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 閉氣】
疫情三級警戒悄悄的過了三週,隨著延長消息的發布,居家運動訓練,我們還能做什麼呢?
.
這裡想和大家分享一個在家裡就能操作的「呼吸訓練」主題,內容主要是參考並節錄至Patrick McKeown「改變人生的最強呼吸法」一書,書中將呼吸系統的運作原理、氧氣與二氧化碳在體內扮演的腳色和相關機制(如: 波爾效應)、呼吸法及呼吸訓練如何導入運動員身上等做了超詳盡的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來看看呦~ 這裡我們直接進入其中一項容易操作的訓練法分享:
.
首先要和大家簡單科普一下透過「閉氣」提高呼吸效率的背景:
1. 根據波爾效應(Bohr Effect),氫離子和二氧化碳會降低血紅蛋白(血紅素)與氧氣的親和力,促進血紅蛋白釋放氧氣供組織運作,簡而言之,二氧化碳是血紅素釋放氧氣到組織細胞的鑰匙,當我們習慣大口呼吸、過度呼吸時,反而會使血紅素巴著氧氣不放,此時組織能夠獲得的氧氣量減少,進而影響運動能力並造成惡性循環。
2. 大腦中的呼吸中樞(受器)監控著血液裡二氧化碳濃度以及酸鹼值,當二氧化碳濃度過量時就會促進呼吸,排出多餘的二氧化碳。重點來了,當我們吐氣排出「過量」的二氧化碳時,會使血液偏鹼、血管收縮、組織細胞缺氧,這就是「過度換氣症候群」。透過學習緩和的「鼻呼吸」,以及訓練提升「大腦對於二氧化碳的耐受度」,能夠提升身體利用二氧化碳/氧氣的能力
3. 我們來多敘述一點大腦受器與二氧化碳耐受度如何影響運動表現。有了前兩段的背景之後,我們了解當大腦受器對於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敏感度太高時,容易激發呼吸肌的收縮來提高呼吸量,但太高的呼吸量會流失過量的二氧化碳,並使血紅素氧親和力增加、降低組織細胞利用氧氣的機會,因此,透過提升二氧化碳耐受度能夠改善上述問題,訓練「閉氣」,是個好方法。
4. 跑者關心的數據中有個評量有氧能力的指標叫做「最大攝氧量」,它指的是我們在最大運動強度中能夠輸送及利用氧氣的量,透過降低大腦對於二氧化碳的敏感度,運作的肌群就能接收使用更多的氧氣,有助於提升最大攝氧量。
5. 閉氣訓練能夠模擬低氧高地環境、訓練呼吸肌(橫膈膜)
.
好,我們該怎麼做呢?
書中的訓練法很多,其中不乏環法運動員、國際知名長跑選手、游泳、自由潛水等運動員在訓練中導入閉氣的方式,我們來做個基礎居家版的-「步行閉氣訓練」
Step 1: 步行熱身3分鐘調整呼吸,輕柔的鼻吸~ 鼻吐,專注於腹式呼吸(橫膈膜呼吸)
Step 2: 輕輕吐氣後,閉氣! 可以用手捏住鼻子(或不捏也行,但捏住鼻子可以撐比較久)
Step 3: 閉氣候開始計算步數,直到中度或中高程度缺乏空氣
Step 4: 鬆開手恢復呼吸(記住閉氣時的步數),短促呼吸15秒,讓呼吸恢復正常
Step 5: 再繼續步行30秒,一樣鼻吸~ 鼻吐~
Step 6: 回到Step 2
如此循環8~10次
.
.
最後補充二點:
1. 前些日子各位可能都有看到戴口罩跑步暈倒的新聞,建議做此訓練前,大家可以先自測一個B.O.L.T(身體氧氣含量測試):http://pmcworkshop.com/2020/05/01/%E5%91%BC%E5%90%B8%E8%A8%93%E7%B7%B4/
如果您的成績低於10秒,那我建議您先別急著做這項訓練(當然也別戴著口罩跑步),請在日常生活中練習正確的呼吸,提高自己的B.O.L.T成績
如果您的成績落在10~20秒之間,那我建議可以從3~4成力,低強度的閉氣走路開始練習,同時學習並留意日常的鼻子呼吸
成績在20秒以上,恭喜您,您的呼吸表現還不錯! 可以漸進式的進行閉氣的訓練
2. 書中有提及搭配血氧機進行訓練,來監控訓練強度和安全性,最近血氧機蠻夯的,或許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買來試試看,如果沒有,個人也覺得沒關係,與跑步訓練同樣,自覺強度的練習是重要的。
.
呼.... 以上,分享完畢,來練習囉!
「自由潛水配重計算」的推薦目錄:
- 關於自由潛水配重計算 在 江晏慶 Cliff Chi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自由潛水配重計算 在 茄茄 Kimmy Running X Diving diar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自由潛水配重計算 在 曾淵滄博士 富足自由專頁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自由潛水配重計算 在 Re: [請益]配重的問題- 看板DivingSport 的評價
- 關於自由潛水配重計算 在 自由潛水的配重數量,是個有趣又迷樣的議題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自由潛水配重計算 在 請益平潛配重- 自由潛水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自由潛水配重計算 在 從0開始認識自由潛水 給初學者的自潛指南 - Mobile01 的評價
自由潛水配重計算 在 茄茄 Kimmy Running X Diving diar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無論是 #水肺潛水 還是 #自由潛水 , 一隻安全可靠的潛水電腦是十分重要的!
最近小妹就有幸試用了 #Garmin #DescentMK2 潛水電腦,一般 #潛水電腦 的功能便不多介紹了👩🏽💻
MK2最引人入勝的一定是下水上水都會有的GPS定位,能夠清楚紀錄每次下潛的地點📌
如使用的是MK2i,配搭Garmin 獨創 #SubWave聲納科技Descent T1發射器,可同時可監測多達 5 支氣瓶殘壓。
所有重要資訊一目了然👀
MK2跟Garmin其他的手錶一樣,可以監控心率,潛水中途看看自已的心率💞
提醒自己再放鬆一點點🤌🏾
心率放入潛水頁面, 依照自己習慣自訂最合心水的頁面📟
另外這個小小的潛水電腦裡就連脈膊血氧監察也有!有玩自由潛水的朋友便知道這個功能的重要性了🧘🏾♀️
出水後玩陸地,一如以往Garmin手錶的功能一應俱全 。
跑步、上山、游水、踏單車、直立板、獨木舟、滑雪......🏃🏽♀️⛷🏂🏄🏾🏊🏽♀️🚣🏾♂️🚴🏽♀️🤿🎣🏋🏾♂️🏌🏾♂️🧘🏾♀️
導航地圖也是不可缺少的!🌎
另外不能不提的是每次完成一個dive,電腦也會計算消耗了的卡路里,這功能間值是愛美女士的恩物😝🙌🏽
對於常常玩山玩水既我,一值希望擁有一隻可以跑步上山不特止還可以入水能潛的運動手錶,Descent Mk2完全滿足我所有願望☺️
📸 潛水部落巴拉蒂
Garmin Hong Kong
#GarminDescentMK2
自由潛水配重計算 在 曾淵滄博士 富足自由專頁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即日專欄:GameStop攬炒美股?
華爾街出現散戶打沽空大鱷的遊戲,GameStop(GME)這隻股從1月13日20美元水平起步,短短的12個交易日,一度升上483元,上周五收市是325元,上升15倍,數家沽空機構破產,或投降平倉離場。
至這一刻,散戶看來是大勝,但是,接下來呢?這家企業根本是一家仍然虧損的企業,過去一段日子,散戶齊齊入場挾淡倉,但是,當大戶平了淡倉之後,持好倉的散戶如何是好?
此舉也使到許多投資者認為,美國股民已經相當瘋狂了,把一隻仍然虧損的企業炒上天,製造超級泡沫,也是這個超級泡沫吸引了多家沽空機構進場,但是資金比不上源源不絕的散戶,不得不投降?
美國散戶嘗到甜頭,會不會再創造另一隻GameStop?香港股民會不會也有樣學樣,在香港炮製另一隻GameStop??大家一齊瘋狂?
美股大市也在GameStop瘋狂炒作的同時,一路往下跌,也拖累了港股一齊下跌,GameStop會增加人們對股市產生戒心,認為股民已開始瘋狂,這是最大的不良影響。
2016年,郵儲銀行(1658)上市,股價表現不佳,潛水好長的一段時間,之後,好不容易浮上水面,去年又因疫情的關係再度跌破招股價。但是,近期股價卻因為名人李錄持股超過5%,並繼續增持而一升再升,創出新高。
......
原文:http://bit.ly/36uyOCD
網上圖片:https://bit.ly/36tZ6oA
======================================
1️⃣【2021年2月活動 現正開放報名】
➤曾淵滄博士 「新經濟與舊經濟股的配置」分享會
https://www.eventbrite.hk/e/137402443407
【分享會內容】
✏️ 新經濟股增長潛力
✏️ 舊經濟股重估價值
✏️ 持倉配置戰略
【想了解我更多的投資心得及個人動向】
2️⃣ 歡迎追蹤 曾淵滄博士 富足自由專頁
3️⃣ 付費訂閱「曾淵滄博士富足自由人網站」
➤ 觀看港股每日收市後以恆指計算的圖表—「曾氏通道」及「2天19天移動平均線」
➤【全球唯一】曾博士親自回覆的線上問答信箱,可向曾博士請教投資問題,同時亦可翻看所有訂戶過往查問
➤ 閱讀收費專欄
立即訂閱成為富足自由人:www.chanyanchong.com
#蘋果日報 #曾淵滄專欄 #曾淵滄 #GameStop #GME #挾淡倉
自由潛水配重計算 在 自由潛水的配重數量,是個有趣又迷樣的議題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自由潛水 的配重數量,是個有趣又迷樣的議題。 首先,請了解自由潛水是優雅的極限運動,完美的中性浮力是創造優雅的大事。中性浮力是指在水中不上不下的平衡點, ... ... <看更多>
自由潛水配重計算 在 請益平潛配重- 自由潛水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在泳池練習平潛沒有配重,一入水都還來不及前進馬上就浮上來(腳有持續踢,男友卻可以平平的水裡前進也是在無配重的情況,想問這種狀況一定要配重 ... ... <看更多>
自由潛水配重計算 在 Re: [請益]配重的問題- 看板DivingSport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ccbill (失敗啦~~~~)》之銘言:
: 小弟剛學潛水,只拿了OW,體重約75公斤
: 第一次下水的時候,教練幫我配了7公斤的配重,
: BC要充很多氣才能夠浮出水面,
: 後來改為6公斤,還是覺得不夠舒服,
: 一直到海洋實習最後一支氣瓶,下水後先稱重,
: 哇!!!3公斤剛好可以下潛(吐完氣),
: 出水前氣約剩60KG/CM2,BC放完氣,也可以順利的做好安全停留。
: 隔了一個多月又去潛,買了自己的輕重裝備,第一次下水用4公斤配重,
: 結果潛不下去,後來用了6公斤才覺得比較剛好。
: 又隔了一個月左右,去綠島潛水,結果6公斤卻讓我又浮不出水面,
: 有其他的人和我一樣嗎?動態的配重,問題可能在那裡呢?
一般來說,學OW時訓練裝備的配重都是配體重的十分之一。
這樣的配重是過重的,但是是為了應學員緊張及第一次下海
不適應所需,當潛過一陣子後就會發現配重慢慢的在減少。
然而配重也不能過輕,事實上 完全不帶配重也是可以下潛的,
只是更危險,當你下水潛了三、四十分鐘後,氣瓶內的氣體逐漸
使用完,氣瓶等於是個浮力袋一樣具有正浮力,而此時如果到了
十米、五米的深度時,會發現一直被往海面拉,控制不住。
所以配重一定要注意,並不是越少塊越好、越好塊技術就會佳。
精確的配重跟BC的配合是很重要的,當配重過重及BC浮力不
足時中性浮力就會顯的較難做。
當挑選好適合自己身材及浮力的BC後,一樣先配自己體重十分
之一重的配重來做調適,一般會試3MM、5MM防寒衣及穿上背心後
的配重各為多少為較合適。
首先先穿著3MM防寒衣,全裝備下水,當BC洩完氣後,正確的浮
力應該是海平面在嘴巴到額頭這中間而已,滅頂甚至會往下沉都
是配重過重,而整顆頭到脖子都出海面則是配重不足。
將BC充飽氣後則是肩膀可以出海面,此時不咬著二級頭嘴巴都
不會碰到水才是。
當試好3MM防寒衣的配重後,大部份穿著5MM防寒衣時都還得再加
兩磅左右至三磅的配重,另外新的防寒衣及久未使用的(太乾)
防寒衣浮力也會較大,配重即要再多增加,而背心大至上都是加
兩磅的配重即可。
而你的問題出在於
新裝備浮力大,所以需要較多的配重。
: 一直到海洋實習最後一支氣瓶,下水後先稱重,
: 哇!!!3公斤剛好可以下潛(吐完氣),
: 出水前氣約剩60KG/CM2,BC放完氣,也可以順利的做好安全停留。
: 隔了一個多月又去潛,買了自己的輕重裝備,第一次下水用4公斤配重,
: 結果潛不下去,後來用了6公斤才覺得比較剛好。
^^^^^^^^^^^^^^^^^^^^^^^^^^^^^^^^^^^^^^^^^^^^^^^^^^^^^^^^^^^^^^^^^
: 又隔了一個月左右,去綠島潛水,結果6公斤卻讓我又浮不出水面,
: 有其他的人和我一樣嗎?動態的配重,問題可能在那裡呢?
通常換新裝備時,配重一定都會比原本還要多個幾磅,潛過一陣後
就會慢慢在調回來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31.219.187
※ 編輯: x3981 來自: 125.231.219.187 (01/14 12:5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