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子甜日常 #一個人的下酒菜 #是真的不喜歡、#還是入門方法錯誤?
前陣子看到一位旅居日本的部落客,說自己被日本人影響,下班後喜歡回家小酌。小酌就免不了配下酒菜,但不管哪裡的居酒屋都一樣,料理異常的貴,於是她照著一本簡單的食譜自己下廚,意外發現非常簡單,而且「一罐啤酒喝完之前就做好了」,著實在家享受著一個人獨飲的快樂。
身為居酒屋控和啤酒控,看到這樣的介紹馬上興奮難耐,馬上手刀下了訂單,摩拳擦掌地想試試「一個人的下酒菜」是什麼樣的感覺。
收到書當天,已經晚上九點半了。我翻了十分鐘的食譜,看了一眼空蕩蕩的冰箱,發現啥鬼都沒有,於是很衝動的拿起錢包和鑰匙,跟家人說「我出門一下」,滿腦子酒精衝腦的跑去全聯,採購了一大袋食材回來。
***
我其實並不是喜歡做菜的人,家裡也沒人擅長做菜,料理方式只會炒和水煮,調味料只識得鹽和醬油,最多再一點辣椒醬和胡椒;各種食用油的差別分不太出來,反正只是倒進鍋裡炒東西用的。
以前我也對那種「蛋1/3顆、高湯5杯、奶油2大匙」、「生薑、長蔥刨絲備用」、「煮滾後悶三分鐘後轉熄」這種手續繁複、家裡要啥沒啥、做出來動輒4-6人份的食譜望之卻步。
一來手拙、二來份量太多,自行減量又容易失敗,加上本身就沒什麼口腹之慾,因此更對照著食譜做菜興致缺缺,聽到「喜歡做菜」都覺得此人非我族類,只想你做給我吃就好(喂)。
當時會馬上想殺去全聯備料,十點多回家馬上挽起袖子開火,實屬意外,除了是被激起想喝啤酒的慾望外,還有就是──它真的太‧簡‧單‧了!簡單到作法幾乎只有三個步驟,10-15分鐘就可以上桌,然後你就可以開開心心地邊嗑邊喝完剩下啤酒的程度。
我當天一口氣做了兩道料理,一個是把滾燙的麻油淋在蒸鮭魚上、再擠上檸檬汁的下酒菜;一個就是照片上,搭著香菜和堅果、魚露的南洋風紅蘿蔔絲。
兩個都鮮美無比,尤其以前我不喜歡紅蘿蔔,連燉得爛爛的放在咖哩裡都不想吃。沒想到用麻油、魚露、檸檬汁、胡椒巧妙搭配,竟然就變成滋味非凡的組合,直接嗑掉一大盤還自行續碗,覺得肚子還有點餓,就把剩下的紅蘿蔔再刨下去嗑光光。
***
當天晚上吃完+收拾完,已經十一點多。明明是吃了宵夜還喝了酒,通常身體應該要沉沉的不太舒服、心裡也應該要有沉甸甸的微罪惡感,但是很意外的是,竟然沒有。不是我變得不知羞恥了,而是身體告訴我:「她很開心。」
我在她餓的時候沒有挨餓,也沒有拿空熱量的餅乾零食搪塞她,而是餵她新鮮美好的食物;沒有用重口味去麻痺自己,而是用少量醬料和食物原味,去湊出取悅味蕾的味道──對,真的是「#取悅」兩個字,吃完一直到睡前,身體都呈現一種幸福的愉悅感,不是喝酒的那種暢快醉意,而是被清爽新鮮的食物取悅的快樂。
這就是親手做菜給自己吃的幸福感吧。
***
正在我沉浸在「其實我也蠻會做菜」的新喜悅時,意外地想到一個問題:「咦,所以我有這麼不喜歡做菜嗎?」
好像沒有,我做菜的過程很開心,吃的時候也很開心,連洗碗都很開心。
那為什麼,我會一直以為自己不喜歡做菜呢?
我後來仔細思索,發現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會做菜」在我的潛意識裡,一直是「會了沒好處」的同義詞。從小總是聽不愛做菜的人叨唸「我不會做菜,家裡有人愛做菜多好」,意思大概是「誰愛做菜我就會讓他做,反正他喜歡嘛!」
當「做菜」在心底成為「不受歡迎的勞務」時,學習意願就降低了,生怕以後被人隨口一句「這麼會做,交給你了哦!(坐等貌)」會惹來生活上的麻煩,因此只想要簡單的炒炒青菜、煎荷包蛋就好(所以那些愛做菜也愛做給人吃的,我深感佩服)。
但第二個原因其實才是主因,就是「#入門方法錯誤」。
***
我一直不是喜歡「照本宣科」的人,學新東西的時候,一條一條操作會心生厭煩,馬上就忘記,而且不知變通;但是讓我自己摸索、自己觀察、自己從錯中學習,我不但意願超高,而且吸收能力超強,還馬上能變換不同花樣。
我的學習方式是所謂「實戰派」,但當成長環境沒人會做菜、學了又會被說「交給你了哦!」,實戰意願就會瞬間歸零。不實戰就只能靠食譜,但食譜就是「照本宣科」法,上頭又老愛用家裡沒有的食材,光是想到要去買那麼多只用得到一次的材料就累,一步一步乖乖操作也激發不了我的學習興趣,加上根本沒那麼愛吃,所以連照本宣科都懶了。
這次嘗試下酒菜,純粹是因為太想喝酒(?)、加上食材和步驟超簡單,才讓我衝動跑去買菜、也衝動地連夜開伙,也意外讓我發現,自己其實很享受選購食材的樂趣、從調味罐中拼湊滋味的興奮、把原本不愛吃的東西變成美味料理的魔法,簡而言之──#我發現自己其實很喜歡做菜,只是以前「入門方法錯誤」!
這個發現讓我著實開了眼界,因為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對很多事情都沒興趣的人,常常試過以後發現不喜歡就放棄,也不太責怪自己三分鐘熱度,因為我總說「學興趣就跟交朋友一樣,沒有想進一步的意願就不用強求」。
雖然這樣說也沒錯,但有沒有可能很多「朋友」讓我們不想進一步,其實是因為「認識方法錯誤」?可能是選的話題不對、可能是還沒找到共通點、或因為他的長得像曾經得罪我的某人、或單純只因為他是慢熟的人?
人都有可能這樣,「興趣」當然更有可能。只因為教的人不對、因為小時候有負面回憶、或是像我自己:單純只是「入門方法」錯誤而已,尤其大部分的入門法,幾乎都是從「照本宣科」開始。
這次純粹是因為下酒菜夠簡單、又被喝酒的衝動推一把,才意外地「正確入門」。我在來了勁之後,第二天連中餐都是下酒菜配白飯。鮭魚香菜拌皮蛋、馬鈴薯焗烤起司、鮮甜番茄炒蛋、再配一大碗南洋風紅蘿蔔絲(這兩天大概吃掉以往半年份的紅蘿蔔量)。
吃完身體又是滿滿的開心,餐桌上五顏六色各種新鮮食材,下酒菜等級的美味。塵封已久的香油和工研黑醋、魚露終於被我拿來變魔法,連檸檬都派得上用場,原本只有泡檸檬水補充維他命C的份,現在活跳跳地成為餐桌上的重要佐料。
下酒菜又因為主打一人份,食材和調味量不容易失手,反正抓自己要吃的量就好,要失敗也不容易。
***
我真心覺得自己喜歡做菜了,因為找到正確的入門方式。但目前還是很怕聽到「那就交給你做了哦!」,所以這種樂趣暫時還是留在自娛世界就好(是在怕什麼XD)
但我更想知道的是──那些過去被我打入冷宮的「興趣」,有多少其實是「入門方式錯誤」才被打入冷宮的?如果找到正確的入門方式,有沒有可能找到真愛呢?
不是為了讓自己變更厲害,而是想要體驗這個世界多有趣,就像我從居酒屋料理,開啟從未發覺的樂趣一樣。
#其實下酒菜當正餐也很搭
#很多平常不吃的東西都變好吃了
#書名叫《姐的居家小酒館》
#這篇算心靈文還是宵夜文呢?(誤XD
著實同義詞 在 方文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是一篇對「霹靂布袋戲」發自內心的推崇之文...
話說二個半月前與「霹靂布袋戲」第三代黃亮勛與霹靂副總姬姐,在我台北公司小聚,席間閒聊雙方的資源整合,及自身事業的展望,彼此相談甚歡。會中我提議可將「霹靂布袋戲」與漢服結合做一全新嘗試,剛好我公司於浙江西塘所籌辦的「第四屆漢服文化周」將於二個多月後展開(10月29-11月1),不如趁此機會起個頭。亮勛與姬姐的觀念及想法都很新,溝通無礙,當下即表示高度興趣。我也跟此次實際執行漢服活動的Kevin提及此事,他也深表認同,並協助後續事務。這就是此屆「漢服文化周」即將有「霹靂布袋戲」助陣,並且還會穿戴漢服之緣起。在此特別說明一下,「霹靂布袋戲」以往的戲偶服飾,屬於偏漢服元素的人偶影樓裝,或所謂動漫服,著重服裝造型上的視覺,與華麗構圖,強調的是表演時的聲光效果,並非正規的傳統漢服。但這其實恰恰延續了傳統布袋戲的生命,因為傳統布袋戲與現代影視結合,是需要與時俱進的演化變革,跟這世代休閒娛樂的習慣接軌。也正因為黃氏家族的努力,布袋戲是現今台灣所有傳統文化中,最令年輕一代所熟知及感興趣的傳統戲劇,也是唯一能形成商業產業鏈的戲劇元素。
布袋戲這源於17世紀中葉福建泉州的掌中人偶劇,近360年後還能完全契合現今網路社會的脈動,活躍於影視產業中,展現其頑強的戲劇生命力,黃氏一族可謂承先啟後、功不可沒。因此,對於能在此屆「漢服文化周」中首度嘗試將傳統漢服與現代布袋戲結合,也感到與有榮焉,甚至有種創造歷史的飄飄然。相信此創舉也能在「霹靂布袋戲」多元發展的事業版圖中,另闢一條漢文化路線,讓戲偶在服飾穿戴上回歸傳統漢服。這也意味著漢服文化能藉由「霹靂布袋戲」在流行與通俗領域,無人能及的魅力中,幫漢服的推廣開啟另一扇門,為我們這些年在復興漢服文化上,注入強大的流行能量。
在此,順帶簡介一下,「霹靂布袋戲」第三代亮勛的家族史。其實嚴格說起來,黃氏一門的布袋戲家族到亮勛這代,已是第五代。其家族布袋戲史可上溯至清光緒年間,其曾曾祖父黃馬年輕時拜入泉州南管文戲派名師蘇總門下為徒,藝成出師後創立「錦春園」布袋戲班。黃馬的二個兒子均亦克紹箕裘,繼承其父的「錦春園」戲班。黃馬長子黃海岱,也就是其曾祖父,自幼熟讀詩書,文學造詣極高,他更被台灣布袋戲界尊稱為「通天教主」,曾獲頒民族藝術藝師之榮譽,他也是著名布袋戲劇團「五洲園」的創始人。黃海岱次子,也就是亮勛祖父黃俊雄,首創將傳統布袋戲引入電視播出,並以流行音樂取代傳統的鑼鼓嗩吶,其所製作的電視布袋戲「雲州大儒俠」連續播出四年三個月,共583集,創下當年台灣電視節目最高收視率97%,等同於只要打開電視的人,都在看他所製作的布袋戲,其收視率可謂空前,也肯定是絕後!黃俊雄並曾被授證人間國寶的頭銜,堪稱布袋戲教父。亮勛父親黃強華為黃俊雄長子,現為「霹靂國際多媒體」董事長,他與其弟黃文澤所創立的「霹靂布袋戲」系列,是台灣最具指標與影響力的布袋戲影視作品。其劇中角色素還真,是台灣自製動漫產業中,知名度最高的動漫人物。「霹靂布袋戲」系列也是內地最為人熟知的台灣布袋戲,亦是現今網路動漫類點閱率最高的影視布袋戲。
1985年生的黃亮勛,本人為台大高材生,創意十足、想法多元,當年參與製作全球首部3D偶動畫電影「奇人密碼:古羅布之謎」時,三十歲不到,即擔綱編劇與藝術監製的重責。現專職霹靂布袋戲的創新開發,致力於將布袋戲的通俗影響力發揮極致,對於承傳家業懷有強烈文化使命感。這裡所謂的通俗文化,其影響力既深且遠,君不見、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通俗章回小說,在古代封建時期,不論是科舉官場或士大夫階層,均受人漠視,被視為庶民讀物,貶為小道,因為它離聖賢之道太遠。但這當時不受社會主流價值青睞的庶民讀物、通俗話本,卻偏偏縱橫歷史幾百年,至今仍是戲劇影視產業裡,最強的IP項目,持續不斷被翻拍成電影、電視劇,改編成舞台劇,成為小說創作素材,或溶入流行歌詞中,以及開發成線上遊戲等。這是因為通俗文化,它不在皇族殿堂之上,也不在翰林學院中;它存活於民間鄉野裡,它走的是草根親民路線,與一般民眾的生活貼近,情感上沒有距離,而霹靂布袋戲所做的,紮紮實實正是這件事情。
亮勛其祖父黃俊雄的「雲州大儒俠」與父親黃強華的「霹靂布袋戲」系列,早已成為台灣幾代人的社會共同記憶,對海外華人而言,「霹靂布袋戲」也幾乎等同於台灣現代布袋戲的同義詞。環顧海內外的華人社會,也鮮少有如此家族,其維繫家傳戲劇文化的生命力,如此堅韌與強悍。百年來,一代接一代繼承祖業,戲劇香火不曾中斷,其家族,在現今傳統技藝沒落的網路資訊時代,堪稱異數。如果說,在古代累世為官之家族,數代後形成門第,那麼黃氏一族,可謂戲劇門第;在現代,擁有專業技能者,被尊為職人,則黃氏一門,可稱之為職人世家!亮勛身上流淌著戲劇門第、職人世家的文化血脈,既深厚且濃烈,著實令人好生羨慕及讚賞。最後,寫下一首禮讚這台灣布袋戲百年世家的詩文作為本文結尾:「掌中乾坤出錦春,五洲春秋傳戲魂,霹靂江山續紮根,五代百年譽滿門。」
(註:圖1.2.3為傳統漢服,書法為王鵬翔老師,其他圖則為霹靂系列的動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