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我讀楊華,鐵窗內的《黑潮集》 ◎黃明峯
所在,是昭和2年
關佇臺南刑務所的小詩,
短短的詩句落著霎霎仔雨
雨滴,佇鐵窗外
變作無依無倚的相思
親像昨暝,彼隻露螺
爬過罩霧的眠夢
眠夢濛濛渺渺,漸漸無影
無跡……,只賰一蕊
孤單的目啁
繼續
伸長
繼續伸長意志的翼股
所在,是漂浪佇島嶼外海的黑潮
長長的柔軟掩崁一粒滾絞的心
心事,佇鐵窗外
化作陣陣海湧
冲散月光齒笑的面色
親像天邊
遙遠彼粒星
閃閃爍爍,炤著
世間,重重疊疊
譀古的代誌
代誌發生佇 1927年2月5號
拄拄好農曆正月初四
過年、團圓,雄雄拍交落
這个烏暗佮陰鴆的所在
一个無奈的靈魂
不時走揣時間的空縫
放風思想,放風慣勢
放風交懍恂的記持
放風泰戈爾的飛鳥去敨氣
踮自由的日光跤,行踏
彼條,敢若熟似又閣生份的
寂寞路途
啊……,路途寂寞,若無堅持
精神、氣力緊早慢變成
一塊,抛荒的田園
啊……,便若是恬靜的暗暝
伊的筆,開始綿爛書寫
春天的色水、秋天的形影
生命的喝咻佮人生
姑不而將的,怨慼
便若是恬靜的暗嘎啊……
檢采有人會想起伊,想欲知影
鐵窗內,失蹤的七首詩
到底是啥款的風景?祕密
到底,是毋是藏佇歷史
猶原無人之影的,所在
--
◎ 作者簡介
1975年生,屏東恆春人,文學創作曾獲得屏東縣文學獎、高雄市文學獎、台南鹽分地帶文學獎、彰化縣文學獎、花蓮縣文學獎、乾坤詩社詩獎。出版詩集《自我介紹》、《色水.形影.落山風的聲》。
--
◎小編幸秀賞析
「黑潮!掀起浪濤,顛簸氾濫,搖撼著宇宙。」是〈黑潮集〉中的第一首詩,描述了面對壓迫時的堅毅精神,作者楊華為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的重要詩人,進行白話詩和台語詩的創作。陽華於1927年因政治維安法遭到拘捕,被關入台南刑務所。而〈黑潮集〉的詩作便是在獄期間所完成,詩集中的詩短小精悍,卻表述了詩人面對不公義的環境下。
而〈所在—我讀楊華,鐵窗內的《黑潮集》〉此首詩,透過「所在」的概念,將過去與現在連結起來,穿過時間和空間的疆界,以詩作緬懷詩人。所在,是昭和2年。所在,是漂浪佇島嶼外海的黑潮 。
詩人將楊華的詩句比擬作雨滴在窗外,變成相思,像是眠夢,像是蝸牛爬過濛渺的眠夢,只剩下那一蕊孤單的眼,持續伸長,希冀看到些什麼。
即使在靜謐漆黑的所在,即使是那被時間所掩埋的地方,如此無奈的靈魂,仍然伸展著意志,思緒化作黑潮陣陣海湧,自由的靈魂像飛鳥,但那終歸是條寂寞的路途,詩人喟嘆楊華的精神使那荒蕪之地仍然有一絲希望,在獄中楊華開始寫詩,寫世間情景,寫生命與死亡,寫那走不盡的長途。
〈黑潮集〉詩集中原有53首詩作,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於1935年僅發表46首詩作的版本。因此,詩人在最後二段,將「所在」之概念推高至「歷史的空白」,沒有人知道失蹤的那些詩作紀錄下來的故事和風景,那裡是真正寂靜而什麼也沒有的所在。
「只要是新生的火,她便能燃起已死的灰燼。」〈黑潮集〉中這麼寫著,而我也深信如此,即使道阻且長,台灣文學的「所在」定能迎來更加明亮的明日。
--
美編、圖片來源:Sorrow沙若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2016-2019臺北文學獎得獎作品都有人寫臺北居大不易,其實詩人也一樣,只想跟房東說:「阿姨,我不想努力了!」
——By 小編Y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文學獎 #地方文學獎 #臺南文學獎 #黃明峯 #所在 #楊華 #黑潮集 #台語詩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3/20210306.html
臺北文學獎得獎作品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環礁裡的提琴 ◎李家棟
你來的時候,天空往往是淺的
深不過白色
槍托是有顏色的,軍靴也是
鐵蒺藜圈住一個時代的心跳
狙擊了所有音符,當你開口
發覺自己沒有舌頭辯解
在這裡,血肉與石灰質沒有分別
你被指派,成為一隻安靜的珊瑚蟲
構築一座巨大、且沈默的環礁
當你正直的脊柱,刻滿計算日子的劃痕
不會有人曾真正閱讀過你的身世
新生訓導處是異點,你是質數
不斷被拷問,你除之不盡的……
流麻溝裡印滿你抗拒的足印
當有人要你成為環礁,你便鑿開它
在漂流的環礁裡,你僅有的
不過是一點希望,以及莫大的決心
在破船及廢墟間翻找任何音樂性的可能
用一把破鋼鋸
移植自己正直的脊柱,成為琴頸
抽出不屈的細微勇氣,安上琴弦
打磨不曾折彎的脛骨,修成琴弓
你經受過的全部苦難,遂化激越
高昂的音符,自肉身的提琴中迸發
融化礁石,替你的舌頭
發出似海浪,悠久的雄辯
你離開不久以後
天空已經有了顏色
而你把琴,安放在每個人的心中
後記:陳孟和,台北人,於1948年準備赴中國唸書前被指控投共罪名逮捕,此次為第一次入獄,出獄後於1952年8月再次以「參加叛亂組織」判刑十五年;9月,被押解到綠島新生訓導處,服刑期間他在照相部服外役,並花一年時間在綠島就地取材,用一把鋼鋸從廢船及破屋取得木板做琴身,抽廢電纜為琴弦,林投樹根為琴弓,自製一支縮小版小提琴送給外甥女,此小提琴現存於綠島人權文化園區。
(2020後山文學獎新詩類社會組第一名)
--
◎ 作者簡介
李家棟,1984年生,綠島人,學長,畢業於彰化師大英語系、台東大學台語教師碩士班,現任教於台東縣立寶桑國中。親近文字,喜歡寫東西,每天都試探不同的文學形式來罵吳宗家、洪崇德。
--
◎小編反社會boy賞析
「挖掘與確認各區域文學之不同面貌,便帶有潛在的抵抗意涵,也一定程度映照出反對中心、避統趨離的民心所向──不僅是面對『天朝』大中國, 也是對抗『天龍國』台北市的一種姿態。」──楊宗翰〈新北如何成詩?—論區域文學及其展演〉
張浥雯在《「縣市文學」之誕生:台灣 1990 年代以降地方文學的位置與意義》中提及地方的文學獎很明顯塑造出了一種財大氣粗的臺北中央文壇和其他地方文學(獎)相互對抗的景象,而地方文學獎似乎也成為推助各區域/地方文學工具,各地方可以開始書寫關於地方獨特的歷史以及敘事,比如在歷史書寫上二二八和白色恐佈時常是書寫的一大熱門題材,尤其在許多以本土語言為主的獎項,甚至成為固定的寫作題材和模式,有時選材的特殊性會高於詩本身的美學技藝,本文不在批判任何一種選材和寫作模式,而是點出地方文學獎所出現的特性。
約莫幾年前一個來自「後山」席捲各大新詩、散文獎的名字——李家棟,寫家人、自身經驗拿來就是一手文章,他的寫作直接、毫不迴避地直達問題的核心,直達他的寶桑、他的火燒島,如臺北文學獎得獎作品〈假如這裡是海〉那是一個戴有綠島Lo-fi 濾鏡的臺北,恍惚間以為是詩人在東部濱海望著綠島唱著〈惜別的海岸〉,而〈環礁裡的提琴〉依然直接、毫不迴避地面對了火燒島的歷史,將從臺北來到臺灣警備總司令部新生訓導處的陳孟和化為綠島的地方文學史。
〈環礁裡的提琴〉在形式和題材上選擇了較為容易發揮、安全且能夠小題大做的「詠物詩」,或許可以看為文學獎參賽作品的一種模式,但這首詠物詩成功的原因在於其挑選的物件本身所隱含的「大敘事」,能夠透過一個物件來撐起整首詩。這首詩的開頭,不直接訴諸對於極權的控訴以及政治受難者的悲苦,「深不過白色/槍托是有顏色的,軍靴也是/鐵蒺藜圈住一個時代的心跳/狙擊了所有音符,當你開口」,而是從槍托、軍靴、鐵蒺藜這些與軍事、戰爭的物件來側面書寫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受高壓軍事統治的情景,接著詩題提到的「環礁」出場,「你被指派,成為一隻安靜的珊瑚蟲/構築一座巨大、且沈默的環礁」,綠島常見的珊瑚裡的珊瑚蟲被比喻成政治犯,正如威權政府貶斥犯人的稱呼,而眾多外來的政治犯大幅改變了綠島的地景,綠島成了如環礁般的「環型監獄」。
政治犯在監獄裡的抗拒和抵抗變成「當有人要你成為環礁,你便鑿開它」,到了第三段,以「提琴」作為為象徵,陳孟和在獄中自製「提琴」中的「琴頸、琴弦、琴弓」變成形容陳孟和堅韌抵抗威權的結晶,「提琴」成為歷史的見證,到了倒數第二段,透過詩人想像提琴拉出的聲音,高度脫離現實昇華了政治受難者在新生訓導處的苦難,「在場」的見證即成為那「沈默的環礁」的歷史見證,當環礁不再有珊瑚蟲,苦難即被解放。到了末句,天空在實際上本來就有顏色,然而詩人用以形容不同年代的時空場景,和詩首句呼應,白色恐佈慘白的歷史被解放,天空也恢復了原有的顏色。
這首詩不訴諸歷史的悲劇,反而從歷史的見證下手,從另一面來反思白色恐佈的歷史,讓歷史成為記憶深刻的在場證明,讓白色恐佈的歷史不再只是陳孟和的歷史、李家棟來自的「綠島」的歷史,更是整個臺灣的歷史,而這首詩讓綠島的文學史也浮現於臺灣的歷史之上。
參考資料:張浥雯:《「縣市文學」之誕生:台灣 1990 年代以降地方文學的位置與意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9年。
--
美編、圖片來源:靖涵 https://www.instagram.com/c__nh_n/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2016-2020臺北文學獎的首獎常常看起來像是考100分的乖學生,但太乖了!乖到沒有什麼個性。
——By 小編Y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綠島 #白色恐怖 #李家棟 #男 #學長 #後山文學獎 #狀元地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3/20210302.html
臺北文學獎得獎作品 在 聲音訓練專家-周震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用眼睛捕捉聲音的人>
文 / 楚楚
這是我童年最早的聽覺記憶,
那時聽力還沒受損。
直到小學,
有些聲音慢慢退出我的人生。
偶爾在聞到虎標萬金油的氣味時,
就會想起媽媽那一聲:「阿妹啊!」
直到現在很多年,
我依然清楚記得媽媽的聲音,
是那樣的清晰地穿過重重人群傳到我耳膜,
成為我這一生永遠難忘的回憶。
------------------------------------------------
2019公車捷運詩文
節錄自《第21屆臺北文學獎得獎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