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曾心碎的人們重新擁抱過往回憶,記憶將伴你重回我的懷抱,永不離開-Charles Aznavour
Il viendra ce jour où les coeurs brisés vont marcher au pas de leurs souvenirs ; il viendra avec toi qui reviendra dans mes bras pour ne plus repartir.
最近不要冒險出門,不如在家看電影吧🎬
推薦我近幾年最喜歡的一部法國電影
la belle époque 《美好拾光公司》
曾經的暢銷漫畫家在這四十年中被現實遮住耀眼光芒
也被婚姻奪走了山盟海誓的愛情
正獨自一人邁入灰暗的生活中
這時兒子詢問他是否想嘗試《美好拾光公司》提供的神秘服務
用電影道具和專業演員幫他回到最想回到的那一天
他似乎想都沒想的就決定回到 與妻子相愛的那一天
雖然已經過了四十載但那天的美好依舊記憶猶新
愛情啊是最霸道的哪能容你來做選擇
它說是誰就是誰一點餘地也不留
為什麼是她 誰都說不出為什麼 但就是非她不可
_
想到這部電影也是因為我手上的這瓶 diptyque 的香水 Orphéon
diptyque的三位創始人也始於這段時期建立深厚的友誼
決定共同創立一間集熱忱、新奇與想像於一體的精緻小藝品店
那是二戰之後 五月風暴之前:一段歌舞昇平而又歡騰愉悅的時光。
人們自由自在、暢所欲言,政治、自由、文化、創意,思想交流無處不在。
哲學家Sartre、Aron、,是當時的超級明星,法式電影在Godard、Rohmer、Rivette的推動下煥然一新
爵士樂傳遍街頭巷尾,高級成衣成為時尚主流.
這段時期亦是咖啡館蓬勃發展的階段:而ophéon咖啡館剛好與Diptique創始店只有一牆之隔
成為三位創始人每週必訪的場所
也是在這裡,他們碰撞出無數合作的火花、傾訴著各自的發現與想法、展示著親手塑造的作品
還會在靈光乍現之時掏出紙筆埋頭繪製草圖
今日人們對這些經典場所的記憶已不復存在
Orphéon 展現的是一場感官夢境
將只屬於那個年代的美好重現
木香為主的咖啡館空間:茶几、扶手椅、吧台後方櫥窗、想像中一字排開的酒瓶、冰桶、地下室舞池位置的鑲木地板
飲料中混合著濃郁的杜松子香氣,充滿英式雞尾酒情調,配搭一小片義大利檸檬及數滴青橘汁
煙草在夜裡升騰起的霧圈
乳香與白松香的刺激氣味瀰漫開來
還伴隨著甜美柔和的蜂巢與岩薔薇香氣,
跟優質雪茄或手捲煙絲別無二致
女顧客身上的花香或粉香撲鼻而來
有科摩爾島Comoros上的依蘭依蘭、來自中國的木蘭花以及土耳其大馬士革玫瑰。 還有一絲意料之外而又轉瞬即逝的重要香氣:明媚靈動的茉莉花,恰似微光中那一抹閃亮的口紅……
風流倜儻的男顧客通常選擇麝香或琥珀香氣
讓我們與Orphéon 一起重返那美好的年代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棠樾牌坊群,位於安徽省歙縣鄭村鎮棠樾村東大道上,為明清時期古徽州建築藝術的代表作。棠樾的七連座牌坊群,不僅體現了徽文化程朱理學“忠、孝、節、義”倫理道德的概貌,也包括了內涵極為豐富的“以人為本”的人文歷史,同時亦是徽商縱橫商界三百餘年的重要見證。每一座牌坊都有一個情感交織的動人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的...
花亦山心之月花忱四藝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答案就在說與不說之間——以也斯〈除夕盆菜〉談其「食物詩」的蒙太奇敘事 ◎賴奕瑋
0. 也斯、九七、食物詩
0.1
如果香港詩歌如其環境在都市中聳立著層巒疊翠的群山,我想有一座容易親近但難以登頂的山,那是著名的香港本地詩人也斯(1949—2013)。也斯是香港戰後第一代作家的代表,其詩從早期的現代主義漸漸得回向以香港為題材的本土抒情,從其作品中對於香港這塊土地的認同,展現了香港文學在其複雜的文化脈絡下,亦東亦西的特性。除小說外,以詩為人所稱讚,在去年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的「香港詩選」中也曾以一週的時間介紹也斯。也斯一生的著述眾多,在出版的詩集中以書寫香港的《形象香港》、以詠物、食物詩為主其中間雜許多游詩的《帶一枚苦瓜旅行》、《東西》、《蔬菜的政治》,而〈除夕盆菜〉則來自出版於2002年的《帶一枚苦瓜旅行》。
0.2
也斯與其食物詩,或許就如黃禮孩所述:
「很少有人像梁秉鈞(也斯)一樣對食物充滿熱忱,他是一位可以與事物對話的詩人,在對食物做細膩的描述之時,他已解讀了食物與文化之間的謎語。他把養活人類地上糧食放在一個很高的位置,他看到的不僅僅是日常生活,的詩意,他也看到自我的人生,他的人生,還有低層的艱辛和人間多變的世相。」
這樣的詩作可以在我們曾經介紹過寫於一九九七年的〈鴛鴦〉中看到:「還能掌握得好嗎?若果把奶茶/混進另一杯咖啡?那濃烈的飲料/可是壓倒性的,抹煞了對方?」用奶茶的製作過程寫九七回歸前夕東西混雜多元的香港文化,末句:「散漫的......那些說不清楚的味道」,香港的味道是未定的、是模糊不清,而香港學者李小良、陳清僑、王宏志(1997)以「否想(unimaged)」的懸而未決來定義香港文化無法溯源自單一源流的歷史以及未來,自身獨立於中英之間、漂浮於塵土之上的獨特過去與未來(陳國球,2016),而也斯關於九七的作品時常也透露出香港這種妾身未明的感發,而接著要介紹的〈除夕盆菜〉即完全的展現了九七回歸前夕香港的不安、未定,但又期待著遠大前程的駁雜景緻。
1. 敘事蒙太奇
1.1
「蒙太奇(montage)一詞源自法語,指一個物體或建築體被「組裝」起來、「建構」起來的意思。用於電影上,指的是特別具有藝術表現力的電影剪接手法,可以帶領觀眾跳脫空間與時間的限制,並向觀眾傳達更為深刻的情感或思想。」
1.2
文學的寫作手法時常與電影的敘事高度貼合,同時現代詩意象的經營、回行、意象的組合與敘事畫面的跳接多是在討論與分析現代詩的一環,而也斯「生活化」的詩歌主張和其散文化的句式書寫出一種介於普通話與廣東話之間可以被閱讀的書面語(周蕾,1995),這樣便於唸讀的語體使得在其詩作呈現意象與文字的蒙太奇,得以如電影畫面般順利的拼裝嫁接,在〈除夕盆菜〉這首長詩裡就可以觀察到也斯的文字如何在不同意象間流轉,同時保持言說者順暢的語法。
2.
2.1除夕家中桌上的盆菜
從一堆肉中間翻出一片蘿蔔。
不要問我九七。我回答過許多次了。
九七就在門檻外。就在進來和離去的人身上。
黄金海岸要放煙花,我們塞了四個小時的車。
村長一定已經吃過了。現在開始有人燃放爆竹。
有人拉開橫額。去年不是這樣的。
盆菜為宋代以來流行於中國珠江流域的菜餚,而香港盆菜則來自新界圍村的原居民過年過節餐桌上的傳統雜燴菜式,多用木盆或銻盆盛裝,上層多擺放名貴的魚蝦肉類,下層則擺放能吸附湯汁的菜葉類食物。這首詩的第一句描寫的就是過節團圓人們從市區回到新界屯門圍村的景況,但第二、三句寫的是「九七回歸」、第四句寫過節返鄉的塞車、第五、六句寫的是除夕時村子的氣氛,也斯的敘事策略則是藉由這幾個在不同時空的場景的拼接來充實「食物」本身的意涵,在上開提及的也斯透過詩與食物的對話,讓書寫食物本身,添加了背後的敘事結構與文化厚度,又猶如中後段的:
你在一堆深褐色的東西裏不知嚐了一口甚麼。
是肉?是菜?這裏面可有我想吃的菜?
煙花。特首。冬菇。炸頭腩。髮菜。金針。
都混在一起了。香港協會新界西地區委員會。
和航運界舉行除夕餐舞會。慶回歸。
迎九七。錦繡年華。風雲羣英會。
前段用的是畫面拼貼的蒙太奇,而到了這一段,則是利用物件的隅舉將兩個不同時空場景的畫面巧妙地如同電影的「轉場」將餐桌上的場景轉至在香江上政商歡慶九七回歸的除夕晚宴。同時,在也斯的詩作中時常去用品嚐食物的味道、色澤、作法等方式提出懸問,製造出在「說與不說之間」之間懸而未決的提問,而這樣的提問同時也連結著其詩中對於香港主體意識的提問,如本文一開始提到的〈鴛鴦〉,和「你在一堆深褐色的東西裏不知嚐了一口甚麼。/是肉?是菜?這裏面可有我想吃的菜?」那個「不知嚐了一口甚麼」的味道即是香港的味道,即是混雜在本土與東西方視野的香港文化自身的隱喻。
2.2塞車的除夕
車沿着彌敦道前行,滿街的聖誕燈飾猶未拆去。
新的排樓豎起來了。我們回答同樣的問題許多次了。
青山還是那麼塞車。屯門還是那麼塞車。
這兒是過去的十七咪半?叫做黄金海岸還是那麼塞車。
我們一直不知甚麼時候才來到你家的祠堂。
翻修的文物徑。許多代人走過,看事物換了名字。
牆上掛滿橫匾。長者都退席了。
塞車的場景若照著「直敘」的邏輯,似乎這段應該擺在詩的一開始,然而在詩的第四句已經提及了在黃金海岸塞車的場景,也斯所使用的敘事蒙太奇的技巧讓敘事的組成不再是平舖直敘,讓塞車的敘事夾在食用盆菜的動作中,這樣的扭曲敘事本身所造成的帶狀畫面為詩製造出詩意。也斯寫塞車,同時也在寫香港的街道,從九龍的彌敦道到連結新界的青山公路,從80年代開始的古蹟保育運動的挫折看到歷史的消逝,規劃於1993年的元朗屏山文物徑多了觀光,景色依舊,但人事已非。
3結語:說與不說之間的九七敘事
一個坐在車廂裏的人。一個走路的人。
一個露宿的人。一個有粉紅色勞斯萊斯和馬桶的。
一個在牆上塗鴉自稱九龍城皇帝的人。手舉起。
筷子舉起在半空。有些說不分明的甚麼就在門檻外。
造成詩意的技巧,在詩中很常以重複句式來達成,詩的最後一段以不同的面貌香港人,拼貼出共同面臨「門檻」的所有人,那門檻是什麼?是詩中開頭第三句的:「九七就在門檻外。」,「就在門檻外面。外面攤子燈火澄亮。/吃東西的人照舊吃。做買賣的人照舊做買賣。」是除夕前攤販街坊在外互動等待過年的場景,九七在即,「離開一個舊的關係。進入新的。快樂嗎?/教徒集會為香港祈禱。怡和照舊子夜鳴炮」,敘事者友人的情感關係作為香港從殖民地變成特區的新關係,詩中的「門檻」對於香港的未來意味著什麼,「應該向前看的。」「明天會更好的。」敘事者這樣說,但沒有人知道。這是在1984、1989後香港社會在九七前瀰漫的不確定感,鄧小平說「五十年不變」、「馬照跑,舞照跳」,整首詩也感染了這樣的氣氛。
也斯這樣蒙太奇敘事手法的跳接,除了使得「除夕盆菜」這個「食物詩」的主角在詩中仍舊處於主題的中心,但除了在描述食物外,食物本身的故事、作者自身的經驗都可以透過詩的敘事展開,然在詩的進行中破碎的片段意象經過組合後形成了有別與僅僅談論食物本身,更加展現詩人企圖在「食物」講一個更大的敘事,而那敘事就在蒙太奇的碎片裡如「說與不說之間」之間的懸而未決,這首詩所面對的即是那否想未來的香港,也斯在其詩裡從不為其發問提供解答,也斯在詩的第二句寫道:「不要問我九七。我回答過許多次了。」與其他首詩不同的是,當時也斯在寫這首詩的九七除夕,恐怕沒有人知道這鍋盆菜嚐起來是什麼滋味,這也是也斯說的:「香港的故事為什麼這麼難說?」的原因。
4.參考資料
周蕾:《寫在家國外》(香港:牛津出版社),1995年。
谷淑美:〈香港城市保育運動的文化政治:歷史, 空間,及集體回憶〉收於呂大樂、吳俊雄、馬傑偉編:《香港・生活・文化》(香港:牛津出版社),2011年,頁89-103。
陳素怡編:《僭越的夜行:梁秉鈞新詩作品評論資料彙編:從雷聲與蟬鳴(一九七八) 到普羅旺斯的漢詩(二○一二)》(香港:文化工房),2013 年。
蕭欣浩:〈也斯的跨文化飲食地圖――以其詩作為研究核心〉,《中央大學人文學報》 第 53 期(2013 年),頁 105-137。
吳風編:《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也斯卷》(香港:天地圖書),2014 年。
王家琪:〈抒情與寫實:重釋也斯的「生活化」詩歌主張〉,《中國現代文學》第 28 期 (2015 年 12 月),頁 129-148。
陳國球:《香港的抒情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 年。
徐詠欣:〈從也斯看飲食文學的後殖民書寫 : 以《蔬菜的政治》、《帶一枚苦瓜旅行》為例〉,輯於嶺南大學中文系編,《考功集2019-2020 : 畢業論文選粹》(香港 : 嶺南大學中文系),2020年,頁249-263。
--
美術設計:Sorrow沙若
圖片來源:Sorrow沙若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05.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也斯 #除夕盆菜 #食物詩 #九七 #蒙太奇敘事
花亦山心之月花忱四藝 在 台南學甲人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鯤瀛全國詩人聯吟大會騷人墨客齊聚學甲清濟宮創作
台灣時報2020-11-08電子報
http://www.taiwantimes.com.tw/ncon.php?num=137378page=ncon.php
鯤瀛全國詩人聯吟大會騷人墨客齊聚學甲清濟宮創作
李榮茂/臺南報導
一0九年鯤瀛全國詩人聯吟大會於八日在臺南市學甲區大灣清濟宮登場,來自全國各地近四百名騷人墨客參與,九十五高齡國寶級書法家李賜端提供多幅墨寶參展,書法家廖進財當場揮毫,運筆行雲流水,令人驚歎,且提供十多幅墨寶義賣,所得作為詩會經費,清濟宮主委王清吉與諸委員更提供熱忱服務,讓與會騷人墨客有賓至如歸之感,首唱、次唱詩題優勝者分別由鯤瀛詩社社長吳登神、清濟宮主委王清吉以及彰化縣詩學研究會理事長謝秋美等等分別頒獎鼓勵。
鯤瀛全國詩人聯吟大會由鯤瀛詩社社長吳登神主持,臺南市文化局副局長周雅菁、清濟宮主委王清吉、常務監事陳平貴、委員王碩宏、前總幹事王海杉、學甲藝文推進會理事長莊秋情、市議員蔡秋蘭、蘇秋金、世界河洛文化振興協會理事長許志聰、中國詩人文化會榮譽理事長吳錦順、李黃玉蘭基金會秘書陳金容、彰化縣甲骨文學會名譽理事長廖進財、彰化縣詩學研究協會學士吟詩社理事長林金成、彰化縣詩學研究會理事長謝秋美等等到場作嘉賓。
鯤瀛詩社社長吳登神表示,該社於民國七十年起年年舉辦全國詩人聯吟大會迄今四十年,可謂全臺灣最有活力及號召的詩人團體,原本均在南鯤鯓代天府舉行,今年因代天府議事廳進行修繕,遂首度改在學甲區大灣清濟宮舉行。
首唱詩題:「傳承中華文化」,七律徵詩,經聘彰化謝秋美、員林鐘麗娟為左右詞宗評選各一百名。左右前十名名單如下:
左元北門吳中、左眼王美淇、左花桃園林鎮嵍、左四彰化楊阿雪、左五佳里林振輝、左六彰化王淑賢、左七北門洪高舌、左八鹽水曾德義、左九彰化黃添旺、左十旗山曾景釗。
左元吳中詩作「禮失誰知野尚存,諸多學者亦堪尊;不求名利甘遺世,豈計窮通守故園。默默耕耘才藝大,兢兢著述典章繁;傳薪藜火揚遐邇,一脈相承繼孔門。」
右元台中王命發、右眼宜蘭劉月雲、右花高雄洪塔美、右四台南鄭清和、右五學甲莊炳林、右六新竹陳千金、右七二林邱美麗、右八學甲莊斐志、右九佳里歐麗香、右十平鎮鄭述琪。
右元王命發詩作「中華文化化蒼黔,無懼歐西惡俗侵;六藝三墳千代仰,四維八德萬邦欽。菁莪孕育才匡世,薪火傳承古耀今;弘道興儒安社稷,務期天下盡歸心。」
開幕禮後公佈次唱詩題為「大灣清濟宮護國安民」,七絕平聲韻,與會騷人墨客即在會場絞盡腦汁創作,在下午交卷,經聘請彰化魏秋信、高雄黃志煌分任左右詞宗,各評選一百名。左右前十名名單如下:
左元彰化吳承燕、左眼芳苑陳國勝、左花嘉義謝昂軒、左四彰化曾瑞慶、左五高雄吳英宰、左六學甲莊丹楓、左七二林邱麗珍、左八永康陳亮宇、左九彰化楊阿雪、左十彰化許麗琴。
左元吳承燕詩作為「大灣清濟會詩盟,拜禱神前表赤誠;聖帝高功家國護,安和樂利世和平。
右元彰化吳榮鑾、右眼台中王玲雅、右花學甲謝沂詩、右四善化蔡惠雅、左五高雄曾玉冰、右六鹽水蔡啟仲、右七學甲劉光明、右八二林邱麗珍、右九黃儒嫺、右十白河吳菁菁。
右元吳榮鑾詩作「大灣二聖鎮蓬瀛,濟困扶危濁變清;帝德覃恩今古仰,除魔祛厲樂群生。」
鯤瀛全國詩人聯吟大會首度移師學甲大灣清濟宮舉辦,清濟宮全體委員視為一大盛事,主委王清吉、常務監事陳平貴、委員王碩宏、前總幹事王海杉等全日在該宮服務與會者,並提供涼水供解渴,也贈送平安吊飾等等,讓與會者有賓至如歸之感。
現場彰化詩班與鯤瀛詩社洪高舌、蔡秀雲詩詞吟唱,九十五高齡李賜端等多名書法家書畫展覽以及書法家廖進財現場揮毫,也有國小學童少林寺拳術表演等餘興節目,融詩、書、畫、樂於一堂,場面熱絡。
109.11.8
花亦山心之月花忱四藝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棠樾牌坊群,位於安徽省歙縣鄭村鎮棠樾村東大道上,為明清時期古徽州建築藝術的代表作。棠樾的七連座牌坊群,不僅體現了徽文化程朱理學“忠、孝、節、義”倫理道德的概貌,也包括了內涵極為豐富的“以人為本”的人文歷史,同時亦是徽商縱橫商界三百餘年的重要見證。每一座牌坊都有一個情感交織的動人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曾大大褒獎牌坊的主人鮑氏家族,稱其為“慈孝天下無雙裡,袞繡江南第一鄉”。 1996年,棠樾牌坊群被國務院公佈列為第四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棠樾牌坊群結構佈局都採用嚴格的中軸對稱手法,給人以穩重感,在視覺的焦點處加以強調,精心雕刻。牌坊群兩側保留了永久農田,四周沒有構造物,遠眺牌坊群,七座牌坊仿佛從農田“拔地而起”,顯得格外突出。牌坊群位於棠樾村口,其周圍的農田、樹木、池塘、河流及人工環境(如古橋)等構成了完整的村落外部環境,反映了古代村落選址、建設所遵循的因地制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則。棠樾牌坊群是明清時期建築藝術的代表作,雖然時間跨度長達幾百年,但每座牌坊的建築風格確混然一體。歙縣棠樾牌坊群一改以往木質結構為主的特點,幾乎全部採用石料,且以質地優良的“歙縣青”石料為主。這種青石牌坊堅實,高大挺撥。既不用釘,又不用鉚,石與石之間巧妙結合,可曆千百年不倒不敗。
黃山呈坎,又名八卦村。被朱熹譽為“呈坎雙賢裡,江南第一村”,位於黃山市徽州區北部,距205國道僅5公里,為呈坎鎮政府所在地、現有人口2700餘人。呈坎古名龍溪,自唐末江西南昌府秋隱、文昌羅氏二兄弟舉家遷此“擇地築是而居”易名呈坎以來,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是我國當今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之一。其依山傍水,融自然山水為一體,二圳五街九十九巷,聚集著不 同風格的亭、台、樓、閣、橋、井,祠、社及民居,全村現保存著明清建築100餘處,其中有羅東舒祠、長春社、羅潤坤宅等國家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精湛的工藝和精美的石雕、磚雕、木雕、彩繪將徽州古建築藝術的古、大、美、雅體現得淋漓盡致。被中外專家和遊人譽為“中國古建築藝術博物館”;呈坎人傑地靈、人文薈萃、名人輩出,歷史文化沉澱深厚,至今仍保留著董其昌、林則徐等歷代名人題寫的牌匾30餘塊。1995年5月,呈坎村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公佈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現被列為第五批國家級歷史文化保護區推薦目錄;呈坎依山傍河而建,坐西朝東、背靠大山、地勢高爽、選址完全符合“忱山、環水、面屏”的古代風水理論;兩條水圳引眾川河水穿街走屍,現仍發揮著消防、排水、洩洪、灌溉等功能;眾種河繞村而過,故而呈坎村橋多,其中著名的有元朝修建造型優美的環秀橋、明代修建的江南單孔跨度最大的石拱橋----隆興橋;十字路口與丁字路口至今仍保留著3座打更防盜和節日懸燈照明的明代更樓,由於選址審慎、佈局合理,精心設計、施工,古村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以山為本,以水為魂的山水田園特色顯著。呈坎五街大體平行眾川河延展,呈南北走向,小巷與大街垂直,呈東西走向。街巷全部由花崗條石鋪築,兩側民宅鱗次櫛比、縱橫相接、排列有序、青牆黛瓦、高低錯落、黑白相間、淡雅清秀、長街短巷、犬牙交錯、宛如迷宮、漫步街頭、一步一景、步移景異、無處不景、人在畫中、其樂無窮;呈坎現有宋、元建築各一幢,其一是長春社,宋建明修是徽州僅存的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公共建築;其二是羅會泰宅(俗稱老虎潤)為元代建築,呈正方形、高大精美、宛如古堡。呈坎明清建築不僅數量大,而且祠堂、民居、更樓、石橋類型多樣,僅三層樓民居現仍保存7幢,尤其是羅會炯宅(羅應鶴官邸)石牌樓門罩;羅會炳宅(俗稱石柱廳)木牌樓門罩、須彌座、高大客廳和獨柱旋轉樓梯;羅長銘宅天井魚池;羅季穎宅雕甍鏤棟;羅來龍宅豬食槽天井;敬老院支祠暗壁樓梯;汪閨秀宅陶瓷水梘;環秀橋水構亭;靈山嶺石構亭以及民宅的斜門、鐵皮門、樓廳美人靠、窗戶遮羞板、石雕、木雕、磚雕以及月梁、梭往、彩繪等,特色顯著;呈坎古村保存至今的明代建築,雖遭大量破壞,但仍占黃山市首位,而且類型豐富,風格之獨特,在全國都屬獨一無二,故有“呈坎民居甲天下”之譽。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8lhNvuhZ3Y/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BohRbldOImgZ94u3gsfpqPmcuDJ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