在進用、升遷上有差別待遇,但現實上,一旦懷孕,女性不僅很難獲得升遷機會,且就會面臨許多職場上的考驗。在診間就曾有孕吐嚴重的媽媽和我說,已經很不舒服了,還被主管揶揄「到底真的還假,我當初懷孕怎麼沒妳這麼多毛病」。再加上,孕期各種狀況的個體差異本來就很大,有些孕期平順一路工作到生,也有人頻繁出血、腹痛需要請安胎假,甚至提早待產。因此,狀況多的孕婦很容易被誤會是仗著懷孕不想工作,或想請假又不早點提出來,被視為造成同事負擔的害群之馬。
也有懷孕八個月的媽媽哭著和我說,「能不能開診斷書提前讓她安胎待產,因為公司為了逼她自願離職,故意派給她大量的工作,熬夜加班都做不完」。每次聽到這些,我都會憤憤不平地想,「社會根本沒有要鼓勵生育的意思啊!」
再加上,目前法定產假天數相對很短(台灣:8週,中國、日本:14週),等於身體剛復原,好不容易適應新生命加入就得重返職場,緩衝期根本不夠。雖說現在有育嬰假,但現實上卻有很多人面臨想請不敢請、請了怕回不去的窘境。過去我也曾聽媽媽和我反應,育嬰假後回公司被故意調至不熟悉的單位,暗示她主動離職。
這些實際發生的情況都促使許多女性決定先在職場打拼,事業有成再考慮生育,但拼著拼著就過了適育年齡,卵巢功能自然衰退,受孕率下降,又得面臨「想生卻生不生來」的困境。
不單只是事業,女生懷孕後,許多稀鬆平常的事情也得犧牲妥協。比如想喝冰水被說小孩氣管會不好、想吃海鮮被說小孩皮膚會不好,搬家稍微快跑被說會動了胎氣,就連孕期有較劇烈的情緒起伏都不好,因為有可能響胎兒腦部發育......這些不正確的說法,一再地對媽媽們形成恐嚇。假設孕婦有所抗議,往往被一句「都要當媽了,懷孕才幾個月,忍耐一下又怎樣?」堵回去。
這也反映出,不管有無科學根據,大家還是認定母親要對孩子的健康負完全的責任。
甚至我還聽說過有高齡媽媽被指責,「就是年紀大才生,讓小孩免疫力不好,才會頻繁生病住院」。
萬一孩子罹患需要特別照護的疾病, 狀況就會更複雜。以我好朋友為例,即使產檢一切正常,夫妻雙方聽力也沒問題,孩子出生後仍被診斷中重度聽損,需要花更多時間和金錢帶孩子復健和早療。我一方面很心疼她工作和育兒兩頭燒,二方面則慶幸至少她後援充足,各式復健課程又有民間的雅文基金會資助。
但仔細想,並不是每對父母都有足夠的資源,也不是每種疾病都好有強大的病友支持團體提供協助,只要一個環節沒搭好,都有可能發生悲劇。好比前陣子爸爸悶死腦麻女兒的新聞,就是因為父母不堪長期照顧精神和體能上的壓力所引爆的人倫慘劇。身為產科醫師我得坦承,多精密的產前檢查都無法保證新生兒一定健康,很多女生也因此擔心萬一真的生出特別的孩子,社福能提供的協助有限,自己無力照顧又可能拖垮整個家庭。再加上社會對部分疾病仍有極深的歧視,比如自閉症、思覺失調症,許多人害怕冒此風險,自然寧可選擇不生。
另外,隨著社會氛圍改變,過去「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方式漸漸被打破,這樣的轉變對男性來說是個不小的衝擊。在臉書上我就曾看過有先生抱怨,既要出錢養家,還得分擔家務,不能像自己的爸爸一樣,只要出錢,回家就可以當大爺,茶來伸手飯來張口。
我要強調的是,育兒和家務事本該是兩性共同分擔,上一代的男人實在有點爽。只不過對男性不公平的是,男尊女卑的錯誤觀念雖有所轉變,但社會普遍仍認定男人就得開車買房,才能娶妻生子。新聞媒體也常為了流量,一再轉載類似激化男女對立、強調男人該出錢的抱怨文,比如「人妻堅持住30萬月子中心,先生不付錢,就威脅離婚墮胎」、「年薪百萬,買不起北市房,女友吵到要分手」,我認為這些新聞不僅無助於兩性溝通,反而會降低生育率。就有男性友人開玩笑地和我說,現代的女生太難搞了,我才不要為了傳宗接代而被綁住下半生。
再來就是生得少,現代的父母相對投入更多資源在小孩身上,因此各種育兒學派和文章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些資訊當然能提供爸媽們許多參考,但有些教養專家一再強調幸福婚姻才是成功育兒的關鍵,某KOL更引用文獻表示單親的孩子考上大學的機率就是比較低,不僅狹隘偏頗且這種過度勾勒婚姻烏托邦,強化家庭價值的說法,反而會提高生育的門檻,讓許多男女認為,非得符合某些條件才能當個好爸媽。若夫妻不夠恩愛、沒信心天長地久就無法教出所謂「成功」的孩子。這種理論同時也會加深社會上對非婚生子女、單親子女的污名化,更嚴重的,會讓更多受困於不幸婚姻的男女,為了孩子而不敢離婚。
我一直認為,生育本不該鎖死在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裡,我也不認為有所謂完美父母。任何人,不管你是單親失婚、未婚、同性伴侶,只要用心每個人都能當個稱職的家長,畢竟大家在育兒的路上,也都是見招拆招,陪著孩子一起摸索成長。也因此,我認為儘速開放單身女性、同性伴侶合法地使用人工生殖技術,是最實際且又有效提高生育率的做法之一。
要提高生育率大方向很簡單,讓想生的人沒有後顧之憂、安心地生,但細節卻是盤根錯節,極為複雜,比如更充裕且不限定女性的產假、完善的社福制度、對多元家庭(單親、同婚子女)更友善的社會氛圍等,這些都需要政府、專家、企業和民間倡議團體不斷對話溝通,而不是發發生育津貼,結婚補助或金鏟子就有用!
回到個人層面,身為一個婦產科醫師,我能做的是鼓勵女生,在懷孕中盡可能保有完整的自己,盡力破解各種捆綁住孕婦的迷思。對於想生育但還在猶豫的女性,則給予中性的諮詢和建議,比如參考AMH指數、排卵試紙,基礎體溫,並繼續在性別平等、多元成家的議題上發聲和努力。
胎兒聽力發育 在 Ly Huy The Pharmacist 藥劑師不只是會派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最近看到一個youtuber的影片
關於他們孩子是唐氏寶寶
看了影片心真的很疼
在醫院 唐氏寶寶的出現也很正常
嬰兒加護病房內總會有幾個唐氏寶寶
有些捱得過 有些捱不過 幾天後就看見他們小小的病床已經被清空了。。
.
.
.
❓為什麼會有唐氏寶寶呢?
🧬人體內有23對染色體(共46個),依長短&次序等,在醫學上被編列為第1號至第23號染色體
其中的最後一對就是「性染色體」,也是決定胎兒性別的關鍵:
XX是女
XY是男
🧬所以正常的人體,每個細胞都含有46條染色體,每一條染色體是由許多基因排列組合而成,而這些基因決定了人們所有的遺傳特性(例如:樣貌、膚色、頭髮顏色等等)
🧬正常的染色體一個來自於爸爸,一個來自於媽媽
所有染色體都是成雙成對,但是如果其中有多出一個染色體,也就是同時有三個時,就會造成先天智障或多重疾病(智能不足、器官異常、腸胃道疾病等)
🧬而唐氏症就是在人類染色體第21對多了一個,總共47個染色體(正常46個)
🧬21號染色體,是最短的染色體,發現許多與疾病相關的基因均分布在這一個染色體上,特別是先天愚型、早老性痴呆、癲癇等一些神經系統的疾病
.
.
.
.
👶🏻有分為三種唐氏:
① Trisomy 21
在第21對的染色體 多了一個染色體
所以變成3個染色體(正常是兩個染色體)
這是多數95%唐氏寶寶的原因
② Translocation Down syndrome
染色體移位 細胞中多出的一條染色體,它某部份會依附在其他的染色體,有5-6%的唐氏綜合症人士是屬於這類型
③ Mosaic Down syndrome
這種不是所有細胞有47條染色體,有些是47條,有些是46條的,這種情形較為罕有,只有1%的唐氏綜合症人士是屬於這類型
.
.
.
.
而這extra多出來的染色體 會造成baby的身體和頭腦發育不一樣 也會導致健康和心靈上有一些挑戰
.
.
.
.
👶🏻身體特徵:
他們的外貌有一些相似的特徵,包括:頭扁、斜眼、扁鼻、口細、舌頭粗及有紋、肌肉張力差、手指短小等等
當然,他們並非每種特徵都有,他們和大家一樣,每個唐氏寶寶的外貌都還是有分別的
.
.
.
.
👶🏻健康問題:
唐氏綜合症患兒在嬰兒期、兒童期及成年後都有併發症。唐氏綜合症患兒可能有一種或多種以下病症:
-心臟病
-腸道異常
-眼病
-聽力問題
-耳部感染多發
-髖關節發育不良
-睡眠呼吸暫停
-甲狀腺分泌不足(甲狀腺機能減退)
-頸部關節不穩
-容易受感染
唐氏綜合症患兒患急性白血病的幾率更大、更容易肥胖、更易在相對較小的年齡患阿爾茨海默病和動脈硬化
.
.
.
.
❓產生唐氏寶寶的原因:
①唐氏症原因多數因為基因突變,是最為常見的染色體異常疾病,只有少數案例與家族遺傳史有關
②而造成唐氏症染色體異常的常見原因,是因為孕婦年齡較高,導致卵細胞正常分裂能力下降,造成生殖細胞分裂時染色體分離不完全
產婦年齡越大,所懷寶寶患有唐氏綜合症的風險越大。
因此,35 歲以上的高齡產婦可能需要進行特殊的孕期檢查
.
.
.
.
❓如何檢查是否懷有唐氏寶寶?
在孕期時候可以通過以下檢驗來檢查:
①驗血 NIPT
②超音波掃描(不可以檢測 但是可以決定要不要繼續進行下一個檢驗)
③羊水刺穿檢驗Amniocentesis
④取出胎盤組織Chorionic villus sampling (CVS)
⑤驗血Quadruple test
不同孕期不同的檢驗方式,詳情請詢問診所/醫院
.
.
.
.
❓ 唐氏綜合症可以醫治嗎?
這是由染色體異常引起的情況,所以不能用藥物或手術去根治
唐氏綜合症人士需要的是及早和充裕的訓練和學習機會,只有透過不斷的學習,才能使他們健康愉快地成長。
.
.
.
.
媽媽們,
懷有唐氏寶寶不是你們的錯,請不要責怪自己做錯了什麼,這些都是偶然發生的
你們都是全世界最棒的媽媽,承受了10月懷胎,也要花更多的心思照顧唐氏寶寶
心酸心累都往心裡收 真的沒辦法體會你們的辛苦
但是想在這裡和你們說加油❤️ 你們可以的❤️
致世界,
希望再多一點接納和我們不一樣的人
再多一點的包容 再多一點的愛心
一個微笑 一個點頭示意 都可以讓世界更好
我們並沒有什麼不一樣 他們只是比我們還要善良、單純
他們的世界很乾淨 沒有任何的惡意
願唐氏寶寶們都健健康康地成長 繼續做個善良純真的天使在人間散播愛😊
.
.
.
🔹Instagram:
lyhuylau
https://www.instagram.com/lyhuylau/
🔹Ly Huy The Pharmacist 藥劑師不只是會派藥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3nnyBdOxpnDLcTWsYk86V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