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嘅下午酒俾 Harbour Ed’s Steamboat 包咗 😋
#Weihenstephaner德国啤酒
#至今超過千年歷史
#用兩種酒花:有檸檬草本風味的“Hallertauer Mittelfrüh”以及富含果香、香料、杉木氣息的“Hallertauer Perle”來增添香氣
#一試傾心價
Rm28
👇Order now👇
https://wa.me/60166202672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秋風吹起,又是個臘味飄香的好時節。 每年農曆十二月,天氣漸變寒冷乾燥,最適合製作臘味,「臘月」亦因而得名。據說,從前沒有冷房,肉販見豬肉賣剩了,便生了把肉「臘」起的想法,意即以鹽把肉醃漬後掛起風乾或焙乾,延長保存時間,臘鴨、臘雞、臘肉、臘腸,就是這樣來的。時至今日,典故從何而來經已無從稽考,但中國...
至今超過千年歷史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秋風吹起,又是個臘味飄香的好時節。
每年農曆十二月,天氣漸變寒冷乾燥,最適合製作臘味,「臘月」亦因而得名。據說,從前沒有冷房,肉販見豬肉賣剩了,便生了把肉「臘」起的想法,意即以鹽把肉醃漬後掛起風乾或焙乾,延長保存時間,臘鴨、臘雞、臘肉、臘腸,就是這樣來的。時至今日,典故從何而來經已無從稽考,但中國人過千年製臘味的歷史,確是見證了前人的智慧所在。
在港有七十年歷史的安記海味,賣臘腸超過二十年。店內放置臘腸的位置一天到晚熙來攘往,有光顧多年的街坊,也有慕名而來的客人,五湖四海匯聚於此皆因六個字,「老字號,有保證」。臘腸出於老闆潘權輝之手,他是安記的第三代,二十年前,他開始引入臘腸,後來漸見銷量,便與內地臘腸老師傅合作,於江門設自家臘腸廠,出產自家製臘腸。
跟隨潘權輝走訪他的臘腸廠,有別於一般對內地工場的觀念,工場簡潔衛生,進出要經過消毒水池,工人們全副武裝(頭罩、口罩、保護衣、水鞋),說話不多,拌肉的拌肉,灌肉的灌肉,連老闆駕到也沒有分心。這裏沒有難聞的絞肉氣味,反而有微微玫瑰露酒香。
臘腸,也有北方南方口味之分。香港人吃的是廣式臘腸,口味偏瘦偏甜,拌上玫瑰露,帶香醇酒香。安記是香港品牌,潘權輝堅持工場要做廣式臘腸,與內地師傅協調味道配方,原料入貨也要跟足他下的指示,就像玫瑰露,也清一色只用天津玫瑰露。
港人對內地工廠一向信心不穩,人所皆知,潘權輝深明,亦道出無奈。要在香港設廠,土地租金固然是個問題,但人手才是最大煩惱。做臘腸,是濕手濕腳的行業,切肉拌肉,灌腸上竹,沒有一刻是乾身的。香港地,能做的老師傅都一一退休,年輕一代又身嬌肉貴,又沒人願意入行。「在香港設廠,成本難以估計,到時候價錢起碼賣貴一倍,甚至更多,臘腸本來就是平民食物,賣得貴,買條臘腸也要想清想楚,那又有甚麼意思?」況且,內地地方大,可以劃開工作步驟,切肉一邊,灌腸另一邊,河水不犯井水,只要管理得宜,更可以做出好臘腸。「有時候不是他們不做,而是他們不知道要怎樣做,但只要你說,他們絕對願意學習。」潘權輝說。
常聽的三七腸,二八腸,其實就是臘腸肥肉與瘦肉的比例。對於潘權輝來說,臘腸沒有所謂的黃金比例,各地口味不同,像香港便偏向吃瘦的,「總之入口鬆化,臘味香氣在口中久而不散,便稱得為上品」,他認為吃臘腸可不顧黃金比例,但卻要懂得選新水的,新鮮出品待一至兩星期,便是最佳的食用時間,色澤暗了,便代表舊了。
臘腸親民,舊時人生活困苦,它便成了香港勞動階層的慣常食糧,一條臘腸配上一大碗白飯,那股豬油香味,飽肚又暖心。
安記海味
上環總店:上環急庇利街8號金豐大廈地下F-G鋪
營業時間:9am-6pm (逢星期日休息)
電話:(852) 2544 6336
九龍分店:油麻地上海街228號海德中心地下1-2號鋪
營業時間9am-7pm
電話:(852) 2770 2663
荃灣分店:荃灣街市街39-43A號荃豐大廈地下C鋪
營業時間:9am-7pm
電話:(852) 2419 8663
採訪:張靜雯
攝影:邱覺達、謝致中
剪接:謝致中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即like《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
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POa74gdSmM/hqdefault.jpg)
至今超過千年歷史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日本京都市和京都府南部、滋賀縣西部及大阪府的部份地區共同組成了「京都都市圈」,是「京阪神都會區」的一部份。自794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到1868年明治天皇東京奠都為止,京都一直都是日本的首都。長年的歷史積澱使得京都市擁有相當豐富的歷史遺跡,也是日本傳統文化的重鎮之一。京都的一些傳統民俗祭典,諸如葵祭、祇園祭等已舉辦超過千年,成為京都獨有的風景。京都市的部份歷史建築在1994年以「古都京都的文化財」的名義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些因素使得京都吸引了眾多觀光客,2008年造訪京都的日本國內外遊客數便已突破5000萬人。京都也是日本重要的工業城市,其中又以傳統產業和電子產業最為重要。京都是日本最重要的文化教育城市之一,市內共有37所大學,每百萬人平均擁有大學數量和學生佔人口比例都在日本大都市中居首。京都市內主要的河川有桂川及鴨川等。鴨川位於京都市的東部,河道兩岸廣植櫻花等樹木。每逢夏季常有眾多市民和遊客在鴨川的河床灘上納涼,成為京都獨特的風景線。而桂川也流經嵐山等著名景區。兩條河流在南區及伏見區交界處合流,注入淀川水系。和日本其他河流一樣,京都市內的河流大多短小湍急,容易發生洪水。在平安京時期,京都就多次遇洪水侵襲。即使在現代,每逢颱風過境造成集中豪雨時,京都市內河川的水位也常會在短時間內大幅上升造成洪水。京都在其開發早期是一座計劃城市,市內道路類似棋盤,極為規整,且許多平安京時期的路名沿用至今。也正因如此,和日本其他都市常用町名(類似中文世界的「里」)來表示地址相比,京都多使用道路名稱來表示地址。而京都市內的路口也和日本其他地區大多採用附近地名不同,多合成兩條道路的名稱作為路口名,如「四條河原町」這一地名就是得來於因其位於四條通和河原町通兩條街道的路口。京都盆地自舊石器時代開始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在繩文時代,位於現今京都市東北部的北白川地區和山科盆地的丘陵地區已經有集落出現。到了彌生時代,平原地區也開始有集落出現。進入5世紀後,渡來人貴族秦氏開始在京都居住,其在京都盆地興修水利,此為京都地區大規模開發之始。奈良時代末期,桓武天皇為了擺脫奈良佛教寺院勢力的影響,於784年將首都從平城京(今奈良市)遷移到長岡京(今長岡京市)。然而僅過了不到10年,桓武天皇在和氣清麻呂的建議下,於794年將首都又遷到位於山城國的平安京(也就是現在的京都市),自此開啟平安時代,也開始京都作為日本首都的歷史。平安京的選址參考風水思想,並且效仿中國的長安和洛陽,是一座傳統的市坊制都市。平安京南北長約5.2公里,東西長約4.5公里。天皇居住的大內裏位於平安京的正北,以朱雀大路為中心,城市分為右京(又稱「長安」)和左京(又稱「洛陽」)兩個對稱的部份。平安京堪稱是一座規模宏大且規劃嚴謹的東亞傳統型的計劃城市。進入17世紀後,德川家康取代豐臣家,成為日本的統治者。德川家康將幕府設在江戶,但京都仍然是日本的國都所在地。德川家康雖然新建二條城,並以其作為京都新的都市核心,然而京都整體的都市空間仍然維持豐臣秀吉時期的格局。1788年,京都市內發生天明大火,是為京都史上最大的一次火災,市區幾乎完全被毀。然而之後京都很快實現復興。位於眾多街道交匯點的京都是當時日本全國的商業物流中心之一,眾多豪商巨賈聚集於此。京都也是當時日本最重要的宗教文化都市,京都的文化人在神道、佛教、儒學、蘭學等學術領域建樹頗豐。江戶時代的京都和大坂、江戶並稱為「三都」,是代表日本的大都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京都市是日本城市中較少遭到美軍空襲轟炸的都市,因此京都市是日本少數仍然擁有豐富的戰前建築的城市之一。為了降低空襲造成的損害,堀川通、御池通、五條通沿線的建築被強制拆除,卻也提供之後拓寬道路的空間。然而卻也正因為舊市區保存較好,導致市中心很難修建新的道路和公園,使得京都市中心地區的道路面積率和公園面積率極低,並且都市更新也進展較慢。1964年10月,東海道新幹線開始通車,極大的促進京都觀光產業的發展。1978年,京都市電被宣告廢止,地鐵取代市電成為京都市內重要的交通方式。這些事件都象著着戰後京都都市空間的巨大變化。進入平成時代之後,在平安遷都1200年之際的1994年,京都的多處古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京都已成為日本具代表性的觀光都市和文化都市。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3NoCR6HDxDY/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B004Ho3gfoOJJ-5zSgw-mTH0CQdg)
至今超過千年歷史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用電影說印度:從婆羅門到寶萊塢,五千年燦爛文明背後的現實樣貌」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黃偉雯
內容簡介:
印度,人類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給人各式驚豔的國度,它有千萬種面貌,包括文化、宗教與民族等多元表現。
特別是提到電影,那繽紛又衝擊的景像總讓人忘不了,還有那深邃、神祕的臉龐,以及搖頭稱是的特殊表達。
印度,一個多種族、多文化、多語言且歷史悠久的國家,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脫離英國獨立後,發展至今已70年;可是,這塊孕育出燦爛古文明與世界性宗教的肥沃大地,卻始終給人謎樣、看不清,信仰矛盾導致衝突不斷的印象……
要懂印度,其實可簡單從種姓制度、印度教、英國殖民時期理解,
這些,在印度電影裡都有完美呈現,而且你還看得興致盎然……
《美味情書》見識到精準的「達巴瓦拉」,其實是因英國人而起?
《三個傻瓜》除了討論高等教育議題,也有演到傳統社會的嫁妝問題。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思考性別歧視等問題,還呈現出了印度飲食文化!
《帝國戰神:巴霍巴利王》史詩大片除了奇幻之外,還有唐代的崇佛元素?
《亂世傷痕:末代總督的祕密》說的就是現今印巴邊境衝突、國際政治角力。
《救救菜英文》挖掘印度女性關心的自信和家庭問題,還講到印度習俗與甜點。
《廁所:一個愛情故事》直擊種姓制度下的陋習,更反映政府「潔淨印度」計畫。
印度不難懂,也獨一無二!
即使銀幕裡的樣貌總讓人驚嘆,覺得不可思議,
但只要正確解讀其歷史與多元的宗教文化,
關於印度人舉止、印度文化,你必能心神領會。
作者簡介:黃偉雯(瑪杜莎)
資深印度粉絲;曾至馬來西亞任職該國第一位臺灣籍華文獨立中學校長。現職為作家、歷史文化講師、印度彩繪師(具有台北市街頭藝人執照)、深度文化旅遊規劃及達人帶團。因為喜歡印度電影所以擁有一個觀影心得超過百部的部落格,也曾經擔任印度電影特派員,至印度海德拉巴訪問電影賣座強片《巴霍巴利王:磅礡終章》的製片與男主角。
目前活躍於「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Yaoindia就是要印度」網站、定期講座於各大校園、藝文空間及企業講堂。擔任國高中的「東南亞美食社」與「異國風情社」社團指導老師。
出版過《個人旅行:吉隆坡》、《誤闖叢林的校長:浪漫遊東馬》、《遊戲北京:穿越清宮步步行》、《遊戲絲路:穿越西安大漠行》、《校園崩壞中:連孔子都傻眼的教育亂象》、《遊戲上海:穿越魔都百年行》、《開始在馬來西亞自助旅行》等十餘本作品。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_Tlcyo-8k/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