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盪在刺奸與情欲的貪心,成了張愛玲與李安的共同困境】#精選書摘
李安曾一再強調,張愛玲的〈色,戒〉是完美無缺的。他的責任就是用電影的語言盡其所能展現小說裡的故事。因此,他不厭其煩的叮嚀湯唯演戲時,要把自己想像成張愛玲。
問題是,小說〈色,戒〉究竟再說什麼故事?既然李安意識到故事寫的是張愛玲與胡蘭成的事,為何他不能拋棄張的虛架子?其實,李安的困境就出在徘徊在刺奸與情欲的貪心徬徨:
#色戒 #張愛玲 #李安 #文本
👀訂閱關鍵,用更舒服的方式閱讀多元觀點:bit.ly/3kp6Dd5
色戒文本 在 月巴氏 / Work Super Gu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浪漫月巴睇2000(58)
【貼地的人,伊莎貝拉.群】
林鄭下落不明。群姐心緒不寧。上述兩件,個別事件。
1.林鄭去咗邊?究竟有冇返工?到截稿時仍是謎。這個被喻為表面冷漠內心感性的女人去向,按下不表。
2.群姐,洋名Isabella,又名伊莎貝拉.群,職業是清潔工人。她的全名?(暫時)冇人知,只知道存在於「愛回家Universe」的她工作勤奮、知人善任、識睇大小姐眉頭眼額,以及深深愛著歐陽波比——Yes,即存在於真實世界的那個歐陽波比。這種經由虛構對真實作出的指涉,不是甚麼新奇嘢。
3.群姐漸漸由一個行行企企的清潔工人,變成深得現實觀眾和網民歡心,自然被加戲,角色有了重量,但講到尾,依然是一個行行企企間中俾大小姐鬧吓的清潔工人。
4.直到6月24及25日的上下兩集《波比與群姐的前世今生》,群姐,終於成為主角,而跟她做對手戲的,正是她朝思暮想引致茶飯不思的歐陽波比。
5.這自然是一個噱頭,關鍵是,怎樣運用和處理這個噱頭。過去的做法大概是:讓客串的歐陽波比做回自己,以他本人的真實身分闖入「愛回家Universe」,偶然出現在新威龍廣場,跟抹地中的群姐不期而遇諸如此類,再順手發生一些似是而非的錯摸劇情。有理由相信,即使咁樣拍,觀眾都會受。
6.但現在的處理是癲的。在事先張揚的宣傳中,我們早就知道群姐與歐陽波比會回到古裝年代——群姐是花魁,歐陽波比是祝枝山,二人相遇於妓院,「蜜娛院」……當我們以為這會是一場脫離「愛回家Universe」的Spin-off?竟然不是,反而是一段似層層、有發生過的過去,一段經由某神婆向群姐所描述的過去。而且群姐與歐陽波比的過去,不只一段,尚有兩段,連結成所謂三世姻緣(或孽緣)。
7.神婆在描述這三段情時,其實就是編劇,一切純屬創作——第一段的創作,正路貨色:第二段,開始離譜,波比與群姐被說成是梁山伯與祝英台,聽在正常人耳裡,自然不會信,但基於聽眾是沉溺於波比的群姐以及智商較低的Terry,所以信到十足十……結果,在第二段過去中,群姐再一次害死波比,宿命地。
8.如果第二段叫離譜,第三段直頭冇譜——時空,去到八年抗戰,群姐是一個愛國的熱血女學生,波比則是一個風度翩翩又好色的漢奸,易先生。為了打敗蘿蔔頭,群姐不惜以身犯險色誘易先生——頂,這不就是張愛玲《色,戒》的故事?但注意,在神婆的描述 / 創作中,群姐的名字是「湯泥」,本來有一個愛人,叫「力宏」——頂,原來是在戲謔李安《色,戒》,黐線!Yes,這兩段姻緣,其實都是Based On家傳戶曉的文本,到最後,再由真實的歐陽波比走入「愛回家Universe」拆解真相,成件事,當堂變成一場後設的玩笑。而重點是,大家都好認真地去演繹這一場玩笑。
9.難能可貴在這場認真的玩笑是安排在一個小角色身上。在過去,這是不可能發生的,閒角就是閒角,注定不會被仰慕,被仰慕的只會是巨星,因為高高在上。現在呢,我們都討厭高高在上的人,(在道歉時還要)永恆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嘴臉,反而需要一些貼近自己、明白自己,以致可以將自己作為平凡人的樂與怒表現出來的人。工作關係,我的確追回大量群姐演出片段,看出她很用心;那一天跟她同遊沙田市中心,沿途有市民Keep住主動上前Say Hi說加油,平時做街訪最難就是搵人上鏡,那一天根本不用刻意搵,人群就主動湧埋嚟。
10.群姐,真實姓名許思敏。就像Robert Downey Jr.等同Iron Man,許思敏亦已經等同群姐,將「愛回家Universe」與真實世界接通了。不論群姐抑或許思敏,都是一個努力生活愛狂想的貼地人。
(原文刊於am730)
#浪漫月巴睇2000
#群姐
色戒文本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認真想] 真/假文青
在不革命的年代,所有的文青都是假文青。文藝青年屬於革命的年代。從西方馬克思主義與批判理論的演進來看,原本革命的基礎在於「經濟」,是一種唯物論批判,所以工人們罷工上街頭,追求勞動與累積資產上的均勻;不過,支配階級的統治持續嬗遞,批判理論也繼續改造,理論家與革命實踐者將批判的矛頭轉向「文化」,像是盧卡奇、阿多諾、阿圖賽等人,他們認為國家機器會透過文化的構成輸送意識形態到人民的腦子裡,透過文化形構主體,所以控制住語言、藝術、文學、教育等機制就可以箝制人民。此歷史脈絡讓革命的實踐從工作勞動轉向文化素養,也就是說,革命家認為如果人民能夠有足夠的語文能力去分辨出「意識形態霸權的語言」。那麼就沒有「矇蔽」了,達到真正的自由。這些理論家的影響主要發生在30~70年代之間。
文化研究也參與了形構革命文藝青年的工作。文化研究從一開始的「文化與文明」即「李維斯學派」就強調讓民眾有文學素養,其後的「文化論」更是將文學素養轉成文化素養,也就是強調在大眾的日常生活中有著「精心閱讀」的能力,可以藉此理解自己的生活,進而達到解蔽、行動、革命的可能性。所以,法國在60、70年代,巴黎的革命份子就用文化生活作為抵抗的武器,他們看藝術電影、拍實驗電影企圖恢復主體的精神生活,批評大眾媒體;破壞城市生活,在城市裡搞文化游擊戰,隨意塗鴉,顛覆中產階級的幸福生活;讀詩、寫詩,改寫經典顛覆文本;而這些事情必須交付給比較未受社會化的青年們來做。所以,文青可以分成文藝與青年,兩者表示著60、70年代的革命概念,文化革命與青年革命。
其實文藝青年不是一種高尚、氣質、浪漫的符號象徵,僅僅是一種文化資本的展現,主要來說,文青是革命的,大家有看過《色戒》吧,那些演著戲大學生就是文青。不過,隨著大眾文化與後現代思潮的衝擊,造成了三種現象。第一,文藝青年的概念模糊化了,加入了過度多重的元素,讓原本的文藝青年不再知道怎樣才叫文藝青年了,或者說現在的文藝青年不再是過去的文藝青年了,因此產生意義的離散與雜沓,對此概念的認同也因此被混淆。第二,文藝青年的反身性思考,隨著後現代思潮的發展,人們開始想要打破高級精緻文化與低俗大眾文化的藩籬,不再分高低,轉而尊重多元文化的發展,因此原本高高在上的文藝青年反而變成被嘲諷攻擊的對象。第三,資本主義的彈性化發展,革命本身已經被吸納到資本主義的系統裡,也就是說,革命與文青本身就是符號性的商品,這種生活風格可以販賣、可以消費,甚至,就算我們想要文化革命也要花錢買電影票、花錢買底片相機、花錢買手工拖鞋、花錢過樸實生活、花錢去聽後搖玩電子、花錢做任何一件讓你看起來像文青的事。
於是,在不革命的年代,所有的文青都是假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