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迷趕緊手刀衝! 臺灣首部植物採集漫畫明起開展】
愛看漫畫的粉粉們一定都幻想過可以置身實境場景,彷彿自己也參與著劇情的跌宕,也能更靠近主角當時的心境,現在真的可以實現心願啦!
臺灣首部以描繪植物採集為主題的漫畫《採集人的野帳》,明日將在臺北植物園的古蹟腊葉館推出漫畫展,展示漫畫手繪彩圖原圖,並搭配漫畫中腊葉館的實境場景,展期從3月3日至4月18日止,可一探漫畫故事裡的真實場景。
-
🤜看更多農報導:https://agriharvest.tw/
#採集人的野帳 #林務局 #林業試驗所 #臺灣植物發掘的黃金年代
#野帳 #首部植物採集漫畫 #腊葉館 #臺灣植物分類 #植物探險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發現臺灣-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常設展介紹 專訪:黃冠龍 說明員 「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首部曲—發現臺灣」是國立臺灣博物館(臺博館)21世紀以來首度推出的全新常設展,同時也是本館預定陸續推出的三場常設展中之「首部曲」。作為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的「首部曲」,本展覽將...
「臺灣植物分類」的推薦目錄:
- 關於臺灣植物分類 在 農傳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臺灣植物分類 在 農傳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臺灣植物分類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臺灣植物分類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臺灣植物分類 在 台灣植物分類學會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臺灣植物分類 在 台灣植物分類學會Taiwan Society of Plant Systematics 的評價
- 關於臺灣植物分類 在 台灣植物分類系統的評價費用和推薦,EDU.TW、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臺灣植物分類 在 台灣植物分類學會| Society, Plants, Poster - Pinterest 的評價
臺灣植物分類 在 農傳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維管束植物 #紅皮書 出爐囉📚】
臺灣植物分類學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與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歷時四年、集合超過50位臺灣植物學界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與,完成最新版臺灣維管束植物受脅狀態評估與紅皮書名錄。
已知臺灣有 989 種維管束植物生存受到威脅,27 種維管束植物野外滅絕,約佔此次評估物種五分之一,包括臺灣特有種烏來杜鵑、桃園石龍尾、蘭科植物等等。
林務局與特生中心將持續地進行相關研究計畫案推展,有效地蒐集與管理物種族群資訊,以及更新臺灣植物紅皮書名錄與資料,提供最新物種受威脅資訊,並提出適當保育策略與方案。
📚瞧瞧究竟有哪些植物受到威脅呢?
https://bit.ly/2Edz3AU
-
🍎農傳媒-與農共聲、與食俱進、與環境共享
👉www.agriharvest.tw
#林務局 #特生中心 #維管束植物
臺灣植物分類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森林系鍾國芳副教授及博士班研究生游旨价 共同發表北美洲小檗科兩新屬】
分布於北半球溫帶的小檗科(Berberidaceae),是一群形態多變且具藥用的珍稀植物,主要由12個草本屬及3個木本屬所組成,但事實上,整個科逾八成的物種多樣性卻只出現在小檗屬(Berberis L.)和十大功勞屬(Mahonia Nutt.)這兩個關係相近的木本類群中。自古以來小檗和十大功勞由於富含小檗鹼(Berberine),一直是各民族用於殺菌和消炎的民俗藥用植物,在近代,又因其美麗的葉序和色澤豔麗的果實而成為著名的園藝觀賞植物。儘管與人類共同生活了近千年,但在植物系統分類學中,小檗屬與十大功勞屬之間的關係卻始終無法釐清。
這個分類難題主因於兩屬之繁殖器官形態極為相似,僅能依據營養器官進行辨識外,也因其眾多的物種數以及難以親近的生活棲境(像是高山和沙漠),使得前人研究在取樣與分析上多有遺漏與缺失。其中最為著名的例子為克萊爾小檗(B. claireae),它是一種僅棲息在下加利福利亞半島北方幾處山谷中的珍稀物種,植株上同時具有十大功勞的羽狀複葉以及小檗的單身複葉,是一個形態上界於兩屬間的神祕中間型物種,但過去此物種在分類位階上從未被釐清。
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植物演化與生物地理研究室鍾國芳副教授與其所指導之博士班研究生游旨价於過去五年來,為釐清小檗屬與十大功勞屬近200年的分類爭議,在美國及墨西哥的學者的協助下,於下加利福利亞半島恩森那達的荒谷中調查克萊爾小檗,並深入美國西南部索諾蘭沙漠和中國橫斷山脈與西藏東喜馬拉雅山區探險,採集到50餘種較少被發現之沙漠型十大功勞(Mahonia sect. Horridae(Fedde) Ahrendt)及亞洲高山小檗。此外,經由與世界各地重要標本館、樹木園的合作,亦蒐集南美洲安地斯山脈的小檗與中美洲的十大功勞40餘種,完成本研究擬釐清之兩屬物種樣本的取樣。
鍾副教授與游旨价同學接著分析了前述兩屬物種樣本的四個葉綠體DNA片段以及核醣體內轉錄區間的DNA序列,重建並計算小檗屬與十大功勞屬的分子親緣關係與演化年代。結果顯示,除了小檗屬及非沙漠型十大功勞為傳統分類所確認之分類群外,克萊爾小檗及沙漠型十大功勞亦為支持度極高、演化歷史悠久的獨立支序,確認小檗科的木本類群除原有的小檗屬及十大功勞屬這2屬外,亦有克萊爾小檗及沙漠型十大功勞2個木本譜系。基於此重大發現,鍾副教授與游同學向國際學界提出將小檗屬界定為單葉節間具刺之特徵,十大功勞屬(Mahonia)可次分為沙漠型及非沙漠型二類,其中,非沙漠型十大功勞為具複葉但無小枝、藍果特徵,即為傳統定義之十大功勞類群。至於具小枝的沙漠型十大功勞則提升為新屬異小檗屬(Alloberberis C.C.Yu & K.F.Chung nom. & stat. nov.),克萊爾小檗亦提升為單種新屬摩倫木屬(Moranothamnus C.C.Yu & K.F.Chung gen. nov.)。此二新定義之異小檗屬與摩倫木屬,已由在全球植物多樣性與保育界具高度領導地位之彼得瑞文博士(Dr. Peter Hamilton Raven)締造其拉丁屬名,並發表在國際植物分類學會官方雜誌<
臺灣植物分類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發現臺灣-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常設展介紹
專訪:黃冠龍 說明員
「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首部曲—發現臺灣」是國立臺灣博物館(臺博館)21世紀以來首度推出的全新常設展,同時也是本館預定陸續推出的三場常設展中之「首部曲」。作為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的「首部曲」,本展覽將時間回溯至臺博館的源起,也就是一百多年前,當時稱為「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初創立的20世紀初,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擅場的「發現年代」,重新審視那些奠定今日臺博館收藏基礎、形塑臺博館風貌的博物學發現、發現者、與發現傳統。因此,這不是一部介紹臺灣自然世界的博物學展覽,而是一個回顧臺灣自然世界是如何被近代博物學所「發現」的展覽。故展名為「發現臺灣」。
「發現臺灣」內容主要分為三大主題單元:發現之道、臺灣新象、過去的未來。
發現之道
第一單元「發現之道」聚焦於20世紀初博物學家的調查傳統。透過兩位傳奇採集調查者:森丑之助與菊池米太郎的田野故事與蒐藏,勾勒出那一代博物學家強調親身實地踏查—即所謂「知識是人走出來的」之調查傳統。
另一方面,田野調查者所現地採集的物質憑證,構成了博物館的「標本世界」。標本並非調查的紀念品,而是物種的代表,許多不同標本的集合讓博物館體現出一個微型的自然界,在博物館裡重現了自然物種的分類階序與演化秩序。「標本中發現自然秩序」因此就構成另一個當時博物學傳統的重要特色,也是本單元的第二個主題。
臺灣新象
本展第二單元:「臺灣新象」則以專題方式細數臺博館歷史上重要的博物學者與他們的重要發現。如首任館長川上瀧彌主導調查的臺灣高山植物、臺灣昆蟲研究開創者素木得一所發現的「寬尾鳳蝶」、博物館的傳奇標本採集者菊池米太郎所採集的「黑長尾雉(帝雉)」、臺灣礦物研究先驅岡本要八郎發現的「北投石」、全能型博物學者堀川安市採集的貝類標本與其發現的新種蝸牛:堀川氏煙管蝸牛、戰後首任館長陳兼善與其學生梁潤生所採集的「國寶魚」:櫻花鉤吻鮭、獨幟一格的歷史博物學者尾崎秀真所蒐集的原住民籐編器與珠衣,還有在1910年代由森丑之助指導製作的臺灣原住民各族「博多人偶」、1920年代末蒐集的「佐久間財團蒐集品」、1960年代造成萬人空巷的深海活化石—「龍宮翁戎螺」,與1970年代臺灣化石大發現出土的「早坂犀」等,館史上重要的發現者與發現,莫不在本單元的展場中翩然現身。
過去的未來
最後,名為「過去的未來」的本展第三單元,則始於一個問題:究竟這些臺博館典藏的歷史性標本在當代有何意義?換句話說,博物館的標本除了能夠帶我們回到過去,是否也能讓我們反省當下,甚至展望未來呢?。展場裡以三個物件回答此問題。第一件是臺灣雲豹標本,臺灣雲豹的野生族群已經在2014年正式宣告絕跡,因此博物館收藏雲豹標本就不再只是過去物種的歷史紀錄,同時也成為一把通往未來的鑰匙—透過其中保存的遺傳資訊而提供未來重建物種的可能線索。
另一方面,博物館裡的老標本同樣也能提供當代創作者充分的素材與靈感。本展場最後兩件「標本」是兩件當代藝術創作者的「作品」:泰雅族織藝師尤瑪・達陸的《古虹新姿》與多媒體藝術家王俊傑的創作:《過去的未來》,分別取材自博物館內古老織品的紋樣與各種標本的型態,衍生發展出兩件匠心獨具、新舊交融的裝置藝術作品。在博物館裡,「過去」也就是「未來」。
回歸收藏
「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首部曲—發現臺灣」也是一個回歸博物館收藏的展覽。展場內總共展出367件的博物學標本及文物,其中屬於臺博館藏品者共計265件,在這265件臺博館藏品中,其中不乏出自於著名發現者本人所親手採集並標註的歷史性標本,如森丑之助與菊池米太郎在上個世紀初所採集的泰雅長衣、史前石器、與鳥類標本;更有一些雖非經名家採集,卻是屬於首度亮相的「歷史性首展」,如近年發現的佐久間財團在1920年代末所收藏的莫那魯道之貝珠踝飾。
同時,為了忠實呈現這些藏/展品作為「標本」的採集入藏脈絡,許多當時採集或入藏時的「歷史標籤」,都「破例」隨著其「物主」一起於展場中展出,細看其上不難可發現一些著名的調查採集者,如森丑之助、岡本要八郎、堀川安市等人的親筆墨跡,至今仍斑斑可識。

臺灣植物分類 在 台灣植物分類學會Taiwan Society of Plant Systematics 的推薦與評價
Share your videos with friends, family, and the world. ... <看更多>
臺灣植物分類 在 台灣植物分類學會| Society, Plants, Poster - Pinterest 的推薦與評價
Sep 7, 2015 - 台灣植物分類學會‧Taiwan Society of Plant Systematics. ... <看更多>
臺灣植物分類 在 台灣植物分類學會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台灣植物分類學會特別演講】 我國野生植物保育立法現況探討講者:陳志輝博士(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時間:2023年07月07日(五)19:00 - 20:3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