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出國就可以到吳哥窟🤩
#台版吳哥窟 台南封印14年景點爆紅,5/19起採預約入園喔~
擁有30多年歷史的 #楠西 #萬佛寺,寶塔式建築遠看十分壯觀,周圍環繞蓊鬱綠意,而隱身其中的小普陀禪修公園隨著指示,可以看到斑駁老城,嵌壁佛像和美麗浮雕,彷彿置身柬埔寨的感覺,再延著小路走進鐘乳石洞穴探險,還有雄偉的石金龍船可以拍。
萬佛寺將於5月19日起,#小普陀禪修公園 全面採行入園「預約制」及「人數控管」,若未事先預約,則須排隊候補,請欲入園參觀者,確實瞭解與配合。公園外其它區域,不需預約。
🌱圖文來源: ETtoday旅遊雲
https://travel.ettoday.net/article/1962246.htm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芙蓉山「南天竺」門聯:「南海為觀音應化道場,正好看成祗這是;天竺乃釋迦出生國土,隨緣示現豈徒然。」寺內供奉如來佛和觀世音菩薩。首任住持為融衍老和尚。1939年,茂蕊法師繼任為住持,直至1976年圓寂。茂蕊法師原籍廣東開平,俗姓簡,廿歲時依羅浮山華首台寺首座融衍老和尚披薙出家。同年冬,受戒於肇慶鼎湖山...
萬 佛寺 多 寶塔 在 雀斑老師・遊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早安-蒲甘//
到了蒲甘,才真正明白為何緬甸稱之為佛國。
蒲甘曾經被譽為是四萬寶塔之城,在最高峰時期蒲甘平原上曾經屹立過一萬三千座佛寺佛塔。但經歷多次地震,佛塔只餘二千多座,班駁的一磚一瓦都刻劃著蒲甘的歷史。
緬甸人窮困,但對佛教有著無比的誠敬。在一座又一座的佛像前,都不難看見信眾們大把大把地捐獻銀紙。除了捐獻,緬甸人亦常以赤腳行走表達對佛的尊敬,或以金箔為佛加身。
佛塔內金壁輝煌,每個佛像都佈滿黄金,閃閃生輝
佛塔外一家老少赤腳而行,依靠自己的信仰而存活
在蒲甘的佛塔上看日出觀日落是每個旅人一生必做的Bucket List, MissFreckle非常幸運,在臨離開蒲甘的最後一個早上見證了這個震撼人心的日出。
肉眼看見的,不只是太陽跟佛塔。
肉眼看見的,是一個千年佛國的甦醒。
早安
蒲甘
萬 佛寺 多 寶塔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病逝海上|寶船揚帆|19 >
鄭和紀念館雖然不是很大,但兩人看得很是仔細,更時不時停下來交談,倒是花了不少時間。
「老先生,謝謝您陪了我這麼久。」少年朝老人感激一笑:「還給我說了這麼多有趣的故事。」
「哈哈,不用謝。很久沒人肯聽我嘮叨這些了,希望對你的功課有幫助。」
「肯定有幫助的!對了,鄭和最後怎麼樣?」
「這個說來也唏噓,鄭和一生都在跟大海打交道,最後也在海上去世,大概是大海也捨不得他吧……」
-----------------------------------------------------------------
鄭和從舊港回來後,明王朝發生了一系列的重大變化:明成祖朱棣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宣宗朱瞻基登基,在永樂、洪熙、宣德三朝交替的六七年中,鄭和船隊的命運浮沉不定。
明成祖朱棣於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十八日溘然去世,當時鄭和正在舊港。成祖的長子朱高熾於同年八月十五日即位。新皇初登寶座的當天,就听從了一貫反對下西洋的戶部尚書夏原吉的建議,下詔調鄭和船隊全體官兵守備南京,停止下西洋。沒想到朱高熾是個短命皇帝,在皇帝的寶座上不到一年就死去了,其子朱瞻基於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繼位。新舊交替,內政繁仍,宣宗雖有雄心,但下西洋的舊業一時還難以恢復。
到了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鄭和船隊已停航五、六年,海外各國同中國的友誼已漸漸斷了,同中國的關係也已日益疏遠。外番貢使經年不至,明朝在海外的威望和影響大大下降。明宣宗朱瞻基懷念祖父在世時的永樂全盛之日,嚮往自己臨禦天下「萬國來朝」的「宣德盛世」的出現,決定重振旗鼓,大力發展與海外各國的友好關係,加上,這時戶部尚書夏原吉已死,反對下西洋的力量失去了後台,朱瞻基立即下令再派鄭和下西洋,此時鄭和已年近六旬,但仍然受命不辭,重整船隊,於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公元1431年1月)揚帆出海,開始了第七次也是明代最後一次的遠航。
時隔六七年,鄭和舊地重遊,沿途各地早先所建天妃廟皆呈破敗之形,鄭和一一修茸,恢復舊觀。船隊還在國內海域江蘇劉家港北漕口、福建和樂六平山,兩度停駐下來,一面作遠航準備工作,一面修建天妃廟宇,立下石碑,碑文刻下前六次出使歷程,並乞求天妃神靈保佑此次下西洋往返平安,吉祥如意。他們來到海神天妃林氏女的家鄉福建湄州島,修整這裡的天妃廟宇,祭祀天妃女神。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所去目的地比前六次更為遙遠,所需訪問的國家更多,在海上所要遭遇的風險也將會更多,便隆重祭祀天妃,動員全體人員在今後的航行中,戰勝海上險惡的驚濤駭浪,「誠朝廷威福」,「賴天妃之神保佑之德」,祈望順利完成這一使命。
隨後,浩浩蕩蕩的船隊重新揚帆出海。
當初,鄭和三下西洋時,曾奉明成祖之命,幫助滿剌加擺脫了暹羅的控制,建立了獨立的滿剌加王國。但自鄭和船隊停航以後,明朝在海外各國的影響也隨之減弱,原來仰賴明廷威望已經解決的一些國家間的矛盾,此時有的又日益尖銳起來。宣德六年二月,滿剌加頭目巫寶赤納等到來北京,向明宣宗陳述:
「國王本想親自前來朝貢,但為暹羅國王所阻,暹羅國一向侵害本國,本國想向明王朝上奏,但沒有能書寫上奏的。現國王派我們三人搭蘇門答剌貢船來京,請求朝廷派人詔諭暹羅國王,勸阻其對我國的肆意欺凌。」
宣宗讓巫寶赤納等搭乘鄭和此次下西洋的寶船回國,同時令鄭和敕諭暹羅國王,以便再一次改善暹羅與滿剌加的關係,維持滿剌加的獨立自主。當時,朝廷中有人認為這次巫寶赤納沒帶貢品來獻,就該不予賞賜。宣宗以聯誼為本,對其不遠萬里前來陳訴不平,請求保護,認為這體現了該國對天朝的信任和友好,精神可嘉,因而照樣給予絲綢襲衣之重賞。
鄭和船隊到達暹羅後,鄭和即向暹羅國王宣讀了明宣宗敕書,耐心說服暹羅國王,調解與滿剌加之間的關係。在那裡停留的一個多月中,鄭和出入暹羅國王廷,曉以大義,動以利害,終於使國王表示願意接受和好,與滿剌加和睦相處。
年逾六旬的鄭和,以他對大明王朝的忠誠,憑著他對大海的眷戀,如期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使命。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在返航途中,他病逝於海上,終年63歲。他的遺體被船隊官兵保護著運載回國。
與那些奸滑狡詐的太監絕然不同,鄭和以其特有的智慧和才能搏擊海上30年,寫下了非同凡響的人生歷史。他歷經三朝,先後七次受命出使,促進中國與西洋各國的友好交往,將中國的物產、文化傳播海外,也把異域的奇珍異產帶回國內,繁榮了明朝的經濟、貿易。當年他所遊覽過的山水,寶船停泊過的港口,軍隊駐守過的地方,很多都已作為名勝古蹟、遊覽勝地留傳後世。南京的龍灣和天妃宮、靜海寺,太倉的劉家港,福建泉州的行香碑記,長樂的十里洋街、三寶岩,特別是今日的東南亞諸島,如馬六甲的三寶城、三寶井,爪哇的三寶壟,泰國的三寶廟和三寶塔,斯里蘭卡的布施佛寺碑,至今昭示人們一種勇於開拓、不斷創新的人生氣魄和友誼、和平、正義的精神追求。
-----------------------------------------------------------------
#歷史 #文化 #故事 #下西洋 #鄭和
~專題推介,盡在知史~
《靈猴獻瑞》
http://www.mychistory.com/?uid=0.4.20.0
萬 佛寺 多 寶塔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芙蓉山「南天竺」門聯:「南海為觀音應化道場,正好看成祗這是;天竺乃釋迦出生國土,隨緣示現豈徒然。」寺內供奉如來佛和觀世音菩薩。首任住持為融衍老和尚。1939年,茂蕊法師繼任為住持,直至1976年圓寂。茂蕊法師原籍廣東開平,俗姓簡,廿歲時依羅浮山華首台寺首座融衍老和尚披薙出家。同年冬,受戒於肇慶鼎湖山慶雲寺佐山和尚。1928年,受法於順德寶林寺禪宗大德翹芬和尚,承傳臨濟宗派系為第四十四世。1929年,法師更為眾所推許住持寶林寺。 曾遊歷各大叢林,如新興報恩寺、廈門南普陀寺、杭州海潮寺等聖地,至1932年南來香港,向政府申請購地,以發展弘法道場。1935年,於荃灣芙蓉山開創佔地七萬餘呎的南天竺寺。茂蕊法師常禮請各大德到寺中講經說法,南天竺寺亦逐漸成為香港名剎之一。茂蕊法師慷慨利人,對香港佛教事業貢獻良多。1946年,法師發起成立香港佛教聯合會。1952年更將芙蓉山土地一萬四千餘呎贈予定西法師,建立東林念佛堂。又撥地數千呎建成太虛大師舍利塔於南天竺寺附近。 1952年聯合眾支持成立世界佛教友誼會港澳地區總會,多屆被選為副董事長,1972年繼筏可大和尚後擔任董事長,至圓寂為止。茂蕊法師曾代表香港佛教界出席在曼谷、金邊、鹿野苑、可倫坡等地舉行之世佛友誼大會。在香港各佛教社團中身兼多職,均全力以赴。茂蕊法師於1976年5月26日在香港圓寂,世壽七十四歲。
• 太虛大師舍利塔及菩提樹:太虛大師為民國肇建以來,倡導佛教革新之高僧之一。,因受時代思潮的激發,故主革除教內積弊,以弘教護國,興國救世為己任。大師青年時閱經、閉關,嘗歷經三次悟境,亟為主張教理、教制、教產三大革命,且致力為實踐佛僧、佛化、佛國之三佛主義。首先創立武昌佛學院、閩南佛學院及漢藏教理院,為培植僧材而提倡僧教育。次辦海潮音、佛化報、佛化新青年等雜誌以弘揚佛法。後更著手組織世界佛學苑,以建立人生佛教,促使佛教世界化。並派遣學僧分赴西藏、印度、斯裡蘭卡等地留學,研究藏文、梵文、巴厘文以通達各該教派之佛法。且主導大乘八宗平等共弘,更主張以禪、律振興佛教。大師與支那內學院歐陽漸、熊十力有法義之諍辯。平素更反對用進化論之歷史考證法研究佛法。為反對日本學者考證大乘起信論、楞嚴經等為偽書,當作評大乘起信論考證、佛法總抉擇談,力主法相必宗唯識,並為起信論辯護。大師並弘化於英、法、德、荷、比、美各國,為中國僧人赴歐美傳播佛教之始,自此聲望日隆,國內有視之為佛教救星者,日人尊之為「民國佛教界之盟主」,時人更將其歸屬為佛教界革新派之代表。大師終其一生,不祇是著作等身,而無時無刻無不為國、為教、為眾生奔波服務,以至積勞成疾,不幸於民國卅六年(一九四七)三月十七日,捨報上生內院,圓寂在上海玉佛寺,四眾無不哀悼,荼毗後得心臟不壞,各色舍利三百餘顆,足徵大師悲願宏深,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至於禮佛、聖人及祖師舍利之旨趣,與禮拜佛成道之菩提樹、金剛寶座、佛經行之足跡等皆同,即欲結下見佛聞法之殊勝因緣而速成菩提之意。大師的舍利,除於雪竇寺建塔安奉外,另由武昌、蓉城、西安、開封、廈門、檳城、泰國、香港等地信眾,分迎請舍利,建塔供奉。香港的建塔基地,由當時南天竺寺住持和尚茂蕊老法師捐獻(茂蕊、覺光、優曇等三位長老簽字)位於下芙蓉山之陽,南天竺寺之右前方,莊嚴藏式的舍利寶塔,於西元一九五七年竣工。
• 東林念佛堂位於荃灣芙蓉山上,叢林茂密,環境清幽,乃專修淨土之十方選賢道場。念佛堂由開山祖師定西法師 (1895~1962) 始建於1952年,當時荃灣南天竺住持茂蕊法師將其東園菜地捐出,由定西法師初建淨室,名東林淨舍。是追法東晉廬山,並得各方善信集資,由南華學佛院多位學僧,胼手胝足、除草挖泥、挑土填溝,蓽路藍縷,修建淨室,初名「東林淨舍」。豈料同年八月初五,山洪暴發,建築沖毀逮半,各方聞訊紛紛施以援手,年底復修完成。翌年 (1953),修建大雄寶殿 (今極樂寶殿),改淨舍為「東林念佛堂」。1962年正式獲政府批准,成立「東林念佛堂有限公司董事會」,董事包括:定西、茂蕊、濟濤、聖懷、了一、永惺、聖照、智開、達成、洗麈、淨真、玅境法師、馬工廣居士等,並向香港佛教聯合會備案,是為佛教團體機構之始,開香港佛教寺院之先河。期間,永惺法師於念佛堂,內擔任監院達十八年之久,並於1970年開創「佛教東林安老院」。進入山門後,正面為安老院,右側拾階而上為新大雄寶殿;殿高兩層,乃仿浙江奉化雪竇寺大殿風格興建,殿宇巍峨,飛簷畫楝,氣派不凡,於1998年12月26日落成開光。樓下一層為「大悲殿」,供奉千手觀音。樓上供奉釋迦牟尼佛、地藏菩薩及觀音菩薩,左右十八羅漢。大悲殿後,過小庭園,花香四溢。極樂寶殿前石階旁立蓮花柱,殿內供奉西方三聖像: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及左右護法伽藍。寶殿右旁為「延壽堂」,樓上為「觀音閣」。左旁為淨土正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紀念堂」,內奉印光大師舍利塔。樓上為「藏經樓」,藏經頗豐,有『清刻大字龍藏經』共七千二百卷,另有『頻伽大藏』等多部佛經。「延壽堂」後尚有「法輪殿」,同為收藏經寶之所。 現時東林念佛堂的僧眾,專修淨土,為十方比丘之選賢道場。常設法會有:彌勒菩薩聖誕、觀音菩薩聖誕、釋迦牟尼佛聖誕、盂蘭法會、大勢至菩薩聖誕、地藏王菩薩聖誕、藥師如來聖誕及阿隬陀佛聖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