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運動,可以使罹患攝護腺癌風險下降26%,乳癌的風險也下降27%】--- 國際癌症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研究顯示
養成運動習慣,管理體重,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更可以防癌!1項研究發現,在早上運動,預防乳癌、攝護腺癌的效果更好。今年9月《國際癌症期刊》1項研究結果指出,相較於晚上7點至10點運動,在早上8點到10點間運動的抗癌保護力更好【註1】。
■規律運動可降低20%罹癌風險!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調查,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都是誘發癌症的主要危險因子,且至少有1/3的癌症是可以預防。
多數人都知道運動對健康帶來的好處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好處即是「降低20%罹患癌症的風險」,每天規律的運動30分鐘就可降低罹患大腸癌、乳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運動甚至是某些癌症的抗癌處方。
「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預防勝於治療」,許多癌症的先天危險因素,如老化、性別、基因目前是無法改變,但後天的危險因素如不健康的生活型態、缺乏運動、肥胖是可以靠你我去改變,特別是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顯得格外重要。
■運動不只可以抗老 還能預防癌症
隨著年齡的增加,癌症發生率也會隨著攀升,癌症是老化的疾病,國民健康署106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罹癌的人有82%發生在50歲以後。為增強自我免疫力,運動是抗老防癌第一道防線。
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2018年的統合研究指出,運動如爬山、有氧活動(快走、慢跑、競走、滑冰、游泳、騎自行車、打太極拳、跳舞、跳繩)、重量訓練(舉重)等休閒活動可降低12%-28%罹癌風險,目前已有強力證據證實透過運動可有效對抗的癌症分別為食道癌、大腸癌、腎臟癌、膀胱癌、胃癌、乳癌及子宮內膜癌,中度的證據則為肺癌。
歐洲大型規模研究(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發現有規律運動可降低20%罹患大腸癌及乳癌的風險。因為當身體在運動時,呼吸頻率變快,吸氧量也會增多,讓體內氣體交換加速,並且大量流汗,提升身體新陳代謝,降低癌症的發生或復發,同時引起大腦產生讓身體愉快的物質(如多巴胺),可消除憂慮和煩惱,抑制不好的情緒,鍛鍊自我意志,增強抗癌的決心和毅力,並可減少體脂肪,減少因肥胖帶來的罹癌機會,並可強化肌肉組織與功能,維持健康體重。
■癌後人生,運動好處多
癌症不同的治療方式,如手術、化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對身體有不同的影響,造成心臟、內分泌、腸胃道、免疫、代謝、神經、肺部、疲憊感、淋巴水腫及各種疼痛,運動可降低癌症治療前後的不適感,特別在降低疲憊感、焦慮與憂鬱感、強化身體機能、增進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已有實證。
透過每週3~5次30分鐘有氧或阻力訓練的中強度運動(有點喘但可聊天的程度)強化身體機能活化細胞,可顯著減少治療期間或治療後對身體的影響。如果太過虛弱無法長時間運動的患者,則可改為每次10分鐘,以少量多次為原則,建議每週累計運動總量能達到150分鐘以上。【註2】
■掌握3原則減少癌疲憊
▸常有癌友詢問醫生關於罹癌後運動的問題,時常聽到的一個問題就是:「醫生,我現在可不可以運動?可不可以做重訓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在大多數時候是Yes!根據過去研究,運動可有效增進免疫能力,這對於癌症的治療是相當有幫助的。而且癌症病患如果有肌肉質量缺乏以致肌少症的情形,研究也指出其存活率較低,這告訴我們身體肌肉量的多寡其實是會影響存活率的。
許多癌症病友因為食慾不佳造成營養不足,再加上缺乏運動、治療所產生的身體負荷,肌肉質量流失相當快,這時就要小心可能會造成肌少症,並影響長期的預後,這也顯示了阻力訓練來增加肌力,對於癌友相當重要。
▶癌症病友要怎麼運動?
由於每一種癌症所需注意的情況也不太一樣,也因此,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針對癌症患者的運動提出了原則性的建議:
1. 有氧運動:如慢跑、健走、單車、游泳等運動,每週3~5天、30~60分鐘的中等強度以上(有點喘但可以講話、聊天的程度)。而太過虛弱無法從事長時間運動的患者,則可以每次10分鐘,運動總量累計達到每週150分鐘以上。
2. 阻力訓練:如重量訓練、單槓、伏地挺身、舉啞鈴或舉礦泉水瓶等運動,每週2~3天,由低阻力開始,逐漸增加。
3. 柔軟度延展運動:每週2~3天,特別著重因治療癌症受影響的關節,像是頭頸癌患者常會有肩頸攣縮的情況,應該要著重頸部及肩部的伸展。而乳癌患者常會有肩部活動度受限的情形,應著重肩部活動度運動及伸展。
■除了以上原則性建議,癌症病友在做運動時,還有需特別注意的地方:
1. 在癌症治療的過程中,仍應該持續保持身體活動,以少量多次為原則。
2. 如果有癌細胞骨轉移的病人,則需要以低衝擊性的運動為主,像是瑜伽、走路、自行車、游泳、有氧運動等,以避免造成骨折。
3. 乳癌及婦科癌症病人容易會有淋巴水腫導致肢體腫脹,在進行阻力訓練期間,應全程穿戴袖套或壓力襪套,以減緩或避免淋巴水腫。
4. 攝護腺癌與婦科癌症(如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患者常因腫瘤或治療導致容易有尿失禁的情況,應加強骨盆底肌群運動,以強化骨盆底肌群力量,來預防或減緩尿失禁問題。
5. 運動期間如有不尋常症狀發生,像是頭暈、喘、胸悶、心悸等情況,這些症狀可能會是危險的訊號,應該要停止運動,並返回門診告知醫師相關症狀,以做進一步的評估,並考慮調整運動形式。【註3】
■運動是抗老防癌的第1道防線!
國健署表示,8成2罹癌者是發生在50歲之後,已有強力證據證實透過運動可有效對抗的癌症分別為食道癌、大腸癌、腎臟癌、膀胱癌、胃癌、乳癌及子宮內膜癌。【註4】
特別是癌症病人最為苦惱的疲憊問題,也可藉由運動減緩,並減少憂鬱及焦慮的情緒,給予癌友良好的鼓勵與心理支持,看到自己運動能力的增強, 也能回復自信,增加抗癌信心。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
Weitzer, J, Castaño‐Vinyals, G, Aragonés, N, et al. Effect of time of day of recreational and household physical activity on prostate and breast cancer risk (MCC‐Spain study). Int. J. Cancer. 2020; 1– 12. https://doi.org/10.1002/ijc.33310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ijc.33310
∎【註2】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規律運動可降低20%罹癌風險!」:http://bit.ly/34dUeD3
∎【註3】
康健雜誌-「癌症病人該如何運動?掌握3原則減少癌疲憊」:http://bit.ly/34uRX6D
∎【註4】
中時新聞網Fashion「抗癌最佳運動時間點 研究發現這時段效果更好」:http://bit.ly/3nqRE4c
➤➤照片
∎ 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 AICR - 「It's Cancer Prevention Month, Make Each Day Count」:http://bit.ly/37o653q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國際癌症期刊 #運動 #防癌 #抗癌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腎臟癌第一期治療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罹癌者多發生於50歲以後,若要預防有無這習慣是關鍵】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調查:「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都是誘發癌症的主要危險因子,且至少有1/3的癌症是可以預防。」
多數人都知道「運動」對健康帶來的好處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好處即是降低20%罹患癌症的風險,每天規律的運動30分鐘就可降低罹患大腸癌、乳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運動甚至是某些癌症的抗癌處方。
■預防勝於治療,後天危險因素可避免
「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許多癌症的先天危險因素,如老化、性別、基因目前是無法改變,但後天的危險因素如不健康的生活型態、缺乏運動、肥胖是可以靠你我去改變,特別是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顯得格外重要,只要每天規律運動30分鐘就能幫助降低包括大腸癌、乳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 運動可以抗老還能預防癌症,研究證實可降低這8種癌
目前已有強力證據證實透過運動可有效對抗的癌症分別為「食道癌、大腸癌、腎臟癌、膀胱癌、胃癌、乳癌及子宮內膜癌」,中度的證據則為「肺癌」。【註1】
隨著年齡的增加,癌症發生率也會隨著攀升,癌症是老化的疾病,國民健康署106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罹癌的人有82%發生在50歲以後,為增強自我免疫力,運動是抗老防癌第一道防線。」
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2018年的統合研究指出,運動如爬山、有氧活動(快走、慢跑、競走、滑冰、游泳、騎自行車、打太極拳、跳舞、跳繩)、重量訓練(舉重)等休閒活動可降低12%-28%罹癌風險。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醒您「運動期間如出現不正常情況,如頭暈、胸悶或胸痛、心悸或心律不整、呼吸困難等症狀發生,有可能是危險的警訊,應停止運動,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歐洲大型規模研究(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發現有規律運動可降低20%罹患大腸癌及乳癌的風險。因為當身體在運動時,呼吸頻率變快,吸氧量也會增多,讓體內氣體交換加速,並且大量流汗,提升身體新陳代謝,降低癌症的發生或復發,同時引起大腦產生讓身體愉快的物質(如多巴胺),可消除憂慮和煩惱,抑制不好的情緒,鍛鍊自我意志,增強抗癌的決心和毅力,並可減少體脂肪,減少因肥胖帶來的罹癌機會,並可強化肌肉組織與功能,維持健康體重。【註2】
個人罹癌風險主要遺傳自父母突變基因、幹細胞複製,隨機突變與生活環境、生活行為,外在因素致癌等三大原因所造成;增加身體活動量與提升心肺適能,具有效降低癌症死亡風險的效果。
運動預防癌症機制,可以分為立即短暫抑制癌細胞增殖發展,或誘導凋亡作用,以及長期規律運動,降低罹患癌症危險因子;科學研究證實約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因為高身體質量指數、低蔬果飲食、抽菸、酗酒與缺乏身體活動等生活行為所造成的。
運動的效果已經逐漸在科學界被證實,也期待未來運動處方能夠普遍為醫療人士所運用,帶給病患更多益處。【註3】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註1】
(NIH-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Physical Activity and Cancer -What is know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ncer risk? :https://bit.ly/2UxNZod
∎【註2】
(元氣網)罹癌8成在50歲以後!研究證實8種癌都能靠一件事降風險:https://bit.ly/2Uv22ei
∎【註3】
(台灣內科醫學會-內科學誌)增加身體活動預防癌症的效果:文獻回顧:http://www.tsim.org.tw/journal/jour31-3/06.PDF
內科學誌 2020:31:180-188
DOI:10.6314/JIMT.202006_31(3).06
➤➤照片
∎( 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 AICR)「For World Cancer Day, how physical activity can lower your cancer risk」:https://bit.ly/2UF5aUJ
∎【註3】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癌症 #罹癌 #菸 #酒 #不健康飲食 #缺乏身體活動 #肥胖 #運動 #食道癌 #大腸癌 #腎臟癌 #膀胱癌 #胃癌 #乳癌 #子宮內膜癌 #肺癌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腎臟癌第一期治療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 台灣微菌聯盟國際研討會]
一整個早上都是大師們的醍醐灌頂,尤其是感謝大會邀請國際知名期刊《Gut》主編Emad El-Omar教授帶來的演講,本次會議綜觀了微菌研究這幾年來的整理跟對未來的展望,目前已知腸道菌構成了人類的免疫系統網,影響營養的吸收、內分泌新陳代謝、對食物毒物藥物的反應、情緒跟神經系統還與多種癌症和疾病相關,目前腸道菌相關研究由五大主軸延伸,有60幾個進行中的聯合計畫:
#癌症相關:
一個理想的菌相(Microbiome)是增強系統跟抗癌的免疫機制,包括近年來討論熱烈的癌症新治療藥物Anti-PD-1(註:免疫系統的T淋巴細胞之所以無法殲滅癌細胞,是因為上面有個抓耙仔叫PD-1,當他跟被癌細胞表面一個叫做PDL-1的蛋白質裡應外合,T細胞殺死癌細胞的功能就會被抑制,而這個新藥就是要箝制住抓耙仔啊!)跟腸道菌的關係有幾項發現:
*對於轉移性黑色素細胞癌的治療效果,在腸道中有瘤胃球菌(Ruminococcaceae)的患者,免疫療法治癒率高。
*對於肺癌、腎臟癌的治療效果,在免疫治療期間有使用過抗生素的比沒使用過的存活率變短,推斷是抗生素造成腸相混亂,影響療效。
*身上的雙歧桿菌屬(Bifidobacterium)被抗生素殺死的小鼠,對於免疫療法會失效,無法有效對抗腫瘤。
#婦女跟孩子的健康議題:
*寶寶的免疫從胎兒開始建構:人類腸道菌的發展從母親懷孕開始,有腸躁症的母親生下來的寶寶觀察到有後天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異常的狀況,也就是來自媽媽給的被動免疫會受影響。再來就是母親到懷孕後期若體重增加太多造成腸道菌異常(主要是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增加,其他主要菌種減少),產生胰島素抗性,寶寶的菌相也會傾向胰島素抗性體質,跟第一型糖尿病或未來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有相關。
*出生開始腸道菌的組成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不斷改變,包括經陰道/剖腹產給予的菌種不同、母奶/配方奶的成分不同、家中寵物、兄弟姊妹等等所有外在環境的接觸,都讓寶寶的腸道菌(免疫系統)組成激烈變化直到三歲前穩定,所以三歲前打底很重要,成年後的腸道菌要翻轉就沒那麼容易。
#感染/免疫/發炎相關疾病(包括代謝、肥胖這類慢性發炎疾病:
*腸道菌的失衡和發炎反應是個複雜的公式很難釐清因果關係,不管是飲食運動、身心壓力、酒精抽菸、醫源性介入(藥物跟手術)、感染等等都會造成腸道的通透性改變(腸漏症),使細菌跟抗原從腸道經血液擴散到身體各處引不同部位的免疫發炎反應,如何從腸道菌的食物來影響特定菌產生特定代謝產物,活化不同器官的接受器來啟動一連串生化反應,是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
*造成失衡的關鍵還有食品加工業當中的乳化劑跟人造甜味劑。
#心理健康/腦神經科學(腸腦軸:
*非抗生素藥物中,影響腸道菌相最多的藥物包括抗精神病用藥、胃食道逆流或胃潰瘍常用的氫離子幫補阻斷劑(PPI)、嗎啡類藥物。腸道菌目前已知跟憂鬱、焦慮症、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失智症有關,因此這類疾病的藥物也會帶來菌相的改變。
*過去《Science》雜誌有報導,嗎啡類止痛藥長期使用會增加病患對疼痛的敏感度,而這個研究在最近發現是跟嗎啡造成的糞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增生有關。
#重症疾病照護:
當身體遭受嚴重傷害(例如重度燒傷)使腸道上皮細胞大量壞死跟改變通透性,使細菌經血液到肺部造成腸相的失衡而影響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的發生,故腸道菌應用在重症治療也是未來的目標。
另外一個給我的啟發,就是即使腸道菌移植(FMT)是治療的手段,但有些人的腸道黏膜對於菌叢的定居是有抗性的(就像地球人無法在火星生存,環境不適合),所以個人覺得最保險理想的方式,或許就是在火星上備有充分的食物(益生源),加上益生菌軍團(讓他們能繁殖)跟腸道菌代謝產物三者,或許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另外也期待所謂腸道菌的「超級捐贈者」的誕生,畢竟何謂「最健康的人類腸相」,到目前還沒有個定論,只知道基因數量越多,生態系越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菌相是比較健康的。
今天收穫滿滿,鼓起勇氣舉手發問還得到發了好幾篇腸道菌paper的大師El-Omar教授本人親自回答,覺得心滿意足😊
#superdoner養成計劃聽起來很像某種超人養成計畫😆
#Tammy Wang會為人們的健康腸相改造計畫繼續努力
#腸道菌時代來臨
#Newrevolution
#若說人類的新興疾病是薩諾斯的天命使然
#那微菌聯盟就是復仇者聯盟的角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