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天氣之子》Weathering with You | ★★★☆
大人們,你們真的什麼都懂嗎?
.
在《你的名字》上映半年後,新海誠曾在受訪時表示:他的新作品將會是一部從年輕人角度出發的故事,描述他們如何與這個被大人控制的世界對抗,呈現當今世界面臨的種種危機。
.
確實,《天氣之子》除了保有新海誠一貫美到不能再美的大景畫面,美術、光影效果、甚至還將雨水等流體呈現地令人嘆為觀止;但去除了這些我們所謂「畫面很漂亮」的評價,《天氣之子》還剩下什麼?經過一晚沉澱,我想這部作品有很多隱喻,足以觀察出新海誠真的是一位非常害羞內斂的創作者。
.
從故事的開頭,呈現了不斷下雨的東京,新聞媒體不斷用「創下氣象觀測史」來形容這場似乎停不了的豪大雨;再到故事線描述了帆高這個逃家少年,以及努力打工的少女陽菜,兩人同樣都希望透過自己的力量,努力在這個繁忙的都市中求生。
.
故事中也透過須賀圭介和夏美兩位在小型雜誌事務所內工作的角色、陽菜的弟弟小凪、刑警等配角,帶到了當今日本社會普遍存在於年輕世代的問題。
.
逐年嚴重的氣候變遷、失業率高、就業環境困難,就算是努力卻怎麼做都被大人所阻擋。快速剪輯的蒙太奇,呈現了不論是帆高、陽菜、圭介、夏美,這幾個角色在日常生活中的瑣碎事物,撐起了一整個世代所承受的不只是社會現實,還有來自上一世代所留下的遺毒,有時候甚至還會被貼上「年輕人不努力」的標籤;這些林林總總的鳥事,是你們這些大人懂得嗎?
.
真正深陷這個世代泥沼的年輕人們,新海誠完全瞭解你們的痛苦!許多潛台詞,在新海誠羞澀的敘事口吻下,透過角色們的遭遇,我們可以感受到他想要為這個世代發出怒吼的渴望。
.
這場在東京發生的豪大雨,低氣壓的形成似乎不只是科學角度的「低氣壓」,而是整個世代對立下所產生的無助感,每個人都被打壓、在一種低迷的氣氛中掙扎。圭介那句「人年紀大了,就不得不選擇事情的先後順序」,聽起來是多麼地諷刺又無奈?確實,我們有時候為了生存不得不對現實低頭,還是玩著社會習以為常的遊戲規則,讓這個惡性循環繼續下去。
.
縱使人類的科技再進步,高樓大廈蓋得密密麻麻,新聞報導著「打破紀錄的豪大雨」、網路充斥著討論,卻有誰能夠突破人們最基本對天氣的渴望呢?當祈求「放晴」變成每個人都想要達成的願望,轉而求助於超自然力量,那麼我們能夠確定這個社會是朝著更先進、更進步的方向前進嗎?我想,這還是證明了我們人類在這個宇宙裡仍然渺小,我們又何必將時間浪費在世代對立這種無聊的事物上呢?
.
而故事的主軸還是聚焦在帆高與陽菜這對年輕男女身上,甚至是將更多劇情比重放在帆高如何追回陽菜,讓他在「世界」和「愛情」兩者間作出選擇。電影最後的高潮,讓所有角色串聯起幫助帆高的舉動,讓人感受到十足熱血的感動。試著想想,我們有多久沒有為了一個單純的愛戀衝動了呢?拋下所有現實,拋下所有狗屁倒灶的鳥事,努力地為某一個我們所執著的事物,不論是愛情、友情、親情,看著帆高不顧一切地往目標狂奔,我們其實都能夠輕易地被這種熱血所感染。
.
新海誠利用了一場極端氣候,幾個角色的配置與其互相的關係,來告訴整個日本他認為「新世代屬於年輕人」的思想宣言。但在敘事手法上與過去作品相較之下更顯隱晦,反而利用更多美麗的大景,搶走了一般主流大眾的眼球。《天氣之子》確實是另一部屬於「新海誠」特色的作品,有著令人歎為觀止的美術、畫面,但也凸顯了這位害羞的創作者,內心澎湃、想說的話很多,但卻又被自己的個性所綁住,最終用一種「不好意思」的方式來表達。
.
我並不會認為這是新海誠的優點還是缺點,因為這就是屬於他特有的風格特色,一旦去除了這種隱晦口吻,讓他用更直接的方式表達內心想要講的話,那麼也就失去了新海誠作品獨特的韻味。觀眾們能做的就是去欣賞他在創作這個「想為年輕世代發聲」的作品中,體會他所想要傳達的意念,並去利用不同角度觀點思索我們這個社會,世代與世代間的對話,到底出了哪些問題?
.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由占卜師所說的「蓋亞理論」,似乎也是本片的核心概念所在。這個於1972年由英國科學家詹姆斯洛夫洛克所提出的環境理論,主張地球是一個能夠自我調節的有機體: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下,能夠達到一種永續平衡的發展。所以當人類破壞環境,導致氣候變遷,地球蓋亞就會利用自己的方式來達到環境平衡。
.
新海誠巧妙地將蓋亞理論結合都市傳說的「晴女」,進而從環境的角度切入人類社會議題,來重新看待這些我們生活周遭不斷發生的事:換個角度思考,所謂的「世代衝突」其實也和環境污染一樣,不也是一種逐漸失控的過程呢?透過蓋亞理論的觀點來看,我們或許無法預料最後會有什麼樣的災難發生,但這場「未知的災難」或許也只是一種「蓋亞」自我平衡的手段呢?
.
電影的最後,人類還是適應了極端氣候,用另一種「新型態」的方式來維持原本的生活。社會的規範依舊存在,世代與世代間的改變依舊存在,各個角色依舊回歸到他們原本的生活運轉模式。「世界依舊持續轉動」:或許我們對抗體制並不是想要打破原本的體制,而是希望我們能夠用更有智慧的方式,去適應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
.
也或許認識到我們的渺小,讓我們用更謙卑的態度看待這世間的萬事萬物,才是《天氣之子》背後真正想要傳達的價值觀。
.
台灣上映日期:2019-09-12
.
.
.
同步發佈【影音影評】:
https://youtu.be/5Q2LvuSNWAM
同步發佈【幕迷影評】:
https://www.movier.tw/post.php?SID=157257
同步發佈【方格子】:
https://vocus.cc/@XXY2018/5d7dd0a4fd89780001f0aaa8
.
.
.
#天氣之子
#weatheringwithyou
#我不是工讀生
#我是你的好朋友
#XXY
蓋亞理論 在 XXY 視覺動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試片無雷短評
《水行俠》Aquaman
當大海有了人性,大概就是這樣了!
.
就整體DC電影世界、甚至是整個漫改電影世界而言,《水行俠》可說是一部讓人驚艷的作品。它讓我們見識到有別於過去英雄故事的視覺感官刺激,勾勒了一個我們對於海洋的想像世界,彷彿看到了現代的古希臘神話故事,英雄如何闖關、發跡、成為名副其實的英雄人物,並在王位爭奪戰中脫穎而出的震撼史詩。
.
就一個英雄獨立電影而言,它依舊肩負起「英雄起源」以及「解決危機」兩大任務,並與《正義聯盟》前著重於建構DC英雄與人類世界互相影響的宇宙觀做出突破,鋪陳了更寬廣的視野,開啟了接下來更光明且更跳脫現實世界的影像空間。
.
#溫子仁集過去導演成就於一身
《水行俠》展現了溫子仁過去導演作品的元素,包括《玩命關頭7》的動作運鏡、厚實具份量的打鬥場面;《奪魂鋸》營造角色困境的壓迫感;《厲陰宅》或《陰兒房》對於神秘生物或事件的恐怖氣氛。豐富多元的畫面設計,搭配相當用心的轉場,橋段間的連結也相當流暢且有趣,展現了溫子仁對於影像的敏銳度,以及在細節上的用心。
.
我認為溫子仁的統合能力是本片成功的關鍵,集結過去合作多次的剪輯師-寇克莫瑞(《厲陰宅》、《玩命關頭7》、《蟻人》)、攝影師-唐柏吉斯(參與《浩劫重生》、《奇蹟男孩》等電影攝影,因《阿甘正傳》獲奧斯卡提名、與溫子仁合作《厲陰宅》),以及DC世界中參與過《神力女超人》電影製作的配樂家-魯柏特葛里森威廉斯。集合包括光魔工業、Scanline VFX、Rodeo FX等頂尖視效團隊,其電影技術在同一平台上大展身手,《水行俠》在電影幕後製作、整體協調性上表現相當穩健。
.
《水行俠》創建了一個海洋世界的舞臺,不論是演員演出的動作,展現水中物理變化、水阻的肢體表現,甚至是對話上的音效合成上都相當用心。各項細節考量上也都展現了溫子仁天馬行空又不失質感的導戲風格,在整體電影的掌握上,懂得拿捏藝術與商業娛樂間的平衡,將整部片在呈現上始終控制在觀影舒適的界線之內。
.
#水中的太空歌劇類型電影
我想,要把《水行俠》視為一部類似《星際大戰》這種太空歌劇的類型一點也不為過。它有著自稱一格的世界觀,超乎常理有著自己一套邏輯的自然或物理定律,並加入了家族紛爭、王權爭奪等一般古典戲劇時常觸及的元素。
.
而故事從一位燈塔看守者,與亞特蘭提斯女王的人類、非人類兩者連結,作為開頭。也似乎將劇本圍繞在當今希望異中求同、試圖以族群和解,化解衝突的主流意識。王位紛爭因血緣正統地位而產生衝突,同時也以混血或外來者身份而反應了現實世界的政治局勢。
.
片中的「海洋領主」歐姆,不斷強調自己的正統地位,似乎也象徵著保守勢力對抗所謂外來者「水行俠」的政治鬥爭。海洋四國間因海洋領主所發動的戰爭,打著統一的大旗,試圖聯合勢力對抗地表等作為,是否也和現今的國際關係十分類似呢?
.
或許《水行俠》無意間暗諷了當今的世界局勢,也或許這樣的故事就是人在握有權力下,自然造就的野心、順理成章的人性。《水行俠》其實多少反應了現實生活,人們在衝突發生之下可能會面臨的現象,考驗著人性往極端的行為發展,還是往和解共存的方向前進。電影透過架空的世界,史詩劇本的架構,訴說了一個可能多少貼近你我的神話故事。
.
#人類總有一天勢必需要面對海洋的反撲
我想,若是海洋有了人性,第一件學會的事情就是報復人類。
.
《水行俠》的故事發想,不只是因為我們對海洋世界探索的知識有限,一個目前尚未完全探究的未知領域,而如同白紙般讓電影創作者能夠肆意揮灑:反而是一種將「海洋」視為一個有機體的具象化表現:它若有生命,肯定就像劇中海洋國度對地表的人類行為感到憤怒;它若能思考,也必定想要找機會反擊。
.
人類活動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勢必有一天將面對環境的反撲,就一個環境學者的角度來看,《水行俠》的整體故事出發點,歐姆所發動對地面戰爭的動機,以及「水行俠」試圖在衝突兩者間扮演平衡者的角色設定而言,我相當喜愛。
.
可惜的是,電影整體而言仍然聚焦在「水行俠」如何找到傳說中的黃金三叉戟,過程中彷彿過去古希臘神話般,在一關接著一關的跑大地遊戲中進行。對於環境議題,或將自然視為有機體的蓋亞理論點到為止。也許這是溫子仁在執行編劇時的取捨,而專心將故事說得流暢,避免讓這種故事淪為流水帳的死胡同。
.
而當中的「黑蝠鱝」一角,我個人認為相當有趣:因為電影將他從漫畫原本一個命運多舛的討海人改編為海盜角色,並以高科技犯罪的設定而言,簡化了反派角色的起源交代。在黑蝠鱝與水行俠對抗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不一樣的觀點衝突,是在整部電影有別於王位爭奪戰中,描述仇恨、人類與海洋族群的關係。對於後續埋下的伏筆,我個人也相當期待後續這個角色在DC電影世界中如何發展,並與《正義聯盟》最後鋪陳的反派團體有什麼樣的連結。
.
整體來說,《水行俠》的故事架構可說是相當工整,去除了過去野心龐大的DC敘事方式,《水行俠》單一說好亞瑟庫瑞的劇情,交代了他與亞特蘭提斯王國的血緣關係,我認為已經給予觀眾非常飽滿,而且誠意十足的143分鐘。
.
劇情緊湊而且讓人目不轉睛的華麗特效,相信足以為這個2018年年底的電影市場造成一股話題。「水行俠」作為一個半人類、半亞特蘭提斯的混血身份,連結了海陸兩者的特性,讓整部電影藉此著力點發揮深化。我認為本片從環保或是種族議題的角度出發,最後收斂在歐姆與亞瑟兩者間爭奪王位的戰鬥中,穩健的步調帶出了DC電影世界中的海洋故事發展,為接下來的DC電影世界的發展鋪了不錯的路基。
.
我也期待接下來由溫子仁所帶領的導演團隊,柴克史奈德轉任幕後監製的身份後,能夠跳脫原本DC正義聯盟成員的框架,看到更多讓人超乎想像的故事舞臺,為漫改電影注入不一樣的活水。
.
.
.
XXY的推薦指數:★★★★★五顆星為滿分
《水行俠》我給 ★★★☆ 3.5顆星
爽快!震撼!有創意!讓人看到了一個簡單乾淨的英雄起源故事,以及一段水行俠闖關的古希臘神話式的英雄旅程。
台灣上映日期:2018.12.12
.
【影音導讀 | 120秒評電影】:
https://youtu.be/iqTO1D7-T5c
【幕迷影評】文章傳送門:
https://www.movier.tw/post.php?SID=150147
【方格子】文章傳送門:
https://vocus.cc/@XXY2018/5c107eb0fd897800013bd33a
.
.
.
#水行俠
#aquaman
#華納 #DC
#我不是工讀生
#我是你的好朋友
#XXY
蓋亞理論 在 XXY 視覺動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試片無雷短評
《水行俠》Aquaman
當大海有了人性,大概就是這樣了!
.
就整體DC電影世界、甚至是整個漫改電影世界而言,《水行俠》可說是一部讓人驚艷的作品。它讓我們見識到有別於過去英雄故事的視覺感官刺激,勾勒了一個我們對於海洋的想像世界,彷彿看到了現代的古希臘神話故事,英雄如何闖關、發跡、成為名副其實的英雄人物,並在王位爭奪戰中脫穎而出的震撼史詩。
.
就一個英雄獨立電影而言,它依舊肩負起「英雄起源」以及「解決危機」兩大任務,並與《正義聯盟》前著重於建構DC英雄與人類世界互相影響的宇宙觀做出突破,鋪陳了更寬廣的視野,開啟了接下來更光明且更跳脫現實世界的影像空間。
.
#溫子仁集過去導演成就於一身
《水行俠》展現了溫子仁過去導演作品的元素,包括《玩命關頭7》的動作運鏡、厚實具份量的打鬥場面;《奪魂鋸》營造角色困境的壓迫感;《厲陰宅》或《陰兒房》對於神秘生物或事件的恐怖氣氛。豐富多元的畫面設計,搭配相當用心的轉場,橋段間的連結也相當流暢且有趣,展現了溫子仁對於影像的敏銳度,以及在細節上的用心。
.
我認為溫子仁的統合能力是本片成功的關鍵,集結過去合作多次的剪輯師-寇克莫瑞(《厲陰宅》、《玩命關頭7》、《蟻人》)、攝影師-唐柏吉斯(參與《浩劫重生》、《奇蹟男孩》等電影攝影,因《阿甘正傳》獲奧斯卡提名、與溫子仁合作《厲陰宅》),以及DC世界中參與過《神力女超人》電影製作的配樂家-魯柏特葛里森威廉斯。集合包括光魔工業、Scanline VFX、Rodeo FX等頂尖視效團隊,其電影技術在同一平台上大展身手,《水行俠》在電影幕後製作、整體協調性上表現相當穩健。
.
《水行俠》創建了一個海洋世界的舞臺,不論是演員演出的動作,展現水中物理變化、水阻的肢體表現,甚至是對話上的音效合成上都相當用心。各項細節考量上也都展現了溫子仁天馬行空又不失質感的導戲風格,在整體電影的掌握上,懂得拿捏藝術與商業娛樂間的平衡,將整部片在呈現上始終控制在觀影舒適的界線之內。
.
#水中的太空歌劇類型電影
我想,要把《水行俠》視為一部類似《星際大戰》這種太空歌劇的類型一點也不為過。它有著自稱一格的世界觀,超乎常理有著自己一套邏輯的自然或物理定律,並加入了家族紛爭、王權爭奪等一般古典戲劇時常觸及的元素。
.
而故事從一位燈塔看守者,與亞特蘭提斯女王的人類、非人類兩者連結,作為開頭。也似乎將劇本圍繞在當今希望異中求同、試圖以族群和解,化解衝突的主流意識。王位紛爭因血緣正統地位而產生衝突,同時也以混血或外來者身份而反應了現實世界的政治局勢。
.
片中的「海洋領主」歐姆,不斷強調自己的正統地位,似乎也象徵著保守勢力對抗所謂外來者「水行俠」的政治鬥爭。海洋四國間因海洋領主所發動的戰爭,打著統一的大旗,試圖聯合勢力對抗地表等作為,是否也和現今的國際關係十分類似呢?
.
或許《水行俠》無意間暗諷了當今的世界局勢,也或許這樣的故事就是人在握有權力下,自然造就的野心、順理成章的人性。《水行俠》其實多少反應了現實生活,人們在衝突發生之下可能會面臨的現象,考驗著人性往極端的行為發展,還是往和解共存的方向前進。電影透過架空的世界,史詩劇本的架構,訴說了一個可能多少貼近你我的神話故事。
.
#人類總有一天勢必需要面對海洋的反撲
我想,若是海洋有了人性,第一件學會的事情就是報復人類。
.
《水行俠》的故事發想,不只是因為我們對海洋世界探索的知識有限,一個目前尚未完全探究的未知領域,而如同白紙般讓電影創作者能夠肆意揮灑:反而是一種將「海洋」視為一個有機體的具象化表現:它若有生命,肯定就像劇中海洋國度對地表的人類行為感到憤怒;它若能思考,也必定想要找機會反擊。
.
人類活動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勢必有一天將面對環境的反撲,就一個環境學者的角度來看,《水行俠》的整體故事出發點,歐姆所發動對地面戰爭的動機,以及「水行俠」試圖在衝突兩者間扮演平衡者的角色設定而言,我相當喜愛。
.
可惜的是,電影整體而言仍然聚焦在「水行俠」如何找到傳說中的黃金三叉戟,過程中彷彿過去古希臘神話般,在一關接著一關的跑大地遊戲中進行。對於環境議題,或將自然視為有機體的蓋亞理論點到為止。也許這是溫子仁在執行編劇時的取捨,而專心將故事說得流暢,避免讓這種故事淪為流水帳的死胡同。
.
而當中的「黑蝠鱝」一角,我個人認為相當有趣:因為電影將他從漫畫原本一個命運多舛的討海人改編為海盜角色,並以高科技犯罪的設定而言,簡化了反派角色的起源交代。在黑蝠鱝與水行俠對抗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不一樣的觀點衝突,是在整部電影有別於王位爭奪戰中,描述仇恨、人類與海洋族群的關係。對於後續埋下的伏筆,我個人也相當期待後續這個角色在DC電影世界中如何發展,並與《正義聯盟》最後鋪陳的反派團體有什麼樣的連結。
.
整體來說,《水行俠》的故事架構可說是相當工整,去除了過去野心龐大的DC敘事方式,《水行俠》單一說好亞瑟庫瑞的劇情,交代了他與亞特蘭提斯王國的血緣關係,我認為已經給予觀眾非常飽滿,而且誠意十足的143分鐘。
.
劇情緊湊而且讓人目不轉睛的華麗特效,相信足以為這個2018年年底的電影市場造成一股話題。「水行俠」作為一個半人類、半亞特蘭提斯的混血身份,連結了海陸兩者的特性,讓整部電影藉此著力點發揮深化。我認為本片從環保或是種族議題的角度出發,最後收斂在歐姆與亞瑟兩者間爭奪王位的戰鬥中,穩健的步調帶出了DC電影世界中的海洋故事發展,為接下來的DC電影世界的發展鋪了不錯的路基。
.
我也期待接下來由溫子仁所帶領的導演團隊,柴克史奈德轉任幕後監製的身份後,能夠跳脫原本DC正義聯盟成員的框架,看到更多讓人超乎想像的故事舞臺,為漫改電影注入不一樣的活水。
.
.
.
XXY的推薦指數:★★★★★五顆星為滿分
《水行俠》我給 ★★★☆ 3.5顆星
爽快!震撼!有創意!讓人看到了一個簡單乾淨的英雄起源故事,以及一段水行俠闖關的古希臘神話式的英雄旅程。
台灣上映日期:2018.12.12
.
【影音導讀 | 120秒評電影】:
https://youtu.be/iqTO1D7-T5c
【幕迷影評】文章傳送門:
https://www.movier.tw/post.php?SID=150147
【方格子】文章傳送門:
https://vocus.cc/@XXY2018/5c107eb0fd897800013bd33a
.
.
.
#水行俠
#aquaman
#華納 #DC
#我不是工讀生
#我是你的好朋友
#XXY
蓋亞理論 在 [閒聊] 蓋亞假說科幻與科學- 看板FATE_GO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很多作品中都曾出現過一個世界觀,
那就是將地球視為一個具有意識的大型生命體,常見稱為蓋亞,
其實這個說法來自科學家的假說而不是科幻作家的猜想,
1972年洛夫洛克寫了《蓋亞的復仇》一書,
書中提出應該把地表環境乃至於整個地球視為一個超級有機體的觀點,
並以希臘神話的地母神為這個超級有機體命名,
主要的論述就是蓋亞的目的是提升地表生命的多樣性,生物的演化也是為此進行的改造,
當生命演化到了某個瓶頸時就會以大滅絕的形式重新再來過。
不要以為洛夫洛克是哪來名不見經傳的英國研究員,雖然人家真的是英國人,
但是他的理論包括只要透過光譜研究外星大氣成分,
就能得知是否有生命能穩定存在的環境的做法,目前美國NASA沿用至今。
洛夫洛克的蓋亞假說被當時的演化論支持者認為是假科學、用科學包裝的宗教,
不過其實今天的演化論已經某個程度上包含了蓋亞假說,
那就是內共生學說。
內共生學說是女性微生物專家馬古利斯在1981年提出的,
她提出了一個研究,那就是多細胞生物的細胞中,
所有如粒線體等個別組織,在生命誕生之初都是如細菌一般的原核生物,
例如植物內的葉綠體,其實就是古代被稱為生命起源的藍綠藻,
各種不同的原核生物進行了共生演化,從原核聚集成真核生物,
再從真核生物的單細胞生物到多細胞生物,
就如植物登上陸地為後來動物的登陸改造了環境,所有的生物在這個理論上,
可以囊括在一起成為共生關係,並透過共生實現演化,
而不是舊達爾文演化論認為的只有競爭關係,
也不是生物單方面適應環境,是整個生物圈為了讓自己能適應環境改造了環境
(但適者生存這個演化論就像牛頓力學一樣,視觀察尺度不同仍是正確的),
在共生這個大旗下,內共生學說宛如成了蓋亞假說的解釋,
某種程度來說,可以說蓋亞假說中有相當部份是確有此事。
TM世界觀中的「蓋亞」也曾為了新的靈長也就是人類改變了地表環境,
蓋亞逐步淘汰了神代,
不是生物去適應環境,而是蓋亞為了生物的演化改造了環境。
當然,TM中的人類最後演化成了脫離蓋亞的生物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16.158.20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FATE_GO/M.1581317524.A.B4D.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