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滑「鐵」盧】港鐵海外投資連番觸礁實錄 #永續港鐵霸權 #7月專研
港鐵公佈2021年中期業績,當中除了顯示一如以往的發展地產業務龐大紅利外,海外投資業務的財政狀況亦十分值得關注,正反映出港鐵投資核心逐漸傾向海外,愈來愈偏移以香港為本位的發展實況。
港鐵自2009年開始運用多年來從香港所得的巨利,向海外市場拓展進軍。然而,檢視十多年來財務報告,可發現回饋香港的「盈利」卻只有蠅頭小利,這間自稱「國際級鐵路公司」在本地已經建立霸權壟斷,但極少提及海外投資策略原來連番觸礁? 一直引而自豪的鐵路加物業模式究竟是一套「完美方程式」,還是一場「國際滑鐵盧」?
▌海外投資「窮忙」
港鐵由2009年起,先後在澳洲、英國、瑞典、中國等地發展及營運多項鐵路項目,由2010至2020年十年間,大型海外鐵路項目數量由2個變成12個。而最新2021中期業績公佈顯示,港鐵將於2021年12月接管瑞典Mä lartå g的營運服務,顯示未來將會開拓更多海外業務。翻查近年港鐵年報:
—2020年海外業務總收入:214億
—2020年海外投資盈利:4.76億 (利潤率只有約2.2%)
港鐵於2020年海外業務總收入超過本地票務收入成為港鐵最大收入來源。然而,當扣除開支成本後,海外投資盈利非常微薄,雖然相對香港業務過去兩年虧損為佳,但仍可明顯見到港鐵一直在「窮忙」。如果從應佔利潤分析,剔除包括物業業務的票務的收入的內地及澳門業務,海外業務營業額佔絕對大多數,達195.92億元,但應佔利潤只有5,700萬,利潤率僅有0.3%。
可見走出國門的港鐵,利潤確實非常可憐,當中依靠墨爾本鐵路項目佔收入最多。而不少項目每年大多只賺幾千萬。而英國西南鐵路項目(South Western Railway)更「損手爛腳」,在2019年要港鐵額外撥備港元4.3億【註一】,連港鐵自己在當年年報亦表示英國及瑞典鐵路表現欠佳。
在「窮忙」財政數字背後,反映的是港鐵不斷「輸出」香港人才、技術及資源的實況。近十年港鐵年報顯示【註二】:
—員工薪酬總額中海外業務開支
2015年:50億
2020年:92.6億
—海外員工人數
2015年:8,157個
2020年:16,921個
—海外業務資產
2010年:87.79億
2020年:332.35億
除了海外員工已佔現時港鐵全部員工近49%外,根據立法會就港鐵公司鐵路業務質詢,顯示港鐵公司於2016年會調動近80名專職支援香港以外鐵路業務的員工,而到2020年已經上升近200名,當中更會調動本地管理及技術員工至不同鐵路城市「輸出」技術,明顯見到港鐵有發展比重愈來愈偏向海外的傾向。
然而,港鐵海外業務亦由於當地的工程延誤、當地基建配套持有人以及疫情影響,而遇到不少阻礙;瑞典斯德哥爾摩的通勤鐵路(Stockholm commuter rail)於18年因當地基建配套問題,就準時度與顧客滿意度承擔重大罰款【註三】;各地項目亦曾出現大大小小的罷工。(已更正此段落關於港鐵海外營動的內容)
隨著港鐵海外投資數字日益飆升,特區政府往往解釋指,港鐵會為海內外的投資額定下風險管理指標。然而,問題在於,明明政府作為最大股東的港鐵,港鐵利用本地業務的盈利去不斷投資這些「冇肉食」的海外項目,也不善用解決本地鐵路營動時所帶來的各種超支延誤加價等民生問題,這是否合乎港鐵以香港為本的定位?當本港業務是由香港市民、公帑補貼與政策傾斜支撐而成,此舉是否有違公共基建「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本意呢?亦是現時市民對港鐵海外財政運用原則的一大質疑。
▌完美方程式的「觸礁」
「完美方程式」鐵路加物業發展模式一直是港鐵引以為傲的投資策略,2017年時任港鐵主席馬時亨多次接受訪問稱,港鐵本地鐡路「開一條蝕一條」,需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將「鐵路加物業」的完美方程式推銷至海外,「聲稱」會將盈利回饋香港【註四】,嘗試合理化港鐵近年積極開辦海外新鐵路的原因。
2017年港鐵大肆宣傳港鐵鐵路加物業模式進軍海外,連享負盛名的麥健時公司(McKinsey & Company)亦要為其在官網上放上一篇 ”Hong Kong’s successful self-financing formula” 來歌頌【註五】。而其中最受矚目正是港鐵聯合其他外國發展商入圍參與競投成為倫敦尤斯頓車站重建發展項目(項目地盤面積約22公頃)。然而,翻查現時倫敦尤斯頓車站(Euston railway station)重建的項目進度,原來項目早於2019年由澳洲聯實集團(Lendlease Group)中標【註六】,怪不得港鐵沒有公佈後續消息。
港鐵雖一直嘗試向各政府推銷其「賺錢大計」,卻處處碰壁。除了英國外,港鐵的地產方程式在瑞典亦面臨同樣的挑戰。2017年港鐵同時入圍的瑞典斯德哥爾摩城市Upplands Vasby 其中一個市郊鐵路車站附近的重建項目。當時瑞典日報(Svenska Dagbladet)有報章標題亦提及當地專家表示非常喜歡其規劃理念,但時任斯德哥爾摩市議員則表示當地不需中國國有的商鋪,並表明沒興趣向港鐵出售土地【註七】。而時至今日,港鐵仍未見有公佈項目的最新進展消息。另一篇瑞典日報的報導標題亦有提及瑞典國防委員會主席Pål Jonson 希望在外國公司在營運鐵路前要先進行安全審查【註八】。瑞典政府是否會將項目交予港鐵,或需要因應當地的政經考量。可見,所謂「完美方程式」其實不一定通行於國際,當遇上複雜的地緣政治時,就更加寸步難行。
▌未竟北上之路
港鐵國際間推銷「完美方程式」處處碰壁,而中國市場則成為其中一個重要依靠。根據最新2021年港鐵中期業績公佈,港鐵今年3月在中國杭州取得杭州西站南側的建設用地使用權。除此之外,現時亦在北京、深圳及天津擁有地鐵周邊物業的經營權,算是港鐵多年靠攏中國市場的「成果」。
港鐵多年中國投資多個鐵路項目,足跡遍及深圳丶北京丶杭州,某些項目更在兩鐡合併前已經簽署協議。然而,單單中國就概括多達5個城市的鐡路項目,包括北京(4號線、大興線、14號線、16號線、17號線)、深圳(4號線及北延線)、杭州(1號線及下沙延伸段、5號線)、澳門(輕軌氹仔線),各大城市業務總和只佔2020年總海外業務收入約8.5%,佔收入比例則只有約4%。同時,港鐵亦擔任「廉價勞工」不斷輸出技術、人手及資金,換取地方政府的合作機會。早於2017年港鐵在杭州籌備建港鐵學院,輸出鐵路人才返大陸或到一帶一路。此外,北上為配合大灣區發展,港鐵更在2018年順德區陳村站毗鄰綜合物業發展項目【註九】,負責「冇肉食」的顧問技術支援。
即使成功取得上蓋鐵路項目,港鐵在中國要面對的問題仍然很多,發展進程似乎也不太順利。如深圳龍勝站上蓋物業項目「天頌」,作為首個港鐵獨資開發的地產項目,港鐵亦包攬發展商的角色。這有別於叫特區政府送地、交由發展商開發,坐定定等收錢的慣常「二房東」模式。然而,天頌由興建到售銷卻引發一系列工程問題,例如停車場未開放已經出現發霉和積水,住宅內的客廳更是天花板高低不平,地板存在不同空鼓等等【註十】,而有報道亦指天頌地產項目的售樓疑涉貪污問題,港鐵三高層遭解僱【註十一】。至於天津的項目,根據去年年報指出,指由於建造地庫時需進行額外鐵路安全保障工程,北運河站商場發展項目的完工日期已延至2024年,距2017年獲得項目至今已蹉跎7年【註十二】。可見,港鐵北上之路仍非一帆風順,尤其面對現時內房國鐵競爭、中港土地制度差異等挑戰。
可見,相比起港鐵在香港營運上受到政府送上蓋可以保持壟斷霸權,到海外就「見光死」。即使港鐵不斷在海外投入大量技術、資金及人力資源,但每年的利潤仍然少得可鄰。而箇中原因相信跟港鐵海外「鐵路加物業」模式失效息息相關。當港鐵在海外失去政府送上蓋物業發展權的政策庇護,「完美方程式」的鍊金術就會失效,更顯所謂「國際級典範」的港鐵發展模式少有人提及脆弱的一面。
參考資料:
【註一】HK01:港鐵就英國業務 撥備4.3億元 https://bit.ly/2VVPocm
【註二】港鐵2011年至2020年財務統計數字:https://bit.ly/2Uc9sX8
【註三】港鐵2018年年報:https://bit.ly/3jVfKn7
【註四】明報﹕港市場飽和 新線「開一條蝕一條」 港鐵「走出去」 海外盈利回饋本港
https://bit.ly/3CJOfoR
【註五】Mckinsey&Company:The ‘Rail plus Property’ model: Hong Kong’s successful self-financing formula. https://mck.co/3yJB3y2
【註六】 Lendlease Wins $7bn London Euston Project (26 February, 2018). https://bit.ly/3CIPncs
【註七】瑞典日報(18 Augest, 2018). Stockholm behöver inte statliga kinesiska butiker” https://www.svd.se/stockholm-behover-inte-statliga-kinesiska-butiker/om/mtr
【註八】瑞典日報(Svenska Dagbladet) (20 February, 2020). T-banedriften: ”Vi måste vara ytterst försiktiga” https://www.svd.se/t-banedriften-vi-maste-vara-ytterst-forsiktiga
【註九】港鐵2018年年報:https://bit.ly/3jVfKn7
【註十】【曝光】港鐵天頌交樓遭遇“質量門”,“港式服務”哪去了?https://www.gushiciku.cn/dc_hk/101065990
【註十一】立場新聞:傳港鐵一負責內地事務高層捲貪污調查 被即時解僱 https://bit.ly/37CdOdp
【註十二】港鐵2020年年報:https://bit.ly/3jOws7s
港鐵霸權專研系列全部成果一覽:https://liber-research.com/features/07_2021/
研究自主 月捐撐起港鐵霸權專研系列: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FPS ID:5390547
HSBC PayMe 捐款支持:https://bit.ly/32aoOMn
戶口號碼:匯豐銀行 640-198305-001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HK) COMPANY LIMITED)
義工招募:https://bit.ly/2SbbyT3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華工泛指於晚清時,前赴海外工作的華人勞工以至苦力,通常是來自窮鄉僻壤的農民或漁民(特別是廣東五邑地區),被招工館等仲介公司欺騙或詐騙至海外謀生,他們會收到首期的預付薪酬,但是需要扣除一筆介紹費用、交通費用和傭金(這種做法被廣東人稱為「賣豬仔」,而招工館則又被稱為「豬仔館」。他們當中不少人因為無法返回...
薪酬制度 存在的目的 在 小金魚的人生實驗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年小金魚的日更200篇挑戰 #Day29
這個問題非常現實,也問得非常好。前面「怎麼升職」說的是「職稱」,例如說原本是主任,升職之後是經理。而後面說的細節,說的是「薪水的調升」。因此,我從這裡推測,提問這個問題的人,是想要藉由升職來加薪,最主要的目的應該是加薪。
✔︎ 升職跟加薪一定有關係嗎?
我這裡提一件事情,雖然升職跟加薪被強關聯在一起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但是存在兩種狀況:
1.加薪不升職
2.升職不加薪(或是加薪幅度範圍很小,可能落在5000元以內)
1.「加薪不升職」:
又通常分為兩種可能
(1)該職位在公司屬於扁平組織,也就是說彼此的階級關聯不大,因此,調整職稱一方面太大張旗鼓,一方面也沒有意義。
(2)老闆欣賞你,但是其他人沒有調薪,因此低調幫你做調整。這件事情,除非你說,否則沒有人知道,為的是減少其他人的閒言閒語或是反彈而造成主管或是老闆的困擾。
2.「升職不加薪」
通常因為公司內的薪資調整不易(老實說台灣的公司擁有完善薪酬制度的不多,我自己待過的公司裡只遇到一家),但是又不想要你走(可能你任勞任怨、又加班又不抱怨或是你掌握了很多公司麻煩的瑣事,失去你要花很多時間訓練一個新的人),所以增加你的頭銜,讓你的心裡覺得舒坦一些。
***
回到這個問題,主管的回覆對我而言,其實就是在拖延你的時間。這個狀況我真實發生過,而且那時我就是那個主管,我說的就是一模一樣的話,前後兩個場景的狀況不一樣,我稍微簡述一下當時的場景:
✔︎我主管這麼說是什麼意思?
1.當主管說:「 你的薪水已經到頂了 」
當時提出加薪需求的A,事實上他的薪水已經比其他的人都還要高了,可以說是當時該階層、同職位的人最高的(當然這件事情我不能明明白白的跟他說,畢竟薪資是保密條款之一),但我自己知道,事實上以他的能力,值得擁有更好的薪水,但我沒有辦法往上提,為什麼?因為當時整個BU(Business Unit,事業單位)距離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關鍵績效指標)是落後的,他所處的部門是後勤單位,在這樣的狀況之下,其實我就算再怎麼覺得他提出的加薪有理也無能為力。
2.當主管說:「你先努力工作,我們之後再調 」
當時提出加薪需求的B,其實薪水的確是偏低的,與同階層、同職位的人比較起來,其實並沒有比較好,而跟同階層不同職位的人比較起來,其實是偏低的,這跟兩件事情有關係:
(1)時間點:
每一個職位在不同時期進公司的薪水級距可能會不一樣,在公司剛開始的時候,可能還比較有錢,因此薪水給的比較優渥,等到中後期,用人條件會提高、薪水開始沒那麼好談(因為公司開始知道ROI如何了),這時候就可能往下。
但也有另外一種可能,就是你剛進公司的時候,這個部門不受重視,等到後期,BU狀況好轉,這時候,部門有經費了,可以談的薪水範圍就變廣了。
(2)部門:
第二個則是和你待在哪一個部門/做哪個位置有關係,舉例來說,都是經理,行政經理就可能跟業務經理的薪水不一樣,所以可能行政經理的頂是業務經理的中上而已,
說了這麼多種狀況,我只是想要跟你們說「薪水、職位對我來說,機運的成分大於努力的成分還要很多,幾乎不可控,因為影響的層面太多了,你不會知道整個公司的大方向是什麼」,因此,關於升職加薪這個問題,我會把掌握權拉回來我自己的身上。
***
什麼意思是「把掌握權拉回來我自己的身上」?
那就是我思考一個問題:「這家公司提供給我什麼我需要的?」,換而言之「我在這裡還有成長的空間嗎?」
1.如果這裡還有成長的空間:
我曾經低薪過,28K扣完勞健保是26-27K左右,負擔台北的房租、食衣住行育樂,我永遠記得我是一個連吃飯要不要加滷蛋都考慮很久的人,最不敢吃的東西是滷味,因為我食量大,點滷味很容易爆預算,直接把隔天的伙食費也吃完,我記得那段日子,我沒有離職。
因為我問自己:「如果我現在離職我可以找到更好的嗎?」,我說:「不行。」
「為什麼不行?」我繼續問自己。「因為我想要有專業,有專業我才可以跳槽去更好的。」我自己回答自己。
「那你想要什麼專業?」我又問自己。「我想要成為專業的華語老師,我想要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我想要教學很多國家的學生,然後我可以拿這個經驗去更多地方,甚至是出國。」我告訴自己。
所以,我撐下來了。
我那時,每天都在上課,什麼課我都上,我甚至跟我主管說,我願意去做沒有人要做的事情,但是必須讓我維持可以上課的權利。(我後來沒有繼續走這條路,人會在努力中,找到自己的喜好,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
但我知道這家公司可以給我什麼我需要的,所以低薪我接受,而且我很認真,過分的認真。
最後我升職了,我也加薪了,我在我當時薪水最好的時候,我離職了,因為我覺得我找到其他我想做的事情,而公司沒辦法給我了。
2.如果這裡沒有成長的空間:
如果沒有的話,那還需要問嗎?哈哈哈當然是趕快找下一份薪水更好的工作啊!
這時候你如果沒有馬上這麼做,通常是因為幾個原因:
(1)對市場未知,怕自己沒有自己想的市場價值:
(2)你也不知道自己有什麼能力,你只是不滿意自己的薪水,可能覺得自己做久了,想要加薪
我們來細說一下這兩點:
(1)對市場未知,怕自己沒有自己想的市場價值:
每個人都會對自己要重新回到求職市場感到害怕(我自己也不例外),但是,降低害怕的方法就是「趕快去嘗試」。趕快丟履歷、去面試、放出消息給可能可以幫你推薦的人、開始跟大量的人聊目前市場的狀況跟工作機會。
來找我諮詢的,或是我身邊的人,不乏觀望許久才出手的,其實這些都是沈默成本,你想一下,如果說你不開始找,你怎麼知道你在市場上缺少什麼?缺少了就補起來,也不一定要離職上課,可以在職自己去進修啊,既可以保有收入來源,又同時學習新知,說不定在職場上可以運用,反而你在工作中還會激起一點漣漪。(有時候只是缺乏外在的刺激,覺得生活乏味而已)
(2)你也不知道自己有什麼能力,你只是不滿意自己的薪水,可能覺得自己做久了,想要加薪
如果你一時之間沒辦法說自己有什麼樣的能力吸引他人/業主的話,那是比較需要認認真真思考的。
說實話,每個人想過的人生不一樣,但如果你想要過比較好的人生,就一定要有特定的能力。你可能看某些主管很不喜歡,但他們可能比你更會圓融的人際關係、更會向上管理、更會見縫插針、或者就是比你待的久(待在一間公司很久放棄了其他的機會,這樣的機會成本也是其中一種付出)。
我以前如果不喜歡一個主管就會真的不喜歡,我現在不一樣,我會用另外一個角度去思考:「如果我討厭他,但他是主管,那他到底是哪裡做的比別人好啊?」用這個角度,你就會發現你有可以學習的地方,你還是可以討厭他,但是不用否定一個人。
回到能力面來說,如果你沒有什麼特別的能力,那加薪不管去哪裡都是困難的,我會建議你去好好思考,你要在哪裡深根,或是你的薪水可以來自於其他的地方。(例如我有朋友做夾娃娃機、做代購、做轉單等等),如果問題是薪水,是收入,那另外思考其他的收入,我覺得也是一條路。
***
我們總結一下今天關於升職與加薪的結論:
1.升職與加薪是強關聯,但未必是等號。
2.主管的說詞可能代表不同的意義,除了你的年資、表現外,你還需要考量公司的策略、部門的績效等。
3.升職加薪其實是一種機運,與其強求的是現在的公司,不如想一下如何在下一份取得更好的薪水。
4.當在現在的公司加薪被拒絕,那就是開始思考自己是否需要外找,關鍵的決策點在於「這家公司是否還可以提供什麼是我需要的」,也就是「我是否還有成長的空間」。
5.如果發現你在現在公司已經沒有成長空間了,那往外尋找工作就是必須的。
6.若是單純害怕回到求職市場,那我的建議會是越快嘗試越好,因為等待與觀望的時間都是沈默成本。
7.若是你想不到自己有什麼能力,那麼這是你最應該要重視的問題,沒有人可以回答,你需要自己思考。
👉最常見的100個職涯問題:https://goldfishblog.tw/top-100-career-questions/
薪酬制度 存在的目的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文末抽獎贈書活動】【世界並不仁慈,但也不會虧待你】
💼作者是連續創業家史考特.蓋洛威。「差點進不了大學、創業多次失敗、30多歲離婚,跌跌撞撞走到今天。」對於如何好好過一生,有著比一般人更清醒的體悟與建議。
📘推薦這本書給即將踏入職場的新鮮人,從作者犀利又務實的視野活過一遍。但也別忘了 #反過來想,邁向幸福人生的旅途路上,你需要的不只是簡單的成功公式。
🔗圖文:https://readingoutpost.com/the-algebra-of-happiness/
【這本書在說什麼?】
《世界並不仁慈,但也不會虧待你》的作者是連續創業家史考特.蓋洛威( Scott Galloway),我讀過他的前一本書《四騎士主宰的未來》,他用語帶毒舌與戲謔的口吻,分析四大企業巨頭Amazon、Apple、Facebook、Google,其獨特且犀利的觀點令我我印象深刻。
蓋洛威除了擁有豐富的創業經驗,同時也在史登商學院(NYU Stern)擔任教授,這些商管院的學生最常問他的是:「如何在人生獲得幸福和成功?」他選擇用〈幸福的代數〉這堂最受歡迎的演講來回答,這本書也就是這堂演講的濃縮精華版。
他在書裡分享他的慘敗經驗:「差點進不了大學、創業多次失敗、30多歲離婚,跌跌撞撞走到今天。」對於如何好好過一生,他似乎有著比一般人更清醒的體悟與更務實的建議。這本書整理出很多條「幸福成功的公式」,但照著做,真的就能幸福又成功嗎?
【我怎麼解讀這本書?】
蓋洛威試著用平時閒聊的口吻,分享他一段段人生的故事與見聞。有些話真摯誠懇,像是:「做一個真正的大人,而非擁有成人身軀的巨嬰。」有些話戲謔卻中肯,像是:「永遠都會出現賈伯斯、比爾蓋茲那樣從大學輟學開啟精采人生的故事。但是,先假定你不是那個人。」
雖然閱讀的過程趣意盎然,很多段落令我不禁莞爾,但我隱約嗅到作者身為美國白人男性,背後那種若隱若現的高傲視角。對於平凡百姓如我們,這本書讓人有一種,成功人士在暢談「我的一生充滿挫折」的感覺。作者分享曾經失敗、錯誤的同時,讓我產生靈感從另個角度切入。
成功的人談如何成功一點都不足為奇,每個人認定幸福成功的公式千奇百種,但失敗的公式倒是大同小異。我認為:「成功沒有捷徑,失敗才有。」股神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蒙格在《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書中曾經說過:「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
我試著反過來想之後發現,這本書洋洋灑灑的成功公式背後,其實藏著更容易執行的原則:「與其苦心鑽研如何成功,不如認真避免顯而易見的錯誤。」以下就是我從這本書學到,如何遠離幸福人生的七個建議。
1.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對於剛出社會的新鮮人而言,在職涯發展的軌跡上,斜坡很不公平地出現在畢業的頭五年。這時候的你,沒有紮實的工作技能,沒有穩定的人脈網絡,更沒有豐沃的薪酬收入。盡早下班回家、享受悠閒的生活,是保證未來的自己經濟失衡的最好方式。
反過來想:其實,每個擁有平衡人生的人,必然走過失衡的青春。這個世界不會讓你予取予求,但能讓你盡情嘗試。盡早磨練、培養自己的工作技能,無論是溝通與人脈的軟實力,或是技術與專業的硬實力,永遠在年輕時投入比別人更多的心力。
2.享受薪水帶來的安全感
人們對於風險是非常抗拒的,少數的人笨到去擁抱風險,只有更少數的人抱著不放。最安穩的方式,莫過於領著每個月入袋的薪水,什麼投資、股市、房地產都盡量不要去碰,乖乖地把薪水都存起來,不要讓財務縮水就是對自己最好的交代。
反過來想:股票利息、房地產、投資的被動收入才會使你富有,只用薪水很難保障經濟安全。想要獲得晚年的財務安穩,必須趁年輕時認識並擁抱風險。我讀完《投資金律》後寫下真希望自己20歲就懂的投資理財觀念,談到如何決定投資標的、盡早投資、長期投資。
3.盡早追隨你的熱情
在那些給畢業生的演講之中,最常見的建議就是追隨你的熱情。如果你還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事情,也沒關係,儘管「想像」自己對什麼充滿「熱情」就好了。無論你想成為股神、網紅、創業家,儘管先放手去做,等待著你的是無數的挫折與「學到了寶貴的一課」。
反過來想:不要先追隨你的熱情,那些勸你堅持下去的人都已經很有錢了!先追隨你擅長的事情,在做那件事情時,表現傑出所帶來的情緒收穫和經濟報酬,才會讓你對此充滿熱情。引用《一人公司》書中所言,「投入」在正在做的工作當中,而不是「想像」著你可能對某件事充滿熱情。
4.把第一個家視為成功的象徵
出社會工作之後,看著同儕陸續開始購屋買房,為了不落於人後,自己的「第一個家」當然要夠大、夠新、夠好。第一個家反映了你的成功跡象,說明你有多麼地不凡與出眾。越早購入豪華的第一個家,是讓未來財務縮水的最好方式。
反過來想:真正代表你人生意義的是「最後一個家」。你嚥下最後一口氣的地方比較有意義,因為那才反映了你的成就。邁向人生終點時,與其在強光之中被陌生人圍繞,不如被真正在乎你的親人朋友含淚目送。
5.不需要追求高學歷
我們都知道賈伯斯、比爾蓋茲的故事,他們從大學輟學開啟精采人生,這麼勵志的事情告訴我們學歷並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覺得目前就讀的學校,沒辦法教會你什麼東西,倒不如考慮輟學創業。像我們這樣的平凡人,要抽中成功創業的樂透恐怕不是難事。反過來想:作者提到,多數人以為在自由國度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其實現代社會仍存在著種姓制度,就是「高等教育程度」。趁年輕時取得文憑,你的教育程度是第一份工作的「敲門磚」,你的真材實料是第二份工作會被重視的事情。
6.盡可能提高物質的享受
隨著職場歷練的累積,工作薪酬的提升,我們當然要等比例地提升自己的物質生活,才能匹配自己的身分地位。買台德國車拉風上路,買支瑞士錶隨身攜帶,最好再買台義大利自行車在週末時騎到山裡健身。成功人生的跡象,就是身旁高檔物品的數量。
反過來想:許多研究指出,人們高估了物質帶來的幸福,真正讓人感到豐沛的,反而是人與人之間的共同體驗。與你珍愛的人共同規劃一趟旅行、參加新的學習課程,重視體驗、而非物質。特別注意那些能帶給你喜悅,但不需要花很多錢的事。
7.選擇待在舒適的環境
人類的大腦內建著「趨吉避凶」的原始本能,我們本來就傾向於從事駕輕就熟的工作,對於自己不熟悉的份外事情能不碰則不碰。追求穩定安逸的工作是許多人的嚮往,也是避免自己精疲力竭的不二法門。未來的工作被機器取代?應該只是電影中會發生的情節。
反過來想:望向長遠可見的未來,只具備單一或少數技能的工作者,將面臨巨大的被淘汰壓力。《為一般人而戰》這本書寫道,自2000年以來,人工智慧、機器人、自動化海嘯已經淘汰了美國400萬個工作機會。做好準備迎接挑戰、秉持韌性去學習新的技能。
【後記】
作者蓋洛威在書中,也花了很多篇幅分享關於伴侶、孩子、父母的相處之道。尤其在他年過40之後,越發強烈地感受孕育生命的喜悅與回報,以及回顧自己陪媽媽走完人生最後一程,帶她離開安養院在家中安詳的去世。
這本書不是由已經抵達目的的人所繪製出來的地圖,它是一位旅人的見聞分享。對於作者的觀點,我雖然不見得全數認同,但是對於他檢視與分享自己過去的失敗經驗,也讓我有了自己的反思:「想要獲致長期的成功,必須檢討每次短期的失敗。」
推薦這本書給即將踏入職場的新鮮人,從作者犀利又務實的視野活過一遍,思考哪些是你真正想要的?哪些又是你該極力避免且遠離的?用「以終為始」的方式反過來思考,邁向幸福人生的旅途路上,你需要的不只是簡單的成功公式。
【抽獎辦法】感謝 天下讀者俱樂部
1、抽出「3本」《世界並不仁慈,但也不會虧待你》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對熱情與才能的看法,例如:「我認為先有熱情比較重要!」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2/24(一)晚上十二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三名,兩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2/26(三)晚上十二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世界並不仁慈但也不會虧待你 天下雜誌
薪酬制度 存在的目的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華工泛指於晚清時,前赴海外工作的華人勞工以至苦力,通常是來自窮鄉僻壤的農民或漁民(特別是廣東五邑地區),被招工館等仲介公司欺騙或詐騙至海外謀生,他們會收到首期的預付薪酬,但是需要扣除一筆介紹費用、交通費用和傭金(這種做法被廣東人稱為「賣豬仔」,而招工館則又被稱為「豬仔館」。他們當中不少人因為無法返回中國,而且得不到僑居地的公民權利、無法獲得移民資格而客死異鄉。在19世紀中後期至20世紀初,由於這些出國的勞工都會簽約,稱為契約華工,俗稱為賣豬仔。販運、交易豬仔的地方名為招工館,俗稱為豬仔館,葡話叫Barracoon(音譯名巴拉坑)。澳門在19世紀時期是人口販賣中心。聖安多尼教堂與大三巴牌坊之間是豬仔館林立的地方。2006年,加拿大總理哈珀以廣州話就百多年前政府向華工徵收人頭稅道歉,並且宣佈賠償方案。在西方人發現新大陸和開拓南亞殖民地之後,他們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來開採殖民地的資源,從非洲引進黑奴。1800年代初,英國等殖民者禁止非洲奴隸貿易後,轉從印度和中國引進豬仔。賣豬仔一詞,是中國人的自嘲之稱,西方人稱「苦力」Coolie Labor。最早的「豬仔」是去南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和泰國等地)。豬仔的本質上是契約勞工(contract labor)。契約(合同)載明工作期限和工資待遇。期限一般有三年、五年和十年等三種。待遇根據合同長短而定。十年期的「豬仔」預付安家費二十銀元,五年的十五元,三年的十三元,提供一日三餐和住宿。1849年之前,美國華人人數很少,只有區區325人,他們大多是官員,商人,也有少量學生和馬戲演員。1848年1月,美國舊金山(舊金山)發現金礦,同年3月小道消息傳開,各地淘金者蜂擁而至。1849年消息傳到中國,隨即有323個廣東人前往淘金。1849年又有450人達到舊金山,1852年有兩萬人到達。他們主要來自於廣東臺山、開平和恩平地區,比如1854年寧陽會館就接待臺山籍人8349人。雖然金礦在法律上歸美國聯邦政府所有,但當時民間金礦開採通行規矩是打樁劃界,誰有效開發,歸誰所有。1850年加州政府開始徵收每月20美元的開礦稅。1852年改徵每月3美元/人的外籍礦工稅。到1860年代,河床表面金礦大部分被淘走,唯有實力大公司才有能力繼續開採,當時礦工工資在1-3美元/天之間。淘金發財機會大大減少,一些中國人打道回府,一些人轉道去澳大利亞或加拿大溫哥華繼續淘金,一些人轉行開洗衣店和中餐館,還有一些人去修鐵路。1863年開工的橫跨美國東西海岸的鐵路工程開工,吸引了大量華工。鐵路華工月薪為30美元,食宿基本自理,鐵路公司也會提供一些生活幫助。和歐洲移民攜全家定居不同,華工前往美洲的目的是賺錢回鄉買田置產,所以85%以上為單身青壯年文盲男性,少量女性基本上作為性服務提供者存在。1862年《反苦力法》生效,不鼓勵外籍勞工入境,並向外籍勞工徵收每月2.5美元的「人頭稅」。到1870年,雖然中國人佔加州總人口比例只有8.6%,但佔勞動力的比例高達25%。到1880年,舊金山地區,華工佔總勞動力的1/3。19世紀中葉以後,社會主義傳入美國,美國工人運動蓬勃發展,要求提高工資待遇和改善工作條件的罷工活動此起彼伏。但每當歐洲移民勞工罷工,華工就「乘虛而入」。歐洲白人移民將勞工工資大幅下降歸咎於中國「苦力」,針對華工的暴行屢有發生。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排華法案》,禁止任何華工入境(但官員、商人、學者和學生等其他人員不受影響),而且規定已經在美的中國「苦力」需要在離境前事先申請「回美證」才能返回美國,意圖減少中國「豬仔」的數量。在1900年前,到達加州的中國人高達30萬人,留下來的大約為10.7萬人。1862年美國《反苦力法》生效後,契約勞工(contract labor,又譯合同工)獲得自由,他們可以自行選擇僱主。但舊金山中國六大公司(The Chinese Six Companies,中華總會的前身)宣稱,他們早在1853年就停止輸入契約勞工,改用「信用票」制度(Credit-ticket System)。當時,從香港到美國加州需要2-3個月的海上航行時間,中途可能遭遇海盜和風暴,風險極大。而且勞務公司(中國六大公司)一般需要替赴美華工預支三筆費用:給華工父母的寬慰金(20美元左右,一般家庭選擇不要),船票(40-50美元)和路途開銷(20美元)左右。運送一名華工,成本在60-90美元之間。華工可以自由選擇僱主,只要按照合同每月償還這筆「貸款」就行。這樣的系統理論上符合美國法律。但中國放貸公司為了盡快收回成本,常會和華工的工頭勾結,讓他們每月代扣工資用於還貸,還會對華工本人和其在中國的家人採取威脅手段,脅迫盡快還貸。還款總額依還貸期的長短而不同,一般來說,華工需要為他們的美國之行付出200-300美元的代價。一些華工,選擇向親友借錢,或等待哥哥從美國寄錢回來成行。親戚帶親戚,老鄉帶老鄉,有的村莊幾乎家家有人出洋謀生,比如1877年有200多人跟隨海宴沙欄村華工李仍去了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