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念念碎系列🔮 ]
我覺得我比較幸運 身邊大部份嘅朋友都係正能量滿滿的~☺️
但係間唔中都會出現一啲負能量極高嘅人
好多時傾多兩句計對方就會開始同我呻...
我都會好似阿媽咁「而而um um」😛
不過負能量太多真係會令人嚇走呢😅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負面嘅情緒
只係多與少嘅分別
如果長期抱怨而且負能量極高嘅人
通常佢哋好似牛皮燈籠咁點極都唔明😅
其實道理講嚟講去都係嗰三幅屁🙈
(我就嚟要自創一部"南嘸機"比佢哋一情緒到就拎出嚟聽😂)
如果抱怨別人 首先應問問自己有冇做好自己本分
人好得意嘅~除非有人願意話俾佢聽佢有咩問題
否則佢哋永遠唔會反省亦唔知道自己有咩過錯...
所以最令人嚇怕嘅榜首係長期處於黑暗之中而仲要覺得"自己冇問題"嘅人
通常呢類人只會一味責怪別人 永遠覺得錯嘅唔係自己
從來唔會學識用美好嘅角度去睇事情
永遠要爭贏唔要輸
抱怨別人/事情唔跟佢大腦想像發展
單身嘅就覺得自己點解一直都冇伴侶
有伴侶嘅一嗌交就覺得對方對自己唔好唔愛佢
身體有毛病唔去睇醫生 怪責點解身體咁唔健康但係唔願做運動
害怕寂寞 驚一個人獨處
有啲知道自己有問題但係唔諗辦法解決 要所有人遷就佢一個...
其實講到尾... 有冇諗過所有事都係因自己而起?
幾個月前睇咗一本書... 全本內容就唔記得啦😂🙈
但係其中一句好有深刻印象:
「所有情緒/思想/事情發展都是因自己而起」
套用返啱啱列出嘅問題 真係基本上所有都係關乎自己嘅問題...
另外一樣 就係關乎自信問題
覺得自己唔靚 然後瘋狂去整容整形 (雖然我都明女人係貪靚嘅...😆 但適量嘅運動都好緊要!)
男女關係中所有嘢以對方做核心 無論對方錯與對都遷就
擔心對方變心 又或者係俾人搶走 (咁容易走就唔好要啦😛)
覺得一段關係裏面冇安全感 (安全感永遠係自己俾自己嘅😌)
認為人哋比佢叻唔抵得 有"威脅性" (各有各專長...咁咪增值自己囉😅)
又或者係"覺得"人哋講自己壞話 (可能係自己幻想出嚟😩)
.........真係100個黑人問號...😅
我認為首先真係要學識做自己&做好自己
做自己同做好自己係一樣 都係以自己為先💜
唔係鼓勵大家自私去面對所有事情
而係面對所有困難嘅時候都唔好熄滅自己嘅自信
繼續勇敢跟着自己步伐一步一步行前
下次先分享下關於提升自信嘅課題吧👼🏻
自己做 錯 怪別人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童年對自我價值的影響】#情緒勒索 #周慕姿
⠀⠀⠀⠀
一對父母與一個三、四歲的小男孩在路上走著。孩子看到草地,很興奮地跑過去。小小的身軀,還沒辦法跑得那麼快,跌跌撞撞地,下一刻,孩子就「仆街」了。
⠀⠀⠀⠀
跌倒的孩子,開始哭了起來,父母一邊快速走到孩子身邊,一邊用著穩定的音調說:「沒事,沒事。」然後,父親與母親蹲了下來,很快的檢視孩子的身上是否受傷。「沒事,沒有受傷,沒事喔~~」
⠀⠀⠀⠀
孩子還是哭著,媽媽立刻把孩子抱在懷裡:「沒事,有點痛痛,但沒有受傷,不過我們下次要走慢一點,好不好?」
⠀⠀⠀⠀
被抱在懷裡的孩子,安靜了下來。媽媽看孩子安靜了,放開小孩,看著他問:「那我們可以走了嗎?」孩子點點頭。然後,孩子自己繼續往前走,沒有牽著媽媽,沒有奔跑,每一步,看起來穩定了許多。
⠀⠀⠀⠀
當時我看到這個情景時,印象非常深刻。
⠀⠀⠀⠀
⠀⠀⠀⠀
你還記得,當你遇到挫折時,你的父母是怎麼做的嗎?
或是,當你的孩子遇到挫折時,你是怎麼做的?
⠀⠀⠀⠀
⠀⠀⠀⠀
以我的這一代或上一代的父母為例,對待孩子是相對嚴厲的。在我們遇到挫折、失敗或犯錯時,有些父母是會責備孩子,認為孩子不夠小心、不夠努力。就像是孩子跌倒了,父母沒有先看孩子傷的重不重;甚至當傷得不輕時,父母還是先把孩子罵一頓:
⠀⠀⠀⠀
「誰叫你這麼不小心。」
⠀⠀⠀⠀
這句話讓我們覺得:「你會跌倒,是你的錯。」
⠀⠀⠀⠀
沒有人會心疼我、在乎我的感受;我做錯事了,這才是重點。
⠀⠀⠀⠀
「我會因此得到父母的臭臉或責備」,那對小孩子的我們而言,就是一種,失去愛的感覺。
⠀⠀⠀⠀
被罵的孩子,感覺自己做錯了事,父母生氣了,很糟糕。父母可能會因此生氣、否定自己,甚至不愛自己……這些,都是因為「我自己做錯事了」,「都是我的錯」!
⠀⠀⠀⠀
而父母責備孩子做錯事、卻不詢問孩子是否覺得痛的反應,也讓孩子覺得:
⠀⠀⠀⠀
自己受傷會痛的感覺,是「不重要」,甚至是「不允許」的;因為「誰叫你做錯事,會痛是你應得的懲罰」。這種痛,不只不被重視、被忽略,甚至,被認為是種懲罰。
⠀⠀⠀⠀
「原來,會痛,是我的錯」,這感覺實在是太糟糕。這裡面包含:原來我的感覺是不被在乎的;原來我是否做錯事、是否成功/失敗的重要性遠大於我的感受;原來,我的成功與否,比我這個人還有價值。原來,我做錯事,是因為我很糟糕。
⠀⠀⠀⠀
為了抵擋這種覺得「自己做錯事」接連而來的「很糟糕」的感覺,只好把自己的感覺封閉;或是,為了不想再次感受這種「很糟糕」的感覺,他們乾脆把標準變高,以免又被別人責備。
⠀⠀⠀⠀
於是,有些孩子可能會變成:把失敗與犯錯看得非常嚴重,而成為一個容易自責、自我要求的完美主義者:永遠覺得自己做不夠,很難接受自己犯錯、自責過度......因此可能因此自信不夠,自我懷疑。
⠀⠀⠀⠀
這些孩子,他們可能有很高的成就,因為自我要求高;但對於自己的看法,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對自己的信心與自我價值感,出乎意料的低。
⠀⠀⠀⠀
也有父母,對於跌倒的孩子,反應是這樣:「你有沒有怎樣?這石頭壞壞。爸媽抱你~」一方面,對於孩子跌倒這件事,把重點放在「是石頭讓孩子跌倒,是石頭不好」上,於是孩子沒機會學習;另外,捨不得孩子跌倒,那其實是學習過程的一部份、且孩子並沒有受太多傷。對於這些父母而言,他們希望能夠盡其所能保護孩子,最好孩子不要有任何的失敗,任何的受傷。
⠀⠀⠀⠀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孩子很容易成為別人口中的「媽寶」;面對挫折,可能很容易一蹶不振,或覺得都是別人的錯。即使有夢想,一遇到挫折,就覺得大概不行,想要躲回自己的舒適圈。他們不是不願意努力,而是「面對挫折後成功」的經驗太少,很少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
⠀⠀⠀⠀
所以,他們不相信自己有這樣的能力,但懷疑自己,實在是太痛苦了!因此,他們責怪環境、責怪別人,把錯怪在別人身上,可以讓自己感覺好一點,不會覺得自己這麼糟。
⠀⠀⠀⠀
而,我舉例的這對父母,他們在孩子跌倒後的反應與行動,讓我印象深刻。
⠀⠀⠀⠀
⠀⠀⠀⠀
首先,他們從孩子跌倒的狀況,判斷跌得不重、加上是草地,應該沒什麼事。因此他們一邊用穩定的聲音安撫孩子說:「沒事、沒事。」一邊快速地確認孩子是否有受傷。他們準確的判斷孩子跌倒的狀況嚴重與否,並且先用聲音安撫哭泣的孩子。
⠀⠀⠀⠀
然後,在孩子不停哭泣時,媽媽抱住孩子,而且提醒孩子,可以如何在走路時不再跌倒。
⠀⠀⠀⠀
這個媽媽,她沒有因為孩子跌倒而表現出過度擔心,而是提醒孩子,如何可以避免跌倒,然後,她相信孩子的能力,放心地讓孩子再自己試一次。
⠀⠀⠀⠀
那種感覺,就像在孩子失敗而沮喪自責、或自暴自棄時,父母理解孩子的心情,在一旁陪伴;但是也讓孩子知道,事情沒有那麼嚴重;在孩子需要時,他們可以安撫孩子,甚至,給孩子一個擁抱,讓孩子知道:
⠀⠀⠀⠀
「你放心,不用害怕,我們在你身邊支持你。」
⠀⠀⠀⠀
然後,父母就放手,鼓勵孩子再試一次。這種放心讓孩子去再次面對挑戰的態度,就像在傳達:
⠀⠀⠀⠀
「孩子,你並不孤單,我們對你有信心;所以,放心探索這世界吧!」
⠀⠀⠀⠀
⠀⠀⠀⠀
這種尊重孩子的感受,也信任、支持孩子的態度,會使得孩子知道:「我的感受是很重要的,比任何事都重要,這世界有人這麼重視我的感受」。孩子也會因此學會重視自己的感受,因而更能容許自己挫折或失敗,學會相信自己的能力,也學會自我支持。
⠀⠀⠀⠀
而這種「對自己的信任」與「無條件的接納與支持」,就是增強「自我價值」的力量所在。
⠀⠀⠀⠀
💖 本文摘修自《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
⠀⠀⠀⠀
(書籍連結可參考留言)
自己做 錯 怪別人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不要對自己的人生裝可愛、耍無辜,你可以決定自己的人生,不要老是做出決定後,又說是別人要你做的,或者說別人說了什麼,所以你才做出這個決定,說出這種話都太幼稚,又太不負責任
你任何的決定,都只有你自己可以承擔,即便是父母,夫妻,兄弟姊妹可能都無法幫你扛什麼,最多就是安慰幾句,當你理解到只有自己可以承擔自己,你就不會隨意聽別人的話做決定
聽別人的話做出決定,別人也沒有錯,因為他本來就可以說,但你要想的是,為什麼我會願意聽,既然是自己願意聽的,也就是你自己做出的決定
把人生的決策都賴在別人身上,都怪別人害你,是一件非常簡單輕鬆的事情,但這樣無辜又受害的你,不會變得更好,只會越來越沒用,以及越來越愛耍賴
當你堅定地扛起做決定責任,你做決定才會小心翼翼,也才會走出自己想走的路
#大家都成年人了,不要裝可愛裝無辜了,這樣不是可愛,而是顯得白癡
#北部人會寫這樣多字,南部人只會說『愛牽拖』
攝影 : 李宛珊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