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清明與兒童節
上圖:1961年4月5日的台北市郊掃墓情景。(中央社記者潘月康攝)
下圖:1963年4月4日,台北市圓山動物園裡擠滿了天真活潑的小朋友,歡渡屬於他們的節目。(中央社記者陳漢中攝)
《清明》
我國民間有「四五清明」之說,即清明節一般都是在4月5日,事實上,自1897年至2100年這200多年中,節氣「清明」的日期都是落在陽曆4月4日至4月6日這三天,並不完全固定在4月5日,像今(2021)年就是4月4日。
由於陽曆一年的長度乃依循太陽的運行週期而定,故二十四節氣亦是依照太陽的位置來制定;基本上,每一節氣在每年的日期變動不大。然而,一回歸年實際長度為365.2422天,曆法上的一年長度則為365天,因此每年會多出0.2422天(相當於5.8小時),節氣的特定時刻也會每年「順延」0.2422天;如此一來,累積4年後為0.9688天,幾近一天,為修正之,故陽曆有「閏年」制度,每四年會多2月29日一天。於是,或因順延使得某節氣的時刻越過午夜至隔日,或因閏年之故而提前到前一日,都會使節氣的日期改變,但日期差異只會在三天內。所以,身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清明」乃在「春分」(陽曆3月20至22日間)之後的第15日,日期均落在陽曆4月4日至6日之間。
民國24年(1935年),中華民國內政部依民間習俗將「清明」訂為「民族掃墓節」,同時也成為我國唯一以節氣所制定的國定假日,不過民間仍慣稱其為「清明節」。
民國64年(1975年)4月5日,蔣中正總統逝世,當時政府為了紀念他,在「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中,明訂「先總統蔣公逝世紀念日」在「民族掃墓節」舉行,也等於宣告民族掃墓節(清明)就是4月5日。
但事實上,蔣中正的逝世日是4月5日,清明則因為歲差的關係,可能落在4月4日、5日或6日,並非固定的日子;也就是說,「先總統蔣公逝世紀念日」與清明只是時日相近,並無任何關連。然而,正因昔日政府常在「民族掃墓節」舉行「先總統蔣公逝世紀念日」的紀念活動,導致不少民眾誤以為每年的清明就是4月5日。
民國96年(2007年),中華民國內政部提出修正案,取消了故總統蔣中正的誕辰紀念日與逝世紀念日,也因此讓民族掃墓節的日期回歸以節氣「清明」為準的正確時間。
由於先總統蔣公逝世紀念日(4月5日)恰在兒童節(4月4日)翌日,因此昔日各級學校會在每年4月1日至3日放假3天,稱為「春假」,加上兒童節與民族掃墓節,則成為5天連續假期,不過自從實施周休二日後,大部分學校已經取消此假期。
《兒童節》
中華民國的兒童節是在民國20年(1931年) 由「上海中華慈幼協會」所發起的,該組織以「時當春令,氣候相宜,又與往日之三三、五五、九九及今日之十十等節名互相輝映。」為由,建議國民政府明訂每年4月4日為兒童節,於是教育部制定兒童節紀念辦法,並於翌年4月4日實施,所以中華民國的第一屆兒童節是民國21年(1932年)4月4日。
中華民國內政部在民國80年(1991年)2月1日修正「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把婦女節及兒童節的放假合併在4月5日民族掃墓節前一日全國放假一天,以解決放假方式的爭議,並與民族掃墓節成為連續假期,便利民眾返鄉掃墓祭祖及安排休憩旅遊,但婦女節及兒童節仍屬不同節日,並無所謂「婦幼節」的名稱,4月4日仍是叫做「兒童節」。
民國90年(2001年)起,為配合公務人員週休二日的實施,使全年總放假日數合理化,當時施行的「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已取消放假的規定,而婦女節與兒童節仍可分別在3月8日及4月4日由有關機關、團體、學校集會慶祝,以尊重婦女節與兒童節特有的社會教育意義;自此,兒童節開始進入「慶祝但不放假」的階段。
民國98年(2009年)11月4日,中華民國內政部召集跨部會會議,決議在「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將兒童節列為國定假日,而婦女節則未規劃放假。
民國99年(2010年)5月20日,中華民國行政院通過《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除將兒童節再度訂為國定假日,並增列民俗節日(除夕、春節、端午、中秋)適逢周二或周四,其前、後一天上班日調整放假,但須擇日補行上班;經立法院完成立法程序後,自民國100年(2011年)起實施。因此,中華民國的兒童節從民國100年(2011年)起又恢復為有放假的節日了。
根據民國101年(2012年)9月25日修正之「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規定,兒童節(4月4日)應放假一日,但如果兒童節與民族掃墓節(清明)為同一日時,則於前一日放假,另外若兒童節逢星期四時,則於後一日放假。
今(2021)年的清明是4月4日星期日,與兒童節同一天,因此兒童節提前在4月3日放假,但因4月3日是星期六,因此兒童節便改在4月2日星期五補假,加上清明節在4月5日星期一補假,便形成了從週五放到週一(4月2日至4月5日)的4天連假。
附錄:清明三習俗
【祭掃】
掃墓是清明的重要內容之一。清明掃墓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時才開始盛行。為什麼要在清明掃墓呢?專家表示,這大概是因為冬去春來,草木萌生,人們擔心自己先人的墳塋,是否長滿荒草?是否塌陷?所以要去查看修葺。一方面給墳墓添土除草,同時擺上些供品,燒些紙錢,以表示對先人的懷念和追悼之情。
【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人們紛紛走出居室,來到戶外探尋春天的氣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風箏。
【放風箏】
清明前後,放風箏是一種其樂融融的趣事。自古以來,放風箏就是人們普遍喜愛的一種活動。在古人看來,放風箏可以帶走自己的晦氣,許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把災禍疾病都寫在上面,然後等到風箏升到天空中時就剪斷風箏線,讓它隨風飄逝。據說這樣做不僅能帶走所有的鬱悶,而且也會給自己帶來好運。
蔣中正逝世清明節 在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蔣公銅像、中正路,跟我有什麼關係?】
本集法客電台邀請到台灣通勤第一品牌,來聊聊什麼是「威權象徵」!
你有去過慈湖嗎?
貴智和台通說「慈湖充滿了蔣介石銅像,多到像__」
威權象徵是如何無孔不入地滲透我們的生活?
1975 年的清明節,蔣中正逝世,彩色電視變成黑白電視,全國人集體致哀。
「銅像之神態,應神態挺拔,高度不得低於 170 公分」,就連銅像怎麼建造,都有一部辦法。
你一定會有疑問,為什麼這些威權象徵要在公園、校園、每天回家經過的路名出現,對我們日常生活造成什麼影響?
把銅像拆掉、路名改掉,就是去除威權象徵嗎?
你會得到不同的答案,進來聽聽逞誠家倫&貴智怎麼說: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bRorEr
Spotify https://reurl.cc/k0WeX9
Google https://reurl.cc/MdoQWL
KKBOX https://reurl.cc/q8qRoq
SoundOn https://reurl.cc/e8o2YR
🎙本集精彩重點:
✔️銅像為何是威權象徵?對於威權象徵,我們是如何習以為常?
✔️為何要拆除銅像?林肯銅像為何就可以繼續存在?
✔️慈湖超多蔣介石銅像,貴智和家倫說很像__?
✔️促轉會如何處理威權象徵?蔣介石、孫中山銅像分不出來?
✔️領袖就是拿來崇拜用的?
————
促轉會 Facebook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wtjc/
促轉會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tjctw/
「本集節目由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委託製作播出」
————
#促轉星期四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
#法律白話文運動
#法律白話文
#轉型正義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
SoundOn 聲浪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蔣中正逝世清明節 在 台北市議員秦慧珠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是民族掃墓節(又稱清明節)。也是先總統蔣公逝世紀念日,是為紀念中華民國故總統蔣中正於1975年4月5日去世而設立的一個節日。
https://youtu.be/NHJz6bLl-Eg
#台北市議員秦慧珠
#清明掃墓節
#先總統將公逝世紀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