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招讓長者「抵家增肌顧健康」》:老人易跌倒,你聽過「肌少症」嗎?別讓「跌倒」扼殺你的家人‼️
高齡化社會,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格外受到關切,包括「跌倒」、「骨質疏鬆」、「肌少症」、「失智」以及「三高」,都是常見的問題或疾病。有醫師表示,其中以「跌倒」最需要注意,若長輩不幸跌倒,恢復以及照顧問題,恐會形成兩代人的負擔[1]。
大家都知道老年人禁不起摔,提到預防跌倒,大眾往往想到補充鈣質、強化骨骼,然而,人之所以能活動,必須倚靠著骨骼、關節和肌肉三者相互牽動才能完成。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肌少症都可能是造成跌倒失能的因素,肌肉更是帶動關節及骨骼的關鍵,若肌肉強健有力,便能走得穩,還可減少骨骼、關節的負擔,進而降低兩者退化機會[2]。
■老年人應避免跌倒,醫:致死率50%
「聯新國際診所」林頌凱院長在臉書粉專發文分享:「1位80歲的陳老爹在清晨運動時,因站立時間太久,突然跌坐地上,摔斷了髖關節,緊急送醫手術、手術順利。
但從此他害怕行走,如今已臥床一年多,讓陳老爹和家人的生活,都有了極大改變,子女也奔波在醫院的心臟科、精神科、泌尿科、骨科、牙科、神經內科、消化科等,陪伴父母候診。」
林頌凱院長表示,若罹患高血壓40年,雖然身體狀況不好,但不會死;但若因為跌倒、髖部骨折,致死率卻相當高,甚至可達50%,特別是老人家常有骨質疏鬆、器官功能退化等問題,導致不是死於骨折,而是因為摔倒後不能正常行走、或長期臥床,導致後遺症,或是因感染而致死。
■最常發生跌倒狀況的,通常是在家裡,特別是半夜時分
因此,如何避免長輩跌倒,是為人子女或照顧者必須特別注意的重點。林頌凱院長也提醒,最常發生跌倒狀況的,通常是在家裡、一半以上的長輩是在家裡跌倒,特別是半夜時分。
長輩常有失眠問題,常因半夜上廁所、光線昏暗、神智不清,踢到障礙物等原因,導致跌倒,一旦長輩不慎跌倒,動髖關節手術、住院期間及術後恢復期造成的照顧問題,對父母與子女兩代都會帶來負擔[1]。
■肌肉流失容易導致肌肉無力,肌少症都可能是造成跌倒失能的因素
60歲後肌肉加速流失:發表在《生理前線》(Frontiers in Physiology)的研究指出,全身肌肉質量每十年以男性4.7%、女性3.6%的速度減少,且在60歲後加速。
一篇發表在《年齡與老化》(Age & Ageing)期刊的系統性分析,60歲以後每20個老人就有一名被診斷為肌少症,更是1/3老人住安養機構的主要原因。
根據日本內閣府《高齡社會白皮書》統計,65歲以上高齡者需要照護的原因裡,衰弱占13.8%,僅次於失智和腦中風,但如果加上第4名的骨骼和跌倒12.5%,已經超越排名第一的失智症(18.7%)。
■肌肉衰弱、流失,身體各功能退化
中年以後隨著年齡增長,全身肌肉退化萎縮,身體各部位的肌肉力量同步崩跌,尤其手腳最明顯,不只是你走路愈來愈慢,吞嚥也愈來愈困難、呼吸不再順暢、心臟跳動不再有力,全都是被肌少症拖累,甚至開始認不得路了、心情憂鬱低落,認知能力下降、憂鬱情緒等都被發現和肌少有關[3]。
■老人肌少症易危及性命,醫師教這樣做健康延壽
「郭綜合醫院家醫科」吳俊鋒主治醫師指出我國預估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在老年人常見的肌少症會對老人健康與死亡率的增加構成大威脅,建議老人家可適度曬太陽、多補充維生素D、每週定時有氧運動,可預防及改善肌少症。
吳俊鋒醫師指出,肌少症在老人族群較常見,在美國及部分歐洲地區的研究顯示,肌少症盛行率在60到70歲之間的長者約為5%-13%、80歲以上約為11%-50%;台灣的研究則顯示65歲以上長者,肌少症盛行率約為3.9%-7.3%。
罹患「肌少症」因肌肉力量減少,下肢功能較差,人顯得無力、疲倦、步態不穩,較易跌倒、增加失能風險;研究也發現肌少症與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有相關性,老年人若同時存在肥胖與肌肉不足時,稱之「肌少型肥胖症」,其對健康的不利影響比單一存在的肥胖症或肌少症更易引發心血管相關疾病、代謝症候群、骨質密度減少等,使得老人失能增加、死亡率上升。
吳俊鋒醫師說,補充蛋白質與維生素D可預防、改善肌少症,體重60公斤的老人家1天應攝取60至72克蛋白質(約10份肉類),富含白胺酸的蛋白質對合成肌肉有益,可多選擇牛奶、黃豆、雞肉、魚、瘦肉、花生等食物。
適度曬太陽,讓皮膚合成天然維生素D;食物部分可吃魚、蛋奶類、蕈菇類與五穀類是維生素D來源。此外,可適度運動,1週3至5次有氧運動(如快走、騎單車,1次30分鐘)、每週兩次重量訓練,1次10至15下,舉啞鈴、彈力繩、毛巾操均可[4]。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5招讓長者「抵家增肌顧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65歲以上長者每週應累計至少150分鐘中等費力運動,另外建議每週進行3次促進平衡及防跌之運動。
國民健康署提供5招以坐站為基礎訓練長者肌力、平衡感的運動,讓長者於日常生活可隨時運用。運動前除先留意身體狀況外,可在身後放一張穩固的椅子並站在有扶手的位置旁,讓自己隨時可抓握,以策安全。
每次動作維持3-5秒,重複做10-12次,每個動作可以做3組,過程當中如果感到疲憊,可以隨時坐下休息,千萬不要勉強自己!
一、原地踏步不馬虎
雙腳左右輪流踏步,以踩踏作為運動暖身,可維持基礎的肌耐力及心肺耐力。
二、深蹲如廁自己來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背部維持打直,屁股角度不要過度前移,蹲下時眼睛直視前方,背部不要前傾,可訓練雙腳肌力、肌耐力和身體平衡。
三、爬梯雙腿要提高
先抬起同一側上下肢,而另一側手腳站穩扶好,兩側輪流進行,可訓練雙腳肌力、肌耐力和身體平衡。
四、踮腳站立練平衡
雙手扶好椅背,踮起腳尖練習站立,略微抬高腳跟,重心放在腳趾,背部維持打直,可訓練小腿肌力以及身體平衡。
五、弓箭跨步練腿力
右腳向前跨步,重心放在右前腿,背部維持打直,雙腳屈膝呈90度彎曲,再換邊進行動作,可訓練雙腳肌力、肌耐力和身體平衡[5]。
■適當營養與運動,預防肌少症
在身體逐漸老化的過程中,生理、心理與病理交互作用下,加速肌少症的形成,肌少症是引發老年人身體開始衰老並產生許多延伸問題的根本,也是老年人發病率和失能的有利預測指標。
預防是避免肌少症所產生之問題的最佳選擇,也就是「補充適當的營養」及「規律的運動訓練」,改善肌肉量和身體功能,就能有效預防因為身體機能老化所導致的虛弱與失能。
非常鼓勵大家從現在就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參加活動或是運動訓練,適度的規律運動,可以協助維持身體活動能力、平衡感,這改善的不僅是老年人的功能與獨立性,還有往後餘生的生活品質[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自由時報 / 自由時報健康網 )「老年人應避免跌倒 醫:致死率50%」: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428803
[2]( 新光人壽互動網 )「長照你我他》老人易跌倒,你聽過「肌少症」嗎?」:https://care.skl.com.tw/articledetail.aspx?id=107
[3]( 健康2.0 )「老年人當心!「這種病」比失智症更可怕 從頭到腳都退化」:https://health.tvbs.com.tw/medical/327261
[4](自由時報 / 自由時報健康網)「老人肌少症易危及性命 醫師教這樣做健康延壽」: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534272
[5](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長者居家來運動 抵家增肌顧健康」:https://health99.hpa.gov.tw/news/18582
[6]( 台灣癌症基金會~熱愛生命 攜手抗癌)「請你一起這樣做!肌不可失-預防肌少症」:https://www.canceraway.org.tw/page.asp?IDno=3934
➤➤照片
[5]
長者在家運動,除先注意身體狀況外,可在身後放一張穩固的椅子,以及站在有扶手的位置旁,讓自己隨時可抓握,以策安全。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肌少症 #補充適當的營養 #規律的運動訓練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腳趾踢到骨折 在 傅志遠 Peter Fu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有個中年婦人帶小朋友來掛急診,主訴是在客廳奔跑時踢到桌角。外觀上腳趾頭有點紅,但是行走跑跳都正常,觸診也沒有疼痛或變形。
看起來頂多冰敷一下,說不定連止痛藥都不用吃。
「可以照個X光嗎?確定沒有骨折。」婦人向我要求要做檢查。
「X光?不用吧!小朋友能走能跑,不會有骨折或脫臼啦!何必多吃輻射線?」我其實很習慣家屬掛急診後,一定要求要做點什麼檢查,只是小朋友真的不需要....
「我也相信一定沒事,可是我是褓母,絕對不能出差錯,幫小朋友照一張確定沒事,我好跟家長交代。」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一個媽媽抱著小嬰兒來急診,主訴是九天前從嬰兒床摔下。
「九天?那為什麼今天才來掛急診?」一般來說,剛受傷的時候,家長就會急急忙忙來掛號了。
「我是覺得還好,可是我婆婆要我一定要帶來看。」媽媽的回答讓我有點意外
有些人是「受傷很多天,卻來掛急診要求做檢查」,這種病人常需要花很多口舌跟他說明。所幸這類病人與家屬我看多了,所以有固定的說法,當時我以為這位媽媽也是如此。
「九天來有什麼異狀嗎?活動力?嘔吐?睡眠?飲食?」我相信嚴重的外傷,一定撐不了九天。
「沒有,一切正常,吃東西玩遊戲都沒問題。」媽媽的回答讓我更意外。
「那既然一切正常,為什麼九天後才來掛急診?」
「我也不想啊~~是我婆婆一直罵我,說我都不帶小孩來看醫生!我本來想說住家附近診所看一看就好,他堅持要我來大醫院掛急診!」媽媽開始大吐苦水。
「那我能幫你們做什麼呢?顯然現在不需要做檢查也不需要開藥。」
「你就隨便照個X光,讓我回去跟婆婆交差就可以了。」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工作越久,看的病人越多,有些事情反而越來越看不懂。
為了向其他人交差而來看醫生.......不懂。
腳趾踢到骨折 在 林靜儀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既然討論到急診,就來聊聊急診到底「急什麼」吧。
台灣就醫十分方便,急診更是很多人「不知道該怎麼處置」時的第一個去處。
事實上,急診所謂的「急」,不是「心裡很急」或者「等一下要上班我現在很急」,而是「急症」,不盡快提供醫療介入或是診治,會讓病情快速惡化或者有生命危險。
而雖然醫療人員依據 #急診檢傷分類,會安排患者就醫診治的順序,但是在台灣,通常病患很快就可以獲得醫師初步處置,不會有任何蓄意的拖延。#急診室人滿為患誰不想趕快結案該住院的住院該出院的出院
至於「在急診等很久沒有病床」,因素非常複雜。一是即使有病房,護理人員不足的話,病房也不能開;二是分級醫療沒有落實,可以在地區醫院、區域醫院治療的病人也擠在大醫學中心,病床怎麼生都不夠;三是有些病人指定特定主治醫師或病床種類,這就比較難立刻滿足;四是病人病況複雜,還需各科協調收治;當然很多時候就是因為樓上病房滿了必須排床。
至於如果立刻有生命危險,必須緊急開刀或者甚至進加護病房,醫院一定會盡力協調,快速救治。
#絕對不是什麼叫做醫生挑菜 🤬🤬🤬🤬
#複雜重症DRG會虧損可能導致醫院政策不利於病患這個我們也一再提醒過
要舒緩急診壅塞,分級醫療絕對是最基本的治本之道。
而因為健保的就醫方便與可近,其實民眾常常已經疏忽了自己應有的保健之責。譬如不要進行危險行為、不要暴飲暴食或是什麼挑戰吃辣、戴安全帽遵守交通安全,維持健康行為,控制好自己的慢性疾病等等。
另外,也可以學習了解哪些情況需要立刻去急診,或是可以就近到基層醫療機構看門診,而不需要 #什麼大小症頭都跑去急診。
2016年我不慎扭斷腳趾,因為自己有醫療知識,所以選擇先冷敷處置,後來過幾天才到學弟門診確診。雖然一般民眾可能無法如此,但是如果大家能夠有自己社區基層醫療的家庭醫師,相信也可以立刻得到諮詢,不用先跑急診😊
➡️大腿骨等大骨頭的骨折,可能會有嚴重出血或甚至脂肪栓塞風險,必須立刻就醫,但是如果說手指頭被車門夾到、腳趾踢到東西,建議大家可以先冷敷,持續嚴重疼痛不減,再向你的家庭醫師諮詢。
✅時值流感流行期,也請高齡長輩接受施打流感疫苗,#閒雜人等沒事不要到醫院湊熱鬧以免感染。
❤林醫師健康小教室關心您的健康
珊瑚粉女醫師給大家的手指夾傷醫療知識
https://www.facebook.com/109393790504293/posts/132792638164408?d=n&sfns=mo
想想四年前我真是堅強
民進黨就是是阿信命格
https://www.storm.mg/article/78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