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週末看完一至四集的公視年度大戲 我們與惡的距離 The World Between Us,我數度起雞皮疙瘩,簡直跪著看完,想小小分享一番,大大推薦這部尚未播畢的戲劇,以下心得無雷。
每集的片頭動畫設計非常精緻,Youtube及臉書的留言文字逐漸消解再重新匯集成劇名,其中「我們」文字放得最大。感覺上這是一個小小的嘲諷:現在每一個新聞議題、每一個討論串,猶如生產線般,「趴!」地兩三下,直接在社會事件上鍵盤辦案蓋上標籤,送往「惡」的刑台;正反意見的論述,始終在科技的文字海中來去,對戰,失焦,淹沒,時間久了被其他事件的浪捲去,再次重複,如此構成了當今的「我們」。
當價值與道德成為僵化的圭臬,我們僅能機械性的反射產出「好/壞」,「善/惡」的分別,尤其新聞影音媒體速食化,短時間挑起閱聽眾情緒波動成為新聞從業者不得不遵從的收視導向任務,「我們」似乎注定僅剩對立的命運。然而,這樣的嘲諷僅只是開場白,那兩枚大大的「我們」二字,又正宣告了《我們與惡的距離》的真正核心:透過描述數組命運交錯甚至立場相反的主人翁(感覺有點電影《火線交錯》的fu),開啟一個由血肉血淚打造的新空間,在這空間我們必須從對善惡的抽象想像中抽離,從好萊塢盛行的私刑場景大快人心的最強老爸返回現實,直視人與人之間面臨的那有點價值混亂,有些善惡難分的,埋藏在邊邊角角中,你不知該同情還是該斥責但你又能理解的處境,然後在不偏離現實又不失去戲劇節奏的帶領下,《我們與惡的距離》的野心是希望觀眾重新審視「我們」之間最最缺乏的要件—理解與對話。
其實要譁眾取寵真的不難,在一樣的卡司與製作陣容的加持下,編劇寫一齣堅強媽媽為槍殺子女討公道的劇碼,絕對也可激起相當可觀的討論與收視,但編劇蒔媛姐就是不這麼寫,她的劇本極不討喜,簡直是挑戰觀眾。她不輕易批判隨機殺人及殺死兒童的死刑犯,但她也絕不是想為廢死站台,更不是以往「舉頭三尺有神明」的警示說教,編劇的立場在本戲中是模糊的,因為她把難題交給了觀眾。好了,立場迥異的人就這樣遇上了,你怎麼看?該怎麼解?哎,好難,超級難啊!對啊,就是這麼難啊,人生哪有這麼容易的!
如果你說,戲劇作為一種娛樂,何必這麼嚴肅?我只能說目前看到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根本提供了娛樂的最高級訴求,直搗人心底層最敏銳的觸角,因為我們對他人的悲劇就是有種窺探慾望,彼時是圍觀鄉民指指點點,此時便是在手機上彈指度日,相信你在看到劇中人物的遭遇很難不感受到心裡窸窸窣窣的聲音。再者,豪華陣容的演員,超高水準的演出,就是看戲的一大享受了,前四集就已有足以敲金的「入圍場」(是這樣講嗎)出現,真的非 常 強 大(跪)。更別說是細緻的主場景,看看那「品味新聞」的電視台神還原,我都想去應徵了!
好,有點太激動,總之,《我們與惡的距離》來勢洶洶,依照如此態勢走下去必定成為社會現象,為了不被身旁的親朋好友暴雷,或是手機滑新聞慘被劇透(本人以往數度受害),強烈建議沒追劇的開始追劇,以免遺憾。
P.S. 陳妤好棒陳妤好棒陳妤好棒
P.S. 2 追劇日曆如圖,真的不用客氣
#我們與惡的距離
#觀後感
#公視
舉頭三尺有神明演員 在 劉黛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週末看完一至四集的公視年度大戲 我們與惡的距離 The World Between Us,我數度起雞皮疙瘩,簡直跪著看完,想小小分享一番,大大推薦這部尚未播畢的戲劇,以下心得無雷。
每集的片頭動畫設計非常精緻,Youtube及臉書的留言文字逐漸消解再重新匯集成劇名,其中「我們」文字放得最大。感覺上這是一個小小的嘲諷:現在每一個新聞議題、每一個討論串,猶如生產線般,「趴!」地兩三下,直接在社會事件上鍵盤辦案蓋上標籤,送往「惡」的刑台;正反意見的論述,始終在科技的文字海中來去,對戰,失焦,淹沒,時間久了被其他事件的浪捲去,再次重複,如此構成了當今的「我們」。
當價值與道德成為僵化的圭臬,我們僅能機械性的反射產出「好/壞」,「善/惡」的分別,尤其新聞影音媒體速食化,短時間挑起閱聽眾情緒波動成為新聞從業者不得不遵從的收視導向任務,「我們」似乎注定僅剩對立的命運。然而,這樣的嘲諷僅只是開場白,那兩枚大大的「我們」二字,又正宣告了《我們與惡的距離》的真正核心:透過描述數組命運交錯甚至立場相反的主人翁(感覺有點電影《火線交錯》的fu),開啟一個由血肉血淚打造的新空間,在這空間我們必須從對善惡的抽象想像中抽離,從好萊塢盛行的私刑場景大快人心的最強老爸返回現實,直視人與人之間面臨的那有點價值混亂,有些善惡難分的,埋藏在邊邊角角中,你不知該同情還是該斥責但你又能理解的處境,然後在不偏離現實又不失去戲劇節奏的帶領下,《我們與惡的距離》的野心是希望觀眾重新審視「我們」之間最最缺乏的要件—理解與對話。
其實要譁眾取寵真的不難,在一樣的卡司與製作陣容的加持下,編劇寫一齣堅強媽媽為槍殺子女討公道的劇碼,絕對也可激起相當可觀的討論與收視,但編劇蒔媛姐就是不這麼寫,她的劇本極不討喜,簡直是挑戰觀眾。她不輕易批判隨機殺人及殺死兒童的死刑犯,但她也絕不是想為廢死站台,更不是以往「舉頭三尺有神明」的警示說教,編劇的立場在本戲中是模糊的,因為她把難題交給了觀眾。好了,立場迥異的人就這樣遇上了,你怎麼看?該怎麼解?哎,好難,超級難啊!對啊,就是這麼難啊,人生哪有這麼容易的!
如果你說,戲劇作為一種娛樂,何必這麼嚴肅?我只能說目前看到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根本提供了娛樂的最高級訴求,直搗人心底層最敏銳的觸角,因為我們對他人的悲劇就是有種窺探慾望,彼時是圍觀鄉民指指點點,此時便是在手機上彈指度日,相信你在看到劇中人物的遭遇很難不感受到心裡窸窸窣窣的聲音。再者,豪華陣容的演員,超高水準的演出,就是看戲的一大享受了,前四集就已有足以敲金的「入圍場」(是這樣講嗎)出現,真的非 常 強 大(跪)。更別說是細緻的主場景,看看那「品味新聞」的電視台神還原,我都想去應徵了!
好,有點太激動,總之,《我們與惡的距離》來勢洶洶,依照如此態勢走下去必定成為社會現象,為了不被身旁的親朋好友暴雷,或是手機滑新聞慘被劇透(本人以往數度受害),強烈建議沒追劇的開始追劇,以免遺憾。
P.S. 陳妤好棒陳妤好棒陳妤好棒
P.S. 2 追劇日曆如圖,真的不用客氣
#我們與惡的距離
#觀後感
#公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