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訪問過謝佩霓老師,對她優雅的氣質和淵博的學問印象非常深刻。她最近出了一本書,叫做《貓非貓》,她拍旅途中的貓,像攝影集又不像攝影集、像散文又不像散文、像文學評論又不像文學評論,像美學史又不是美術史,文體難以歸類,但唯一可以確認是優雅又博學的文字,跟謝佩霓老師一樣。
以下是之前與謝老師的訪問。
《畢卡索的女人 謝佩霓》
一紙紅色公文,電影海報大小,貼在北市府文化局走廊,「主旨:台北市政府民國一○五年二月一日府人任字令第10530063700號令,任命謝佩霓為本府文化局局長,業於一○五年二月一日接篆視事」,紅底黑字,喜氣洋洋,乍看像春聯,又像早年誰家小孩考上大學,張貼家門的紅紙頭。謝佩霓不在辦公室,她和市長柯文哲正在會晤紐西蘭來訪的議員。初來乍到,房間來不及累積私人物品書籍,看不出主人性情品味,倒是桌上一大盒便利貼,五顏六色,尺寸各異。就任第一天,她僅要求這一樣文具。她來了,問她是何以故?她坐下來,撕開黏貼卷宗公文上的各色便利貼,隨意擺弄次序,像玩弄著塔羅牌。
她解釋,處女座天性使然,看重歸納和分類,但更重要是批改公文,評論、註記,靈光一閃的想法……她需要便利貼去黏貼腦海如蜘蛛網一樣四散出去的念頭。這是真的,近兩小時訪談,她從顱顏手術談到旅行收納,又說某年造訪心儀的義大利作家安伯托·艾可未遇憾事,然後跳接對高雄市長陳菊的提攜表示感謝……
思維便條
影集《慾望城市》女主角被男友用便利貼留言分手,她的際遇也相去不遠。二○○九年,任職逢甲大學建築系的她被借調至高雄,擔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任職近六年半,籌辦展覽年年入選《藝術家》「十大公辦好展覽」,二○一三年、二○一四年,館內出版品相繼獲德國紅點設計大獎和iF大獎視覺傳達設計獎。去年七月,她看到高雄文化局行文至逢甲大學公文副本,才知自己被解職了,「要交接只能和空氣交接。」
丟官突如其來,升職一樣讓人措手不及。今年一月三十一日,她在臉書悠哉發文說自家後院山茶花開不若去年妍麗,誰知一覺醒來,看新聞柯文哲宣布,才知自己已正式上任,「當然之前有被徵詢,也來台北談過,但沒有想到這麼快,本來以為三月才會上班……」請辭逢甲大學教職,匆匆上任。她太忙了,我們僅能午休安插訪問。要先吃便當嗎?「不了,」她打開櫃子,背對著我們補妝:「口紅顏色還夠嗎?不夠沒關係,你們拍完再修圖好了。」時間倉促,思考跳躍,但她說話口氣仍不疾不徐,完整論述。人放慢說話速度,措辭考究,看上去就顯得優雅,甚至可以說是太優雅了。
上任第九天,她陪柯文哲出席書展。一群記者將她包圍,當然不是問年假看什麼書,屏東春浪音樂節移師台北,文化局仍在審核企劃,主辦單位便迫不及待在網路賣票。記者質詢她,事件化約成對與錯,黑與白。問媒體震撼教育感受?「當然不習慣,我很詫異北部記者都喜歡從我的外表談起。」從外表談起,有兩種意義,一種是指穿著有品味,一種是指她不對襯的臉。
病房旅行
她因母親懷胎第三週胚胎分裂不全,出生被診斷小臉症合併症,左臉聽力和視力全無。漫長的顱顏重建手術從六歲到三十一歲,得挖自己骨頭、肌肉去填補。人生最早旅行就是病房旅行,台北的記憶就是馬偕醫院的記憶。早年去伊通公園參加講座,主講人見她走進來,脫口便說:「啊妳怎麼長這樣,陰陽臉欸。」她笑笑回答:「我是畢卡索女人的真實版。」
先天無法改變,只得換一套新衣服重新發明自己。文化局長初登場,媒體著墨於其穿著:駝色毛衣搭天鵝絨黑長褲,白色珍珠戒襯桃紅色口紅。她覺得彆扭,「本來要回家多拿些衣服,想想就退縮了」,可是被稱讚穿著體面,心底還是會有一絲絲的得意吧?她不否認,笑說媽媽大概會比較得意,「我天生色感很好,對衣料比較敏感,小時候難過的時候,躲到媽媽的衣櫃,偷摸媽媽陪嫁絨布,就會很開心。」
優雅舉止來自大家族閨秀教養。曾祖父謝道隆是漢醫,是日治時期三大詩社之一的櫟社詩人,父親謝文昌是建築師,作品為台北中華體育館、中泰賓館,母親是師範學院音樂老師,家中女眷把自己打點得好好的,妝髮到位,身上始終香香的。她小時候半夜會被父母叫醒,一家人拿手電筒在院子裡欣賞今年第一片落下的槭樹葉子。靜宜英文系畢業,前往比利時、南非攻讀美學碩士和博士,美是專業,也是家學,人生的殘缺都被愛填補了。她用華麗詞藻暢談對台北的願景,言談十足把握。我突然問上一句:所以妳很習慣他人的凝視?「當然不可能,被注視,便會低下頭來,我其實沒有自信。」
情感教育
幼稚園上學第一天,第一個小時就哭著回來。快中午了,母親在煎白帶魚,她衝到廚房抱著母親的腿大哭,說同學罵她怪物、祕雕。哭著哭著,發現背濕了一大片,抬頭發現母親也陪著掉淚,鍋鏟擺一邊,魚煎焦了。再轉頭,爸爸也在門邊哭。第一次看見父母哭,以為自己做錯事,從此知道有天大的委屈忍住傷心。
閨秀的情感教育是節制而自持的,「我得偷偷愛很多東西。在大家庭,喜歡上哪個東西,你也不能說你喜歡,除非都沒人要,你才能開口。」印象中,母親僅在她去比利時念書前夕,抱過她一次。童年學會自己洗澡後,父親便未曾踏進她的房間,有事要交代,敲敲房門,只站在門口講話。
閨秀的情感教育是別離要好好說再見。去年被解職,藝文界臉書發動抗議,網路也有黑函攻擊:「人爛把下屬逼到要暴動」「負面批評至多一、兩則,若再放大,為此難過,傷到是愛你的人,」她說:「藝術談的是昇華,我唯一的遺憾是不能好好說再見。」
痛的力量
在疾病中昇華的人,也懂得在錯遷的人事昇華。童年進出手術室,大人把杏林子的書塞在她手上,每次都說不痛了,這是最後一次了,但一次比一次還痛,「每次手術痛個四、五天,痛到在病床上醒來,咬著嘴唇忍著痛,嘴巴都是血。但痛都會結束,結束了,又像是變成一個新的人了。」
她感謝她的病,若非如此,她優渥的家境,腦筋不差,漂亮學經歷,恐怕也會讓她長成一個驕縱的人,生命不會這樣有價值。
丟了美術館長職位,卻成文化局長。柯文哲讚她有很多國外工作經驗,看中她國際化能力。策展人胡永芬說假使柯文者能交給專業,真心支持,她樂見其成:「謝佩霓具有全面的文化素養,面對文化藝術知其價值所在,知其輕重緩急,能做出準確的專業價值判斷。」
藝術的世界很大,但她卻選擇用很小的方式去談論。幫陳澄波、林壽宇、李仲生策展,她用單戀的心情去策展,「我很節制,用愛的方式卻很驚人,如果我沒把自己掏空,讓別人附身,我頂多看見自己的倒影。」她的口氣太平靜,太理性,導致我們根本不會發現她談論的其實是自己的感情觀:「我壓抑地表達我自己的情感,你感受不到我會很難過。單戀真的比較好,沒有期待,不渴望回報,只要你好就好。」傷痛都會過去的,談事業,談情感,談疾病,她用的全是同一張便利貼。
單戀策展
自嘲長得像畢卡索的女人,人生也活得像畢卡索的女人--掏空自己,一昧地成全別人。難道沒有創作慾?「我一直有創作慾,所以這更辛苦。我不否認我畫畫、導戲、寫作、拍電影都蠻厲害的。」
她說因不忍心藝術家間不能互相理解,若能當藝術家與公眾之間的觸媒,又為什麼不?觸媒加強化學變化,但結束了,她還是原來的她,「退到自己小小的房間,給我書,給我一個院子,給我巧克力,給我小動物,我就會很開心。」
畢卡索的女人退到自己的房間讀書,臉書上分享黃小琥歌詞:「過了作夢的年紀,轟轟烈烈不如寧靜。紅酒配電影,半百聽黃小琥,都是召喚寧靜致遠這般幸福的絕配。」今年五十歲了,有恐懼什麼嗎?她說以前只有一隻眼睛的視力,怕瞎,現在醫學進步,有超級隱形眼鏡,沒有什麼好害怕。
萬事萬物都有好奇心,心態年輕,不知畏懼,所以畢卡索的女人看上去總也不老。
英文文體分類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問:明白自己的興趣不在研究,但所處醫院還是不免要求。私心覺得寫 impact 不大的 paper 沒有意思,但評估自己的能力及時間,大概也只能朝這方向努力。做研究的心態總是交差性質,請問如何讓自己的研究不流於為寫 paper 而寫 paper?
答:(蔡依橙 / 原刊載於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課前問答)
好問題!我也想過,以下分享我的思考、決定、努力與結果。
你一定聽人說過,做基礎研究,分數比較高,可以考慮找個老師合作,全力提供計畫經費、檢體、偶爾進實驗室,然後負責寫作就行。但我真的去實驗室做過,發現我對 pipet 沒有愛,跑出來的膠,一看就知道這些器材試劑們也不愛我。醜到什麼程度?不要說投稿不能用,連翻拍放上 PowerPoint 秀給人看,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
就算有了高分文章,如果自己不能感到驕傲,在人家問的時候,沒有熱情,那這樣有意思嗎?當然沒有。
所以,如果您上 PubMed 搜尋 I-Chen Tsai,出來的文章中,大概有 2 篇左右的 wet lab 都不是我的(是英文名字跟我一樣的人)。我只專心做放射科相關的研究,而且所有的研究都跟我的臨床工作有關,可能是心臟電腦斷層、血管電腦斷層、CT-guided lung biopsy。因為我在住院醫師的時代,就給自己立下一個標準:
「我希望,當別人拿著我的發表清單,隨便指出一篇我 PubMed 上的 publication 時,我可以很驕傲的、很熱情的,跟人家介紹:這篇文章是因為我遇到什麼問題?我看到什麼有趣的事情?我跟誰合作?我用什麼方法解決?我為什麼投在這本期刊?」
因為堅持這樣的自我要求,所以我不會為了「現在流行什麼可以登在高分期刊」就去做,像是幹細胞、癌症 cell line 等,都有人勸我:「人家已經建立這個 pathway 了,你就進實驗室,跟老師領個主題作,又是一篇 5 分的,可以啦!」我很感謝許多善意給我建議的師長朋友,但人生是自己的,我還是頑固的在「我的臨床工作」上做突破。
因為我認為,只有專注,才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只有自己在意的事情,才能喚起最強的熱情。
這樣堅持,當然有代價。代價就是我的論文,往往 impact factor 不高,多數都在 1 到 4 分之間,ranking 也普通,多數 Q2 / Q3 而已。
這是因為在 JCR 的分類中,很多小科都是跟人家合的,像是放射科跟腫瘤和核醫一起排,列表出來看,頂尖期刊幾乎都要做點 wet lab 或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才比較容易衝高引用率,既然不是我想要的,就承受可能的批評,堅持自己的路就好。
像是吳昭慶醫師,在神經外科的頂級期刊 JNS: spine 都做到進 editorial board,這是專業上非常高的榮耀,專業、技術、外語能力、學術成績都要頂尖,才有可能被邀請。
JNS 系列雜誌是神外領域的聖殿,結果分數也不過 2.696,被分到的 clinical neurology 或 surgery 分類中,都只能算到 Q2 期刊。這表示,impact factor 與 ranking 真的只是參考,有太多專業領域,在這樣的分類與排行中,沒辦法被正確的呈現。
台灣升等,講求 impact factor,在這樣的環境,堅持 impact,是「大家都會講,但大多數人都沒在做」的,新思惟的講師們,都是我的朋友,也跟我是同一類人,我們堅持 impact。長久下來,世界也會看見。
用國際上評估研究者最廣泛使用的 h-index 評估,我們的成績都不錯,表示在世界上,我們寫的東西有人看、有人引用,發揮了真實的 impact。
如果你用 Google Scholar 搜尋,會發現我早年一篇做先天性心臟病的論文,雖然很有開創性,但個案數少,研究方法因我當年的知識能力和環境而受限,以今日眼光看實在不是很嚴謹,所以登在 Pediatric Radiology 這本現在也只有 1.465 分的期刊,當年還曾一度跌破 1.0。
不過,Pediatric Radiology 卻是「全世界」做兒童影像診斷領域,大家都看,且內容最好的期刊。只是因為這個領域人數不是太多,加上也很少做基礎研究,所以 impact factor 不高,跟其他的主流期刊一起排,ranking 也低。
但是,這篇文章卻已經被引用 113 次了!為什麼?因為這篇文章創新,這篇文章證明技術可行,這篇文章的方法細節都寫得清楚,你在自己的醫院就能做。全世界有看到這篇文章的人,都可能開始試著做,提供臨床服務,甚至撰寫論文。而這些人寫出來的論文,就一定會 cite 這篇文章。
這就是 impact。
學弟您剛好跟我同科,希望這個例子能夠給您一些鼓勵。讓您在堅持 impact 的路上,當被人笑 impact factor 低、期刊 ranking 差、不懂得做主流議題搭順風車時,能多點勇氣,繼續下去。
因為,人生是我們自己的。
🎯 作為研究新手,新思惟課程協助您......
√ 不再害怕統計,讓你親手畫出數據圖。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多元文體與學術參與。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
眾多校友從 0 到 1 突破困境,校友們平均每月 40 篇論文發表,最高單月 55 篇!2020 許自己一個有論文的未來,年初投資自己,年底 PubMed 有你!
🎯 一天弄懂「寫論文」、「統計」及「投稿」。
➠ 2020 / 6 / 13(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英文文體分類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問:明白自己的興趣不在研究,但所處醫院還是不免要求。私心覺得寫 impact 不大的 paper 沒有意思,但評估自己的能力及時間,大概也只能朝這方向努力。做研究的心態總是交差性質,請問如何讓自己的研究不流於為寫 paper 而寫 paper?
答:(蔡依橙 / 原刊載於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課前問答)
好問題!我也想過,以下分享我的思考、決定、努力與結果。
你一定聽人說過,做基礎研究,分數比較高,可以考慮找個老師合作,全力提供計畫經費、檢體、偶爾進實驗室,然後負責寫作就行。但我真的去實驗室做過,發現我對 pipet 沒有愛,跑出來的膠,一看就知道這些器材試劑們也不愛我。醜到什麼程度?不要說投稿不能用,連翻拍放上 PowerPoint 秀給人看,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
就算有了高分文章,如果自己不能感到驕傲,在人家問的時候,沒有熱情,那這樣有意思嗎?當然沒有。
所以,如果您上 PubMed 搜尋 I-Chen Tsai,出來的文章中,大概有 2 篇左右的 wet lab 都不是我的(是英文名字跟我一樣的人)。我只專心做放射科相關的研究,而且所有的研究都跟我的臨床工作有關,可能是心臟電腦斷層、血管電腦斷層、CT-guided lung biopsy。因為我在住院醫師的時代,就給自己立下一個標準:
「我希望,當別人拿著我的發表清單,隨便指出一篇我 PubMed 上的 publication 時,我可以很驕傲的、很熱情的,跟人家介紹:這篇文章是因為我遇到什麼問題?我看到什麼有趣的事情?我跟誰合作?我用什麼方法解決?我為什麼投在這本期刊?」
因為堅持這樣的自我要求,所以我不會為了「現在流行什麼可以登在高分期刊」就去做,像是幹細胞、癌症 cell line 等,都有人勸我:「人家已經建立這個 pathway 了,你就進實驗室,跟老師領個主題作,又是一篇 5 分的,可以啦!」我很感謝許多善意給我建議的師長朋友,但人生是自己的,我還是頑固的在「我的臨床工作」上做突破。
因為我認為,只有專注,才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只有自己在意的事情,才能喚起最強的熱情。
這樣堅持,當然有代價。代價就是我的論文,往往 impact factor 不高,多數都在 1 到 4 分之間,ranking 也普通,多數 Q2 / Q3 而已。
這是因為在 JCR 的分類中,很多小科都是跟人家合的,像是放射科跟腫瘤和核醫一起排,列表出來看,頂尖期刊幾乎都要做點 wet lab 或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才比較容易衝高引用率,既然不是我想要的,就承受可能的批評,堅持自己的路就好。
像是吳昭慶醫師,在神經外科的頂級期刊 JNS: spine 都做到進 editorial board,這是專業上非常高的榮耀,專業、技術、外語能力、學術成績都要頂尖,才有可能被邀請。
JNS 系列雜誌是神外領域的聖殿,結果分數也不過 2.696,被分到的 clinical neurology 或 surgery 分類中,都只能算到 Q2 期刊。這表示,impact factor 與 ranking 真的只是參考,有太多專業領域,在這樣的分類與排行中,沒辦法被正確的呈現。
台灣升等,講求 impact factor,在這樣的環境,堅持 impact,是「大家都會講,但大多數人都沒在做」的,新思惟的講師們,都是我的朋友,也跟我是同一類人,我們堅持 impact。長久下來,世界也會看見。
用國際上評估研究者最廣泛使用的 h-index 評估,我們的成績都不錯,表示在世界上,我們寫的東西有人看、有人引用,發揮了真實的 impact。
如果你用 Google Scholar 搜尋,會發現我早年一篇做先天性心臟病的論文,雖然很有開創性,但個案數少,研究方法因我當年的知識能力和環境而受限,以今日眼光看實在不是很嚴謹,所以登在 Pediatric Radiology 這本現在也只有 1.465 分的期刊,當年還曾一度跌破 1.0。
不過,Pediatric Radiology 卻是「全世界」做兒童影像診斷領域,大家都看,且內容最好的期刊。只是因為這個領域人數不是太多,加上也很少做基礎研究,所以 impact factor 不高,跟其他的主流期刊一起排,ranking 也低。
但是,這篇文章卻已經被引用 113 次了!為什麼?因為這篇文章創新,這篇文章證明技術可行,這篇文章的方法細節都寫得清楚,你在自己的醫院就能做。全世界有看到這篇文章的人,都可能開始試著做,提供臨床服務,甚至撰寫論文。而這些人寫出來的論文,就一定會 cite 這篇文章。
這就是 impact。
學弟您剛好跟我同科,希望這個例子能夠給您一些鼓勵。讓您在堅持 impact 的路上,當被人笑 impact factor 低、期刊 ranking 差、不懂得做主流議題搭順風車時,能多點勇氣,繼續下去。
因為,人生是我們自己的。
🎯 作為研究新手,新思惟課程協助您......
√ 不再害怕統計,讓你親手畫出數據圖。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多元文體與學術參與。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
眾多校友從 0 到 1 突破困境,校友們平均每月 40 篇論文發表,最高單月 55 篇!2020 許自己一個有論文的未來,年初投資自己,年底 PubMed 有你!
🎯 一天弄懂「寫論文」、「統計」及「投稿」。
➠ 2020 / 6 / 13(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英文文體分類 在 余綺芳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我把頻道內影片分類,並做好連結,如有需要請至我網站首頁尋找「最新消息:余老師作文教室YouTube 影片清單」, ... 余老師英文作文教室 ... 英文寫作文體.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