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英雄式血灑」的特色和影響】
英雄式血灑(Heroic Bloodshed)出自於雜誌《Eastern Heroes》,意指以香港導演吳宇森的《#英雄本色》為代表的電影類型,其內容多呈現槍戰、男性情誼、道德規範等,並混合動作片和通俗劇元素。
在充滿大量槍枝、歹徒和鮮血的世界裡,此類型常探討主角的道德困境,近似於1940年代美國黑色電影的主題;然而,英雄式血灑電影獨有的因果報應觀,也令其結局往往流露出更強烈的神話、悲劇色彩。
啟發自香港電影,好萊塢也出現不少類似作品。例如,林嶺東的《#龍虎風雲》之於昆汀塔倫提諾的《#霸道橫行》;吳宇森的《#喋血雙雄》之於盧貝松的《#終極追殺令》等,都成功塑造鮮明、有趣的類型特色。
➡看更多「英雄式血灑」電影片段:https://youtu.be/pdVkq_qcGXw
➡更多國際影視經驗、製作分享:https://dcfilmschool.com
來源:bfi, thediplomat|圖片來源:imdb, pintererst, sohu, twitter
#DCFILMSCHOOL影視開麥拉
#最極致的暴力美學
#墨西哥僵局和無限子彈也是一大特色
#後來吳宇森到好萊塢拍片更把這個類型發揚光大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英雄 本色 imdb 在 Ian討厭想標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分段看完了自導自演的三小時長片「梅爾吉勃遜之英雄本色」。
據說這部電影給了後許幾部史詩型電影帶來了很大的啟示,比方「300壯士」、「神鬼戰士」以及「特洛伊:木馬屠城記」。
梅爾吉勃遜還演過另外一部電影「決戰時刻」,他在裡面飾演主角班傑明馬汀,這是一部有關美國獨立戰爭的電影,對手也是英國人,以前沒有細看的時候,覺得兩部電影的結構有點雷同,充斥著濃濃稠稠的美式英雄主義。
「梅爾吉勃遜之英雄本色」這部電影在史料的部分受到很大的批評,甚至有人說這是一個美國殖民者拍攝的商業套裝電影。
這部電影獲得了當年度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目前在IMDB上獲得了8.4分的高分,250大電影排名第七六名。
電影的背景在十三世紀末的蘇格蘭,主角威廉華勒士從小失去了父親與兄長,他們都在反抗英格蘭國王「長腿愛德華」的侵略戰爭中喪命。
年幼的華勒士被他的叔叔給帶走,長大了以後以務農為生,過著平靜的生活,直到有一天,青梅竹馬的妻子被當地的領主給殺害後,威廉華勒士憤而揭竿起義。
自此開始,華勒士勢如破竹,不僅一路大破英軍的騎兵部落,還攻佔到了英格蘭的領地,獲得許多百姓的支持。可惜最終,華勒士被自家蘇格蘭的盟友給算計,被英格蘭軍隊抓住。
我很喜歡電影設定的核心價值,也就是對自由的追尋,威廉華勒士畢生就是希望追尋屬於蘇格蘭人的自由,不需要被壓迫,能夠與自己心愛的人生活在一起,免於被不平等的待遇給掠奪。
多數的人面對暴政,選擇沉默以保命,或許,這些人可安然度過終老,但是,如果這些人選擇起身抗暴,也許會在一瞬間就失去性命,不過在這一刻,你是「自由」的死去。
電影最終,威廉華勒士在死之前都不願向英格蘭國王效忠,他向天大喊了一聲「自由」後,便死在英格蘭劊子手的斧頭之下。
看到這裡我一度覺得梅爾吉勃遜大概是某種型態的自戀狂,因為我覺得這個角色太過超然,無論是面對死亡還是任何的事物,威廉華勒士都帶有一種超越現狀的不真實感。
但無害於這部電影本身的價值,順道一提,或許有些人比方像我會不太理解這部電影的評價為什麼如此之高,不過細細想一下美國這個國家的核心價值就是明白,美國就是一個崇尚自由的國度,有著屬於老美認可的自由以及多元。
最後革命的意義某個角度上來說,就是建立在犧牲之上,無數人高貴無私的犧牲,來喚醒所有人的「自我意識」,自由才得以降臨在任何一個國家之上。
反之而來的自由,就顯得太過廉價了。
推薦給大家這部電影「梅爾吉勃遜:英雄本色」。
英雄 本色 imdb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Good Trailer for Bad Movie Vol. 2
Pearl Harbor 珍珠港 (2001)
Director: Michael Bay
IMDB Rating: 6.0 / 10
Tomatometer: 25 / 100
Metascore: 44 / 100
【Good Trailer】
電影預告之所以是一門藝術,是因為這些片段本來是為了兩三個小時的敘事而存在,放在90秒或180秒的預告中,無論節奏、情緒都不可能合用,更別提還要交代故事情節。
「珍珠港」這支預告選了一個非常成功的策略:它用美國總統Franklin D Roosevelt羅斯福的一連串演說對白來串起所有剪輯片段。
這段對白用得相當精明,因為事實上部分出自史實,部分出自劇作家創作,而且根本還不是同一個場合、對同一群群眾說的 (聲軌聽起來還可能跟電影裡用的不是同一個take,可能還是專門為了預告錄製的版本)。
前半部是一場會議中的羅斯福總統的台詞,後半部則是出自向日本宣戰的國會演說。
"How long is America going to pretend, that the world is not at war? From Berlin, Rome and Tokyo, we have been described as a nation of weaklings and playboys who hire British or Russian, or Chinese soldiers, to do our fighting for us. We've been trained to think we're invincible, and our people think Hitler and his Nazi thugs are Europe's problem. Does anyone think that victory is possible without facing danger?"
編劇Randall Wallace不算高明,但至少從「Braveheart 英雄本色」就可以看出他是撰寫激勵人心演說的高手。這段預告善用了這個優勢。
這段對白不僅激勵人心,而且迅速建立整部電影的故事前提。採用相同策略的還有三年前的「Saving Private Ryan搶救雷恩大兵」,而「珍珠港」試圖抓的也是同一個市場觀眾:
https://youtu.be/zwhP5b4tD6g ( 「Saving Private Ryan搶救雷恩大兵」預告)
附帶一提在這部電影所有不稱職的演員當中, Jon Voight飾演的羅斯福總統真是一塊閃亮的珠玉。
然後音樂也是成功的要素。
前半段選用了紐西蘭作曲家Graeme Revell為「The Crow 龍族戰神」寫的配樂片段。有趣的是這不僅是Graeme Revell最好的作品,而且放在預告中甚至比放在原本電影中還要令人印象深刻。這個樂曲絕妙地順著預告畫面的變化(美國本土的逸樂、日本的備戰),融合了感傷回憶、神秘主義跟輝煌情感高潮。事實上,沒有這支預告,我很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再去拿出「龍族戰神」的原聲帶出來播放。
後半部音樂回到Hans Zimmer幫風格,但因為一般預告釋出時間都早過配樂完成時間,所以這還不是Hans Zimmer的作品。實際上是他的徒子徒孫之一 Steve Jablonsky專門為了這支預告寫的曲子(名為"Goliath")。後來他出師之後也獨立寫過幾部電影配樂,包括大友克洋野心勃勃的動畫「Steamboy 蒸氣男孩」。
這兩段音樂呈現出來的多元風格(多半來自前半部 Graeme Revell)拯救了這部電影空洞的史詩感。下面這個版本的預告畫面幾乎差不多、但改成引用Hans Zimmer為「The Thin Red Line 紅色警戒」寫的配樂,高下立刻分明:
https://youtu.be/SEFXW5W9-7s (「珍珠港」另一個版本預告)
事實上,Hans Zimmer後來為「珍珠港」寫作的配樂跟這段預告配樂下場差不了多少,就是從頭到尾令人坐立難安的重複和空洞。
最後,說實話為Michael Bay做預告好像沒有太難。雖然電影總是很爛,但永遠少不了壯碩駭人的視覺奇觀。只要抓緊視覺奇觀,就成功一大半。比如這支預告中那個砲彈視角落下的畫面,或是飛機低空飛過小男孩面前的畫面。
我必須老實承認,那個砲彈視角畫面讓人頭皮發麻的程度已經足夠讓我像殭屍一樣去排隊買票了。
【Bad Movie】
雖然擺明了想趕搭三年前「搶救雷恩大兵」的風潮,實際上Michael Bay的成品反而比較像Steven Spielberg的舊作「Empire of The Sun 太陽帝國」。對戰士和戰爭機具的美化崇拜(尤其是飛機),還有各種炫技的運鏡方式和誇張配色都像。問題在於「太陽帝國」是14歲兒童看待戰爭的觀點,而「珍珠港」的主角可都是成年人啊!
https://youtu.be/i_WiDVA1kLY (「太陽帝國」預告)
Spielberg花了很多年時間才學到他需要節制技巧才能說好故事,「搶救雷恩大兵」的成功就在於此。而Spielberg已經拋棄多年的東西,Michael Bay興奮地撿起來用了。
然後Michael Bay應該要被立法禁止拍攝任何有關男女情感的電影,他的愛情戲實力只能到拍Megan Fox穿低腰褲洗車的情色畫面。戰爭愛情史詩至少也要像「Legends of The Fall 真愛一世情」那樣,即便一廂情願還是有高水準的表演和不是太差的腳本 (「The Last Samurai 末代武士」導演 Edward Zwick在此扳回一城)。
https://youtu.be/oEr4rhfDKcQ (「真愛一世情」預告)
最後,這部電影有如珍珠港中一艘艘被日本人擊沈的軍艦一樣,拖垮了參與的每一個人,某種程度上也算是改寫了好萊塢歷史:
Jerry Bruckheimer不再是電影金字招牌(然後跑去當小螢幕金字招牌),Michael Bay一直到被夢工廠收留去拍「Transformers變形金剛」才稍稍恢復元氣。Josh Hartnett、Cuba Gooding Jr.、Kate Beckinsale等上升中的明日之星都難以翻身。
除了Ben Affleck之外。事實上,能夠經歷「Gigli 絕配殺手」災難而繼續存活在好萊塢的人,已經是殺不死的男人了。難怪他能當蝙蝠俠了。
__________
延伸閱讀:
預告配樂:"The Crow" by Graeme Revell
https://youtu.be/ZHLLNNTUO_w
預告配樂:"Goliath" by Steve Jablonsky
https://youtu.be/x3gPZCdt4nc
說明:臉書影片附有字幕,觀看請按"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