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西時期──西班牙傳教士 |
◆西班牙舊教與道明會
西班牙前來的傳教士大多出自「道明會」,之所以佔領台灣,除了政治以及經濟因素外,也考量台灣的位置方便前往中國、日本傳教。
在資料查詢時,我們沒有找到相關的台灣的西班牙傳教士版畫,所以在形象上參考了傳教士在中南美洲傳教的畫面,與道明會當今的紀載。
「道明會」由聖道明(聖道明力)創立,形象多為穿著因其多穿黑色斗篷,因此在過去道明會被稱為「黑衣修士」,以區別於方濟會的「灰衣修士」和聖衣會的「白衣修士」。
◆傳教士服裝
黑色和白色是道明會會服的顏色,黑色和白色的布料是當時最樸素、也是最便宜的。聖道明選擇這兩個顏色主要的目的是表示神貧(指貧窮)、樸素、和一般的人民結合在一起的意思。(來自:http://domtaiwan.tripod.com/)
[#剃髮]
在多幅舊教傳教士在美洲的版畫中,他們皆有剃掉頭頂中心頭髮的習慣,在這裡保持了這樣的形象在繪圖中。
網友補充:剃髮代表將自己奉獻給天主,就像佛教的和尚一樣,但留下的一圈頭髮,是紀念耶穌戴的荊棘冠。
[#披肩+#風帽+#僧袍]
道明會會服是由白色的長袍,與黑色披肩、及風帽組成,偶而還會加上斗篷組成。以方便行動為主。因長年奔波,教義又倡導樸素貧窮,因此在質料上多為粗布或是有重複修補的痕跡。
[#Cincture](腰間綁繩)
Cincture一端有三個結,以提醒他的誓言他的誓言是貧窮,貞潔和順從,另一端懸掛是一個念珠和十字架,所以他可以祈禱並反思基督生命的奧秘。
◆傳教與衝突
傳播福音是每個傳教士的志業,但是在當年的北台灣傳教,卻是一件會喪失性命的事。當時原住民部落與傳教士們的關係,更像是一種互利共榮,在能夠保衛部落不受侵略的情況下,才肯接受傳教,因此只要傳教士前往敵對部落,原住民就會產生不信任,原來的傳教成果也不復存在,甚至有人因此被殺。
生命的消逝讓人惋惜,但對於原來的居民而言,從未知地方到來的西班牙政權也是一種侵略。背景與立場各個不同的族群,要在同塊土地上取得信任與共識,或許是每個時代都需要面對的問題吧。
委託繪師:Kari Chen
「荷西時期服裝」的推薦目錄:
- 關於荷西時期服裝 在 台灣服飾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荷西時期服裝 在 台灣服飾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荷西時期服裝 在 台灣服飾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荷西時期服裝 在 台灣服飾誌- | #荷西時期 漢人女性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荷西時期服裝 在 荷西時期介紹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YOUTUBE和網紅 ... 的評價
- 關於荷西時期服裝 在 荷西時期介紹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YOUTUBE和網紅 ... 的評價
- 關於荷西時期服裝 在 徐南城談《福爾摩沙時尚圖鑑:三百年的台灣潮服誌》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荷西時期服裝 在 台灣民初服飾-在PTT/IG/網紅社群上服務品牌流行穿搭-2022-08 ... 的評價
荷西時期服裝 在 台灣服飾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荷西時期──漢人女性 |
◆荷西時期的漢人女性
荷西時期為台灣在1624~1662年間被西班牙、荷蘭統治時期。那時台灣人口以原住民為主,但已有少數漢人來台。這裡的漢人的服飾參考,皆出自達佰的《第二、三次出使大清帝國》,是荷西時期難得的漢人資料。
這張版畫是一張描繪他們居家的生活畫面,在沒有相關文字解說時,總被人認為是描述男耕女織其樂融融的景況,然而經過翻譯後,與原來想像有所落差。據書中描述,當時台灣漢人以男性為主,女性稀少,因此許多海盜便從中國東南沿海擄掠女子來台販賣。
在居家景況裡,男女地位也是極不平等,女性甚至不能與男性同桌吃飯,雖然版畫中並沒有太多情緒表露,但實際上背後富含著許多時代故事。
◆漢人女性服裝
此時的服裝與明朝中後期的漢人女性服裝相對應,衣飾主要參考版畫中左上角女性服飾。從圖中可見上衣領口為圓領,內有中衣;頭髮梳起髮髻,下身穿著布裙並在腰繫一條布帶。同一張圖中有另一女子著「交領短衫」與布裙,在這邊先暫時不提,但有興趣的可以參考看看。
[#裹巾子& #包頭]
頭髮上梳,最主要是以免髮絲落下妨礙勞動,通常是簡單的髻或是包裹布巾,是明中期民間婦女常有的髮型打扮。
〔#圓領襖(衫)〕
「圓領襖」是明制漢人服裝的一種,由於是民間穿著,台灣又遠在邊疆,不一定會按照《大明會典》中規定穿著,但服裝大致的特徵在領口部分是圓領,露出領口與袖子的中衣。而外衣圓領襖為右衽,袖子則受明中後期流行影響,較為寬大。
[#單裙+#布帶]
下裙圖中不甚明顯,但就該年代經濟環境與人物階層判斷,應為單層布裙;腰繫布帶是為了方便工作,也有人是直接將上衣扎進裙裡,或是圍上圍裙。
◆隱沒在時代裡的女孩
在一般的教科書裡大多描述,在缺乏女性人口的年代,「羅漢腳」多和平埔族女性通婚。但往往忘記了在海盜猖獗、黑市貿易頻繁的年代,人口販賣的也是一個帶來女性的可能。
那些女孩飄搖過海來到這個遙遠的小島,也許有些成了大家族的一支血緣,也許有些就這麼消逝在異鄉。但不管如何,他們都難以在史書上留下記載,彷彿除了這幅版畫,沒有人記得她們的存在。
在這個年代裡,人口買賣仍然時常發生在許多角落嗎?如果可以,希望世界上這樣的事情能越來越少,也希望讀到這裡的人,能夠記得這些沒有名字的女孩。
合作繪師:Kari Chen(喀哩)
參考資料:《第二三次荷蘭使節出使大清帝國》、文化部資料庫、《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大明衣冠圖誌》
荷西時期服裝 在 台灣服飾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荷西時期-揆一可能穿什麼?|
◆關於荷蘭東印度公司官員
「荷蘭」是一個在十七世紀時成立的新興國家,除了原來的居民以外,還有由英國移民而來的新教教徒與清教徒組成。
清教徒與新教大多崇尚節儉,這無可避免的也影響了他們的穿衣風格。貴族們比起上一個喜愛在袖管褲管填充的「西班牙風」年代(約1550~1620),衣服設計更加的簡潔樸實。在與原來天主舊教衝突的情況下,擴張殖民地也成了其中的資源競爭。台灣就是在那個時代下的爭奪的殖民地之一。許多傳教士、官員也來到台灣,帶來了新教國家的服飾文化。
來台的荷蘭官員多為東印度公司的官員,最高的行政長官被稱「Gouverneur van Formosa」,直譯可以是「福爾摩沙長官」。
其中數一數二有名的就是「揆一」了,他是荷蘭在台灣最後一任的最高長官,也是當時鄭成功攻台,與他對抗並談和的人。在2006年時,揆一的第14代孫曾經訪台,並到安平祭祀鄭成功感念300年前不殺先祖之恩。
◆服裝「清教徒」
在這之前,1550~1620年左右流行的「西班牙風」又俗稱為「填充式」年代,肩膀、肚子、褲管,都塞進棉花或布料等物讓它蓬鼓起來。而之後的新教荷蘭風,則捨去了填充大量浪費的布料,改用襯領、蕾絲、皮革來裝飾服飾。
〔#襯領〕
風格的轉變,並非一朝一夕就能達成,因此十七世紀的版畫,畫中的荷蘭人雖為清教徒的裝扮,脖子的立領多少仍是與「西班牙風」塞滿布料的車輪狀領子「拉夫」有些相像。
但在台灣流傳下的肖像畫中,大多數荷蘭官員的領子都仍是以襯領為主,也許是因為台灣與荷蘭有氣候差異,這邊仍然是沿用襯領的裝飾。
〔#騎士裝〕
荷蘭風的服飾是當代服飾的雛型,包含「便於行動」、「寬鬆(與過去的馬甲與填充式服裝相比)」。而在三十年戰爭裡興起的「騎士裝」,也成為當時流行的服飾之一。
另外,清教徒的衣著則因為強調簡樸,多為素色與暗色系組成。
〔#燈籠褲、#皮鞋、#蝴蝶結〕
與西班牙風格改變尚不久,褲子仍保留填充型的燈籠褲。褲子長至膝蓋,在膝上用吊襪帶或緞帶紮起,加上灰綠色或白色的襪子,搭配皮鞋,皮鞋上有緞帶或是蝴蝶結為裝飾。
◆最後一任的行政長官,然後呢?
1675年揆一以「C.E.S」的署名出版《被遺誤的臺灣》,是這次在查資料時時常看到的資料之一。然而,在與鄭成功的戰役失敗後的他,回到了荷蘭又發生什麼事了呢?
在戰敗後,揆一帶著1000多名荷蘭人與其眷屬離開臺灣,回到雅加達的東印度公司接受軍事審判,以失去公司重要財產之罪,被判處流放班達群島。直到十二年後,揆一的子女才用25000荷蘭盾(約合白銀7000兩,銀元9700元)贖出揆一,在威廉三世的特赦下才回到荷蘭阿姆斯特丹至於逝世。
想要知道更多關於揆一的故事,可以參考前衛出版社的中文譯本《被遺誤的台灣:荷鄭台江決戰始末記》。裡面以揆一的角度描寫了那場戰役,也可以看看在這位福爾摩沙長官的眼中,東印度公司與鄭成功的形象。
#更正:圖中「#灰綠長褲」為筆誤,應為「#灰綠長襪」。
合作繪師:Kari Chen (喀哩)
參考資料:《台灣服裝史》(商鼎)、《西方服裝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荷西時期服裝 在 徐南城談《福爾摩沙時尚圖鑑:三百年的台灣潮服誌》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圖鑑:三百年的台灣潮服誌》 服裝 不只是遮蔽身體的日常用品,更是大時代變動下最忠實的歷史見證者!本書橫跨台灣三世紀,從 荷西時期 到明鄭王朝, ... ... <看更多>
荷西時期服裝 在 台灣民初服飾-在PTT/IG/網紅社群上服務品牌流行穿搭-2022-08 ... 的推薦與評價
台灣清末民初受日本殖民影響下,強制放足解辮,此為與清領時期的巨大差異。女性服飾出現西式裙的款式,改變過去圍裹式的穿法,傳統的吉祥圖案也逐漸從裙裝消失。 ... <看更多>
荷西時期服裝 在 台灣服飾誌- | #荷西時期 漢人女性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這裡的漢人的服飾參考,皆出自達佰的《第二、三次出使大清帝國》,是荷西時期難得的漢人資料。 ... ... 定穿著,但服裝大致的特徵在領口部分是圓領,露出領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