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賴喇嘛 在與巴西自由派 #神學家 Leonardo Boff的對話中說的好:
👉 觀照你的 #思想 因為它會變成 #語言。
📌 觀照你的語言因為它會變成 #行為。
📌 觀照你的行為因為它會變成 #習慣。
📌 觀照你的習慣因為它會形成你的 #個性。
📌 觀照你的個性因為它會成為你的 #命運,
👉 而你的命運就是你的 #人生。
#華人精英 #褚士瑩
本論壇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
自由派神學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對於宗教信仰的日常實踐,宗教節慶的世俗化發展背後反映出什麼樣的社會心理呢?在這個過程中,宗教信仰的功能又如何延續或轉化?如果宗教的形式或內涵改變了,信仰的意義又如何發生變化?小編推薦這篇選自台灣醒報的文章,帶我們從一些西方基督教會看到的現況,反思現代社會人與信仰的關係。
---------
西山教會位於加拿大多倫多,在這裡「上帝」已經被逐出門戶。主日現在不叫作「敬拜」,而就是主日「聚會」。60歲、身材嬌小的格里塔•沃斯珀現在是這兒的女牧師,信仰無神論的宗教哲學。作為加拿大最大、擁有2百萬會員的新教教派「加拿大聯合教會」,沃斯珀無疑把自由派神學容許的界線再更往前推了。而這一種「上帝的人間失格」,也逐漸在德國社會蔓延。
《明鏡週刊》委託康塔公共研究院的許多項民調顯示,在德國,有28%人自稱天主教徒、26%稱新教徒,共有近4500萬人,名義上,大型教會的成員多於體育俱樂部,工會或政黨,佔總人口過半。他們仍然把它每週日去的地方稱為教會,但傳統教義已經不再對他們產生任何約束。
...
被社福取代的教會
《明鏡週刊》指出,這些調查會叫人驚異的,是德國人如何已遠離了基督信仰的神秘元素和超越性宣稱,卻仍然稱自己為信徒。
...
瑞士洛桑大學宗教社會學教授斯托爾茲分析,自啟蒙運動和工業化以來,一代一代基督信仰在歐洲緩慢地消退。福利國家、保險、醫學和心理治療的發展作為天國理想在人間「有限的實現」,分享了傳統教會和信仰的功能;那些在收銀台結帳享受「購物治療」的人,不再需要花時間見牧師。
...
不少啟蒙自由派教會的牧師繼承康德思想,主張「聖經故事是人類想像力的輔助」、「上帝則是人性自我的完型投射」。但哲學家海德格直言:虛化的上帝無法得到人的祈禱和犧牲;能讓人以美感創作音樂和舞蹈謳歌的對象,不可能只是一個抽象概念。當人把上帝請下神壇,便以自己的工藝取而代之。人終究是為自己做出了更好的信仰選擇,是嗎?
(引用自https://anntw.com/articles/20190421-eJ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