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祖廟宇歷史介紹 】
旗後天后宮,
俗稱「旗津天后宮」、「旗津媽祖廟」,
位於高雄市旗津區,
奉祀海神媽祖已經有三百多年歷史,
前身為清康熙年間(明鄭永曆年間)所建的「媽祖宮」
[1],台灣最早供奉媽祖的廟宇(可以提出歷史文獻記載者)[2],目前是高雄市政府所公告的直轄市定古蹟,為高雄市歷史最古老的寺廟之一。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天后宮第一次大規模修建;
而現今的天后宮,於大正十五年(1926年)由信徒蔡吉六發起重建。
清康熙年間,福建漁民徐阿華因在海上遭遇颱風漂流到旗後,並發現有極佳的漁場,回到福建之後,與同鄉的六戶人家(蔡月、洪應、王光好、李奇、白圭、潘踄)舉家遷徙來到旗後,並迎奉湄洲媽祖分靈在天后宮的現址上搭蓋的一座簡便的草寮供奉,並稱之為「媽祖宮」。
康熙三十年(1691年)之後,中國本土移居旗後的人口越來越多,而當時旗後的土地多屬於「無主地」,居民爭相將土地劃為己有。徐阿華唯恐媽祖宮的廟地也被居民侵佔,遂同當初一同來台的蔡、洪、王、李、白、潘六姓族人共同劃定界地:長廿九丈、寬十九丈,並明定開墾契文,以資後代共守。
【1】媽祖宮時期
1.康熙十二年(1673年)建廟,媽祖木刻本尊由閩南迎奉來台。
2.康熙三十年(1691年),徐阿華唯恐媽祖宮的廟地被當時居民侵佔,遂同當初一同來台的蔡、洪、王、李、白、潘六姓族人共同劃定界地:長廿九丈、寬十九丈,並明定開墾契文,以資後代共守。
3.乾隆三十年(1765年),油莊民募資重建媽祖宮,將原來的茅草竹屋改成石造小廟。
4.光緒十三年(1887年),天后宮第一次的大規模修建。洋商張怡記重修媽祖宮,共六間,並正式更名為「天后宮」。
【2】天后宮時期
1.大正十五年(1926年),信徒蔡吉六自唐山購入紅磚、石材、木料,重建天后宮為兩殿兩護式,並奠定今日旗後天后宮的外觀,是天后宮第二次的大規模整建。
2.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天后宮第三次大規模整建。一次颱風漲潮之後,天后宮屋頂也因為老舊而漏水,士紳蔡文賓及漁民多人發起整修天后宮,但由於當時戰後不久,一般人經濟普遍不佳,於是漁會決定捐油,而漁民在出海時則向漁會購油,所得款項再捐予廟方作為重建。這次整修後將大殿前庭墊高三呎,並在前後殿間加建拜亭相連,整建後的木雕是出自於當時名家陳玉峰的彩繪。而屋頂的剪黏等藝術裝飾也為古廟增添了奪目的光彩。
3.民國六十三年(1974年),天后宮四周外壁以洗石重新修建。
4.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台灣內政部1979年10月8日「台內
民字第四九二零三號函」暫定旗後天后宮為國家三級古蹟。
5.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台灣內政部1985年8月19日「台內民字第338095號函」公告旗後天后宮為國家三級古蹟。
6.民國八十六年(1997年),中國福建湄洲媽祖廟「鎮殿金尊」首次來台,並於旗後天后宮駐驆。
7.民國八十七、九十年(1998年、2001年),旗後天后宮天上聖母蒞駐高雄燈會繞境出巡。
文:分享於維基百科。
圖:此照片於高雄 - 旗津天后宮正殿拍攝。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