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讀大稻埕📚 #青鳥選讀 #講座推推 #就是明天! /
#用閱讀理解你所不知道的大稻埕
↠ 大稻埕碼頭:一座島嶼接口國際的起點,見證台灣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地方縮影 ↞
📣 《#曹俊彥回大稻埕》
◼︎ 選讀關鍵字: #重返1960年代大稻埕
這是「曹俊彥的○○○」系列的第三本,涵蓋的時間自一九六一年七月到一九六四年七月,就是我被分發到 #永樂國小 服務,擔任美術老師的三年。距離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已經超過十五年,正好是戰後嬰兒潮出生的孩子求學的階段,台灣因為加上由中國大陸「轉進」大量的軍隊、官員和老百姓,人口爆增,許多學校都增班,班級人數也多到近六十人,可以說是教育的大量生產。那時候,是台灣的輝煌年代。
曹老師說:這本書書名不叫作「 #曹俊彥回永樂」,而是「回大稻埕」,是因為這三年,除了下班回家,幾乎生活重心都在大稻埕,常常從早餐開始,就是在學校附近解決,午餐最喜歡和劉老師一起到對面太平國小隔鄰的太平市場,吃很便宜的燒餅、稀飯和小菜,飯後再到水果攤選個大木瓜,兩人分著吃,水果比正餐貴是很平常的事。
有時候,也會到當時還在涼州街、靠近迪化街亭仔腳的炎仔麵攤吃麵,他的特色是鮮,道地的台灣料理,樸實、乾淨加上一級棒的沾醬。因為經常佳賓滿座,所以只能偶而提早去佔位置。
大稻埕有許多國民學校,與永樂隔著延平北路相對的是太平國民學校,在台北大橋橋頭有大橋國小,再往北一些有 #延平國小,往東有 #大同國小,東南有 #雙連國小 和 #蓬萊國小。有機會,我就會到這些學校去觀摩他們張貼在佈告欄上的兒童畫,作為我教學的參考。
能夠用電腦打出字體整齊的稿件,手指一點,隨即列印出來,或手稿畫好就能影印的事,在那個時候可真是天方夜譚。劉老師坐位背後,是楊太太的位置,就在校長室旁邊,再過去是閱報室,斜面桌上陳列著《#中央日報》、《#新生報》、《#國語日報》等;在報紙的副刊或兒童周刊上,常常可以看到劉老師的漫畫作品。
◼︎ 作者介紹 ◼︎
#曹俊彥
圖畫書創作家、資深 #童書編輯、台灣 #兒童文學 教育推廣者。一九四一年出生於台北大稻埕。大稻埕興盛的文化活動,成為他日後創作的啟蒙。五歲就讀永樂國小附設幼稚園,接觸到日本的「紙芝居」及雜誌繪本。十三歲幫姊姊婆家的印刷廠編繪附在零食後面的小小圖畫書,並至綠地印刷廠當學徒,第一次看到世界美術全集。
曹老師從事兒童文學美術五十年,不但是創作量多樣豐碩的創作者、經驗豐富的資深編輯,也是教育推廣者,被譽為台灣兒童文學界的點子王,書、寫、編、說、教的台灣兒童書界全能達人。目前已出版兩百多本圖畫書和插畫書。二○一三年獲第四屆金漫獎終身成就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走讀大稻埕】系列講座
✨✨ 8 / 28 一起在線上理解大稻埕 ✨✨
📣 【走讀大稻埕】台灣六O年代的集體記憶,再續大稻埕
你知道五十年前的大稻埕長什麼樣子嗎?
聽兒童文學界的常青樹——曹俊彥老師暢談五十幾年前大稻埕日常街區,分享說故事時必備的“紙芝居”,讓我們透過線上講座回到「#台灣60年代的大稻埕風景」,亦談與兒童文學界點子王 #劉興欽 漫畫家,相遇的起點。
大稻埕是一座充滿文化底蘊的城市。繪本作家曹俊彥,不僅是寫故事的人、更是以圖像說故事的人,《#曹俊彥回OOO》系列,不僅是以文字記錄了大稻埕的歷史的點滴,更刻畫了台灣六零年代中期到七零年代末期的社會氛圍與精神。
出版社| 玉山社出版公司 星月書房
指導單位| 文化部 、 走讀臺灣
#講座詳見粉專活動 #大稻埕走讀 #走讀台灣 #走讀大稻埕線上書單 #台灣與世界接軌的碼頭 #青鳥選讀 #歷史 #書單 #選讀 #線上講座 #曹俊彥 #莊永明 #走讀 #大稻埕
「蓬萊國小歷史」的推薦目錄:
- 關於蓬萊國小歷史 在 青鳥 Bleu&Book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蓬萊國小歷史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蓬萊國小歷史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蓬萊國小歷史 在 校歌台北市大同區蓬萊國小- 精華區lyrics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蓬萊國小歷史 在 منشور 臺北市大同區蓬萊國民小學 - فيسبوك 的評價
- 關於蓬萊國小歷史 在 2022蓬萊國小校長-大學國高中升學考試資訊,精選在PTT ... 的評價
- 關於蓬萊國小歷史 在 蓬萊國小歷史 :: 全台國小評價網 的評價
- 關於蓬萊國小歷史 在 蓬萊國小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蓬萊國小歷史 在 臺北市大同區蓬萊國民小學 :: 全台國小情報 的評價
蓬萊國小歷史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年4月8日,臺北市萬華區長沙街二段(近康定路口),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在半世紀前因道路拓寬而被拆除的部分,正在蓋回來。(張哲生 攝)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在被指定為古蹟(1985年)之前,於1969年至1975年間,其右護龍(北側廂房)因長沙街之拓寬而被切掉將近一半的空間,之後興築的北側牆面結構則是混合了石牆、斗子砌牆及紅磚牆,並非祖師廟最初的磚造古牆。
臺北市文化局之2019年5月8日北市文化文資字第1083016917號函決議:先以祖師廟古蹟保存區967地號內先行修復;維持既有道路寬度,人行道縮減,公共設施保留不動。
艋舺清水巖乃自福建泉州安溪清水巖分靈來台祭祀,於清乾隆52年(1787年)創建,清咸豐3年(1853年)發生「頂下郊拚」時被燒毀,後於清同治6年(1867年)重建。
艋舺清水巖廟宇兩廊曾於日治時期用作總督府國語學校附屬學校(今台北市老松國小)、台北州立第二高級中學(今台北市成功中學)、艋舺第二公學校(今台北市龍山國小)等校初創期之校舍,對教育的貢獻良多。今址為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81號(康定路與長沙街交會處),與艋舺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合稱「台北三大廟門」,也與三峽祖師廟、淡水祖師廟合稱台北地區三大祖師廟。
艋舺清水巖俗稱艋舺祖師廟,目前廟前牌樓上的全名為艋舺清水巖祖師廟,主祀清水祖師,最早興建於1787年(後於1867年重修,1875年竣工),1985年被內政部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現為直轄市定古蹟。
清水祖師為安溪人的守護神,早期,台北盆地周圍多為安溪移民所開拓,故台北地區清水祖師廟林立;在台北的清水祖師廟中,又以艋舺祖師廟、三峽祖師廟與淡水祖師廟三地最為重要,而其中又以艋舺祖師廟最具歷史特色,象徵泉州三邑人、同安人、漳州人與客家人外的第四種移民勢力,還見證了「頂下郊拚」這場影響台北歷史甚鉅的械鬥事件。
1780年代自中國大陸渡海來台的福建泉州安溪移民,公推翁有來為董事,募得30,000銀元,為其從泉州府安溪縣蓬萊鄉清水巖攜來的清水祖師香火,於1787年(清乾隆52年)在台北艋舺修築廟宇,1790年(清乾隆55年)落成,即今之艋舺清水巖。
1817年(清嘉慶22年)6月,颱風侵襲艋舺清水巖,翁有來於是又向鄉人募捐5,000銀元重修。
後來,泉州三邑人為了爭奪艋舺的商業利益,於1853年(清咸豐3年)與同安縣人發生「頂下郊拚」事件。當時居住於艋舺的泉州三邑人,欲攻打同安人,但苦於沼澤之礙,便想由清水巖通過,故向安溪人要求燒毀清水巖,並答應事後將重修清水巖。
沒想到「頂下郊拚」事件之後,三邑人竟毀約,於是清水巖董事白其祥只得向安溪移民募款25,000銀圓以重建清水巖,並於1867年(清同治6年)動工整修,但工程進度緩慢,一直到1875年(清光緒元年)才完工。
當時的艋舺清水巖有三殿,格局完整,但後殿於1940年(日昭和15年)遭大火燒毀,迄今未重建,因此目前僅剩三川殿及正殿。
艋舺清水巖在日治初期的1896年(日明治29年),被台灣總督府用來當做總督府國語學校附屬學校(今台北市老松國小之前身)之校舍。該校於1906年(日明治39年)1月遷至現址(蓮花池畔),並改名為艋舺公學校。
1919年(日大正8年)4月1日,艋舺第二公學校(今台北市龍山國小之前身)也在艋舺清水巖建校,將之作為臨時校舍。
1922年(日大正11年)5月8日,台北州立第二高級中學依地方人士之倡議,設校於艋舺清水巖;之後在1925年(日大正14年)於樺山車站附近興建新校舍(地點為今台北市濟南路一段71號),在翌年(1926年)夏天落成啟用,並訂定5月17日鄭成功登陸台灣之日為該校之校慶日,同年5月30日,該校正式從艋舺清水巖遷往新址。
二戰後,台北州立第二高級中學於1946年奉令更名為台灣省立台北第二中學,之後依眾議定名為台灣省立台北成功中學,用以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而台灣省立台北第一中學亦同時更名為台灣省立建國中學,乃寓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建國成功」之意。
1982年5月《文化資產保存法》制定之初,係將古蹟區分為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三種。艋舺清水巖祖師廟於1985年8月19日由內政部公告為第三級古蹟,後於1997年4月《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二次修法時,改為市定古蹟,再於2000年1月《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三次修法時,改為直轄市定古蹟迄今。
蓬萊國小歷史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年2月28日,臺北市萬華區長沙街二段(康定路口),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在半世紀前因道路拓寬而被拆除的部分要蓋回來了!(張哲生 攝)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在被指定為古蹟(1985年)之前,於1969年至1975年間,其右護龍(北側廂房)因長沙街之拓寬而被切掉將近一半的空間,之後興築的北側牆面結構則是混合了石牆、斗子砌牆及紅磚牆,並非祖師廟最初的磚造古牆。
臺北市文化局之2019年5月8日北市文化文資字第1083016917號函決議:先以祖師廟古蹟保存區967地號內先行修復;維持既有道路寬度,人行道縮減,公共設施保留不動。
艋舺清水巖乃自福建泉州安溪清水巖分靈來台祭祀,於清乾隆52年(1787年)創建,清咸豐3年(1853年)發生「頂下郊拚」時被燒毀,後於清同治6年(1867年)重建。
艋舺清水巖廟宇兩廊曾於日治時期用作總督府國語學校附屬學校(今台北市老松國小)、台北州立第二高級中學(今台北市成功中學)、艋舺第二公學校(今台北市龍山國小)等校初創期之校舍,對教育的貢獻良多。今址為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81號(康定路與長沙街交會處),與艋舺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合稱「台北三大廟門」,也與三峽祖師廟、淡水祖師廟合稱台北地區三大祖師廟。
艋舺清水巖俗稱艋舺祖師廟,目前廟前牌樓上的全名為艋舺清水巖祖師廟,主祀清水祖師,最早興建於1787年(後於1867年重修,1875年竣工),1985年被內政部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現為直轄市定古蹟。
清水祖師為安溪人的守護神,早期,台北盆地周圍多為安溪移民所開拓,故台北地區清水祖師廟林立;在台北的清水祖師廟中,又以艋舺祖師廟、三峽祖師廟與淡水祖師廟三地最為重要,而其中又以艋舺祖師廟最具歷史特色,象徵泉州三邑人、同安人、漳州人與客家人外的第四種移民勢力,還見證了「頂下郊拚」這場影響台北歷史甚鉅的械鬥事件。
1780年代自中國大陸渡海來台的福建泉州安溪移民,公推翁有來為董事,募得30,000銀元,為其從泉州府安溪縣蓬萊鄉清水巖攜來的清水祖師香火,於1787年(清乾隆52年)在台北艋舺修築廟宇,1790年(清乾隆55年)落成,即今之艋舺清水巖。
1817年(清嘉慶22年)6月,颱風侵襲艋舺清水巖,翁有來於是又向鄉人募捐5,000銀元重修。
後來,泉州三邑人為了爭奪艋舺的商業利益,於1853年(清咸豐3年)與同安縣人發生「頂下郊拚」事件。當時居住於艋舺的泉州三邑人,欲攻打同安人,但苦於沼澤之礙,便想由清水巖通過,故向安溪人要求燒毀清水巖,並答應事後將重修清水巖。
沒想到「頂下郊拚」事件之後,三邑人竟毀約,於是清水巖董事白其祥只得向安溪移民募款25,000銀圓以重建清水巖,並於1867年(清同治6年)動工整修,但工程進度緩慢,一直到1875年(清光緒元年)才完工。
當時的艋舺清水巖有三殿,格局完整,但後殿於1940年(日昭和15年)遭大火燒毀,迄今未重建,因此目前僅剩三川殿及正殿。
艋舺清水巖在日治初期的1896年(日明治29年),被台灣總督府用來當做總督府國語學校附屬學校(今台北市老松國小之前身)之校舍。該校於1906年(日明治39年)1月遷至現址(蓮花池畔),並改名為艋舺公學校。
1919年(日大正8年)4月1日,艋舺第二公學校(今台北市龍山國小之前身)也在艋舺清水巖建校,將之作為臨時校舍。
1922年(日大正11年)5月8日,台北州立第二高級中學依地方人士之倡議,設校於艋舺清水巖;之後在1925年(日大正14年)於樺山車站附近興建新校舍(地點為今台北市濟南路一段71號),在翌年(1926年)夏天落成啟用,並訂定5月17日鄭成功登陸台灣之日為該校之校慶日,同年5月30日,該校正式從艋舺清水巖遷往新址。
二戰後,台北州立第二高級中學於1946年奉令更名為台灣省立台北第二中學,之後依眾議定名為台灣省立台北成功中學,用以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而台灣省立台北第一中學亦同時更名為台灣省立建國中學,乃寓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建國成功」之意。
1982年5月《文化資產保存法》制定之初,係將古蹟區分為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三種。艋舺清水巖祖師廟於1985年8月19日由內政部公告為第三級古蹟,後於1997年4月《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二次修法時,改為市定古蹟,再於2000年1月《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三次修法時,改為直轄市定古蹟迄今。
蓬萊國小歷史 在 منشور 臺北市大同區蓬萊國民小學 - فيسبوك 的推薦與評價
嶄新校史牆蓬萊國小擁有超過110年的歷史,在尚校長Steven Shang的規劃下,將豐富的學校史料於太原穿堂古樸紅磚牆面,以主題方式嶄新呈現, ... ... <看更多>
蓬萊國小歷史 在 2022蓬萊國小校長-大學國高中升學考試資訊,精選在PTT ... 的推薦與評價
臺北市蓬萊國小的歷史要從120多年前的臺灣日治時期說起。 1898年,大稻埕公學校女子部成立於大稻埕公學校(今臺北市太平國小)內,成立之初只有兩名 ... ... <看更多>
蓬萊國小歷史 在 校歌台北市大同區蓬萊國小- 精華區lyrics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美麗寶島 蓬萊我校
歷史悠久 環境多美好
德育薰陶 健全身心
品學 兼優 大家向前行
願我同學 互相切磋
人材輩出 社會貢獻多
願我同學 精益求精
自強不息 為國爭光榮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16.179.10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