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雀仔橋 ]
分享專欄全文。
回到學生年代,下午常常走堂往雀仔橋附近的山貨店尋寶,找到made in Hong Kong或日本製的杯碟就非常興奮。
那時候只覺得每次必須上斜落斜有點麻煩,還未知道其背景,甚至名字。
教科書不會提及的地區歷史,雖然這條步道一直見證香港醫療與衛生發展,包括公立醫院與地下公廁。
原文刊 AndthenHK
—————————
沒有雀仔的雀仔橋
未獲評級的古蹟
有些地標,節日限定。比如元朗大橋街市的燈籠街,近日把人們召喚到社區,一年一會,因而珍貴。
城市另一邊,另一條燈籠街更早出現,位於皇后大道西,上環與西營盤交界。
每年中秋,經營香燭紥作的商店紛紛掛起燈籠,碩大的楊桃金魚兔子,佔據半條街道的天空,無聲又大聲地提醒節日臨近,路過心頭一陣暖。
這是社區地標的感染力,儘管近年好些紥作舖結業,畫面難免褪色。
那兒還有一個地標,每天都在,由180年前開始——跟燈籠街幾步距離,有一面石牆,突兀地拱起,路上的一條脊骨,人們叫它「雀仔橋」。
這並非官方地名,老一輩街坊才唸得出的名字,親切但有點陌生。想像這種口耳相傳,本身已是非常活潑的人文歷史。
而石橋也不真的是橋,建於平地,早於1840年代已經存在;英國國家檔案館(The National Archives)曾在Flickr公開一批香港早年珍貴舊照,其中一張攝於1870年代,可見雀仔橋當初的模樣。
那時皇后大道西一帶還未大幅填海,仍屬海濱,需要一道防波堤,以麻石興建,按地勢築成帶弧度的拱形,大概因此被稱呼作「橋」。
而它有另一實際用途:通往山上的海員醫院,1843年成立,替海員醫治性病,後來是香港進行第一宗外科手術的醫院。
1848年海員醫院遷至灣仔(變成現在的律敦治醫院),原建築改為「國家醫院」(Civil Hospital),當時的公立醫院;之後建築群陸續重建,60年代正式成為現在的西營盤賽馬會分科診療所。
雀仔橋見證香港初年醫療發展,可是問題來了:那跟雀仔有什麼關係?
有說橋後山坡為樹林,每到黃昏便出現鳥群棲息的場面,因而得名,頗為浪漫。
另一說法較有根據:當旺角雀仔街還未出現,戰前第一代雀仔街原在中環閣麟街,及後曾遷至上環永吉街,之後再移至現在雀仔橋位置,石橋自此有了暱稱。
翻看歷史,雀仔橋對面曾有非常著名的高陞戲院(建於1890年,看粵劇的地方),附近亦有武昌茶樓及得男茶樓;但凡飲茶撚雀的場所,少不了吸引雀販聚落,也許就是雀仔橋得名的理由。
可以肯定的是,雀仔橋是香港衛生發展的重要成份:1911年,橋底曾經建設地下公廁,直到1990年停用。
公廁入口設於行人路面,已用水泥封平;而石牆上五個耐人尋味的方格,屬於當年公廁的窗口,同樣已被填平,留下是不該封存的地區歷史。
雀仔橋作為古建築的份量,不用多說,然而跟許多地標一樣,它一直未獲列為古蹟,甚至從未被政府評級。
今年三月,經中西區區議會要求,古物古蹟辦事處將雀仔橋列入「須進行評級的新項目」,結果未可預料。
在同一地點180年,雀仔橋見證西營盤,以及整個海岸線的巨大變化。
高高低低,上上落落,人們魚貫步過。
有天即使名字失傳,它一直站住,頑固地維持著那弧度曲線。
—————————
丨knowhere丨
▪️中環鴨巴甸街35號PMQ元創方B座H205
▪️Tuesday to Sunday 1-7pm
▪️https://instagram.com/youknowhere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萬的網紅852郵報,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立即贊助《852郵報》: http://www.post852.com/support-us/ 852郵報 http://www.post852.com...
英國國家檔案館香港 在 舊時香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培正道的前世今生】
上圖來自英國國家檔案館,原圖沒標註年份,但估計攝於一八九零年代(很可能是一八九五年前後),圖中由東向西望,河谷為今天的培正道。由於當年沒有樓群阻擋,因此可直望到青衣島——那三個山峰好容易認出。
為何說這個荒谷是培正道?皆因港英政府曾在一八九零年代在九龍三個山谷建造水井及輸水管系統,以收集食水、由油麻地泵房送抵京士柏配水庫儲存,再分發至用戶;這是九龍供水計劃的初期,今天仍能找到相關文獻或紀述。
根據舊香港地圖標示的Well,對比現代地圖,發現其中一座水井所處的位置,正是培正道。原文見【#Patreon舊時香港:百年滄桑!九龍供水計劃3水井「出土」】 https://www.patreon.com/posts/47383389
當然,水井建造及停用許多年後,培正道才開闢建造,它以培正中學命名。
根據培正中學網站,辦學機構一九三三年在何文田購地五萬餘方呎,創建校舍;最初只設有小學六班,並沒有設立中學部,至一九三五年九月才開設了唯一一班初中一,一九三八年新校舍建立,增設了初中部;而在一九四零年,再增設了高中部。
至於與培正道相接的窩打老道,是分段建成的,其中首段早於十九世紀末已出現,即廣華醫院附近的路段,但當年尚沒有窩打老道之名;其後於二十世紀初延長至油麻地渡船街一帶,一九二二年為配合九龍塘的發展,窩打老道延伸至九龍塘歌和老街附近。
(照片Colorization版)
英國國家檔案館香港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英國國家檔案館香港 在 852郵報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立即贊助《852郵報》:
http://www.post852.com/support-us/
852郵報
http://www.post852.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uWaxOLhv9g/hqdefault.jpg)
英國國家檔案館香港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大家好,我是明周文化的匡翹!話說我每月也會為自己每一筆開支記帳,其中有幾筆開支,我開玩笑地將之歸類為「贖罪券」,其實就是捐獻不同有意思的機構,例如傳真社、Breakazine等,而今次介紹的本土研究社,就是另一我將會「大手購入」的機構。
令我覺得值得支持的原因,是有一次,我被口水多多的的士大佬纏上,他似乎是個左派,土地正義之類的術語朗朗上口,而最令我驚訝的,是他說到「棕土」這概念。
「喂,棕土你都識喎。」我沒好氣地說。
「係,我屋企個仔買咗本書有講。」
不過,他們卻是處於一個「自我剝削」的狀況。而沒有足夠的資金,他們其實很難長遠地實踐其抱負。例如說,他們的成員剛剛飛到英國國家檔案館,將關於香港的已公開的前機密檔案進行數碼化,建立網上資料庫。歷史是我們的根,也關乎我們的未來走向,這班人正在做的事,我們能不支持嗎?
這次我們請來了本土研究社的成員,與我們談談他們未來的計劃。
那本書就是本土研究社出版的《棕跡》。
從教學、製造社會話題、出版等,本土研究社裡的年輕學者發揮了一個學者最大的作用,用知識去破除許多迷思,甚至將許多大眾本來陌生的概念帶進大家日常的討論裡。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lVRNHGKHo/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