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誰去 改變了你
你是你 或是妳 都行
會有人 全心的 愛你」
這是蔡依林在 2018 年《怪美的》專輯中〈玫瑰少年〉的部分歌詞。
葉永鋕事件不知不覺走過二十年,除了喚起大家對不同性別氣質的人尊重與平等對待外,也讓《兩性平等教育法》在 2004 年更名為《性別平等教育法》,不僅保障男女兩性的性別平等保護,也涵蓋了不同性別、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氣質的平等權利保護。
而就在葉永鋕離開的同年,荷蘭成為世界上最先通過同性婚姻法案的國家; 19 年後,臺灣成了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雖然緩慢前進,但我們確實往前一路走著。
「玫瑰少年 在我心裡
綻放著 鮮豔的 傳奇
我們都 從來沒 忘記」
#希望2020臺灣可以繼續成為更加溫暖的國家
#不是literally的那種氣溫的變暖
臺灣在2004年通過了性別平等教育法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臺灣社會 #公民運動 #性別認同
畢恆達/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台灣社會這10年來出現一個劇烈的變化,就是同性戀議題的檯面化與激烈化。無論是異是同,經由媒體報導、街頭示威、釋憲、公投等鋪天蓋地的公開活動,幾乎沒有人可以免於曝光在同性戀議題的訊息與討論之中。2004年台灣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將性別平等教育體制化、普及化。受到性平教育洗禮的年輕人,就像是天然獨(台獨),對於性別的多樣與複雜特質,都有了基本的認識。然而同婚合法化與同志教育也遭到前所未有的反撲。
自護家盟以降的部分宗教團體,全面性地從立法遊說、著書立說、街頭抗議,到校園宣講,全力向同性戀宣戰。雖然喜歡把「我有同性戀朋友」、「我尊重同性戀」當作口頭禪,但是卻又使用各種誤讀、栽贓、臆測的手法,污名同性戀。
連最應該追求真理與事實的學術研究,也變成反同婚的工具。在一篇調查家長對於中學實施同志教育態度的碩士論文中,學者A明明是撰文批評要滿20-25歲才能算是同性戀的看法,該碩論作者卻移花接木,把A批評的論點說成是A的主張。學者B從公共衛生角度描述台灣愛滋病的流行現況與防治政策,通篇論文從未出現同志教育這4個字。該碩論卻說學者B指出台灣實施同志教育後,愛滋病不降反升。這已經不是理解能力有問題,而是有意栽贓了。
再者,刻意混淆教科書與教師之資源手冊,讓家長誤以為教師自修的內容會直接出現在中學的課堂。而同志婚姻在於打破一男一女的性別限制,作者又將之誤導成同志教育鼓吹多男多女的婚姻。最後,再以超過4成是基督徒與天主教徒的偏誤樣本,來代表一般的家長(台灣人口約有6%的基督徒/天主教徒)。結果,一篇充滿誤讀理論文獻、偏差樣本、使用錯誤統計方法的學位論文,淪為宗教團體的傳聲筒。
即使已經進入21世紀,仍然有人認為男女天生有別,應該各司其職,並反對中學教材中的「性別光譜」。其實性別光譜的概念根本不夠基進,反而過於簡化了人的性別。人有天生的身體(有男有女有雙性人)、喜不喜歡自己的身體(跨性別)、性傾向(喜歡同性或異性,或都喜歡)、性別特質(陰柔還是陽剛、照顧或是依賴,或同時都是)、性別認同(認為自己是男生或女生)。這些不同的身體、特質與認同的交叉排列組合,超過千百種,遠遠超乎我們的認識與命名。
此外,還有草食男、無性戀者、金剛芭比、娘娘T;有女生會長鬍子、有男生過了青春期沒有變聲……人間本來就是如此多樣,如果大驚小怪,其實只是我們自己見過的世面還不夠多而已。
我們聽聞了太多異性戀中的性暴力、外遇、情殺,但是社會大眾不會因此懷疑異性戀本身。然而同樣的事件發生在同性戀身上的話,大眾就質疑同性戀存在的本質。結果,同性戀在成長過程中,在剛意識到自己和多數人不一樣的時候,就會從媒體、從眾人異樣的眼光中,察覺到敵意與否定。什麼事情都沒做,就已經要為自己的性傾向感到羞恥而需要隱藏。反同(婚)與反性平教育的公投,沒說出來的暗語,其實是:你不配(與異性戀平起平坐)。這也正是讓本來覺得事不關己的異性戀者挺身支持同婚的原因。
臺灣在2004年通過了性別平等教育法 在 華人民主書院 New School for Democrac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婚姻平權 蔡政府轉彎或觀風向?
「社會生存的本質就不適合我們」廿三年前,北一女一對女同志情侶燒炭自殺,只因為同性戀身份,生活有太多阻力;十七年前,葉永鋕因為「女性化」,擁有陰柔的性別氣質而遭霸凌,最終滿身是傷,在血泊中死去。終於,2004年,教育部著手修改性別教育,將《兩性平等教育法》修正為《性別平等教育法》,內容由兩性教育逐漸轉為多元性別教育,包含了不同的性別、性傾向、性別認同以及提升LGBT權益。
時至今日,在現實中因性別氣質或性傾向與他人不同而遭霸凌的人不在少數。2011年10月30日晚間,那年同志大遊行之際,鷺江國中一年級學生因為在學校遭同學嘲笑「娘娘腔」,不堪長期霸凌與嘲弄,最終於自家跳樓身亡,只留下「即使消失會讓大家傷心,卻是短暫的,一定很快就被遺忘,因為這是人性。」這段令人傷心的文字。讓人不禁思考,臺灣的性別平等教育推動時間如此長久,卻以牛步向前,速度之慢,製造許多那一個接著一個的悲傷故事。
選前蔡英文拍廣告、推彩虹卡 選後呢?
臺灣同志遊行自2003年起年年舉辦,今年即將邁入第15屆,隨著社會愈來愈開放多元,每年參與遊行、支持平權人數節節上升。2016年總統選舉前,蔡英文還特別拍一支廣告「我是蔡英文,我支持婚姻平權。」關心LGBT權益的公民無不歡天喜地。
去年10月下旬,綠委尤美女提出「民法修正草案」(婚姻平權法案),12月26日通過一審,當時氛圍讓人樂觀地以為婚姻平權法案能快速通過。然而,許多反對該法案的宗教團體、藍委一路追著打,甚至連民進黨大黨鞭柯建銘、趙天麟等立委也持不同意見。柯主張立專法,趙天麟也因宗教信仰不支持修改民法,並說「即便立專法也是一種進步」。
蔡英文面對社會與民進黨兩極紛歧,選擇最安全方式應對。「如果有一天,以專法取代民法,也不會令人感到意外」,政治大學教授陳芳明如此質疑。
同樣地,「婚姻平權法案」在民進黨內部也有不同聲音。尤美女幫忙辯護,「蔡總統選前選後態度其實沒有不一致。」選前,蔡透過Facebook寫下「婚姻之前、人人平等」,就職典禮,用彩虹寫下「People」,實際上,她是支持婚姻平權。她解釋,蔡只是選後沒有表達任何意見,並不是反對同性婚姻,蔡英文也沒有跳出來說自己立場已經改變。
民進黨內部分歧 觀風向較安全?
黨內對「婚姻平權法案」如此分歧,蔡英文未曾以黨主席權威要求法案務必通過,與「一例一休」、「年金改革」及《前瞻基礎建設條例草案》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該案像在跳華爾滋,進三步、退兩步,始終沒有進展。不容諱言,這與婚姻平權法案正反兩面意見平分秋色,民調僵持不下,「挺同VS反同」兩大勢力旗鼓相當有很大的關連性。政治人物對這個議題小心翼翼,表態與不表態都有爭議,不少人深怕表態惹來一身腥。
明確表態者往往吃力不討好,尤美女舉例,柯建銘堅決反對修改民法,趙天麟、劉櫂豪等因宗教信仰而反對同性婚姻,遭到挺同人士的抗議。而蕭美琴、林靜儀或段宜康等支持同性婚姻,同樣遭到反同人士的叫囂。甚至蕭美琴與王定宇因支持同婚遭罷免未果,蔡易餘服務處也天天被人包圍抗議,選民壓力很大。「這種情況,最好的方式就是嘴巴不要講,看風向是怎樣再來說。」而這些情況,也可以窺知婚姻平權法案的敏感性與爭議程度。
儘管,立法遲滯不前,司法的齒輪卻已經開始轉動。17年前提起同性婚姻釋憲不被受理的祁家威,在2015年透過與臺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的合作下再次聲請釋憲,今年3月大法官召開憲法法庭,「婚姻平權法案」有了新的突破口。
大法官釋憲對同性婚姻影響巨大
目前,不少委員都在觀風向,「當人們還在看風向時,就讓我們成為風」知名寫作者簡維萱曾如此回應。觀察其他通過同性婚姻法的國家,這些國家也是在爭議聲中通過法案。尤美女坦言,「不管在哪一個國家,它(同性婚姻)從來都不會有共識。」法案能不能夠通過,還是得看領導者的意志。如果,5月24日大法官釋憲結果對同性婚姻有利,並做出較明確的解釋,這對立法很有幫助。接著,就看蔡英文是不是願意登高一呼,「目前必須等待5月24日的解釋到什麼樣的程度」。
若釋憲結果不利於同性婚姻?「表示說同志努力不夠!」這句話不只從尤美女的嘴裡說出,3月8日林靜儀在淡江大學的演講中也曾說出類似的話。尤美女接著說「社會凝聚力還不夠,我們的努力還不夠,那就繼續再努力。」她認為,如果大法官做出違背普世價值,否決同志的基本人權的決議,有必要檢討大法官是如何產生。「臺灣一直號稱人權立國,那是喊假的嘛!大家心中根本沒有人權。」應該從源頭的教育更努力的去推動性別平等教育消彌歧視與偏見。
尤美女坦言,現在很多人都在看民調和風向,但我們必須「肯定同志團體的確非常認真努力,儘管,人數仍是少數,反對陣營的聲音比較大聲」正因為同志族群是少數,更應該去爭取異性戀的支持,讓同性婚姻變成風向,這股風會影響到立委,政治人物也是會害怕失去選票。
本新聞由新頭殼提供
臺灣在2004年通過了性別平等教育法 在 成人教育的部份常常是缺少多元性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同志X女人談天】社區性別友善推廣計畫(線上報名:https://goo.gl/1ql0lO) 【活動說明】 台灣於2004年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其中第十七條明訂「國民中小學每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