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攝影137] 細說分鏡 Vol.14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189
🖍我所執著的,是隱藏在藝 術下,那些種種技術是如何決擇的故事
🖍故事,比起華麗的表象,更能吸引我的投入與專注
謝哲青在他最近的新書中,談到美國哲學家「華特、費學」,將人類的學名 Human Sapiens (智人),改為 Home Narrans (說故事的人),他的意思是處於資訊爆發、混亂的世界中,我們身處焦慮的時代下,總是想找著安生立命的社會位𠤤,依靠著我們心中相信的管道,無論是電視上的名嘴、還是網路上的網紅、意見領袖,或是功成名就的學者、政治家、企業家的一翻話,讓我們找到心靈上可以依靠的方向,因為上述這些人,在現今我們的社會中,是懂得如何化繁為簡、去無存菁並且用有力的表達方式,說出一套我們心中困境的出口 – 也就是透過「敘事」「說故事」的方式,將許多讓我們無解、擔憂的事情,化作「一切都有因果,同時也是趨吉避兇」。
🟥故事與說故事
會說故事的人,我真心覺得這些人的人生閱歷、經歷一定非常豐富,讓我們能超越時空,體驗到我們人生過去與現今無法置身的環境,越是很達得好,越能讓我們如臨現場。
🔹「故事」的呈現形式很多,口說故事、文字紙筆、圖像漫畫、動態影音等等,都是為了表達「故事」,而不同的媒體優缺長短也各有利弊,同樣的一套故事,會因表達形式的差異,產生與所謂的「原作」有著極大的落差,又特別是從小說改編成電影更常見這種狀況,族繁不及備載,大家心中一定有數,這裡也就不特別提,哪些小說改變成電影成為災難,或是變的更加出色。🔹
雖然我不大愛看小說,越厚、越多集的小說我更是離的越遠,而我偏愛影集、電影、短片來了解故事,少數我是因為電影拍的不錯,回頭去看小說的情況也是有的,雖然我知道有些電影與小說原著有所落差,但我會當作「這是另一份作品」方式來解讀它,再有興趣再多參考他人的心得比照一下。
最近,我更開始喜歡「10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讓我對一些從沒看過的電影,在短短時間下了解故事大綱與內容,這也不是最近才有,早在多年前的「古阿莫」就已經流行好一陣子,當然這種過於斷章取義的表現方式,自然無法讓人感受任何一部電影裡頭的醍醐味,但對於一些「有點興趣的電影,但沒有時間找來看」的我來說,偶爾看一看,當作消遺也是不錯,偶爾還會發現有趣的故事在裡頭。
「袁騰飛」Youtube 之前我很有興趣的一位「說書人」,可以把古今中外歷史講的活靈活現,怎麼同一件學生時期歷史考題,在他的嘴裡可以說出另一套觀點,足足吸引我的眼眼好幾分鐘不撇一眼,真的是蠻利害的說書人,只可惜一點,若要看他更精采、更完整的故事,那就要到另外的平台、加入會員、付費才能享受得到,我就少去他的頻道去追一追。
「老高」我想就不多說了,上百萬的訂閱人數,每集影片一推出,短短時間也有數萬人點擊觀賞,雖然有人批評他不過就是「會說話的內容農場」,也就是把別人的故事抄來變成自己的東西,確實我也這麼覺得,老高許多集談到的內容,我自己在很多地方也都看過、見過,無論是鄉野傳奇還是書本內容都有,但這點並不會折損我對老高的評價,因為能把 10 分鐘看完的故事,透過精彩的說書過程,搭配聲音、影片輔以說明,以及旁邊適時回應的小茉,更是讓 10 分鐘看完的故事,硬是說成 1 小時的節目,還不會讓你想要轉台,這點才是讓我覺得,老高真是個利害的說書人,不用透過多難的攝影、剪輯、打光等前製與後製技術,就能做到這樣子的成就,不簡單、不簡單。
到底是故事吸引著我們? 還是呈現方式讓我們願意停留下來? 還是必需二者兼具? 有沒有可能「呈現方式」讓故事更加生動重現,讓故事更加豐富? 也有沒有可能某些故事必需透過特定的呈現方法,才能讓我們更加溶入故事裡頭? 這些問題成為我最好奇的點
🟥照片與故事
前幾篇文章我提到,比起「照片的故事」,我更在意「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我覺得這是兩種不同的故事,前者迷人,後者讓人沉浸其中,若用小說、電影來比喻的話,精采的小說讓人打開視野,而作者的世界更是另一部作品,更加引起我的興趣。
參觀一些攝影展,或是經過一些攝影展出的場合,除了看看照片本身,底下的創作目的也是必需要要搭配一起看的,但如果作者在現場的話,與作者本身討論這些作品創作的過程,那更是精采。
🔹但絕大多數是沒有這個機會,我們最多參觀看看攝影展,甚至是「線上攝影展」更方便簡單,就算不是很有制度、規模、設計的線上攝影展,每天在看臉書各攝影社團裡,每個人分享作品,我們也可以視為一簡單的「線上攝影展」,但我覺得這樣子比較片段零碎,比較無法透過偶然看到的作品,就能了解一創作者真實創作的立場與心境,透過「實體的課程」,透過一創作者一連串作品創作心得分享,比較能讓在場各位,了解攝影、拍攝過程中,隱𫟖在照片、照片故事後的「故事」。🔹
正如我前篇提到,大多分享照片故事的「說書者」,我所見到的,絕大多僅是「描述照片現場發生的事情」,或是「心情分享 – 就是要這麼做就是好」等類似的說法,能聽到我希望得到的「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這樣機會並不多,如果一場 1 小時 20 張照片的分享會,能讓我聽到一張、二張,遠藏在照片裡頭更多的創作心路歷程,我就覺得「值得了」。
為何「照片故事後的故事」我更有興趣呢?
🔹因為「照片是記錄故事」,故事已經存在在那兒,已經是發生的事情,不會、也不容易改變,或是不再發生,就那麼一次,每一張照片故事就像是電影、小說讓我增廣見聞,絕對有的,但試著想一想,為何「故事就在那兒」,為何不會吸引我,或是更多人去拍? 不覺得這點比起「照片的故事」還要有趣嗎? 🔹
除了「已經發生存在的故事」,有的則是「創作一個故事」,但同樣的我會問作者「為何你會想拍這些故事」,而不會去太對「照片與其故事」琢磨太久,相同的邏輯我也會問自己「有些人會想創照這些故事,又為何我不想? 為何我覺得一些我自己創作的故事,別人覺得不有趣?」。
🔹我想得到暫時性的答案那就是「照片與其故事」一定與「攝影者、創作者」有一種神秘的連結與關係,才會讓我們與作品之間產生交集,這個交集才讓我更吸引我想去了解,希望進而發現隱藏在我心中沒發現的秘密,也就是更認識自己,了解為何我現在做的是什麼? 了解為何我喜歡、厭惡某些事物又是什麼原因。🔹
🟥攝影創作的取捨
用照片創作,背後的故事,無論是已經存在的故事,或是撰寫一個故事,而成就一張照片所需要的元素,依舊脫離不了那些攝影的基礎 – 曝光、構圖,每一個決定都影響這張照片的最後結果,那麼說說這張照片如何的創作 (How) 並不困難,而「創作目的」本身就是「Why」,這兩者的交集,我想就是「故事 Story」。
🔹比如說光圈大小直接影響景深表現,為何讓淺景深隱藏了部分事物,消失在主體前方、後方,不會無理由的隨意使用,當說明為何擇「大光圈」 (How),相信是背後有個原因 (Why),是為了眼不見為淨,淡化那些藏汙納垢的角落,或使得長年以來堆砌老舊的痕失消失在畫面中,使得觀看者判斷不出時間地點線索,讓這張照片遊走在過去與現在之間,簡單的觀念表達,這就是故事。🔹
光是一個變數,就有多種選擇,無論選擇為何,都是一個觀念的表達、都是一個故事,無分好壞,只有作者主觀的詮釋,以及觀者主觀多元的解讀,但若抱著更多一點問題,問著「為何選用的大光圈,讓部分線索消失是你這張照片故事的原因」,把問題再追問下去,就能更進一步深入創作者與故事之間的「連接」,而不會讓觀者停留在「看見作品、聽見故事」這層面,卻忘了「作者」在裡頭所扮演的角色,其實就是一個「說故事的人」,我想更了解這位「說故事的人」,而不僅於「照片的故事」就此滿足,通常那些「說故事的人的故事」,比起那華麗表像的作品,來得更有趣、更讓人有著深刻的記憶,再反過頭來看該作者的「創作作品與作品故事」,就能了解更多一些。
同時也有12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五湖四海宴」民間工藝展,中秋假期在北港鎮舉辦,來自國內超過百位工藝家展出木雕、石刻、剪粘和泥塑等藝術作品,展現台灣工藝精華,也藉此能傳承北港百年藝鎮的歷史記憶,並與各地藝師交流手藝,不過受到疫情影響,入場看展民眾須實名制、戴口罩,場內也有限制人數觀展。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
藝術觀點訂閱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不是懶,而是放錯「心理帳戶」]
我有新課程推出,教大家怎麼具備高薪思維,做好高薪布局,拿到百萬年薪。開課公司幫我自下周一排了免費講座時間,乍看很完美,但是我隱約覺得哪裡不太對,卻說不上來。直到晚上一邊做瑜珈,一邊聽Himalaya音頻,是朱光老師的線上課程,講「健身動力學」,一起頭就談到—
很多人忙了一整天,都沒怎麼喝水,不是他不口渴或忘了喝水,而是失去與身體的連結,也就是他被外界的事務整個塞滿,一點空隙都沒留給自己,也就察覺不到自己身體的需求。
如此一來,我們對身體就會陷入無感的狀態裡,對待它有如跟陌生人相處。這個陌生人理當是我們最親密的愛人,結果它就會回過頭來反撲,讓我們沒來由的不舒服,或是小病不斷,或是大病一場。所以對待健康的第一件事,是察覺身體的存在,與它產生連結。
Himalaya聽到這裡,我想通了,原來是我的身體有兩個「不適應區」,第一個我喜歡宅在家,出門在外比較不適應;第二個我屬於思考型,說話或社交也會不適應。光是其中一件事就已經夠我耗損能量,如果兩件事同時發生,就會疲累不堪。而開課公司幫我安排下午與晚上各一場,場地各不同,就是癥結所在。
於是跟開課公司商量,場地在同一處,他們當然一口答應,我馬上如釋重負,輕鬆了起來。這再讓我再想到朱光老師說,很多人買了健身會員卡,卻沒有去,內心充滿愧疚。但是朱光老師說:
「你不是懶,而是放錯心理帳戶。」
在台灣我未曾聽過這個說法,朱光老師在中國大陸教健身,兩地文化不同,倒是讓我腦洞大開。根據維基百科,「心理帳戶」最早由2017年的諾獎得主理察·塞勒提出,指的是每個人都有心理帳戶,通過該心理帳戶來進行各種各樣的經濟決策,其中不乏不理性的使用金錢方式。比如說這三種錢的結局天差地別:
💚薪水:是每天辛苦賺來的,就會省著花;
💚年終獎金:是一年努力的獎勵,就會用來買想了一年沒買的昂貴物品;
💚樂透彩金: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容易隨便花,有人還花到一貧如洗。
凡是心理效應都是人性使然,隨著它去就會成為人性弱點,善加運用卻會變成無敵的優點。
像是很多人都把健身放在「減重」或「練肌肉」的心理帳戶,可是什麼人需要減重?自以為胖子!什麼人需要練肌肉?自以為弱雞!不論減重或練肌肉都是違反他們的自然天性,必須要用「意志力」挑戰自己,問題是一般人的意志力是薄弱的,經不起挑戰,這是健身失敗的原因。
那麼要放到哪個「心理帳戶」?放到你喜歡的﹑在意的﹑常做的帳戶。比如你很想多和伴侶相處,就和伴侶一起散步﹑騎單車或上健身房,享受「家人時光帳戶」,運動才會持久。再比如你熱愛工作,不妨下樓快走,一邊用電話討論工作,把運動放在「高效能工作帳戶」,便能夠更滿足。
我是毛很難摸的人,對於有些事超級敏感,比如「時間」,一定用在我想用的地方,對於別人要我用在不想做的地方特別反感。而時間用在閱讀﹑寫作或研發這三件事上,我最舒服自在,一做半天都高興;至於運動,即使5分鐘都斤斤計較,所以我把閱讀改成用聽的,再同時運動,就能夠忍受運動了。
這種用心理學來講健身,既有道理又簡單實用。朱光老師還說,有人健身之後報復性地狂吃狂喝,還自圓其說:「不吃飽,怎麼減肥?」結果是怎麼減怎麼肥。這時候朱光老師用神經語言程式來教我們改一個字,改成「不吃好,怎麼減肥?」一下子便改掉整個認知系統,結果是精吃巧吃就不會肥。
如果你跟我一樣熱愛學習,相信「觀念是力量」,認為只要改變認知系統,到不同的系統找解答,就能輕鬆活出成功與快樂,那麼我會建議你在學習時,不要侷限在台灣的頻道與平台,不妨開放胸襟,增加選項。其中,因為我聽了受益良多,所以推荐你Himalaya音頻。理由有三:
💚1.內容豐富
它的素材繁多,大至分為三種:一是說書﹑二是課程﹑三是英文內容等,可以下選商業財經﹑認知思維﹑心靈成長﹑歷史文化﹑親子育兒﹑文學藝術﹑經典名著等,以及軟性的科幻推理﹑流行小說。每次大約10分鐘上下,輕鬆吸收。
想讀好書卻沒時間,或讀完抓不到重點,也有「好書精讀」,一本大約2小時,等於聽了一場演講,也看完一本書,而且比自己讀更加脈絡清晰﹑提綱挈領。
💚2.觀點不同
這是我很在意的一點,在這個多元的世界,每天都在變化,很多思想觀念不斷推陳出新。我們若是要與時俱進,其中一個檢驗標準就是觀點是否多元與新穎,所以Himalaya的slogan是「用知識連結世界」。
💚3.聲音好聽
你聽過蔣勳演講嗎?林青霞形容那是「半顆安眠藥」。Himalaya的內容都由電視主播或專業播音員來錄製,白天聽,煩燥的心會寧靜;晚上聽,之後睡覺會好入眠。彷彿有隻手帶著溫度,按摩你的腦﹑療癒你的心,舒肥你的每一天。
中國大陸第一個學習平台是喜馬拉雅,就像早期的收音機搬到網路上,可是它不是電台主持人的閒聊,而是提供滿滿的知識與方法,很多中國知識型大咖都在上面。中國大陸有4億用戶,每3個人幾乎有1個在收聽。Himalaya則是全球版,內容不那麼中國味,而是適應全球華人的收聽口味,超過5億人使用。
因為我喜歡且受益,便幫你跟全球版Himalaya爭取到免費試聽30!內容有中文與英文。只要點擊下方連結即可立即兌換,也可以看到我為大家精新挑選的書籍!
https://www.himalaya.com/mPmhH
#優惠僅到9月20日#,大家要把握這個難得的機會!
💚下面是兌換流程圖,你可以對照著看喔~其中會需要先填信用卡付款資料,但是30天內不會扣款,在到期的兩天前會有通知提醒,在app內取消訂閱即可!
讀了本文受益,請留言+1。
藝術觀點訂閱 在 Openbook閱讀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繪本大師英諾桑提線上課 #優惠碼請見下方
課程資訊:http://go.sat.cool/3ljq53
每月定時收看Openbook「繪本大師」專欄的你,是不是和B編一樣,一直很希望可以前往某位繪本大師的家,了解一個好故事是如何誕生的?
Lucky!由格林文化策畫的英諾桑提繪本大師線上課,真的帶讀者進到大師的工作室,聽81歲的英諾桑提侃侃而談4層次「我所認知的繪本」、「技法」、「故事」、「創作的背後」總共24堂課程。
為什麼在這個時代,我們應該學習英諾桑提?B編猜想,因為英諾桑提作品的精彩,除了他藝術性極高的畫技,更在於他的想像力和看事情的觀點:以B編喜歡的《再見小紅帽》來說,作家讓小紅帽遊走於現代叢林中:危險的車陣、商場,充滿著廣告與政治符號和商品的現代社會,每一個訊號都強烈放送、吸引著小紅帽的注意力,她和你我一樣,很可能不小心就迷失其中,忘記自己此行的目的⋯⋯
英諾桑提的繪本,絕對不限於兒童享受,大人與有志於創作的朋友都不應該錯過。80多歲的他,是個偉大的橋樑:不但有著純熟的繪畫技法,以及洞察當代社會的觀點與同理心,在他的作品中,故事的表面下有著豐富的歷史與社會觀察,並且全齡讀者都可以享受其中。
B編以為,若想和英諾桑提大師學習,透過觀賞他的作品或閱讀介紹他的報導,當然可以感受大師的繪畫功力、並了解他的創作背景,但是如果想更了解他觀看事物的角度,以及他是用怎樣的心態對待創作與生活,又在創作的過程思考著什麼……這些宛如「創作原點」眉眉角角,或許最直接的方式還是聽他說話。
格林文化的郝廣才先生,在疫情之前遠赴義大利,為英諾桑提親錄的24堂課程,每一堂課都有英諾桑提本人的親自解說,課後還有「小助教」郝廣才先生先生的註解與回顧,這樣的課程難得而不易,據說耗資千萬錄製。課程的最後優惠「89折」只到9/5,希望能藉此機會,分享給有興趣的朋友們~~
●詳細課程資訊:http://go.sat.cool/3ljq53
●專屬優惠:
1. 9/5前購買,享有89折優惠
2. 結帳輸入「openbook」再折$1,500元(與其他優惠擇一/不累積使用)
●購買課程附贈:「SAT. 繪本工具_寫一本你的故事」
可以用簡單四步驟(上傳圖片→選擇排版→放置圖片及編輯故事文字→完成電子書或加購印製成實體繪本),嘗試完成一本專屬於自己的繪本。
|格林文化 |#繪本大師|
────
👉訂閱電子報,收信掌握本刊完整報導:https://lihi1.com/EbuBe
👉Openbook IG:https://goo.gl/Enkzy3
藝術觀點訂閱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五湖四海宴」民間工藝展,中秋假期在北港鎮舉辦,來自國內超過百位工藝家展出木雕、石刻、剪粘和泥塑等藝術作品,展現台灣工藝精華,也藉此能傳承北港百年藝鎮的歷史記憶,並與各地藝師交流手藝,不過受到疫情影響,入場看展民眾須實名制、戴口罩,場內也有限制人數觀展。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5659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藝術觀點訂閱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為了予大家關心敘利亞內戰,跟生活佇戰火下邊、難民兒童的處境,英國藝術公司、起一個高3.5公尺、大型的人偶「小阿莫」,7月份對敘利亞的邊境出發,行向希臘、義大利、這些國家。欲行過歐洲、行8000公里遠,沿路、嘛會停落來佮民眾互動。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5480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藝術觀點訂閱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法國的表演藝術家內森保林,周末將表演的舞台搬到了艾菲爾鐵塔。他挑戰從艾菲爾鐵塔走鋼索到600公尺遠的夏樂劇院,中途還多次增加了高難度動作,讓觀眾看了都替他捏一把冷汗。主辦單位希望藉此宣傳下一屆的奧運及歐洲文化遺產日,讓更多人把目光轉向巴黎。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5381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