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閲讀:如果丘吉爾領導當下的美國,美國能避免衰落嗎?》
Niall Furgeson /英國歷史學家,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 原文刊載於英國《經濟學人雜誌》8/21
當美國於一片混亂中撤離阿富汗時,它的衰落令人回想起一個世紀前大英帝國的殞落。
一位歷史學家警告:阿富汗只是開始,未來可能會因此導致更大的衝突。
「許多人仍沈浸在無知之中……而他們的領導人為了獲取選票,不敢點醒他們。」
在《集結風暴》(即丘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的第一卷)一書中,丘吉爾如此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者:英國。
他痛苦地回憶:「拒絕面對令人不愉快的問題,渴求人民的擁護和選舉勝利,不顧國家的重大利益。」
美國讀者看著他們的政府「丟臉的」離開阿富汗,聽著拜登總統緊張而努力地為他造成的不光彩撤離辯護,可能會發現:丘吉爾戰前針對英國的批評,有一些會令他們心裡不舒服、但卻似曾相識。
借用耶魯大學的歷史學家Paul Kennedy 的一句話,當時英國的精神狀態是整個國家的疲憊和「帝國過度擴張」的產物。
自1914年以來,英國經歷了一次世界大戰和1929年大蕭條,並且在1918至1919年經歷可怕的大流行病——西班牙流感。
財政被堆積如山的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
儘管英國仍然是全球主要貨幣發行國,但在貨幣方面,它已經不再是當年無可匹敵的角色。高度不平等的英國社會,促使左派政治家要求即使不實行徹底的社會主義,也要進行社會財富和權力的重新分配。
一部分知識分子在這方面走得更遠,他們選擇擁護共產主義甚或法西斯主義。
與此同時,凝固而無法變通的統治階層,傾向於忽略不斷惡化的國際形勢。英國的全球主導地位在歐洲、亞洲和中東都受到威脅。集體安全體系——當時建立在國際聯盟的基礎上,它是1920年戰後和平解決方案成立的國際組織,也正在崩潰,只留下了一個鬆散的聯盟,勉強補足業已離散的帝國影響力。
但結果卻是另一場更大的災難式的失敗:英國人既沒有認識到極權主義威脅規模之大,也沒有積累出阻嚇獨裁者的手段。
英國的教訓,是否有助於我們理解當下美國權力的未來?
美國人更喜歡從美國自己的歷史中吸取教訓,他們很少從他國歷史,看待世界。但將美國與上一任大英帝國的全球霸主對比,或許會為我們帶來更多啓發。因為今天的美國與戰時的英國,在許多方面都很相似。
與任何歷史類比一樣,這樣的類比當然也有缺陷。英國在20世紀30年代統治了廣闊的殖民地和其他附屬國,今天的美國卻沒有相同的統治區域。
這一點使得美國人在自我認知上認為美國並非一個帝國,即使他們的士兵和公民在阿富汗駐紮了20年才撤退:他們依舊如此認為。
儘管美國的新冠病毒死亡率很高,但也並沒有嚴重到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所經歷的那種受創傷的程度。當時英國有大量的年輕人被流感屠殺(近90萬人死亡,15至49歲的男性中,佔了大約6%,至少170萬感染者)。美國如今面臨的威脅也不像納粹德國對英國造成的威脅那樣明顯而迫切。
不過,某些相似之處還是很驚人,而且這兩個國家在阿富汗強行建立自己相信的價值秩序,都相繼失敗了。
早在1930年2月,在「過早的」現代化改革引發了一場叛亂之後,《經濟學人》雜誌已指出:「很明顯,阿富汗不會採用西方的東西。」
近幾十年來,預測美國衰落的書和文章已經太多了,以至於「衰落主義」已經成為一種陳腔濫調。
但英國在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之間的經歷提醒我們,還有比溫和的、漸進式的衰退更糟糕的命運。
《以金錢為導向的價值觀》
我們從堆積如山的債務開始談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公共債務從1918年佔GDP的109%,上升到1934年略低於200%。而美國的聯邦債務與英國雖有所不同,但在規模上是可以比較的。如今她的債務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近110%,甚至高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前一個高峰。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到2051年,它可能超過200%。
當今的美國與大約一個世紀前的英國有一個重要區別,美國聯邦債務的平均期限相當短(65個月),而英國超過40%的公共債務採取的是永久債券或年金的形式。這意味著,今天的美國債務對利率的變化,要比當初的英國危險且敏感得多。
另一個關鍵差異是財政和貨幣理論的巨大轉變,這很大程度上正是凱恩斯對英國戰時政策的建議。
1925年,英國決定以戰前過高的價格將英鎊回歸金本位,這使英國陷入了長達八年的通貨緊縮。工會權力的增加意味著大蕭條期間,工資的削減落後於物價的削減,這導致了就業機會減少。
在1932年的低谷期,英國失業率為15%。然而,英國的大蕭條主要還是因為英國在1931年放棄了金本位制,這使得貨幣政策得以放寬。實際利率的下降意味著償債負擔的減輕,為英國財政創造了新的迴旋餘地。
在未來幾年,美國似乎不太可能出現這種償債成本的下降。以美國前任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mers為首的經濟學家預測,當前美國的財政和貨政策,將導致通貨膨脹的危險。
英國的實際利率在20世紀30年代普遍下降,而美國的實際利率預計將從2027年開始轉為正數,並穩步上升,到本世紀中期達到2.5%。當然對利率上升的預測,往往是錯誤的,而且美國聯準不急於收緊貨幣政策。但是,如果利率真的上升,美國的債務將需要更多的成本來償還,擠壓聯邦預算的其他支出,特別是國防等可容易調整的支出。
這將問題的關鍵,擺在我們面前了。
丘吉爾在20世紀30年代最關心的問題是:政府在拖延時間——這是英國綏靖政策的基本原理——而不是積極地重新武裝英國軍隊,以應對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帝國主義政府越來越多的侵略行為。丘吉爾反對英國綏靖主義者另一個關鍵論點是,財政和經濟方面的限制——特別是管理一個覆蓋斐濟、岡比亞、圭亞那、溫哥華的帝國,其高額成本使得快速重新武裝英國,變得不再可能。
稱美國今天面臨著類似的威脅——不僅是來自中國,還有來自俄羅斯、伊朗和朝鮮的威脅——這可能顯得異想天開。
然而,僅僅是這一事實,就說明問題所在。
大多數美國人,就像二戰之前的大多數英國人一樣,根本不想考慮在國家已有大量債務下,如何面對希特勒正在發動一場重大戰爭。
如今的美國也正在走向相同的道路。預計美國國防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將從2020年的3.4%下降到2031年的2.5%。
這會引起丘吉爾主義者的驚愕。他們也將會經歷相同的敵意和指責——如同當年譴責丘吉爾在煽動戰爭一樣。
《力量是相對的》
美國與其他國家相比的相對衰退,和當初的英國另一個相似點: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遜估計,到20世紀30年代,英國經濟產值不僅被美國(早在1872年)超越,而且還被德國(第一次在1898年,在經歷了災難性的戰爭、惡性通貨膨脹和不景氣的年代後,於1935年再次被超越)和蘇聯(1930年)超越。
大英帝國作為一個整體,其經濟規模比英國大,特別是如果把各殖民地包括在內的話,也許是其兩倍大。但美國的經濟規模更大,儘管大蕭條對美國的影響更嚴重,美國的經濟體量,仍然是英國的兩倍多。
今天的美國也面臨著類似的經濟產值相對下降的問題。按照購買力平價法,考慮許多中國國內商品的價格更低,中國GDP在2014年已趕上了美國。按當前美元計算,美國經濟體量仍然更大,但預計兩國的差距將會縮小。今年,中國的美元GDP會是美國的75%左右,到了2026年,則將達到89%。
中國給美國帶來的經濟挑戰比蘇聯曾經帶來的更大。這不是什麼秘密,因為蘇聯的經濟規模在冷戰期間從未超過美國的44%。
在許多運用於國家安全應用的技術領域,從人工智能到量子計算,中國正在努力追趕美國,這也不是什麼機密消息了。中國領導人的雄心壯志也是眾所周知的。
這五年來,美國對中國政府的好感明顯轉變為負面。即便如此,公眾對於應對來自中國的軍事威脅也沒有多大的熱情。如果中國攻打台灣,大多數美國人可能會與英國首相張伯倫的觀點一致,他曾臭名昭地將德國在1938年分割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動描述為「遙遠國家的爭吵,而我們對爭吵的雙方都一無所知」。
在兩次大戰之間,英國態度軟弱的一個關鍵原因是知識分子對帝國的反抗,以及更普遍的對英國傳統價值觀的反抗。
丘吉爾厭惡地回憶起1933年牛津大學辯論社在辯論中提出的動議:「我們拒絕為國王和國家而戰」。他指出:「在英國,人們一般會對這樣一個插曲一笑置之,但在德國、俄羅斯、義大利和日本,他們會有英國已經變得腐朽墮落了的根深蒂固的想法,這種想法也動搖了許多人的盤算。」
當然,這也正是如今中國新一代「戰狼」外交官和民族主義知識分子對美國的看法。
納粹、法西斯和共產主義者都認為英國人對自己充滿了憎惡。「我甚至不知道大英帝國正在消亡,」喬治·奧威爾在他的文章《獵象記》中記錄了他作為殖民地警察的時光。沒有多少知識分子能有奧威爾這樣的洞見,認為英國仍然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許多人——不像奧威爾——他們選擇了信仰蘇聯共產主義,他們為西方國家的情報部門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與此同時,令人震驚的是,大量上流社會的貴族精英還被希特勒吸引。甚至《每日快報》的讀者,也樂於取笑而非讚頌大英帝國。
《帝國的終結》
美利堅帝國不像曾經的大英帝國一樣有英聯邦自治領地、殖民地和受保護國,但它現在所處的國際主導地位,以及過度擴張帶來的代價,完全與大英帝國相似。
現在美國的左翼和右翼都習慣性地嘲笑或謾罵美國帝國主義的計劃。《國家》雜誌的記者湯姆·恩格爾哈特(Tom Engelhardt)幸災樂禍地說:「美利堅帝國正在崩潰。」
對於右翼來說,經濟學家泰勒·考恩(Tyler Cowen)譏諷地想像著「美利堅帝國的衰落會是什麼樣子」。:
與此同時,進步的非裔美國哲學家康奈爾·韋斯特(Cornel West)認為「‘黑人的命也是命’與反對美利堅帝國的抗爭殊途同歸」,還有兩位支持川普的共和黨人瑞安·詹姆斯·吉爾·杜斯基(Ryan James Gir dusky)和哈倫·希爾(Harlan Hill)認為最近的新冠疫情揭露了「美國其實穿著皇帝的新裝」。
右翼仍然捍衛著美利堅共和國建國的傳統:與此相反,「覺醒」的左翼則試圖將美國歷史改寫為充斥著奴隸制和種族隔離的血淚史。但政治光譜中的任何一方都沒有多少人渴望回到上世紀40年代開始,美國扮演全球霸權時代。
簡而言之,就像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人一樣,21世紀20年代的美國人已不熱衷於帝國主義——中國的觀察人士注意到了這一現象,並對此津津樂道。
然而,帝國仍然存在。
美國幾乎沒有多少真正意義上的的殖民地:只有加勒比海的波多黎各和美屬維爾京群島、北太平洋的關島和北馬里亞納群島,以及南太平洋的美屬薩摩亞。按照英國人的標準,這些殖民地根本不值一提。然而,美國與曾經的大英帝國一樣,軍隊遍布全球,無處不在。美國的武裝部隊人員在150多個國家都有部署,駐外軍隊總人數約為20萬人。
承擔如此廣泛的全球責任並非易事。但是,要想擺脫他們同樣不容易。
英國人為此吃過苦頭,美國人則要吸取英國人的教訓。
拜登決定從阿富汗進行「最後的撤軍」被認為是不明智的,這說明了美國想要減少其在海外所承擔的責任,並不容易。
歐巴馬曾經也做出了類似的從伊拉克撤退的決定,並於2013年宣佈「美國不是世界警察」。
川普的「美國優先」(American First)原則只是同一種衝動的民粹主義的版本:他太渴望離開阿富汗,並以關稅取代「反恐支出」。
在阿富汗發生的撤軍災難完美的說明,想要放棄對全球的主導權,這個過程是不太可能和平度過的。不管用何種措辭,宣佈放棄這場歷時最長的戰爭,就是承認失敗。
這不僅僅對塔利班,是他們的勝利。
中國也在密切關注,畢竟中國與阿富汗也有一段狹小的接壤土地。俄羅斯也在幸災樂禍的作壁上觀。
就在歐巴馬宣佈放棄做世界警察的幾個月後,俄羅斯立刻就對烏克蘭和敘利亞進行了軍事干預。
這並非巧合。
拜登相信美國可以像之前從越南撤軍、擺脫越南這個泥淖一樣從阿富汗撤軍。
越戰是段不光彩的歷史,美國在越南受到的屈辱確實產生了後果。它為蘇聯及其盟國以可趁之機,在其他地方製造了麻煩——包括非洲南部和東部、中美洲以及蘇聯於1979年入侵了阿富汗。
於是我們可以推論在喀布爾重演西貢當年的淪陷,未來也將產生類似的不良影響。
即便新保守主義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後抬頭,狂妄自大到了頂峰的時候,美利堅帝國的終結也不難預見。
我在《巨人:美利堅帝國的興衰》一書中首次提出,當時美國的全球地位至少存在四個根本性的弱點:一是人力赤字(很少有美國人願意在像阿富汗和伊拉克這樣的地方長時間工作);二是財政赤字(見上文);三是關注度不夠(選民在大約四年後就對任何大規模干預失去了興趣);四是歷史視角的缺失(決策者不願從前任那裡汲取經驗教訓,更不願意從其他國家吸取經驗教訓)。
但是曾經的大英帝國從來沒有這些事件。
另一個不同之處在於——這比財政赤字要深刻得多——是美國的負國際投資(NIIP),它佔GDP的比例是-70 %。
負的國際投資本質上意味著外國人對美國資產的所有權,超過了美國人對外國資產的所有權。相比之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儘管有大量的海外資產被清算以資助一次世界大戰,但它仍然有著龐大的正國際投資。從1922年到1936年,它一直保持在GDP的100%以上:到1947年才下降到3%。
拋售剩餘的帝國白銀(準確的說,是迫使英國投資者拋售海外資產,交出美元)是英國為二戰買單的一種方式。
但是美國作為一個債務大國,並沒有與之對等的儲備金。只有通過更多的公債出售給外國人,美國才能負擔得起維持其世界霸主地位的成本。
這對於維持其超級大國的地位而言,實在太不穩定了。
《丘吉爾:「我當首相不是為了主持大英帝國的葬禮」》
丘吉爾在《集結風暴》中的論點並不是在借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的崛起這一不可阻擋的進程來譴責英國的衰落。相反,他堅持認為,如果西方民主國家在1930年代早些時候採取更果斷的行動,戰爭本來可以避免。
當小羅斯福總統問丘吉爾這場戰爭應該叫什麼時,丘吉爾立刻回答說:「不必要的戰爭。」
同樣的道理,中國的崛起也並非不可阻擋,更不用說俄羅斯了。從朝鮮到委內瑞拉,所有與他們結盟的小國都是經濟上的弱國。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比預期的還要快,勞動力正在萎縮。
居高不下的公營及私營部門債務正在拖累經濟增長。它也可能在氣候危機中,首當其衝,因為它無法輕易改掉依賴煤炭,作為工業能源的現象。
然而,一系列事件的發展又很容易導致另一場不必要的戰爭。
最有可能是在台灣問題上爆發。
中國要統一台灣,而美國模糊地承諾要防禦中國——隨著東亞地區軍事力量平衡的轉變,這種承諾越來越缺乏可信度。
美國航母越來越難招架中國的東風-21D等反艦彈道導彈,而這還只是美國國防部無法解決的問題之一。
如果美國的威懾失敗,習近平發動突然襲擊,美國將面臨更嚴峻的選擇,要不然打一場漫長而艱苦的戰爭——就像英國在1914年和1939年所做的那樣——要不然就像1956年蘇伊士運河事件那樣,直接認輸。
丘吉爾說他寫《集結風暴》是為了表明:
邪惡者的惡意如何因善良者的軟弱而愈發猖狂;民主國家的結構和習慣為何——除非與更大的有機體結合在一起——會缺乏為卑微大眾提供安全感的毅力和信念;甚至在自我保護的問題上……謹慎和克制的忠告反而會帶來致命的危險……以及因為渴望安全和平靜的生活,而採取的中庸之道,可能會直接導向災難的中心。
他用一句精辟的格言作為這卷書的結束語:「事實勝於幻想。」
近年來,美國領導人過度熱衷於幻想了,譬如小布希領導下新保守主義者「全面統治」的幻想,還有川普想像出的美國「大屠殺」的黑暗噩夢。
隨著另一場集結風暴的到來,也許是時候面對現實了。
丘吉爾看透了這一點:帝國的終結很難不伴隨著陣痛。
——圖片:美國運輸機撤離阿富汗難民、美國最後離開的軍事領袖、拜登在白宮發表演說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XXY_Animal of Visio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00:00:00) 開場引言 (00:00:44) 1979-MAY. 04 鐵娘子上任 / 《#鐵娘子堅固柔情》The Iron Lady (00:18:17) 1944-MAY. 05 甘地獲釋 / 《#甘地》Gandhi (00:36:29) 1967-MAY. 06 香港六七暴動 /...
「英國首相 第 二 次世界大戰」的推薦目錄:
- 關於英國首相 第 二 次世界大戰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英國首相 第 二 次世界大戰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英國首相 第 二 次世界大戰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英國首相 第 二 次世界大戰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英國首相 第 二 次世界大戰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英國首相 第 二 次世界大戰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英國首相 第 二 次世界大戰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夜.文摘:英國鬼才建築師Thomas Heatherwick 新作品》
* 《讓工作有趣的兩個方法》羅素
使工作有趣的有兩個元素:第一是巧技的運用,第二是建設性。
每個練有什麼特殊本領的人,總樂於施展出來,直到不足為奇或不能再進步的時候為止。這種行為的動機,在幼年時就開始:一個能頭朝地把身子倒竪的男孩子,在頭向天正式立著的辰光,心裏是不甘願的。
有許多工作予人的樂趣,和以妙技為戲得來的樂趣相同。
一個律師或政治家的工作,其包含的樂趣一定還要美妙得多,正如玩橋牌遊戲時的趣味一樣。雖然,這裡不但有妙技的運用,也有和高明的敵手鈎心鬥角之樂。即在沒有這種競爭元素的場合,單是應付一樁艱難的工作也是快意之事。
一個能在飛機上獻本領的人感到其樂無窮,以致甘願為之而冒生命之險。
我猜想一個能幹的外科醫生,雖然他的工作需要在痛苦的情勢之下執行,照樣能以手術準確為樂。同樣的樂趣可在一大批比較微末的工作上獲得,不過強烈性較差而已。我甚至聽到鉛管工匠也以工作為樂,雖然我不曾親身遇見一個這樣的人。一切需要巧技的工作可能是愉快的,只消它有變化,或能精益求精。
假如沒有這些條件,那麼一個人的本領學到了最高點時就不再感到興趣。
一個三英里的長跑家,一過了能打破自己紀錄的年齡,就不復感到長跑之樂。幸而在無數的工作內,新的情勢需要新的技巧,使一個人能一天天地進步,至少直到中年為止。有些巧妙的工作,例如政治,要在六十至七十歲間方能施展長才,因為在這一類的事業中,豐富廣博的人情世故是主要的關鍵。
因此成功的政治家在七十歲時要比旁人在同年齡時更幸福。
在這方面,只有大企業的領袖堪和他們相比。
然而最卓越的工作還有另一元素,在幸福之源上,也許比妙技的運用更加重要,就是建設性。
有些工作(雖然絕非大多數的工作)完成時,有些像紀念碑似的東西造起。
建設與破壞之別,我們可用下列的標準去判辨。
在建設這件事情的原始狀態是紊亂的,到結局時卻形成一個計劃;破壞正是相反,
事情的原始狀態是含有計劃的,結局倒是紊亂的,換言之,破壞者的用意是產生一種毫無計劃的事態。這個標準可應用於最呆板最明顯的例子,即房屋的建造與拆毀。
建造一所屋子是依照一預定的計劃執行的,至於拆毀時誰也不曾決定等屋子完全拆除後,怎樣安放材料。固然破壞常常是建設的準備;在此情形中,它不過是一個含有建設性的整體中的一部分。
但往往一個人所從事的活動,以破壞為目標而毫未想到以後的建設。他大抵把這點真相瞞著自己,自信只做著掃除工作,以便可以重新建造,但若這真是一句托詞的話,我們不難把它揭穿,只要問問他以後如何建造就行。
對這個問題,他的回答必是模糊的,無精打採的,沒有重點的,不比他提及此前的破壞工作時說法又確切又有勁。
不少的革命黨徒,黷武主義者,以及別的暴力宣傳家,都是如此。
他們往往不知不覺受著內心仇恨的鼓動;破壞他們所恨的東西是他們真正的目的,至於以後如何,他們是漠不關心的。
可是我不能否認在破壞工作內和建設工作裡,一樣可有樂趣。那是一種更獷野的,在當時也許是更強烈的歡樂,但不能給人深刻的快慰,因為破壞的結果,很少有令人快慰的成分。
你殺死你的敵人,他一嚥氣,你的事情便完了,因勝利而感到的快意也不會久存。
反之,建設的工作完成時,看了令人高興,並且這工作的完滿也不會到達無以復加的田地。最令人快慰的計劃,能使人無限制地從一樁成功轉入另一樁成功,永不會遇到此路不通的結局;由此我們可發現,以幸福之源而論,建設比破壞重要多多。
更準確地說,凡在建設中感到快慰的人的快慰,要大於在破壞中感到快慰的人的快慰,因為你一旦充滿了仇恨之後,就不能再像旁人一般在建設中毫不費力地獲得樂趣。
所以人要治療憎恨的習慣。
—-羅素
* 理想的動物社會沒有盼到,而他們反倒落入了這樣一個時代:誰也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動輒狂吠不止的惡犬到處橫行,你不得不眼睜睜看著你的同志在招認了醜惡罪行後,被撕成碎片——她不知道怎麼會鬧成這樣的。—-喬治歐威爾
* 羅斯福自一九三三年就任美國總統,提出一連串百日維新政策,使用的都是憲法裡賦予總統的緊急行政命令權。
到了一九三六年,羅斯福在美國的聲望已經到達最高峰了。
什麼叫最高峰?零負評嗎?不是的。
他的主張等於是抓住社會主義裡某些重要精神,然後補足資本主義貪婪及製造災難後所形成的不平等;雖是資本主義,可是用了部分社會主義的精神。
這個結果是什麼?結果是他兩邊都沒有討好。
美國企業界、政治菁英普遍認為他太左。
而哈佛大學──羅斯福的母校,現在在美國被認為是平等及自由精神的象徵──在當時三百週年的建校紀念會時,羅斯福走進去, 本來以為會迎來美國最高學府學生給予他的掌聲,但他面對的是噓聲!
學生以噓聲對他表達抗議。因為有很多社會主義信仰者認為,羅斯福應該以更符合民情需求的方案,來取代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當時左派在美國校園裡已經開始萌芽。
羅斯福怎麼自處呢?他憤怒?委屈?或是討好年輕學子?都不是, 他一跛、一跛的走上台、發表演說,一如往昔,充滿自信。
他告訴學生們:
這個國家現在正步上經濟復甦的路途,我們當然會繼續尋求改善美國工人的工作環境;我們當然也會繼續為降低電價而努力;我們仍會繼續為年輕男女、殘疾同胞、失業保險、老年福利及女性保護等問題而努力。
但是我們才剛開始,有太多類似的問題要被解決,制度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年輕學子沒有耐性,他沒有說服這些學生。
但美國下層社會的人們心中,羅斯福是他們的英雄。那個時候羅斯福所到之處受歡迎的景象是:一位資深記者記錄小羅斯福來到紐澤西州澤西市(Jersey City)這個地方,車隊通過荷蘭隧道(Holland Tunnel)——連結紐約市跟紐澤西的一條隧道──洞口之後,如雷的掌聲已經響起,整個城市沸騰。
在萬里無雲的晴空下,舉目所見是一片搖動旗幟的人海。
當時在美國華府最重要的辯論,並不是我說的在哈佛大學,而是剛好與哈佛大學學生批評的方向相反,也就是「羅斯福把整個國家帶離資本主義太遠了。」
所以當哈佛的學生罵他:你還是在保護資本主義啊,你還是在保護貪婪的富人!但共和黨與民主黨參議員對他都有意見,認為他:太左了。
很快的,一九三七年進入羅斯福第三屆總統的競選活動。
選舉有時候是媚俗的,因為民主政治的前提是由老百姓決定國家未來。
當一個制度危機可能連專家都非常困惑時,人民怎麼可能有他們的理性分析、合理及最好的政治選擇?
面對一九三六年年底大選時,共和黨提出競選主張,最重要的四個字叫作「平衡預算」,在美國這可是天經地義。
他們認為,羅斯福拿太多國家的錢創造「新政」,留下太高的國家負債。
共和黨當時批評:美國正處於危急之秋,美國人的福利太高了,高到那些人根本不想工作,美國年輕人沒有任何前途、看不到未來,政府又有這麼高的赤字。
共和黨不是希望贏得總統寶座,他們知道沒有人可以打敗羅斯福, 他們要的是贏得參眾兩院。
但他們不知道正由於那一次的競選勝利之後,共和黨大贏了國會,他們真的如願以償:但代價是:華爾街股市因政府過早走向平衡預算,再度大崩盤,美國走向「二次衰退」,失業率又大升,美國做為世界經濟當時惟一的中心,世界經濟又再度被拖垮。
於是,大西洋這邊納粹主義達到巔峰:太平洋那端日本軍國主義羸得絕望社會的全面支持。美國平衡預算不到一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美國平衡預算剛好兩年又九個月,德國侵佔波蘭。
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戰爭:二次世界大戰正式掀開序幕了。—-陳文茜《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
* 1940年二戰已經開打了半年,根據一項蓋洛普民意調查,8%的美國人支持同盟國,只有2%的人支持納粹;可是問他們要不要捲入這次歐洲戰爭,90%美國人說:不。
今天我們所熟悉的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是不存在的。美國眼看著納粹在整個歐洲連戰皆捷,不動如山。
美國不想捲入戰爭的民意,多麼的深入人心,幾乎在每一個美國人的血液細胞裡流動。
然而,羅斯福對於國際事務的看法不一樣。其實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他看到威爾遜總統支持國際聯盟卻被國內批評,他曾經説:自己也很想找各種理由來反對國際聯盟,可是想破頭也想不出理由。
在那個年代,羅斯福很感慨的說:「我們就算中立,也不應該不聞不問吧?」
可是他拿這樣的美國一點辦法都沒有,唯一能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敦促國會,廢止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禁止軍火出售的規定,也就是可以賣一些軍火到歐洲去。
其中,出口44%軍火都賣到英國。
從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年春天,經過幾個月的觀戰,德國已經在很短的時間裡不只是打下了奧地利、波蘭,一路打到了北歐,征服丹麥;征服了東歐,打到北歐了。
此時,英國人才從幻想和夢中驚醒,但美國人仍然置身度外。
全英國開始恐慌了,因此邱吉爾出任了首相。德國在歐洲大陸勢如破竹,這個情形一直到一九四○年九月,眼看希特勒下一個目標就是英國。
美國和英國有一種特殊關係,但美國人普遍厭戰,他們深信正是因為一次大戰美國沒有介入,美國才能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的大國。
面對反戰的民意,羅斯福採取一項大膽的措施:他以總統的行政命令權,把五十艘服役已久但還可以用的驅逐艦,以退役為由送給英國,交換可以租借英國在海外的海軍基地。
一九四○年,又時逢美國總統大選,羅斯福在這一刻面臨抉擇。過去的慣例,總統連任兩屆就不選了,可是他覺得為了歐陸戰爭,他必須參選。
他知道大多數美國人民並不瞭解,美國人不可以把自己置於國際事務之外,他必須用個人的聲望來領導這個世界,所以他決定競選第三任。
那時候的美國憲法沒有禁止競選第三任或第四任總統;直到一九五○年,美國才通過新的憲法修正案第二十二條,美國總統任期最多連兩任。
羅斯福想解決歐洲事務,他覺得只有他可以做得到, 但當時他也沒意識到這即將成為人類史上最慘烈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
其實人處在二次世界大戰中,都還未必意識到這就叫做二次世界大戰。當時的羅斯福說:我好幾個夜晚都躺著想,自己問自己,身為美國的三軍總司令,是否有權力呼籲美國人,自我訓練為國家效勞,然後拒絕一己之私呢?面對危難,每個人都不應該逃避應負的責任。
但是他自己也知道,在那一刻並不容易。
其實他對於競選第三任,自己也常常處於搖擺之中,沒有那麼堅定,他曾說:「有一部分的我很想退休,回到海德莊園。」
也就是回到他出生的羅氏大宅,寫寫回憶錄。
可是他的良知不允許,所以這次他仍然競選了。當然,輿論的批評就大了, 批評者認為他不該打破慣例,世界大戰干美國人什麼事情;連他曾經在大蕭條時期史無前例的在田納西河谷設立管理局,成立一間水力發電公司,等於是美國第一次有國營事業,也被拿出來批評是左翼,或說這就叫做官僚作風。
選舉的結果,羅斯福還是連任了,得票數是二七二四.四萬張,和他競爭的共和黨候選人叫威爾基Wendell Lewis Willkie,他的得票是二二三○.五萬張,美國人打破總統連任兩屆的傳統,讓羅斯福繼續領導,可是贏的票數就沒有羅斯福第二次連任時這麼多。
這說明瞭其實大多數老百姓未必知道自己所面臨的危險是什麼;其次老百姓容易很厭煩一個人,我們都已經看了你八年,我還要再看到你?──這當然是老百姓的一種天性。
所有的英雄都會令人厭煩。這是一位很有名的歷史學家保羅• 甘迺迪Paul Kennedy講的話。
美國國內本來還為羅斯福勝選問題繼續吵,但是吵到一九四一年, 突然沒什麼人再吵下去了;因為美國已經變成民主同盟國家的兵工廠,利用了租借法案,將飛機、坦克還有其他用品送到英國。
簡言之,美國從歐陸的戰爭,開始嘗到甜頭,發現了一門好生意。
那時中國也開始因為抵抗日本侵略獲得美國的援助,貸款達到五百億美元。同時,羅斯福凍結德國、義大利這些法西斯國家在美國所有的存款以及信用,接著日本也被列入凍結的對象。
羅斯福和英國首相邱吉爾兩人會晤,共同發表《大西洋憲章》,宣稱確保世界遠景更美好的共同原則──可是請注意,即便如此,美國仍然沒有參戰。
歐陸戰爭打到英國時,美國出口大增,失業率開始大降。美國人突然在那一刻發現一件鬼魅般的事, 原來支持其他的國家打仗,變成軍工廠,可以解決美國大蕭條的問題──這是之前他們從沒想到的,他們只想著如何避免捲入戰爭。
但這件事情很重要,因為這使得美國後來出現「軍工複合體」。他們發現此事,實在太穩賺不賠了。
美國第一次嘗到甜頭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許多人難以想像,包括最優秀的經濟學家。
等二戰快結束、一九四五年時,美國的失業率只有1.2 %。
從一九四○年的10%,短短四年之內降到1.2%,幾乎達到充分就業。
所以經濟及歷史學家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挽救了美國的大蕭條:也從此改變了美國人的思維。—-陳文茜《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
圖片:https://www.archdaily.com/554750/bombay-sapphire-distillery-heatherwick-studio
英國首相 第 二 次世界大戰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0722紐約時報
*【輝瑞公司明年在南非生產疫苗,以幫助非洲大陸提供疫苗】
輝瑞和 BioNTech 表示,他們已與一家南非疫苗製造商達成協議,從明年開始, 將處理其Covid-19注射劑的最後生產階段,這些注射劑將專門供應給非洲國家。這筆交易是輝瑞的Covid-19疫苗首次在非洲生產的一部分,數月來,非洲嚴重的疫苗短缺,目前約只有約1.5%的人得到了完全免疫。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21/business/pfizer-will-turn-to-a-plant-in-africa-to-help-supply-the-continent-with-vaccines-next-year.html
*【多國解除疫情限制,人類學習如何與新冠共存】
英國迎來解封日,德國允許接種疫苗者無需隔離即可旅行,義大利對口罩的要求已取消,新加坡的購物中心繼續營業。全球各地的政府都在鼓勵人們回歸日常生活,將重心轉至預防重症和死亡,而非一般感染。但一些科學家警告說,這些舉措可能為時過早。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21/world/asia/living-with-covid-coronavirus.html
*【由於Delta變種在三個省份爆發,澳洲一半地區被封鎖】
澳洲約有1300萬人處於某種形式的封鎖之中,南澳州在通報5例確診病例後,週二冄宣佈封閉7天,包括墨爾本在內的維多利亞省,由於病例總數超過100起,封鎖期再延長一周。新南威爾斯省長Gladys Berejiklian表示,按照目前的疫苗接種率,除非我們能夠平息當前的疫情,否則我們將無法自由和安全地生活。據《紐約時報》的一個資料庫顯示,澳大利亞約29%的人口至少接種了一劑疫苗,11%的人完全接種了疫苗。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21/world/australia-covid-lockdown.html
*【Covid-19實時更新】
#拜登預測,FDA將在秋季之前最終批准疫苗。拜登說,他沒有干預政府科學家的決定,但據他所知,FDA可能很快會做出最終批准疫苗的決定,這些疫苗目前已獲准緊急使用。許多醫療專業人士一直在推動最終批准,稱這有助於增加疫苗的使用。
#世界衛生官員呼籲緊急捐贈疫苗,以阻止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疫情。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只有15% 的人接種了Covid-19 疫苗,而在宏都拉斯和海地等一些國家,這一數字還不到1%。
#英國首相強森前助手Dominic Cummings加大對前任老闆的攻擊,稱強森在疫情初期對老年人造成的損失不屑一顧,導致去年該國病例增加。Dominic Cummings曾是強森最親密的幕僚,在去年 11 月兩人鬧翻後被解僱,此後成為吹哨人。
#根據賓州大學公共政策中心的一項調查,美國大部分公眾,對美國聯邦衛生機構應對冠狀病毒大流行的信任度仍然很高,調查還發現,68% 的參與者認為,美國最重要的傳染病專家佛奇博士就大流行病提供了值得信賴的建議。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在大流行的前 14 個月內,全球估計有 150 萬兒童失去了母親、父親或其他照料親屬。超過一百萬失去主要照顧者。
#美國國土安全部表示,美國將關閉與墨西哥和加拿大的陸地邊界,以允許所有非必要旅行至少再繼續一個月,並在加拿大官員宣布將很快對美國旅客重新開放幾天後延長旅行限制。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7/21/world/covid-variant-vaccine-updates
*【北美西部野火延燒,煙霧飄至東海岸】
從多倫多到費城,PM2.5的濃度均達到“不健康”的程度,已有多地拉響空氣品質警報。目前美國13個州有80多處大火仍在燃燒,
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21/07/21/climate/wildfire-smoke-map.html
*【加拿大省宣佈進入緊急狀態,疏散數千人】
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政府宣佈該省進入緊急狀態,據政府統計,目前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有近300處野火正在蔓延,過去兩天已經有14處野火開始蔓延。大部分火災集中在加拿大省的南部,靠近華盛頓和蒙大拿州的邊界。加拿大東部的野火迫使明尼蘇達州的官員發佈空氣品質警報,影響了該州大部分地區。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21/world/canada/british-columbia-wildfires.html
*【2020 年美國預期壽命大幅下降,尤其是非裔和西裔美國人
受疫情影響,2020年美國人預期壽命下降。一份聯邦報告稱,美國人過去一年的預期壽命下降了一年半,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最大跌幅。其中西裔下降3年,非裔下降2.9年,白人的下降幅度最小,為1.2年。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21/us/american-life-expectancy-report.html
*【“請救救我們!”中國洪水淹沒地鐵時的悲慘景象】
鄭州等地持續降雨,洪災死亡人數升至25人。這場當地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降雨已經導致街道被淹沒,汽車被沖走,多地電力中斷,地鐵全面停運,多個火車線路和航班暫停服務。人們在微信和微博上發佈求助資訊,官方媒體強調救援、淡化災難原因的做法遭到質疑。官方稱,全省有超過一百萬人受到洪水影響。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20/world/asia/china-flooding-zhengzhou-subway.html
*【“我們很渴”:伊朗人上街抗議水資源短缺】
隨著農場乾涸、水牛脫水,過去一周,示威者湧上伊朗西南部胡齊斯坦省的街頭。氣候變化和政府管理不善加劇了伊朗的長期乾旱,給正面臨疫情和美國制裁挑戰的政府增加了一個不穩定的新因素。已有數人在與安全部隊的衝突中喪生。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21/world/middleeast/iran-protests-drought-violence.html
*【膠片公司柯達刪除Instagram涉新疆照片】
該帖文是為了宣傳法國攝影師Patrick Wack最新的攝影集,在配文中,Wack
表示,自己的照片是對新疆過去五年“突然陷入奧威爾式反烏托邦”的一種視覺敘事。北京的支持者對此表示強烈反對。在壓力之下,柯達移除了這些照片,並為可能造成的“任何誤解或冒犯”道歉。但此舉又引發了西方用戶的批評。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21/world/asia/kodak-instagram-china.html
*【美中外交交鋒升級,習近平能否找到有效反擊戰略?】
從新疆、香港問題到指控中國發起駭客攻擊,美國一連串的行動已讓北京失去耐心,兩國關係惡化程度超過特朗普時期。中國的強硬態度似乎不太可能很快改變。
https://cn.nytimes.com/asia-pacific/20210721/china-biden/
*【觀點:為什麼說美國應該害怕中國對科技業的打壓?】
北京聲勢浩大的鎮壓行動意味著互聯網的繼續分裂。對美國來說,除了限制與中國公司做生意以及採取其他報復性措施外,沒有太多好的選擇。
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210721/china-xi-didi-biden-facebook/
*【這個世界是否受夠了奧運會?】
奧運會仍代表大多數運動項目的巔峰競逐,但它與地緣政治糾纏不清,充斥著腐敗和作弊。每一屆奧運會都會引發環境破壞、人權和可持續性等問題。它還有必要繼續存在嗎?
https://cn.nytimes.com/culture/20210721/tokyo-olympics/
*【布里斯班被授予承辦2032年夏季奧運會】
國際奧會通過投票,正式選擇澳洲布里斯班作為2032年夏季奧運會的主辦地,澳洲將成為三屆奧運會東道主,1956年在墨爾本和2000年在雪梨皆舉辦過奧運會。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21/sports/olympics/brisbane-2032-summer-games.html
*【利物浦海上商城失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地位】
該組織在中國福州召開的世界遺產大會上進行不記名投票後決定,將英國“利物浦海上商城”移出《世界遺產名錄》。該機構表示,利物浦水域的相關開發專案損害了遺產地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21/world/europe/liverpool-unesco-world-heritage-status.html
*【裴洛西禁止川普的支持者參加1月6日暴動調查案,引發共和黨反彈】
眾議院議長裴洛西禁止前總統川普,在國會中聲勢最大的兩名共和黨捍衛者,加入專門委員會調查1月6日國會大廈騷亂案調查,稱他們的行為表明不可信。加州眾議員麥卡錫憤怒回應,宣布共和黨將完全抵制該小組。
https://www.nytimes.com/2021/07/21/us/politics/pelosi-republican-boycott-capitol-riot.html
英國首相 第 二 次世界大戰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00:00:00) 開場引言
(00:00:44) 1979-MAY. 04 鐵娘子上任 / 《#鐵娘子堅固柔情》The Iron Lady
(00:18:17) 1944-MAY. 05 甘地獲釋 / 《#甘地》Gandhi
(00:36:29) 1967-MAY. 06 香港六七暴動 / 《#喋血街頭》Bullet in the Head
(00:56:12) 1942-MAY. 07 珊瑚海海戰 / 《#決戰中途島》Midway
(01:19:08) 1429-MAY. 08 奧爾良之圍結束 / 《#盧貝松之聖女貞德》Jeanne D'arc
(01:49:24) 1945-MAY. 09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終戰 / 《#帝國毀滅》Downfall
(02:09:24) 1940-MAY. 10 邱吉爾上任 / 《#最黑暗的時刻》Darkest Hour
(02:30:59) 結語
#電影 #影評 #movie #history #歷史 #歷史上的今天 #影史7日談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XXY #PODCAST
【影史7日談】用電影回顧那些歷史課不會教的事
feat.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感謝收看 / 收聽【影史7日談】節目,在這個節目中我們將會每個禮拜用七部電影,對應到七則歷史故事,來回顧那些歷史課本上不會教的事!
.
▶ 收看YouTube影片:https://youtu.be/u3BtxUH9Du4
▶ 收聽PODCAST聲音:
.
這次我們要來分享的電影和歷史事件,分別有:
▶ 1979-MAY. 04 鐵娘子上任 / 《#鐵娘子堅固柔情》The Iron Lady
英國政治史上首位女性首相 瑪格莉特柴契爾,同時也是20世紀在位時間最久的首相;這位被稱作鐵娘子的柴契爾夫人,是如何挽救英國的經濟困境,政壇上展現鐵腕作風而影響後冷戰時期的世界局勢?
.
▶ 1944-MAY. 05 甘地獲釋 / 《#甘地》Gandhi
印度國父、印度的民族啟蒙代表甘地,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帶領印度脫離英國殖民統治,並以非暴力的和平方式,進行了一場偉大的獨立運動?做為一位獨立派的領袖,英國政府多次以不同罪名將他逮捕入獄,1944年5月5日是他第四次出獄。
.
▶ 1967-MAY. 06 香港六七暴動 / 《#喋血街頭》Bullet in the Head
影響香港近代史最具代表性的政治性暴動,英國、中國、香港三地的矛盾情結,持續延燒至今;吳宇森早期少數以真實歷史背景的兄弟情誼電影,梁朝偉、張學友、李子雄三大明星的精彩演出!
.
▶ 1942-MAY. 07 珊瑚海海戰 / 《#決戰中途島》Midway
海軍戰爭史上第一場視距外作戰的海戰;也就是交戰雙方都是在肉眼無法觀察彼此的情況下開戰,美日雙方以航空母艦作為攻擊主體,宣告海軍的大艦巨砲時代走入歷史。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場,第一次日軍由攻轉守的關鍵之役,為接下來的中途島海戰揭開序幕。
.
▶ 1429-MAY. 08 奧爾良之圍結束 / 《#盧貝松之聖女貞德》Jeanne D'arc
來自農村的聖女貞德,帶領著法國援軍成功解救了被英國軍隊圍困長達半年之久的法國中部城市 奧爾良,讓聖女貞德成為英法百年戰爭期間的法國民族英雄。聖女貞德僅用了九天的時間完結長達半年的奧爾良之圍,可說是奇蹟中的奇蹟。
.
▶ 1945-MAY. 09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終戰 / 《#帝國毀滅》Downfall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隨著希特勒在4月30日自殺後,柏林戰役結束而進入尾聲階段。盟軍攻破納粹德國的柏林大本營後,德國與盟軍所簽屬的無條件投降書,在5月9日這天開生效。
.
▶ 1940-MAY. 10 邱吉爾上任 / 《#最黑暗的時刻》Darkest Hour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英國首相張伯倫,因為主張姑息主義政策,放任納粹德國勢力坐大,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張伯倫在辭去首相一職後,向國王推薦邱吉爾擔任首相。被趕鴨子上架的邱吉爾,在第二次大戰期間成功帶領英國人民度過了這個最黑暗的時刻,因次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影響近代世界歷史甚鉅。
.
.
你對這七部電影和七則歷史故事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們討論唷!
**************
歡迎加入【有梗電影俱樂部】,不錯過任何電影資訊或線上線下活動喔!
臉書社團(需回答問題審核):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viewp...
Telegram群組:https://t.me/viewpointmovieclub2
別忘了追蹤XXY的電影相關文字、影像、聲音創作唷!
📣 https://linktr.ee/XXY_filmcrtics
本頻道為提供觀眾們更好的觀看環境,並無開啟廣告營利
想要贊助我們持續創作,可透過以下管道直接贊助:
📣 XXY @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XXY2018
📣 XXY @Firstory: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英國首相 第 二 次世界大戰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歷史上的今天 1936-MAY-28 圖靈機模型發表
有「電腦之父」之稱的英國科學家 艾倫圖靈,於1936年5月28日發表了《論可計算數及其在判定問題上的應用》論文,是首次提出「圖靈機」的概念,被視為電腦的前身。
▶ PODCAST收聽: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aq6alw6niuo087386vi8poq
艾倫圖靈出生於1912年6月23日英國倫敦,從小在數學科目上的驚人表現,在1934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並在隔年獲選國王學院院士,於1938年取得了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學位,讓他的研究生涯推上顛峰地位。
他在1936年的論文《論可計算數及其在判定問題上的應用》,提出了一種能夠完成算術的形式語言,是為圖靈機。從後人的觀點而言,這正是計算理論研究的初步想法,也就是電腦的概念雛形。
直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圖鈴被英國皇家海軍所招攬,並在英國軍情六處(MI6)的邀請之下,開始對德國的軍事密碼「英格瑪」進行密碼破譯研究工作。有歷史學家推測,圖靈和他的小組成員成功破譯「英格瑪」的壯舉,至少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提前結束兩年的時間。然而,由於破譯密碼屬於機密工作,圖靈小組的存在與成就被軍情六處封存,直到近期才逐漸解密。
有關艾倫圖靈的描述,大家不妨可參考2014年的電影《模仿遊戲》,由執導《星際過客》的挪威籍導演摩頓帝敦所執導,班奈狄克康柏拜區飾演了片中艾倫圖靈的角色。故事正是主要描述艾倫圖靈在二戰期間,協助盟軍破解德國密碼的過程,同時也對艾倫圖靈的私生活有諸多的描述。
片中針對圖靈身為同性戀的史實有相當深刻的描寫,也正如同電影開場所描述的闖空門竊盜案,英國警方將他以猥褻罪嫌移送法辦。他在1952年公審,法院提供坐牢或是化學去勢兩個選項,最終圖靈選擇注射雌激素持續一年。直到1954年,圖靈被發現因為實用浸泡過氰化物的蘋果而死亡。他的死是自殺還是意外,到現在仍然是個不解之謎。
2009年9月,有超過3萬人的請願簽名,希望時任英國首相布朗能夠為圖靈因為同性戀的關係而被定罪平反。最終布朗代表政府向圖靈道歉,後續英國政府也在民意的請願下,為包括圖靈在內的眾多早年遭受不平等對待的同性戀者進行平反和赦免。2013年,英國司法大臣宣布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赦免令,後續更通過了同性戀除罪法案,是為艾倫圖靈法案,這讓同性戀者的權益露出了正義曙光。
看完這則「歷史上的今天」你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討論唷!
**************
歡迎加入【有梗電影俱樂部】,不錯過任何電影實體聚會與活動喔!
臉書社團(需回答問題審核):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viewpointmovieclub/
Telegram群組:https://t.me/viewpointmovieclub2
PODCAST - Firstory APP
📣 XXY: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 What A MAXX!:https://open.firstory.me/user/whatamaxx
別忘了按讚追蹤XXY視覺動物
📣 XXY視覺動物 YouTube頻道 http://pcse.pw/9ZNYT
📣 XXY @Yahoo頁面 https://tw.tv.yahoo.com/xxy/
📣 IG:xxy_djfishmb
📣 XXY @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XXY2018
#電影 #歷史 #點評 #影評 #知識 #解析 #movie #history #歷史上的今天 #英國 #圖靈 #電腦 #解碼 #密碼 #英格瑪 #二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worldwar2 #班奈狄克康柏拜區 #theimitationgame #benedictcumberbatch #turing
英國首相 第 二 次世界大戰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歷史上的今天 1940-MAY-25 敦克爾克大撤退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軍勢如破竹在短短半年內橫掃了西歐大半土地,讓英法盟軍措手不及,被逼退至法國北部的臨海城市 敦克爾克,面臨到被殲滅的危機。英國再不救這大約40萬的官兵,這些人的下一步就只有跳海的份了。
▶ PODCAST收聽: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amo9nqn1brp0873ec5bo71r
為了避免盟軍被圍剿,時任英國首相邱吉爾發動了二戰史上最大規模的撤退行動,代號「發電機行動」,史稱「敦克爾克大撤退」。這場撤退行動英國政府徵收了英國沿海地區大大小小船隻,總計動用了將近861艘各式船艦,包括漁船、客輪、遊艇、小筏等,在短短10天成功將34萬大軍接回英國本土,為日後的盟軍反攻保留實力。
就在「發電機行動」結束後,邱吉爾也在下議院發表了著名的「我們將在灘頭上作戰」經典演說,誓言與納粹德國奮戰到底的決心;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在同盟國狼狽撤退的序幕中展開,法國巴黎也在6月被攻陷佔領。英國本島被視為盟軍的反攻大本營,英德雙方也在接下來時間裡爆發了激烈的英吉利海峽空戰。
有關「發電機行動」或「敦克爾克大撤退」的電影相當多,包括1958年由英國導演萊斯利諾曼所執導的《敦克爾克戰役》(Dunkirk);1964年由法國義大利合拍的《敦克爾克大撤退》(Weekend at Dunkirk);1969年由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合拍的《倫敦上空的鷹》講述了在敦克爾克大撤退期間,在英吉利海峽上爆發的激烈空戰。
2007年由喬萊特所執導的《贖罪》,雖然主要以愛情故事為主軸,但片中男主角也經歷了敦克爾克大撤退的事件;2017年則分別有克里斯多福諾蘭所執導的戰爭驚悚片《敦克爾克大行動》,以陸海空三方描述了英國士兵的視角,以及同樣由喬萊特所執導的《最黑暗的時刻》,以邱吉爾為視角,看到了英國政府高層的決策過程。
克里斯多福諾蘭所執導的《敦克爾克大行動》,可以說是大眾最為熟知描述敦克爾克大撤退的電影,電影入圍了第90屆奧斯卡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音樂、最佳音效剪輯、最佳混音、最佳美術設計、最佳攝影、最佳剪輯等獎項,最終獲得了最佳音效剪輯、最佳混音以及最佳剪輯等三項大獎。
延伸閱讀:
【電影冷知識】《敦克爾克大行動》 -歷史故事補給包! | XXY
https://youtu.be/gkgR00I5dLU
【解析】《敦克爾克大行動》故事時間線總整理 | XXY
https://youtu.be/f8ICKSQTXRQ
看完這則「歷史上的今天」你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討論唷!
**************
歡迎加入【有梗電影俱樂部】,不錯過任何電影實體聚會與活動喔!
臉書社團(需回答問題審核):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viewpointmovieclub/
Telegram群組:https://t.me/viewpointmovieclub2
PODCAST - Firstory APP
📣 XXY: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 What A MAXX!:https://open.firstory.me/user/whatamaxx
別忘了按讚追蹤XXY視覺動物
📣 XXY視覺動物 YouTube頻道 http://pcse.pw/9ZNYT
📣 XXY @Yahoo頁面 https://tw.tv.yahoo.com/xxy/
📣 IG:xxy_djfishmb
📣 XXY @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XXY2018
#電影 #歷史 #點評 #影評 #知識 #解析 #movie #history #歷史上的今天 #敦克爾克大撤退 #dunkirk #敦克爾克 #敦克爾克大行動 #克里斯多福諾蘭 #christopherno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