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地質團隊研究榮登《Science》雜誌封面焦點】
東沙珊瑚記錄21世紀人類排放氮對遠洋的影響
任昊佳助理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發表於《Science》雜誌
在科技部和臺大的經費支持下,臺大地質科學系任昊佳助理教授帶領跨國研究團隊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研究成果,首次直接證實人類活動排放的氮已經影響到遠洋環境。這項研究首次直接觀測到人為氮排放對遠洋環境的影響,結果顯示化石燃料能源的使用(包括煤炭消耗和車輛排放)所排放的氮可以傳播到遠洋,並立刻為生物所利用。我們向自然環境中排放的氮已經頻繁的造成陸地湖泊、河流以及沿岸海域富營養化,引起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使水體溶解氧含量下降,造成水中生物的衰亡甚至絕跡,而該研究的結果再次警示我們: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影響正在進一步擴大,我們在滿足自己欲望的同時,也正向自然環境和其它生物施加壓力。
海洋氮循環與生物的自然制約
海洋浮游植物與所有生物一樣,需要氮才能生長,雖然空氣的主要成分是氮氣,但是氮氣不能為大多數浮游植物使用,它們只能使用銨、硝酸鹽或有機氮等氮的化學形式。自然界將氮氣轉化為可供浮游植物使用的氮之過程稱為固氮作用,只有少數細菌和藍綠藻可以進行固氮作用,這使得海洋中能為生物利用的氮極其有限,從而抑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長。
人類破壞自然界氮循環平衡,可能播及遠洋
從上個世紀以來,人類活動迅速增加了固氮作用的速度。在20世紀初,Fritz Haber和Carl Bosch兩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研究發現了可以將大氣中的氮氣轉化為生物可利用氮的工業過程,Haber-Bosch反應很快被利用於生產氮肥料。同時,內燃機的使用和其他工業燃燒過程導致氧化氮(NOx)向大氣中大量釋放。由於這些人類活動,每年進入生物圈的固氮量增加了一倍以上,這些固氮大部分都沈降在臨近的陸地上,並引起陸地生態系統的劇烈改變。人類排放的氮也可以經由大氣傳播到更遠的地方,電腦模擬的結果顯示,遠離大陸的海洋也會受到人類活動排放氮的影響,然而,至今沒有直接觀測證據支持這一論點,因為人為造成的固氮會因為海水的混合而稀釋,其影響也可能被海洋中固氮生物的活動抵消。
東沙珊瑚記錄人類對遠洋氮循環的影響
氮有兩個穩定同位素:較輕的N14和較重的N15,人為排放的氮通常比自然環境中的氮含有更多N14,使用氮的穩定同位素分析,任博士及其合作團隊試圖追蹤珊瑚中記錄的人為排放氮的信號。他們從南海北部的東沙環礁內取得珊瑚樣品,並測量珊瑚中所含有機氮的同位素組成。東沙環礁距離最近的陸地有300公里,人為排放的氮只能通過大氣傳輸到這裡,而其半封閉環形珊瑚礁環礁的地理環境使得科學家可以將其作為一個天然的實驗室來追蹤遠洋環境的變化。任博士的研究發現,自上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珊瑚中所含的較輕的N14同位素訊號迅速增強,其增強時間和趨勢與亞洲化石燃料燃燒(包括煤炭燃燒和車輛廢氣排放)的增加相符,而比電腦模擬結果晚幾十年,其變化的幅度表明,至2010年,人為造成的氮沈降佔該地區表層海洋年輸入氮量的五分之一。
參考閱讀
發表的論文“21st Century Rise in Anthropogenic Nitrogen Deposition on a Remote Coral Reef”出現在2017年5月份的Science雜誌上。
藍綠菌出現年代 在 誠實大叔 張誠博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抗生素無效的時代即將來臨,政府該有何種作為?】
(每個人健康的活著,是國民的基本權利)
Zika Virus(茲卡病毒、或翻譯成寨卡病毒),
根據2月10日美國之音報導,美國總統奧巴馬要求國會撥款超過18億美元的應急資金,幫助美國和其他國家抗擊寨卡病毒,這表示寨卡病毒的危機,可能會超過現在藥物可以控制的範圍。
<後抗生素時代:小病無藥醫>
抗生素(antibiotic)是由生物體(如黴菌)製造出來,用來對抗另一種生物(例如細菌、病毒)的一種物質,例如:盤尼西林(青霉素penicillin)。隨著這些藥物的大量使用,細菌對抗生素抗藥性(antibiotic resistance)的問題也隨之而來。雖然仍有新藥在研發,細菌發展抗藥性的速度卻不下於人們發明新藥的速度。有人悲觀的預期:抗生素無效的時代就要來臨了,危險的細菌感染幾乎沒有藥物可以對抗。
<噬菌體:超級細菌剋星>
噬菌體是能感染細菌、而且只能以細菌為寄主的一種病毒 (小常識:細菌的大小是10的負6次方公尺,病毒的大小是10的負9次方公尺) 。
1940年代,抗生素出現前,人類已經發現噬菌體。由於抗生素有效地治療由細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人類淡忘了噬菌體的功效,1990年代開始,抗藥細菌的出現,使噬菌體的治療潛力再度獲得重視。
<政府可以做些甚麼?>
然而噬菌體尚未通過人體治療程序,在抗生素無效的時代,人類怎麼辦?政府該有何種作為?
國防科技博士張誠認為政府應當...
1) 推動人畜相對友善的「氧化滅菌」環境消毒,避免細菌產生抗藥性
花蓮慈濟醫院重視醫院內加護病房的環境消毒,採用噬菌體做環境消毒,院內感染的機率降低至20%。然而,噬菌體消毒與抗生素滅菌方式雷同,是以毒攻毒的化學滅菌,不保證未來細菌不會產生抗藥性。
政府應勵民間採用對人畜相對友善的氧化滅菌概念,以二氧化氯(CLO2)氧化滅菌方式,(使微生物蛋白質中的氨基酸氧化分解而達到殺滅病菌、病毒的目的),代替以毒攻毒的化學性滅菌,做環境消毒。
2) 主導人體滅菌新藥(類似噬菌體)的研發
噬菌體通常只對單一種類的細菌有效,由於細菌演法速度極快,新品種噬菌體的研發益形重要;且複合式細菌感染的醫療方式,有待發現。
另外新藥的研發,要重視抗藥性(Resistance)的影響。
3) 推廣「能量健康管理」
面對細菌抗藥性的快速演化,最根本的方式是增加人體的抵抗力,讓病毒無法入侵人體。政府應在各級學校、機關、團體推廣中國人祖傳的養氣(例如:禪定、氣功)及經絡調理,做好預防醫學!
立法委員除了要做好選民服務,發現政府弊端,更要在要在政策面、法制面引領國家,提升國力。
|國防科技博士 張誠 繼續努力|
|科技智慧 投入政治 救國救民|
-----------------------------------------------------------
全民,放下人情包袱、跳脫藍綠、選賢與能。
政治人物,不要政治口水,專注在增強國力。
藍綠菌出現年代 在 姓名: 國立臺東高級中學第1 次期中考高一環境 ... 的推薦與評價
藍綠菌 製造了氧氣,也產生條帶狀鐵礦床,此為生物圈、大氣圈影響岩石圈 ... 美國太空總署(NASA)二十八日召開記者會宣布,證據顯示火星上有定期出現的 ... ... <看更多>
藍綠菌出現年代 在 寒武紀陰莖蟲蟲的小跟班 的推薦與評價
... 年代相近。位於南美洲的鯊齒龍科前後出現魁紂龍(Tyrannotitan)、南方巨獸龍、米 ... 就是藍綠菌嗎?可以說是,但又不全對。 . 正確來說,疊層石的表面,附著微生物的 ... ... <看更多>
藍綠菌出現年代 在 國一下生物3-3(1)地質年代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地質 年代 : 1.前寒武紀:46-5.4億年前, 出現 生物為: 藍綠菌 、水中無脊椎動物、藻類等。 2.古生代:5.4-2.5億年前,代表生物:三葉蟲。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