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黃耀明的閃耀印象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黃耀明因為在 18 年兩場補選活動中獻唱,「涉嫌觸犯防止賄賂條例」遭 ICAC 拘捕,後獲保釋,不足一星期之內就要上庭應訊。
明哥當然是專業歌手,更是香港文化界的寶藏。為免篇幅過長,暫且不談達明一派。黃耀明的重要和獨特之處在於:
1. 繼達明一派之後,黃耀明繼續模糊流行曲與非主流歌曲的界限。當然有很多人都有類似嘗試,但他似乎最為成功。這個印象是多年來看其作品、訪問、演唱會談話所得出。主流音樂有一個森嚴的法度,違反主流方式的人都會被市場懲罰。黃耀明沒有完全拒絕它,沒有躲得遠遠,反而是貼身上去打,有時會用主流歌曲的符號和格式反過來解構它。例如《每天你愛多一些》,衝著戀歌文化而來;《你真偉大》就衝著耶教(或者更高的父權)而來;他的超名作《春光乍洩》其實相當貼近主流,但林夕用了極唯美的方式講述性與愛,他們當年共同挑戰了一些東西。
2. 他曾經跟容祖兒合作開騷,改編容的骨灰級 K 歌《痛愛》。總之在多年的遙距觀察裡,黃耀明有強烈的自我風格,也有一種特立獨行的自信,但他並不顯得孤憤。對於「主流音樂」,他一有機會就會去參與,也自稱是唱「流行曲」。多年來,可能有很多人因為他的實踐,開了音樂和藝術上的眼界。「香港流行曲」的音樂風格、內容和深度,因為他而拓展了疆界。
3. 黃耀明是一個出色的改編家。黃耀明以主音身份出道,在表演上似乎少見他玩樂器,但他對歌曲有著不一樣的鑒賞力,所以他挑出來翻唱的歌,都可以「據為己有」。王菲、楊千嬅、黎明、鄭伊健、Suede、Pet Shop Boy、Massive Attack 等的歌,他都翻唱過。他的翻唱,我當是新歌,因為編曲和演唱就足夠使其成為新歌。
4. 在他較年輕時,可能每隔兩三年就會有一張新專輯。樂迷們私下都會競猜新碟會不會有翻唱作品,如果有又會是翻唱甚麼歌。2006 年大碟《若水》有一首《阿姆斯特丹》,當初有人以為是翻唱 Coldplay(其實不是)。總之,很少歌手能令人對翻唱作品如此期待。
5. 黃耀明最好的大碟應該是世紀之交出版的《光天化日》,將獨特性與流行性拿捏得最妙,而且水準平均。有一些大碟是十首歌,十首都可以做主打。例如周杰倫第一張同名大碟,《光天化日》也是如此全能的大碟,裡面的《下一站天國》對很多人來說,都是可一不可再的顛峰。
6. 黃耀明有前衛一面,也有念舊和傳承一面。《光天化日》之後,似乎開始想整理香港流行文化。《我的廿一世紀》這張大碟除了是關於「最美的上世紀」,也觸及了 TVB 劇集和主題曲文化,視為粵語流行音樂遠古時代的突破點。後來他就放手大玩顧嘉煇、黃霑、盧國沾、黎小田等大老的經典作品。無線、亞視、麗的那個年代本已蒙塵,或者只限於懷舊圈子,但因為他,我也認識和喜歡了《天蠶變》、《浴血太平山》這些作品。
7. 黃耀明不只自己閃亮,也提拔了很多音樂人。現在他的很多後輩都已成為獨當一面的音樂家。
8. 如果說那時楊千嬅是林夕心頭的一塊肉, 2014 年之後黃耀明也成為更多人的心頭塊肉。黃耀明 1962 出生,他的「自傳演唱會」談到那年颱風溫黛吹襲香港,形成二戰以來最大傷亡風災。60 至 70 年代,那個年代很火紅,也很動蕩,vice-versa,也是新舊、香港內外文化互相衝擊的年代。黃耀明總是閃耀著那個年代的理想主義光輝,有時會膠膠地,但做人可能真是要有點膠膠地,才能走得遠,能夠堅持某種自我。
9. 在公共印象裡,你不會知覺到黃耀明已經 59 歲,因為他的作品和言行,總是令你覺得這是一個閃光的理想主義青年。所以他深受一些年輕人歡迎。看到他,你也會覺得這種青春無可企及。他那個年代的藝人大都已長大,成了成年人、老人,他還是那麼青春。使人覺得無論歲月如何走過,黃耀明都只是「資深青年」。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深圳博物館成立於1981年,現有歷史民俗館、古代藝術館和葉挺東江抗日遊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3處館址,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是集收藏、保護、研究、展示、教育爲一體的大型總分館制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和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一、成立背景:-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成立。1981年8月,廣東省博...
「藝術同參與 傷 健 共展能」的推薦目錄:
- 關於藝術同參與 傷 健 共展能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藝術同參與 傷 健 共展能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藝術同參與 傷 健 共展能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藝術同參與 傷 健 共展能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藝術同參與 傷 健 共展能 在 Kimman Wo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藝術同參與 傷 健 共展能 在 ADAHK香港展能藝術會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藝術同參與 傷 健 共展能 在 香港展能藝術會Arts with the Disabled Association Hong Kong 的評價
藝術同參與 傷 健 共展能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對黃耀明的閃耀印象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黃耀明因為在 18 年兩場補選活動中獻唱,「涉嫌觸犯防止賄賂條例」遭 ICAC 拘捕,後獲保釋,不足一星期之內就要上庭應訊。
明哥當然是專業歌手,更是香港文化界的寶藏。為免篇幅過長,暫且不談達明一派。黃耀明的重要和獨特之處在於:
1. 繼達明一派之後,黃耀明繼續模糊流行曲與非主流歌曲的界限。當然有很多人都有類似嘗試,但他似乎最為成功。這個印象是多年來看其作品、訪問、演唱會談話所得出。主流音樂有一個森嚴的法度,違反主流方式的人都會被市場懲罰。黃耀明沒有完全拒絕它,沒有躲得遠遠,反而是貼身上去打,有時會用主流歌曲的符號和格式反過來解構它。例如《每天你愛多一些》,衝著戀歌文化而來;《你真偉大》就衝著耶教(或者更高的父權)而來;他的超名作《春光乍洩》其實相當貼近主流,但林夕用了極唯美的方式講述性與愛,他們當年共同挑戰了一些東西。
2. 他曾經跟容祖兒合作開騷,改編容的骨灰級 K 歌《痛愛》。總之在多年的遙距觀察裡,黃耀明有強烈的自我風格,也有一種特立獨行的自信,但他並不顯得孤憤。對於「主流音樂」,他一有機會就會去參與,也自稱是唱「流行曲」。多年來,可能有很多人因為他的實踐,開了音樂和藝術上的眼界。「香港流行曲」的音樂風格、內容和深度,因為他而拓展了疆界。
3. 黃耀明是一個出色的改編家。黃耀明以主音身份出道,在表演上似乎少見他玩樂器,但他對歌曲有著不一樣的鑒賞力,所以他挑出來翻唱的歌,都可以「據為己有」。王菲、楊千嬅、黎明、鄭伊健、Suede、Pet Shop Boy、Massive Attack 等的歌,他都翻唱過。他的翻唱,我當是新歌,因為編曲和演唱就足夠使其成為新歌。
4. 在他較年輕時,可能每隔兩三年就會有一張新專輯。樂迷們私下都會競猜新碟會不會有翻唱作品,如果有又會是翻唱甚麼歌。2006 年大碟《若水》有一首《阿姆斯特丹》,當初有人以為是翻唱 Coldplay(其實不是)。總之,很少歌手能令人對翻唱作品如此期待。
5. 黃耀明最好的大碟應該是世紀之交出版的《光天化日》,將獨特性與流行性拿捏得最妙,而且水準平均。有一些大碟是十首歌,十首都可以做主打。例如周杰倫第一張同名大碟,《光天化日》也是如此全能的大碟,裡面的《下一站天國》對很多人來說,都是可一不可再的顛峰。
6. 黃耀明有前衛一面,也有念舊和傳承一面。《光天化日》之後,似乎開始想整理香港流行文化。《我的廿一世紀》這張大碟除了是關於「最美的上世紀」,也觸及了 TVB 劇集和主題曲文化,視為粵語流行音樂遠古時代的突破點。後來他就放手大玩顧嘉煇、黃霑、盧國沾、黎小田等大老的經典作品。無線、亞視、麗的那個年代本已蒙塵,或者只限於懷舊圈子,但因為他,我也認識和喜歡了《天蠶變》、《浴血太平山》這些作品。
7. 黃耀明不只自己閃亮,也提拔了很多音樂人。現在他的很多後輩都已成為獨當一面的音樂家。
8. 如果說那時楊千嬅是林夕心頭的一塊肉, 2014 年之後黃耀明也成為更多人的心頭塊肉。黃耀明 1962 出生,他的「自傳演唱會」談到那年颱風溫黛吹襲香港,形成二戰以來最大傷亡風災。60 至 70 年代,那個年代很火紅,也很動蕩,vice-versa,也是新舊、香港內外文化互相衝擊的年代。黃耀明總是閃耀著那個年代的理想主義光輝,有時會膠膠地,但做人可能真是要有點膠膠地,才能走得遠,能夠堅持某種自我。
9. 在公共印象裡,你不會知覺到黃耀明已經 59 歲,因為他的作品和言行,總是令你覺得這是一個閃光的理想主義青年。所以他深受一些年輕人歡迎。看到他,你也會覺得這種青春無可企及。他那個年代的藝人大都已長大,成了成年人、老人,他還是那麼青春。使人覺得無論歲月如何走過,黃耀明都只是「資深青年」。
藝術同參與 傷 健 共展能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德國奧斯特維爾博物館之友(Friends of Museum Ostwall)將第八屆MO藝術獎「Follow me Dada and Fluxus」頒給了藝術家李明維,「李明維的作品多以陌生人互動的參與式裝置為特色。這些互動基於日常情境,關注參與者之間的交流,也是藝術家和觀眾之間的對話,以一種親密、關係私人的方式將藝術與生活結合。參與者以自身經歷塑造作品,進而成為藝術過程中的積極參與者。禪學與共食文化等儀式將他的作品與博物館典藏的激浪派藝術家的作品脈絡相結合。」
李明維老得好好看!!!
《一夜情/李明維》
美術館裡搭著木頭亭子,裡頭備有紙筆,供觀眾寫信給掛念的人,美術館將幫忙寄出。心事可以封緘,也可大方袒露:「我和學長上床了,對不起、對不起、對不起」、「爸,在美術館寫信給你,但怎樣寄到天國呢,我好想你。」偷窺陌生人秘密是會上癮的,一封接一封讀下來還不夠,循動線前進,幽暗角落擺兩張床,入夜後,觀眾和藝術家在此共度一夜,無人知曉這一夜發生什麼,我們只能藉由旁邊床頭櫃上眼藥水、香水、水杯,揣測這一晚的輪廓。一個又一個的床頭櫃擺設的隨身小物就是展覽。
藝壇明星
台北美術館正舉辦「李明維和他的關係」,展示他自一九九五年以來,十五件重要作品藝術。五十一歲的他出現在美術館,不斷有觀眾找他合照,聊作品,他笑著傾聽,因長年游泳、衝浪緣故,挺拔身形簡直是個明星了。一九九○年,西方興起所謂「關係藝術」,藝術家憑藉與觀眾的參與和互動,取代實體雕塑或繪畫等實體作品,傳達創作理念,台灣出身的李明維是這一波藝術新浪潮的箇中翹楚,作品屢次受邀在紐約惠特尼美術館、紐約現代美術館展出,去年,他受邀日本森美術館展覽,乃該館開設十年來,台灣第一人。
若非觀眾介入和參與,他的作品是無意義的:觀眾從臨時設置的花壇帶走一朵花,送給陌生人;衣著華美的男人在迴廊四下走動,隨機挑選觀眾獻唱一曲舒伯特當作禮物。李明維執迷陌生人之間偶遇、互動,作品如實記錄陌生人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哀傷,甚至遺憾。他對人充滿好奇,可他並非那種言語熱絡之人。
「晚餐你都煮什麼招待客人啊?」「……沒有耶,就簡單餐點。」「沒有酒?」「沒有,就喝茶。喝水。」「陌生人在旁邊,睡得著嗎?」「看似有睡,但睡不沉耶。」我們對話節奏大概每個話題持續四、五句話,進退有節,點到為止。他臉上掛著靦腆害羞的笑容,對答像詩人,像僧侶,措辭精確、隱晦卻富含詩意,如果我追根究柢,他也會不失風度幽默以對,不至於叫採訪者空手而歸。
醫生世家
那樣溫文儒雅的舉止來自一種世家望族的涵養。他的外祖父是埔里國中、國小創校校長,他之所以取名明維,是台灣老派士紳對日本明治維新的美好想像。外祖母是台灣第一批留日學醫女性,父親李堯堃亦是知名兒內科。他十二歲那年,家裡送姐姐和他出國,多明尼加共和國待一年半,轉進美國加州,大學念生物系,克紹箕裘報考醫學院理所當然。
母親林貴美說他唸生物系功課很好,但他喜歡小動物,上解剖課看到血會暈倒,轉往加州藝術學院改念建築。其時,他對藝術懵懵懂懂的,雖善於抽象概念,但結構製作全然不在行,平面圖曾當眾被老師撕爛,跌跌撞撞四、五年,又改念織品和概念藝術,感覺終於對了。
一九九五年,他申請到耶魯大學藝術研究所,由西岸來到東岸,最初,誰都不認識,心想與人吃飯聊天是認識環境最好方式,於是在校園貼布告,說願意以免費晚餐交換一晚的聊天。活動持續進行了一年,他與兩百多位的參與者在餐桌分享彼的人生,該活動脫胎成《晚餐計畫》,讓他成了剛畢業,旋即受邀在紐約惠特尼美術館展出的幸運兒。
他的作品寧靜舒緩,富有禪意,參展邀約已排至二○一八年,藝評家高千惠解釋:「他是一位生活行為的觀念藝術家,他的生活文化有漢、和、美的元素,臺灣觀眾自然對他有熟悉感。」關於成功,父親僅謙遜地說他是個幸運的孩子--我們來到他父母陽明山上房子做側訪,八十三歲的老父、七十七歲的母親身體都健康,仍可以侃侃談著兒子童年糗事:他小時候吐司塗果醬餵狗吃、跟姊姊搶洋娃娃,搶不到就毀了。大藝術家至今仍被媽媽「阿弟、阿弟」喊著。五十一歲的阿弟趴在地上,逗著家裡的貓玩耍,然後抬起頭說:「媽咪,等一下要不要去爬山,妳今天都沒運動耶。」
親情羈絆
牆上擺滿家族合照一張又一張,影中人有人長大了,有人老去了,唯獨每個人臉上知足笑容不變。母親林貴美是紙風車劇團董事,大姊李逸寧是旅義單簧管演奏家,弟弟李明道是職業高爾夫球選手,一家人住在世界各地,但一年團圓兩次。少小離家,家人卻是創作源頭:外婆過世,感念人生無常,他在百日內飲食起居,隨身帶著一朵水仙花,記錄花開花謝,創作《和水仙花共度一百天》和《魚雁計畫》;母親生病,母子在病房聆聽舒伯特得到慰藉,創作《聲之綻》。他勇於探索陌生人的內心世界,「我對陌生的地方充滿好奇,喜歡接觸新事物,沒有任何懼怕心理。」或者正是因為在愛的環境成長,相信人生全是真善美,才能對陌生的世界一無所懼。
二○○三年,他在威尼斯雙年展《睡寢計畫》,與陌生人共度一餐變成了共度一夜。靈感來自高中有一回從巴黎搭火車去布拉格自助旅行,同寢臥鋪巧遇一猶太老者,兩人夜間閒聊,老人自曝身世,說自己猶太集中營出生,三歲被救出來,家人卻死了。老人淡淡說悲慘身世,講完互道晚安,翻身便睡,他卻徹夜失眠。他說因為陌生人,因為夜晚,生命在那時有了深刻的交集。
一夜之後還是朋友嗎﹖他斬釘截鐵地說不會了。因為是陌生人,因為知道不會再相見了,所以可以毫無顧忌地把心事說出口,那更像日本人說的「一期一會」。對他而言,陌生人互吐心聲對他而言是一種禮物,「禮物並不是你想向人家要,而是你碰到一個有緣人,走進花園,一隻蝴蝶停在你的肩膀上,是一種驚喜。但一剎那也在那個時空中消失了。」
新婚誌喜
禮物是創作中的關鍵字。陌生人的故事是禮物、歌者唱歌獻給聽眾是禮物、觀眾自花壇拿走鮮花,轉贈路人是禮物,然而他卻討厭收禮,笑說自己收到物質上的禮物,往往轉送給別人,數次忘了把禮物裡的卡片拿出來,好糗。周遭若有太多人讓他覺得焦躁,「多少算多?」「三、四人吧。」他需要獨處,規律生活如一僧侶:早上五點半起來,六點半游兩個小時的泳,回家寫EMAIL、看書吃飯,中午弄點簡單的東西,下午繼續讀書,晚上準備晚餐,十點半睡覺。偶爾也邀一兩個朋友到家裡來吃飯。「煮什麼?」「咖哩。我喜歡吃印度菜,辛香料都自己調味。」
為陌生人烹飪的料理,和煮給朋友的晚餐不一樣,當然,他不會讓我們知道私人宴會裡的辛辣。不同於當代藝術家勇於展現個性,他把姿態擺得很低很低,把整給展覽場讓給陌生人。不會像《魚雁計畫》那樣,把心事或秘密訴諸文字,然後封緘?「不會欸……」又問早年有《孕夫計畫》,在網路上虛擬出男性「懷孕」的過程,對自己情慾生活會有影響?「我不知道欸,等我真正懷孕才會知道。但我已經五十一歲了,怎麼可能會懷孕呢?」他的作品是容易親近的,但卻又和我們保持著微妙距離。北美館館長林平解釋,李明維作品距離是必須的,像是進展場前需脫鞋,展覽迂迴動線,有了這些距離,心思才能沉澱下來,才有美感的想像。
藝術家讓我們知道他想讓我們知道的。假使是夜晚,假使是陌生人,我們的對話會得到不同的答案嗎?訪談最後三分鐘,我只能氣餒地詢問未來計畫。「接下來,我跟先生要搬到巴黎,我今天才得到消息,他要去法國工作了。」「先生……是老師?」「不,我去年結婚了。」他淡然笑著:「對方比我小,小三個月。」「藝術家?」「工程師。如果家裡有兩個藝術家那還得了?」「你確定要談這個,我們真的可以寫?」他笑言:「我不忌諱欸,只是要看用什麼角度談,我們的社會把同志議題妖魔化了,但我不是革命家,我只是生活的人,這只是我生命很普通、很普通的一部分,又有什麼好說的呢?」來時躬身問候,去時合掌作別,他優雅趕赴下個會晤,然而臨行時卻把心門推開一點點,讓門縫透出一點光亮,如同禮物。
藝術同參與 傷 健 共展能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深圳博物館成立於1981年,現有歷史民俗館、古代藝術館和葉挺東江抗日遊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3處館址,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是集收藏、保護、研究、展示、教育爲一體的大型總分館制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和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一、成立背景:-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成立。1981年8月,廣東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赴深,會同深圳市圖書館等單位工作人員,在全市開展文物普查,並對部分遺址和古墓群進行考古發掘,出土和徵集了大量文物。爲收藏、研究這些文物,展示深圳的曆史和文化,1981年10月17日,深圳市編制委員會批準設立深圳市經濟特區博物館,後更名爲深圳市博物館,2008年初改爲深圳博物館。
二、場館建設
1、古代藝術館-位於深南大道北側。1982年基建立項,並被列爲深圳市八大文化設施之一,重點建設。1988年11月建成開館。占地面積3.7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84萬平方米,展樓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該館在20世紀80年代被譽爲國內最現代化的博物館,獲得“全國公共文化設施設計二等獎”,並被評爲“深圳改革開放十大曆史性建築”。2015年8月暫停開放,進行維修改造。
2、歷史民俗館-位於深圳市民中心A區。建築用地1.2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36萬平方米,2008年12月建成開館。展樓共3層,包括5個基本陳列和2個專題展廳,展覽面積1萬多平方米。地下一層爲文物庫房。此外,展樓還建有多功能報告廳、貴賓廳、茶社、紀念品商店等配套服務設施。
3、 東江遊擊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位於羅湖區南慶街13號,占地面積240平方米,建築面積794平方米。該舊址是深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劃歸深圳博物館管理,2017年12月完成改造並對外開放。
三、編制及職能-深圳博物館是隸屬于深圳市文體旅遊局的市財政撥款公益性事業單位。2004年11月,考古隊從博物館獨立,成立獨立法人單位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2010年1月,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劃歸深圳博物館。目前,館內設有部室13個。現有在編人員129人,其中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人員91人。2014年底,深圳博物館建立理事會,成爲廣東最早實行理事會制度改革的博物館之一。深圳博物館的主要職能是收藏展覽文物、弘揚民族文化,具體職責包括:文物徵集、鑒定、登編、修複、複制、保管及陳列展覽,開展曆代文物、古代建築、古代藝術品、文物修複,深港地方史、民俗文化、博物館學及自然科學研究,考古發掘、文物宣傳出版等。
四、業務工作成果
1、文物收藏保護-深圳博物館藏品來自國家、省、市相關單位的調撥以及徵集和社會捐贈。現有各類文物藏品4萬多件,其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5400多件套。收藏改革開放史實物資料6000多件,處於國內博物館前列。收藏的商周青銅器、陶瓷器、近現代書畫和世界野生動物標本等處於省內先進水準。2015年,完成國家文物局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物證征藏試點第一階段工作,制定了征藏工作流程和標準導則,爲廣東省乃至全國博物館開展該項工作提供了經驗。深圳博物館有設備先進、設施齊全的文物保護實驗室,包括文物保護修複室、常規實驗室、儀器室、X射線探傷室、文物薰蒸消毒室等,總面積500多平方米。擁有國家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設計甲級資質,可移動文物修複一級資質,複制、拓印資質。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文物保存環境監測系統,實行預防性保護與搶救性保護並重的措施,在該領域處於廣東省先進水準。每年開展大量文物保護修複工作。
2、陳列展覽
(1)基本陳列-深圳博物館曆史民俗館現有5個基本陳列。“古代深圳”、“近代深圳”、“深圳改革開放史”和“深圳民俗文化”系統展示了深圳的城市曆史及民俗文化,其中“深圳改革開放史”陳列開創了博物館徵集、收藏、研究、展示改革開放史文物的先河,成爲當代史陳列的典範,被評爲“第八屆全國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走進野生動物的情感世界——貝林先生捐贈世界野生動物標本展”展出大量珍貴的野生動物標本。正在進行改造的古代藝術館原有“館藏青銅器”、“館藏陶瓷器”、“館藏牌匾”、“野生動物”和“海洋生物”5大基本陳列,改造完成後將推出“館藏書畫精品展”、“館藏古代青銅器展”、“館藏古代陶瓷展”3大基本陳列。東江遊擊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目前有基本陳列《葉挺將軍與深圳》,集中展示了葉挺將軍的戎馬生涯和抗戰期間他與深圳的不解之緣,以及深圳地區艱苦卓絕的抗戰曆史。
(2)專題展覽與巡展-深圳博物館以“引大展、求精品、重品質”爲目標,以原創、引進、合作辦展等形式舉辦專題展覽900多個,年均20多個。曾展出四羊方尊、金縷玉衣、秦始皇兵馬俑、越王勾踐劍等國寶級文物,以及英國、法國、美國、義大利、印度、埃及等國家和地區的文物藝術精品。堅持“走出去”的辦展思路,組織館藏古代藝術精品、出土文物、民俗文物、近代文物等赴香港、澳門、北京等地20多家境內外著名博物館展出,“深圳改革開放史圖片展”赴北京、四川等全國10多個城市展出,影響遍及全國。此外,還積極組織流動展覽到基層社區、公園、學校、部隊、企業巡展。2016年,掛靠在深圳博物館的“廣東省博物館協會陳列藝術專業委員會”成立,20多家地市級以上博物館加入。
3、學術研究-深圳博物館是深圳市重要的研究機構之一,在深圳地方史、改革開放史、深圳民俗文化、考古學、博物館學、文物及非物質文化遺産等領域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課題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核,被列入國家可移動文物保護總項目庫。深圳市科技計劃項目《動物標本製作和保存的環保安全新材料研究》通過驗收,共申請國家專利3項,發表高水準學術論文6篇,研製的標本防黴劑處於國內領先水準。此外,與廣東海洋大學、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深圳易尚展示股份有限公司等合建研究基地,取得多項重要研究成果。
4、文物調查與考古發掘-深圳博物館曾組織參與深圳市第一、第二次文物普查,發現衆多遺址,上報深圳市政府公佈3批共36處文物保護單位,主持對大鵬古城、南頭古城等古跡進行維修。組織對鹹頭嶺、大梅沙、小梅沙、赤灣、鶴地山、向南村、追樹嶺、疊石山、鐵仔山、屋背嶺等數十處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廓清了深圳7000年文明史和城市發展脈絡。其中,屋背嶺商代遺址和鹹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先後被評爲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5、非遺宣傳保護-宣傳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深圳博物館(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的重要職責。在宣傳方面,每年舉辦“歡樂鬧元宵”、“非遺進社區、進校園”、“文化遺産日”等展演展示活動20多場;組織非遺項目參加深圳文博會;拍攝大型專題紀錄片《鵬城遺韻》,在電視台播出。在非遺保護方面,積極開展非遺基礎理論研究,出版多本圖書;推動非遺項目申報國家、省、市級代表性名錄,全市現有市級以上名錄項目59項,其中國家級名錄項目7項、省級名錄24項;組織專家赴項目保護單位調研督查;組織非遺項目參加各類比賽,獲省級以上獎項10多個;舉辦多場非遺保護工作座談會、研討會、培訓會;制定《深圳市非遺保護補助經費管理暫行辦法》等制度,使全市非遺保護工作落到實處。
五、社會服務
1、參觀接待-深圳博物館是市民觀衆參觀學習、深圳市政府接待和外事活動的重要場所。開館至今已接待國內外貴賓及觀衆1000多萬人次。目前年觀衆量超過150萬人次,位居國內博物館前列。接待的貴賓有:江澤民、胡錦濤、李克強、溫家寶、劉延東、李源潮、汪洋、胡春華、尉健行、李嵐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聯合國秘書長加利、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前國務卿基辛格、秘魯總統藤森、新加坡總理吳作棟、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緬甸總統吳登盛等外國元首政要。深圳博物館已成爲展示深圳和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視窗。近年榮獲廣東省博物館最佳導覽服務獎。
2、教育活動-深圳博物館堅持館內館外兩個陣地,爲市民大衆提供優質的文化教育活動。在館內舉辦“曆史文化大講堂”、“非遺手工坊”、“考古小作坊”、“繆斯少年體驗營”、“國際博物館日”、“環球自然日”、“小講解員培訓班”等品牌活動,每年100多場,使博物館成爲觀衆接受教育、享受高雅文化的殿堂。選派專家在市內外開設講座、培訓;編寫校本課程,深入全市大中小學校舉辦系列活動“博物館小講堂”。近年榮獲廣東省博物館開放服務最佳社區服務獎、最佳宣傳推廣獎等獎項。
3、志願者工作-深圳博物館現有各類志願者2000多人,包括團體志願者隊伍11支,隊伍規模及素質處於國內博物館前列。在博物館和志願者自治管理委員會的引導下,深博志願者全面參與展覽講解、諮詢引導、展品看護、宣傳教育、活動支援等工作,每年參與服務6000多人次,2萬多小時,成爲深圳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力量。
藝術同參與 傷 健 共展能 在 Kimman Wo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旋律劃破黑暗 音樂影響生命
非牟利團體香港培苗教育協會旗下之香港國際青少年愛樂團,將於6月26日於荃灣大會堂舉行一場「照亮*希望慈善音樂會 Light The World * Pass It On Charity Concert」,特別邀請港台兩地的3位年輕視障音樂家,與樂團同台演出。
是次音樂會扣除成本後的收益,將悉數捐予香港展能藝術會(www.adahk.org.hk),以支持該會協助殘疾人士參與及發展藝術才能的機會,並透過藝術提倡傷健共融的社會。
旋律劃破黑暗 音樂影響生命
請支持6月26日「照亮*希望慈善音樂會」
#HKIYP
#LightTheWorldPassItOn
有你的支持,將有助殘疾人士參與及發展藝術才能的機會,透過藝術提倡傷健共融的社會。
謝謝。
藝術同參與 傷 健 共展能 在 香港展能藝術會Arts with the Disabled Association Hong Kong 的推薦與評價
青葉藝術家- 任旨祈】 除咗一班#展能藝術天使之外,仲有兩位青葉藝術家同我哋一齊宣揚「藝術同參與·傷健共展能」嘅訊息,努力爭取藝術成就 小編今日就介紹其中一位任 ... ... <看更多>
藝術同參與 傷 健 共展能 在 ADAHK香港展能藝術會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我們的宗旨是「藝術同參與‧傷健共展能」,相信每個人都有藝術和創作的潛能,欣賞藝術是每一個人的權利。 About ADAHK Arts with the Disabled Association Hong Kong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