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廊三十年看一次財報」
幾年前,齋主和一位資歷甚深的館長級前輩交流,他向我分享了不管是個人藝廊還是美術館,想要靠著買賣賺取的仲介費用生存是很困難的,唯一的方式就是靠著經營者的眼光,累積館藏,等三十年後回頭看看收藏值多少,就知道賺了多少錢。
當初年幼無知的我,實在很難想像這概念。
對台北現今的藝廊來說,舉辦個展似乎也只是當個房東的角色,將場地借給藝術家,把畫掛在牆上,在臉書上發布展覽訊息,或許打幾通電話邀請朋友,然後再印些印刷品發放。這些也就罷了,有些藝廊還會請藝術家聯絡熟識的藏家來看展消費。這種完全本末倒置的行為,真是笑破別人大牙。
齋主上次到訪某家年輕藝廊,雖我只是無名小卒,但藝廊工讀生明白的告訴我希望能留下資料,建立起屬於藏家名單。我內心其實有點傻眼,我以為開藝廊前的準備工作,最重要的一項便是整理藏家通訊錄,又怎麼會是成立幾年之後才計畫慢慢建立的呢。想來有些哀傷,卻也多少理解這些小藝廊在經營上的困難。
藝術家為什麼要透過藝廊買賣作品? 除了藉藝廊的公關能力打開知名度之外,更是需要藝廊提供足夠的藏家名單,建立起新的社交友誼關係。藝廊的交易仲介費通常是50%,如果藝廊甚麼事情都不做,只是當個房東和印刷廠,而不是介紹更多有力的藏家,得以讓藝術家培養更多社交關係,那藝術家還為什麼要找個展覽場域?
老派藝廊的作法和這些年輕藝廊的做法截然不同。
老派藝廊在決定要替藝術家舉辦個展時,由於信賴眼光,會將三到四成的展品買下。買下三成的作品,代表著相信藝術家未來的發展肯定會越來越好,這無疑一方面是給替藝術家打強心針,另一方面也是替購買的藏家打強心針。畢竟藝術家怕失敗,藏家也怕眼光失準而賠錢。有了藝廊身先士卒,自然藏家較為大膽的敢於跟進。也因為藝廊的主動投資,才能靠著這決心,結交更多志同道合又敢於跟進的藏家,而不只是開幕酒會來吃吃喝喝的假高尚人士。
若經營者眼光精準,等到三十年後,想必此時倉庫裡的藏品,已然價格翻了又翻,即便每年在會計財報上永遠都是赤字又如何? 倉庫裡的藏品,任何一幅賣了都可以吃一年,不是嗎?
像是忠孝東路阿波羅大廈中的老藝廊,不就是靠著長期經營少數幾個藝術家,幾乎壟斷了所有貨源,才能在今天靠著幾十年的收藏,賣出任何一幅就足以環遊世界,不是嗎?
只是這三十年的耐心,著實不容易。
二十世紀初,最有名的例子,便是李奧史坦及葛楚史坦兄妹,於1905年用五百法郎買下馬諦斯根本沒人要的畫作,也於那時開始長年贊助畢卡索的便宜創作。這些天文數字般的投資報酬率看起來雖然瘋狂且不可複製,但經營藝術收藏的藝廊或是藏家,若無此心態,恐怕根本只能是藝術浪潮下的犧牲者。
#齋主談文化
藝廊工讀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藝廊三十年看一次財報」
幾年前,齋主和一位資歷甚深的館長級前輩交流,他向我分享了不管是個人藝廊還是美術館,想要靠著買賣賺取的仲介費用生存是很困難的,唯一的方式就是靠著經營者的眼光,累積館藏,等三十年後回頭看看收藏值多少,就知道賺了多少錢。
當初年幼無知的我,實在很難想像這概念。
對台北現今的藝廊來說,舉辦個展似乎也只是當個房東的角色,將場地借給藝術家,把畫掛在牆上,在臉書上發布展覽訊息,或許打幾通電話邀請朋友,然後再印些印刷品發放。這些也就罷了,有些藝廊還會請藝術家聯絡熟識的藏家來看展消費。這種完全本末倒置的行為,真是笑破別人大牙。
齋主上次到訪某家年輕藝廊,雖我只是無名小卒,但藝廊工讀生明白的告訴我希望能留下資料,建立起屬於藏家名單。我內心其實有點傻眼,我以為開藝廊前的準備工作,最重要的一項便是整理藏家通訊錄,又怎麼會是成立幾年之後才計畫慢慢建立的呢。想來有些哀傷,卻也多少理解這些小藝廊在經營上的困難。
藝術家為什麼要透過藝廊買賣作品? 除了藉藝廊的公關能力打開知名度之外,更是需要藝廊提供足夠的藏家名單,建立起新的社交友誼關係。藝廊的交易仲介費通常是50%,如果藝廊甚麼事情都不做,只是當個房東和印刷廠,而不是介紹更多有力的藏家,得以讓藝術家培養更多社交關係,那藝術家還為什麼要找個展覽場域?
老派藝廊的作法和這些年輕藝廊的做法截然不同。
老派藝廊在決定要替藝術家舉辦個展時,由於信賴眼光,會將三到四成的展品買下。買下三成的作品,代表著相信藝術家未來的發展肯定會越來越好,這無疑一方面是給替藝術家打強心針,另一方面也是替購買的藏家打強心針。畢竟藝術家怕失敗,藏家也怕眼光失準而賠錢。有了藝廊身先士卒,自然藏家較為大膽的敢於跟進。也因為藝廊的主動投資,才能靠著這決心,結交更多志同道合又敢於跟進的藏家,而不只是開幕酒會來吃吃喝喝的假高尚人士。
若經營者眼光精準,等到三十年後,想必此時倉庫裡的藏品,已然價格翻了又翻,即便每年在會計財報上永遠都是赤字又如何? 倉庫裡的藏品,任何一幅賣了都可以吃一年,不是嗎?
像是忠孝東路阿波羅大廈中的老藝廊,不就是靠著長期經營少數幾個藝術家,幾乎壟斷了所有貨源,才能在今天靠著幾十年的收藏,賣出任何一幅就足以環遊世界,不是嗎?
只是這三十年的耐心,著實不容易。
二十世紀初,最有名的例子,便是李奧史坦及葛楚史坦兄妹,於1905年用五百法郎買下馬諦斯根本沒人要的畫作,也於那時開始長年贊助畢卡索的便宜創作。這些天文數字般的投資報酬率看起來雖然瘋狂且不可複製,但經營藝術收藏的藝廊或是藏家,若無此心態,恐怕根本只能是藝術浪潮下的犧牲者。
#齋主談文化
藝廊工讀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齋主我連半個藝文圈的人都稱不上,有時因為幸運而受邀參加某些藝廊展覽的開幕酒會。說實在的,這類酒會其實就是公關社交場合,但從經營者所提供的食物酒水,大致就能理解其自身定位的高低。
我向來都覺得,與會者其實並不在意你提供的飲食好壞,但你得至少有個稍微的樣子才是。其實我也忘了是哪一次經驗,我在一家當代藝廊裡,雖然單價不是數百萬等級,但好歹也不是路邊攤等級。我永遠忘不了在那樣的場合中,我看到個漂亮的藝廊工讀生,拿著多力多滋的量販包,往酒會的餐盤上補充所謂的酒食。
這不是廉價夜店還是高中同樂會等級的多力多滋嗎?
在我的觀念裡,外燴或手工點心,或許真的要價太高,但無論如何這種場合,至少也得安排個順成或世運這種等級的宴會點心,而這花費加上酒水飲料,也不過六、七千元內可以搞定。
畢竟是藝廊這類有閒商品的店面,總不能連個至少的面子都沒有。不過這些年下來,似乎這些東西越來越不被人在乎,也越來越多的經營者,買了不怎樣的仿大理石三層點心盤,上面裝著多力多滋和樂事。飲料也從香檳、現打果汁,變成了氣泡酒和瓶裝可樂。
說是說擁抱年輕人文化,但我看只擁抱了年輕人的開銷等級。
遽聞,聽說,好像,還有藝廊在展覽酒會,提供傳統市場買的那種秤斤論兩的超大透明包裝菜圃餅,倒在IKEA買來的盤子上。伴隨著可重複使用塑膠杯中的可樂紅茶。真是熱愛傳統、擁抱消費和注重環保的年輕藝廊呢。
#齋主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