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的層次】
某個悶熱的午後,阿銘師與一位物理治療高手,Victor,交流彼此心得時聊到 #針還。
我提到,身體的力學原理如同腳踏車的齒輪與鏈條。而疼痛的產生與治療大致來自兩個層面:
一是鏈條齒輪組歪了,俗稱「落鏈」。零件之間因為產生相對的位移拉扯而產生張力,也就是疼痛、無力、關節範圍受限的來源。學理上稱「功能性疼痛」。
這時將零件上鏈,張力解除便疼痛減輕,並且力量與活動力改善如常,這概念就是「還原」。
Victor :「還原的操作方式是什麼??」
我解釋。還原的方式是利用擺位導引,引發筋膜的滑移。如果單純地發現鏈條與齒輪只是被油污沾黏住,用針或小針刀處理即可。
Victor :「這聽起來很合理,不過有點理想。」
沒錯,第二種狀況可就沒這麼容易還原了,比如鏈條損壞、或齒輪缺角。此類實質結構的磨損,導致難以還原,或是還原後維持不久又錯亂,學理上稱「結構性疼痛」。這時候反而要用手術或是「增生療法」,以及後期搭配「運動治療」,目的是強化受損結構,再配合「還原療法」。
第三種情形就更複雜,鏈條打結太多或齒輪盤扭曲太嚴重,「還原」與「增生」的時機尚未成熟。這時候可以退而求其次地去暫時「平衡」張力,比如在痛處附近密集地用針刺、針刀、電擊……,用抗發炎藥物(NSIADs 、類固醇),或是用揉按推拿的方式打亂筋膜的層次,讓張力暫時分散,疼痛也會減輕。
Victor :「明白,但”平衡”聽起來已經能解除大部分疼痛了,跟還原有甚麼區別?」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說:「平衡並不一定會走向還原,可能必須頻繁地依賴治療,而且關節可動性難以明顯恢復。但有時是不得已,或是先生緣主人福。」
「還原」、「增生」、「平衡」是不同的層次與手段,其層次高低在於能否更「接近受傷前的狀態」。治療者必須在依當下狀況採取積極或妥協的方法。
這時候Victor就問了,:「其實物理治療也是以各種方式在處理筋膜的張力,你所說的還原,是以什麼為標準呢?」
這真是一個很內行的問題呢!直指還原療法的核心……
(待續)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