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更多美食⤵️⤵️⤵️
https://www.instagram.com/lovefoodquestion/
-
【🥤. #台北美食 】
🔎:#滿食茶間
-
(滑一下👉👉👉👀還有更多美食照哦📸)
-
🎉🎉🎉新店報報🎉🎉🎉
最近 #新開幕 的飲品店也太多了吧
不過一定要有特點才有辦法立足
「滿」字是老闆的奶奶名字最後一個字
「食茶間」是客家語茶水間的意思
光名字用客家話來命名的這點就超特別
而且店面懷舊復古是我很喜歡的風格!
-
🍴:
🔺芋仔蕃薯粉條冰 50元(L)
🔺古釀楊桃紅 50元(L)
🔺三花復刻奶茶 45元(L)➕布丁 10元
.
第一款是我三款裡面最喜歡的
根本是一種用喝的古早味挫冰之感
一堆QQ的料吃在嘴裡好滿足
而且飲料底完全不會過甜,很刷嘴很讚
三花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覺得很熟悉
是小時候常見的奶粉泡製成的
口口都是懷念懷舊的滋味
楊桃紅很順口,比想像中不酸
是店家自製的楊桃汁底
健康無負擔,夏天喝一杯很解膩解渴
這些飲品都是我在外面手搖杯店很少喝到的品項
自己喝完覺得很值得推薦給熱愛古早味的人喝
他們之後還有冰品可以買來吃唷
推薦給大家可以來試試看!
-
📍instagram👉🏻 @lovefoodquestion
📍痞客邦/FB粉絲專頁👉🏻問號的不負責任美食小記
-
🏡:台北市伊通街131號
🚇: #問號吃松江南京站
📞:0906-238-263
🕛:週一~週日 10:00~21:00
-
#試營運 #松江南京美食 #手搖飲料 #台北飲料 #台北下午茶 #台北冰品 #松江南京美食 #台北飲料 #台湾旅行 #taiwanfood #taipeifood #lovefoodquestion #問號的不負責任美食小記 @ 滿食茶間 Man TeaRoom
芋仔蕃薯意思 在 鄭進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鄭進一〕這個台灣人熟的不能再熟的鬼才。80年代以來歷經多少次歌壇的改朝換代,一步步走出屬於鄭式的閩南語歌曲風格。
“踮台灣這個好所在”這首創作曲,鄭進一用國台雙語混聲及小調唱法將台灣寶島真是個好地方詮釋出來,族群融合,把過去,現在,未來願景!共同努力,活得更精彩!
一哥線上說閩南語
踮tiàm ,在的意思
所在 sóo-tsāi,有地方或處所、方向的意思。好所在,就是好地方或好處所 (good place) 之意。
攏lóng,聚集、合在一起或總的意思。台語中說「攏總」lóng-tsóng即代表總共或總計的意思;而「攏來」則是人聚集在一起之意。
踮台灣這個好所在
作詞:鄭進一 作曲:鄭進一
演唱:鄭進一、李兆麟
特別感謝:照片提供/黃榮宗
(台語)你我攏嗎知
(國語)我們從唐山來
(台語)過鹽水嗎潦過海
(國語)尋找心中的如來
(台語)不驚做風台
(國語)也不怕大雨來
(台語)肯吃苦嗎敢忍耐
(國語)命運靠自己安排
(台語)惦台灣這個好所在
(國語)我們一代傳一代
(台語)蕃薯芋仔哩嘟同土栽
(國語)風風雨與我們一起 都有愛
(台語)廿一世紀
(客語)是經濟的時代
(台語)全世界攏嗎知
(台語)廿一世紀
(客語)台灣心分不開
(台語)永遠種治咱的心內
鄭進一《一哥一歌》台北小巨蛋演唱會
2017年5月14日(日)下午15:30開唱
預購九折優惠至2017/1/10(二)上午10:00
演唱會當日可兌換「鄭進一限量珍藏版CD」
通關密語「鄭進一粉絲」
※刷卡購票 http://www.ticket.com.tw/dm.asp?P1=0000017869
※匯款購票 https://goo.gl/forms/9gOuQfQhLHOjc4uR2
芋仔蕃薯意思 在 微微笑廣播網 (台灣最美的聲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灣鄉土民情(六十六)
居住在台南縣的平埔族西拉雅族系,還保存著傳統平埔族的祭典。西拉雅族過去在台灣有四個番社,分別是新港社,麻豆社,目加溜灣社,蕭壠社,不過,還保留傳統祭典儀式的,只剩蕭壠與目加溜灣二社。
新營東邊的東山鄉東河村,目前是蕭壠社最大,也是祭典最完整的邊埔社,全村大約有二,三百戶,大約在清朝乾隆年間,由蕭壠社的祖居地佳里遷移來此定居,伊攏是以農為生,尊奉「阿立祖」,為最高的守護神,每年農曆九月初四入夜到初五中午的邊埔夜祭,就是為「阿立祖」所舉行的慶典。
「阿立祖」的信仰是西拉雅平埔族特有的宗教,一般認為「阿立祖」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其實是錯誤的,因為母系社會,阿立祖是女的,邊埔西拉雅人並不拜神像,他們以瓶、陶、矸、壺、蕃薯,芋仔的神器代表神體。
平埔族傳統的祭品,主要是檳榔,米酒與粿粽,雖然今天東河村民已經受「漢化」影響而增加了牲禮,但是整個祭典擺設與感覺,仍是有傳統平埔族的拜法,就像入夜後的「點豬過火」,清晨的「舞唱牽曲」等等都是平埔族的特色,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初五中午舉行的「嚎海」了。
「嚎海」是哭祭大海的意思,也稱為「祭海」,借「哭」與「祭」來安慰當年由南洋群島漂流來台灣,死在海上的先民,每年這個時候,東河村民都會準備祭品,擺設在「阿立祖廟」西南方的田地,由七十幾歲的「尪姨」李仁記女士主祭,其實,西南的方向,正是蕭壠的原鄉-佳里。
「嚎海」對擺祭品,巡祭品到「唱牽曲」,總會流露出一股平埔族後代的淡淡哀傷,場面真感動人,而整個儀式最使人感傷的,就是尪姨的安慰亡靈。每次平埔族歌的「牽曲」若是唱出的時,手舉尪祖拐的「尪姨」便衝向田邊揮舞大哭,然後倒地翻滾,那哭那唱,唱出一段一段漸漸已經被族人忘記心酸的故事。在這些故事的背後,總會使「尪姨」一再追問伊的族人,為什麼來拜的人,一年比一年少呢?確實如此,漢化越深,拜的人恐怕會愈來愈少了!很多平埔族人早就忘記他們的祖先。
「嚎海」是很感傷又悲哀,但是真正感傷悲哀的,可能不是拜祭人數的多少,而是有一天都沒有人知道「阿立祖」是什麼神的時候,平埔族的文化會從此斷絕。
「嚎海」之後,亡靈得到安慰,尪姨也得到安慰,可是面對已經完全漢化的平埔族群,是不是從此得到安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