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鄉愁──羅智成《問津:時間的支流》中的詩境 ◎陳怡安
前言
《問津:時間的支流》是羅智成二零一九年出版的詩集,屬於「羅智成故事雲」計畫中的一環。以魏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底本,敘述了一個穿越時空,尋找並如願進入桃花源的奇幻故事。羅智成轉化了古典傳說中的桃花源,從建築物、語言、社會制度、教育、金錢觀、時間觀、生死觀等諸多面向切入,重新再創造了一個羅氏版本的桃花源,一方面呈現了詩人心目中理想的文明形象,另一方面也透露了詩人嚮往的詩境面貌。
這份評論想從:詩語言手法、虛空間的創造、理想的文明,這三個角度探討、分析《問津:時間的支流》中的詩境,解構羅智成理想的文明,究竟是什麼樣的文明?又詩人是如何用詩語言,一步一步實踐,打造他嚮往的詩世界?
詩語言手法
「喜直覺、善隱喻的羅智成正是微宇宙中的教皇,他語言的驚人魅力,籠罩了許多八○年代 詩人的視野,近乎純粹的神祕主義,使得他在文字中坦露無遮的陰森個性,以及他牢牢掌握的形式,同時成為他詩思的本質。是的,個性 和形式不僅是羅智成思想的部分,也是他詩思的本身。」——林燿德〈微宇宙中的教皇──初窺羅智成〉
正如林燿德所評論,初讀羅智成作品,首先會立刻被他自成一天地的敘事魅力所吸引。他動用五感,細膩描寫了一個介於虛實之間的時空。讀者都明白書中的故事純屬虛構,然而因其中湧現出的豐富的閱讀樂趣,一再召喚,使讀者超越真假議題之外,心甘情願進入他打造的奇幻空間。我認為這正是閱讀羅智成詩的一大樂趣所在。
不分篇目的長篇敘事結構
在內容之外,《問津:時間的支流》在形式上也很特別,全書是一首逾三千行的大長篇敘事詩,且並沒有以篇目、分輯的方式拼湊出故事的全貌,而僅僅以詩人自己設計的,類似小篆的「桃」字符號「」,作為停頓與休息。推動敘事的方式不仰賴章節,而全依靠羅智成的敘事邏輯,及使用文字的高度掌握力。
要推動篇幅這麼長的故事進展,羅智成展現了繁複多元的敘事方式。使用了對話、夢境、五感感官描寫、場景白描、自問自答等,充分展現了敘事詩的幾乎所有手法。這樣長篇幅的敘事,恰好可以呈現「微宇宙的教皇」以形式作為詩思本質的特性,也可見其創造自給小宇宙的龐大語言魅力。
生澀的用字
詩是由一個又一個「詞」和「字」所組成的,羅智成認為「迷戀文字本身就是詩人基本的特質之一」、「不止是它所指涉的對象,還包括它本身的形象、腔調、字質都是文學創作的重要髓質」。
這或許可以解釋羅智成用字的精確,甚至近乎獨裁。他經常使用一些較為生僻、不常用的字詞,例如:「到窗『牖』半敞的咖啡座發呆」;「玁狁」;「『犬牙交錯』的嶙峋山嶺之間」;「和『巫咸』大神爭辯交心」;聽見大『鯢』遠遠哀鳴。」等,都是在現代日常生活中不大會使用到的語言。
也多有轉化古文,並用現代的語言交雜辯證的句子:「我們到底重返了誰的夢境?/「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我自始至終懷疑這一切/因為我要求/可以滿足科學的解釋/至少不違背理性與常識」引用了陶淵明的句子,並提出懷疑。
雖然用典繁多、用字生僻,然而在閱讀的過程中,卻不似閱讀文言文時,因時代和語境差異,而有隔閡或障礙的感覺。想是因羅智成流暢的行文風格,能使古典與現代語言融合為一,保有恰好的節奏感及密度。既不造成閱讀的距離感,同時還形成精緻、耐讀、具有知識和歷史厚度的文字美學風格。
(三)敘事方式:告白體、對話
如前所述,「沒有距離感」的閱讀體驗,是羅智成語言特色之一。朱雙一曾評論羅智成作品:「詩人藉此構成了一種輕聲慢語、款款而訴、有如促膝交談的傾訴體風格。」羅智成則自創「告白體」一詞,形容那是為了滿足傾訴的需要,創造一個能真誠告白的對象。《問津:時間的支流》開篇首句便是「有時我會忍不住 想跟你描述桃花/那充滿療癒和神秘力量的粉彩植物」迅速縮短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
告白的對象,也是詩人理想文明的其中一種化身,透過傾訴、告白,詩人可以跳脫自問自答的處境,向一個「他者」自然地表露自己最私密,也最幽微的心思。讀者也在行文中,自動承接了「傾聽者」的位置,進入放鬆聽故事的狀態。
除了告白體,文本中也常用不同角色、不同立場的對話方式,呈現對理想的文明的多重思考層次。故事中主要有四方角色:奶奶﹙永周邑人、離開並重返﹚;詩人﹙外人,進入永周邑並想離開﹚;Q﹙外人,進入永周邑並想留下﹚;小司命﹙永周邑人,想離開﹚。這四個角色恰好是完美的對照組,有來自烏托邦而拼命想往外探看的永周邑人,也有不斷在向內探看的外人。
奶奶:「於是有了被無知禁錮的恐慌/確定愛上他的時候/我也確定不想再多待一天/在一成不變的鄉里」
小司命:「我不知道要如何/完成這個願望/但是我很確定/沒到外面看看/我這輩子都不可能死心」
Q:「我想近距離跟時間相處/看看它的廬山真面目/就在當下 就在這裡/不被行程/不被還沒發生的事打擾」
詩人:「『也許我對妳/又一次犯下了像/對奶奶那樣的無知之過……』/她憂戚地苦笑/我凜然感覺/她已成為幽靈的一部分/我們無法相擁了」
關於出去或留下、開放或封閉;崇古或進步。詩人雖有自己的立場,但也保留了處於不同背景和位置的,其他角色的想法。藉由四方交叉對話,讓讀者對桃花源有多面向的看法。這些對話正像看待一個空間的不同視角,有俯瞰的平面圖視角、有從正門望過去的風景視角、也有從內往外望的內在視角。透過這些不同視角,我們才可以想像出一個較立體的、客觀的空間。
虛空間的創造
羅智成是善於創造「虛空間」的,打從《夢中書房》中,他就創造了一個「有痛覺般」的書店,在書店裡自願且耽溺的陷入文字的迷宮:「書店以不起眼的門面對外經營/在重重書架後頭/它卻兀自生長/以一種初生星球的能量、暴力/和不可思議的可能……」;《夢中邊陲》中有個「多出來的」第二十五時區,是一個詩人心智上的家鄉:「在彼/我還沒出生/還沒有戶籍/我還沒醒來/還沒有故鄉/只有一個/未曾謀面的地方/我卻渴望回去」
對那個沒有戶籍、且未曾謀面的地方,詩人卻產生了「鄉愁」,渴望回去。因為那雖然不是身體的出生地,卻是詩人心靈上永恆的家鄉,永恆的夢土。
在《問津:時間的支流》本書裡,也延伸了這樣的「鄉愁」,只是詩人創造的虛空間,或者該說是虛時空,從二十五時區變成永周邑。永周邑沒有地圖,僅依靠人的記憶,而且只有在六十年一次的漲潮中才能尋到通往永周邑的小溪,永周邑可遇而不可求,是一個夢境一般介於真與假之間的空間。
這個詩人所創造的虛空間是一個容器,容器有各式各樣的樣子,也許是書房、也許是不存在的二十五時區,也或許是《問津:時間的支流》裡頭,掉落在時空夾縫中的桃花源,詩人創造了虛空間,為了盛裝他對理想的文明的想像。
理想的文明
「什麼是理想的文明呢?」羅智成以多層次辯論的方式,提出對現代文明的反思:「現代人又為什麼/得創造這麼多事物來追求?/活得更豐富、體驗得更多/無休止地加快生活節奏/以焦慮和亢奮撐出充實假象/來告訴自己沒有白活」;「過多新生事物的追求與刺激/壓縮了回顧與回味的時辰/我們的生命遲遲無法展開/甚至淪為無止境的過渡/時間被滿滿的行程替換/時間也被偷走了」。
並且在反思現代文明的同時,卻又對一手所創建的虛空間,所謂的桃花源或烏托邦,提出質疑:「封閉的世界/似乎保留更多原汁原味/讓我們加倍珍惜/但如果拋開崇古主義/你會發現最古老的/雖然極為難得/卻往往不是你想要的」;「可是充滿現代意識的我/卻不由為他們感到悲哀/因為他們失去了某種現實性/一旦重見天日便會煙消雲散/墓穴壁畫無法和空氣接觸/這讓一切美景顯得徒然」。
羅智成心目中理想的文明,似乎是相對於現代世界、同時又相對於桃花源,存在於這兩者之外,另一個尚未被抵達、等待被一步一步實踐的自我空間。
羅智成的詩境
音樂家以音符建構自己的城堡;詩人則是以詩語言,建立自己的宇宙。對羅智成來說,「詩」這個文學形式,不是詩人建立理想文明的一種「手段」而已,詩這種文字形式即是理想文明的本質。
若從這個角度來看,文本中諸多對理想文明的辯證,其實也是詩人對「詩」的嚮往和論證:
「人類內心最裡面/一直渴望無條件去相信……」
「如果凡事一成不變/連「最古老」都會失去意義」
「單是與世隔絕/成就不了桃花源/我必須更坦率、更無成見地/和我的故事對話」
「只有暴露於它/我們才能和現實世界/成為一體」
詩人所嚮往中的詩境,並不是像傳統的桃花源那樣,隔絕於現實世界之外的,而是暴露於現實世界中,能夠不畏現實,與它「成為一體」。因為若一昧崇古、一成不變,古老也將會失去意義。詩歌應勇於創新,並且更無成見、更坦率的與自己的故事對話。詩人相信,理想的文明和詩歌,是每個人內心的鄉愁。詩人的內心最深處,有一個渴望去觸碰和無條件相信的,永恆的家鄉。
參考資料:
書籍
羅智成,《問津:時間的支流》,聯合文學出版,2019.03
羅智成,《夢中邊陲》,印刻出版,2008
羅智成,《夢中書房》,聯合文學出版,2002
羅智成,《文明初啟》,聯合文學出版,1999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揚智出版,2002。
論文:
林燿德〈微宇宙中的教皇──初窺羅智成〉,《一九四九》,臺北:爾雅出版社,1986。
田運良,〈詩密室的黑與亮、囚與逃〉──羅智成詩的空間意象,《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三十七期,2017.03
曾琮琇,〈從自轉到公轉──論羅智成《黑色鑲金》中的後設美學〉,《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010
李泓柏,〈羅智成詩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06
--
美術設計:游佳真
圖片來源:游佳真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11.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羅智成 #問津 #詩境 #敘事
自轉公轉差異 在 李偉文官方粉絲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日本新潟前幾天起受到冷氣團影響,降雪量創紀錄,導致有上千輛汽車受困於高速公路上,車子動彈不得綿延15公里,多位駕駛在車上度過近40小時,除了日本,世界各地也屢傳低溫記錄,跟近年夏天的高溫成對比,其實這些年,全世界已面臨夏天高熱,冬天又冷得不得了的極端氣候。
這種冬天極冷也與全球暖化有關,是因為北極震盪與極地渦漩。
地球自轉不是繞著南北極長軸垂直地旋轉,而是偏一個角度斜斜的轉,而且地球繞太陽的公轉也不是正圓形,而是橢圓形,這使得太陽光照到地球的角度不是很平均也不是很一致,但是卻又有一定的規律,這產生了地球上大部份地區有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長期來也會有冰河時期與非冰河時期的間歇性變化。不過,氣候的變化雖然有跡可尋,但是因為會造成影響的可變因素太多了,所以任何預測都有很多的不確定因素。
地球的大氣與海洋一樣都會流動,影響流動有二個因素,一個是地球自轉與地心引力拉著它們動,另外就是太陽光照量不同形成的冷熱溫度的差異所形成的流動。空氣與水都會熱漲冷縮,一膨漲密度就低,會變輕,就會上升,冷縮密度大會變重就會下降。地表陸地比空氣容易吸熱,另外赤道與熱帶地區也比寒帶地區來得熱,冷熱不同空氣的流動,形成幾個大氣環流,也就是氣象報導常常說的什麼熱帶海洋氣團,副熱帶高壓這些名詞。
在北極圈內因為日照非常少,所以有非常冷的空氣,形成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的極圈氣團,而且因為冷空氣會下沈,北極上空就會形成逆轉的低氣壓,也就是與地球自轉方向一致的北極渦旋。換句話說,極圈氣團是離地面比較近的冷空氣,而極地渦旋是高空快速旋轉的冷空氣。新聞報導所說的北極震盪就是指北極與附近地區,比如北美洲歐洲,靠近地面的氣壓強弱的消長,就像翹翹板一樣,有時候北極中心氣壓高,北美洲歐洲氣壓就低,相反的,若是北極中心氣壓低一點,南邊的氣壓就相對會高一點,這就是所謂震盪。
或許可以想像成極地渦旋是一個冰箱,極地渦旋夠強時,自己轉得很快不會散掉,就像冰箱門關著,若是渦旋不夠強,它就會被地球自轉及其他力量所衝散,冷氣就往外洩出,也就是往北美洲歐洲擴散,帶來超級冷的氣流。
雖然地球的氣候變遷非常複雜的,但是有許多學者研究顯示,因為全球暖化造成北極海冰的消失,打亂了原本北極振盪以及其他氣流循環的規律,未來會更常出現嚴寒的冬天,因為北極海冰的消失減弱極地渦旋的強度,反而會提高北極冷氣團入侵南方陸地的機會。
總之,全世界每個人都得面對這種極端氣候所帶來的風險,不只是加一件衣服少一件衣服而已,還連帶著下大雨、乾旱、糧荒、瘟疫……等等,因此從個人到社會,國家都要有足夠的韌性來因應。
自轉公轉差異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是2/29,四年一次的閏年。還記小時候初次聽聞有閏年這概念時,很是驚訝,原來竟然有四年才出現一次的日期。還記得國小時,有個同學的生日就是2/29,雖然父母都會選擇在差不多的時間替他慶生,但同學們都覺得他很可憐,感覺四年才有一次真正的生日能過。長大後也遇過另一個229生日的朋友,本就不喜歡過生日的他,反而覺得四年一次的生日對他而言顯得很是可貴。
這畢竟是四年一度的閏年,少有談及天文曆法的機會。
即便長大成人,很多人還是不明白閏年是怎麼來的。
我們今天的曆法格里曆沿襲自儒略曆。簡單來說,閏年的概念就是除法之後剩餘的餘數,因為不足整數,但又無法忽略,只好將多個餘數湊成整數,也就是我們四年一次的閏年。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時,自轉並不是365次,更精確的說是365.25次。但後面的0.25終究沒辦法忽略,因此天文曆法在四年的0.25湊成1時,於二月的最後補上一天,即為我們今天的閏年。(事實上儒略曆每年的長度皆不同,但平均長度為365.25)
事實上,所謂「年」的定義,就又分歧。分做回歸年、恆星年、近點年和交點年,要搞懂這些定義上的差異,不只是得花費相當功夫,甚至早期各大文明彼此的對於天文曆法的定義以及宗教習慣皆不同,能有今天的統一實在不是容易的事情。
不過由於因為這些年的定義,各自都有自己的道理和理論,若不加以統一規範,恐怕各大研究設施光是要彼此溝通,就得花去不少溝通成本,還可能造成許多數學上的誤會及錯誤。因此在1984年時,國際天文年統一使用「儒略年」。儒略年和儒略曆沒有任何關係,儒略年將365.25後面的小數字去除,統一規定一年的長度即為365.25天。
現在的我們靠著各類觀測器材,甚至許多學子只要有著GOOGLE,都能輕易在網路上找到這類名詞的定義和解釋,甚至還有實例做為分享。
現代人或許可以想像,哥白尼每天在夜間房子的窗戶玻璃上,貼著白紙畫星星,逐年逐月這樣畫,進而找出天體間的移動規律。
但我實在無法想像,公元前兩百多年,埃及法老托勒密三世的科研團隊,是怎樣在相關技術知識和科技都不足,甚至生活品質也遠遠落後今天的情況下,發現這些天文知識,並成立建立一套天文曆法系統,甚至順利發明「閏置」這概念。實在太令人不可思議了。
我記得很多年前,曾問些物理專業的朋友
「如何從生活能接觸到的大小事物,發現地軸傾斜之事實?」
結果只得到一堆所謂「四季」的爛答案。四季是地軸傾斜所產生的現象。從來就不能得到地軸傾斜的結論。真要說四季,也得說於四季觀測太陽之仰角不同,或者南北半球的四季相反等。
這些事情在今天的生活都發現得如此困難,更何況過去?
自轉公轉差異 在 國三地球科學_公轉與四季變化【莫斯利國中自然科學】 的推薦與評價
地球的 自轉 軸並沒有與黃道面垂直,部分地區在一年當中會有太陽照射角度的不同或照射時間長短的 差異 ,便是四季變化的成因。 完整免費教學影音課程+教學 ... ... <看更多>
自轉公轉差異 在 資訊融入教學與評量─以「地球運動」為例 的推薦與評價
... 差異。4.從地球運動測驗前測答對率來看, ... 5.學童在教學後,對於空間概念、地球自轉、地球公轉、地球自轉公轉和地軸傾斜等 ... ... <看更多>
自轉公轉差異 在 108新課綱|國中|九上|地球科學|地球自轉與公轉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自轉 #地球 公轉. ... 108新課綱|國中|九上|地球科學|地球 自轉 與 公轉. 6.3K views · 1 year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