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因為不知道該怎麼做而選擇見死不救,
但千萬別自以為是的錯誤解讀導致落井下石。
世界很大,多的是我們該體諒的事。
#腦性麻痺不等於智能障礙
#同性戀不等於愛滋病
#憂鬱症不等於不知足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愛的練習簿:寫給爸媽們的5堂親子溝通課」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趙雅麗 教授 本書特色: 為什麼我如此愛我的孩子,他卻感受不到? 為什麼我越是愛他,他越是不想靠近? 為什麼我們曾經那麼要好,但轉瞬間他卻想離我而去? "這是一本,讓爸媽學會當個爸媽的書" 愛不是一種本...
自以為是的錯誤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自認溫柔不常情緒化的媽媽,讀完才發現 :原來處罰完再抱抱,沒有想像中的完美啊!】
「其實在孩子不當行為的當下,我們很多時候生氣不是孩子本身、或他所做的事件,而是這事件牽動了內心在原生家庭從小到大被教養時所壓抑的種種情緒。
我們唯有學著覺察這些情緒、承認他們,並允許自己先陪伴這些情緒,當年的這些傷痛才有機會重新獲得療癒,我們就有辦法用更理想的方式來對待孩子。」- 羅寶鴻
..................
老師您好,我看完您的書了。
我自認已經是個很明理溫柔不常情緒化的媽媽了,但看完這本書才發現自己有些作法還是錯誤的。應該是說,有更適合自己跟小孩的應對方式。
這本書安頓了我的心,讓我知道小孩的一些舉動非常正常,也讓我更了解小孩的內心。
其中對我最有用的一個觀念,就是處罰後再抱抱講道理的作法,其實沒我們想的完美(我媽是這樣對我的我一直覺得沒什麼不好,只是媽媽會打我但我沒有打小孩)。用先生跟我的互動來打比方很有用,若是老公這樣對我我一定會跟他離婚呀(笑)。
兒子每次做錯事都會哭喊著媽咪抱,但因為我被自己情緒綁架都會賭氣不抱等他哭完才抱,還會逼他清楚的說「我哭完了」。後來看到一個十秒抱抱法,就是不管多生氣先抱十秒再說。
我覺得跟老師的作法有點類似,讓他知道他不會因為做錯事而失去媽媽的愛。我兒子非常吃這套,抱完後他其實都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也很快就停止負面情緒了。而且最棒的是,兒子如果還沒氣完,他也以清楚說出「我還有一點生氣耶」我覺得這很棒,比會背 abc 還棒!(3.5歲)。
除此外,我覺得改掉命令式問句改用啟發式問句也非常有用;比如說早上弟弟弄壞哥哥東西,哥哥說:「我不喜歡弟弟耶」。以前的我會跟他說:「弟弟是家人阿,弟弟喜歡你才會想跟你做一樣的事情啊 blah blah...」,後來我改問哥哥:
「你小時候有沒有用壞我東西呀?」(啟發式問句)
哥哥:「有。」
我:「那我有因為這樣不喜歡你嗎?」(啟發式問句)
哥哥:「沒有。」
我:「那你再想一下好嗎?」(啟發式問句)
他沒說話,但過了一陣子改說:「我喜歡弟弟」 。
我知道這些「招數」可能不一定每個狀況都「有用」,但只有抓準尊重體諒跟愛(小孩與自己)的原則,我覺得一定可以教養出身心健康的小孩。
我心得超多的,我覺得第二本比第一本更讓人容易吸收, 因為更溫柔一點。
老師舉的例子,也都讓我更知道小孩真的不是壞心要跟我們作對, 他們有自己的理由, 想通就不會這麼生氣了。
比如昨天我在洗澡他在外面玩, 聽到我走出浴缸就開門, 我急忙上去快速關起門, 內心本來很生氣, 覺得我都講一萬次了他為什麼還不尊重我!但後來轉個念頭, 他應該是聽到媽咪出浴缸很開心, 迫不及待, 畢竟我洗澡的時候他也是很有耐心在外面等, 然後我等我不生氣了再出去 ~~ 諸如此類。
感謝老師無私的分享!
..............
您好我是羅老師。
是的,處罰後再抱抱講道理的做法,其實沒我們想像中的好。有關這方面在我書裡面說到:
「...試想:若你的伴侶都習慣用處罰、打罵方式來對待你,但事後在心情平復以後,都會好好再跟你講道理跟你抱抱,然後告訴你剛才打你的原因,你是否還會覺得『這個人對我實在太好了!我在他身邊充滿歸屬感與價值感』呢?遭受家暴的人,會覺得自己有價值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如果這樣,會什麼我們卻認同打罵孩子是可以接受的教育方式呢?
其實,這都是我們成人自以為是的錯誤觀念,以及原生家庭的慣性模式,造就我們對孩子種種的不尊重與合理化啊!
所以,若希望與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保持良好關係,培養孩子正向人格,我們必須學習正向教養的方式。」
其實在孩子不當行為的當下,我們很多時候生氣不是孩子本身、或他所做的事件,而是這事件牽動了內心在原生家庭從小到大被教養時所壓抑的種種情緒。
我們唯有學著覺察這些情緒、承認他們,並允許自己先陪伴這些情緒,當年的這些傷痛才有機會重新獲得療癒,我們就有辦法用更理想的方式來對待孩子。
我是這樣一步一步走過來而逐漸獲得安定的,希望把這份經驗分享出來,幫助大家在教養裡更安定。
很高興書裡面的方法對您有用,謝謝您的回饋。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cplink.co/yab6nz9d
自以為是的錯誤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自認溫柔不常情緒化的媽媽,讀完才發現 :原來處罰完再抱抱,沒有想像中的完美啊!】
「其實在孩子不當行為的當下,我們很多時候生氣不是孩子本身、或他所做的事件,而是這事件牽動了內心在原生家庭從小到大被教養時所壓抑的種種情緒。
我們唯有學著覺察這些情緒、承認他們,並允許自己先陪伴這些情緒,當年的這些傷痛才有機會重新獲得療癒,我們就有辦法用更理想的方式來對待孩子。」- 羅寶鴻
..................
老師您好,我看完您的書了。
我自認已經是個很明理溫柔不常情緒化的媽媽了,但看完這本書才發現自己有些作法還是錯誤的。應該是說,有更適合自己跟小孩的應對方式。
這本書安頓了我的心,讓我知道小孩的一些舉動非常正常,也讓我更了解小孩的內心。
其中對我最有用的一個觀念,就是處罰後再抱抱講道理的作法,其實沒我們想的完美(我媽是這樣對我的我一直覺得沒什麼不好,只是媽媽會打我但我沒有打小孩)。用先生跟我的互動來打比方很有用,若是老公這樣對我我一定會跟他離婚呀(笑)。
兒子每次做錯事都會哭喊著媽咪抱,但因為我被自己情緒綁架都會賭氣不抱等他哭完才抱,還會逼他清楚的說「我哭完了」。後來看到一個十秒抱抱法,就是不管多生氣先抱十秒再說。
我覺得跟老師的作法有點類似,讓他知道他不會因為做錯事而失去媽媽的愛。我兒子非常吃這套,抱完後他其實都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也很快就停止負面情緒了。而且最棒的是,兒子如果還沒氣完,他也以清楚說出「我還有一點生氣耶」我覺得這很棒,比會背 abc 還棒!(3.5歲)。
除此外,我覺得改掉命令式問句改用啟發式問句也非常有用;比如說早上弟弟弄壞哥哥東西,哥哥說:「我不喜歡弟弟耶」。以前的我會跟他說:「弟弟是家人阿,弟弟喜歡你才會想跟你做一樣的事情啊 blah blah...」,後來我改問哥哥:
「你小時候有沒有用壞我東西呀?」(啟發式問句)
哥哥:「有。」
我:「那我有因為這樣不喜歡你嗎?」(啟發式問句)
哥哥:「沒有。」
我:「那你再想一下好嗎?」(啟發式問句)
他沒說話,但過了一陣子改說:「我喜歡弟弟」 。
我知道這些「招數」可能不一定每個狀況都「有用」,但只有抓準尊重體諒跟愛(小孩與自己)的原則,我覺得一定可以教養出身心健康的小孩。
我心得超多的,我覺得第二本比第一本更讓人容易吸收, 因為更溫柔一點。
老師舉的例子,也都讓我更知道小孩真的不是壞心要跟我們作對, 他們有自己的理由, 想通就不會這麼生氣了。
比如昨天我在洗澡他在外面玩, 聽到我走出浴缸就開門, 我急忙上去快速關起門, 內心本來很生氣, 覺得我都講一萬次了他為什麼還不尊重我!但後來轉個念頭, 他應該是聽到媽咪出浴缸很開心, 迫不及待, 畢竟我洗澡的時候他也是很有耐心在外面等, 然後我等我不生氣了再出去 ~~ 諸如此類。
感謝老師無私的分享!
..............
您好我是羅老師。
是的,處罰後再抱抱講道理的做法,其實沒我們想像中的好。有關這方面在我書裡面說到:
「...試想:若你的伴侶都習慣用處罰、打罵方式來對待你,但事後在心情平復以後,都會好好再跟你講道理跟你抱抱,然後告訴你剛才打你的原因,你是否還會覺得『這個人對我實在太好了!我在他身邊充滿歸屬感與價值感』呢?遭受家暴的人,會覺得自己有價值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如果這樣,會什麼我們卻認同打罵孩子是可以接受的教育方式呢?
其實,這都是我們成人自以為是的錯誤觀念,以及原生家庭的慣性模式,造就我們對孩子種種的不尊重與合理化啊!
所以,若希望與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保持良好關係,培養孩子正向人格,我們必須學習正向教養的方式。」
其實在孩子不當行為的當下,我們很多時候生氣不是孩子本身、或他所做的事件,而是這事件牽動了內心在原生家庭從小到大被教養時所壓抑的種種情緒。
我們唯有學著覺察這些情緒、承認他們,並允許自己先陪伴這些情緒,當年的這些傷痛才有機會重新獲得療癒,我們就有辦法用更理想的方式來對待孩子。
我是這樣一步一步走過來而逐漸獲得安定的,希望把這份經驗分享出來,幫助大家在教養裡更安定。
很高興書裡面的方法對您有用,謝謝您的回饋。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cplink.co/yab6nz9d
自以為是的錯誤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愛的練習簿:寫給爸媽們的5堂親子溝通課」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趙雅麗 教授
本書特色:
為什麼我如此愛我的孩子,他卻感受不到?
為什麼我越是愛他,他越是不想靠近?
為什麼我們曾經那麼要好,但轉瞬間他卻想離我而去?
"這是一本,讓爸媽學會當個爸媽的書"
愛不是一種本能,它需要練習,
練習抓住你和孩子間適當的距離,
練習透過溝通來減少誤解,
了解孩子心裡所想、心裡所要,
用正確的方式去愛他們,才是平等且有意義的愛!
錯誤的愛給人壓力、痛苦、不悅,讓人想盡快逃離?
跟著書中的5堂課及各種愛的練習題,讓你的愛更有意義!
第一課:為人父母要先釐清「我是誰?」
在教養過程中,比起孩子,爸媽得要先教育自己才行!第一課就讓趙雅麗教授幫助各位爸媽們從了解自己做起,釐清自我觀感,透過對自己的深入認識,爸媽們才能知道自己是個「怎樣的父母」,並以正確的方式去和孩子溝通,一起成長!
第二課:你怎麼看待孩子,孩子就會成為怎樣的人
「你為什麼老是……」,「你就是一個……的人」,這些父母常掛在嘴邊抱怨的話,其實都是過去灌輸給孩子所咎由自取的結果!舉凡貼標籤,規畫身份腳本,都會影響孩子的養成,所以請聽聽趙雅麗教授的第二堂課,千萬不要重蹈覆轍啦!
第三課:一廂情願的愛,只會讓孩子更痛苦
有太多太多爸媽習慣假愛之名行控制之實,一廂情願地認為自己是為孩子好,或者是無條件討好,殊不知實際上卻是一次又一次地傷害他。趙雅麗教授的第三堂課,就是想提醒各位爸媽別再犯自以為是的錯誤,來達到親子雙贏的結果!
第四課:在溝通之前,得先解開親子溝通的迷思
傾聽是溝通當中不可或缺,甚至可說是最重要的環節,然而在學習傾聽之前,趙雅麗教授將在第四堂課當中先釐清各位爸媽可能有的迷思,分析「同情心vs同理心」、「阻礙親子傾聽的原因」,才有辦法以正確態度去傾聽孩子所說的話!
第五課:溝通,從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開始做起
在最後一堂課中,趙雅麗教授將列舉出優秀的傾聽者特質,以不斷練習加強爸媽們在溝通時的技巧及注意事項,確保這些過程都屬於「有效溝通」,而非敷衍了事,如此一來,孩子的內心世界才會對你永遠敞開,維持緊密又穩定的親子關係!
作者簡介:趙雅麗 教授
資深的傳播學者、溝通專家與心靈成長教師。是台灣第一位赴美修讀「口語溝通」的學者,並連續20年獲政府補助專研「意義科學」,除此之外,她也積極參與視障服務等社會工作,創設「口述影像發展協會」,長年擔任政府機構、企業的傳播與溝通講師及諮詢,同時更是中國廣播公司「Iren藹玲幸福相談所」節目的固定受訪溝通專家。
趙雅麗教授出生於物質匱乏的年代、精神豐足的家庭,一生「沐愛而行」,身上總帶著光與愛,是學生口中永遠的「雅麗媽媽」。在學校,她有著三十多年的教學經歷,桃李芬芳,收穫了不少快樂與忘年的情誼;在家庭,她是兩個孩子的超高齡母親,也自許是孩子心中的「普通媽媽」,自認和孩子在人間結緣是最美好的生命際遇與成長經歷。一生堅持「溝通」的價值、信仰「溫暖與擁抱」的力量,有一顆永遠年輕熱情的心,和永不灰心放棄的勇氣。目前從「意義科學」的研究成果出發,講授溝通與心靈成長系列課程,擅長「意義療癒」與「話語分析」的溝通諮商。
學歷: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傳播學博士
曾任: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系主任
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
臺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董事長
臺灣中華電視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