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積藥品的小動作,可能嚴重影響健保的財務狀況】
健保費將調漲的傳言一直不斷,而節流的方案中,又以藥費支出的討論最為熱烈。日前就有醫師在臉書上貼出,價值數十萬的標靶治療及抗排斥藥品被丟棄藥品的照片,引起輿論關注。
然而,針對藥物浪費的議題,常會聽到「少數個案啦!」、「要吃不吃是患者的權利!」、「這代表不缺藥,很好啊!」之類的回應,但事實又是如何呢?
#健保費 #藥費 #藥價差 藥師公會全聯會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
藥價差健保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名人堂
本業入不敷出的醫療業
陳亮恭
健保署日前公布2018年醫院財報,盈餘冠軍是林口長庚,年賺78.41億元,但多為業外收入。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日前健保署公布年申報金額兩億以上醫療院所的財報,各界一窺醫療院所經營概況。整體而言,一成的醫療院所虧損,多數醫療院所盈餘來自業務外收入,也就是停車場、美食街等,素以管理見長的林口長庚更出現近四億本業虧損;然而各大醫院狀況大致類似,醫療本業獲利比例極低,甚或虧損。電子業自嘲產業的利潤「毛三到四」,目前不僅蔓延到醫療業,扣除美食街、停車場收入,或是沒有藥價差、醫材差額等,醫院財報恐成滿江紅。
企業的本業營收一向是評估經營能力的重要指標,高比例轉投資可能被股東指責為不務正業,但醫療院所必須不務正業才能經營;無怪乎醫院的美食街愈來愈精緻,收費愈來愈高,高階健檢項目與收費令人眼花撩亂,而砍藥價、定醫材自費金額上限不僅是藥廠與醫材商緊張,也讓醫療院所冒出一身冷汗。
健保總金額規模突破七千億,其中政府編列兩千多億,在政府年度總預算兩兆的規模下,占比已然不低。但醫療現場卻是醫事人員怨聲載道,若將醫事人員薪資比照工時、職業風險等各項因素,血汗醫護伴隨的是低時薪與高風險,許多醫事人員紛紛出走,選擇性價比較高或是較能顧及生活型態的工作。
隨著人口高齡化與新醫療科技的發展,健康醫療需求呈現持續擴大的趨勢,唯有提供高度社會化醫療的歐洲國家能維持醫療預算的占比,但歐洲高度管控的醫療型態勢必非國人所能接受。日本過去數十年間雖然經濟成長停滯,但醫療與長照是政府即使舉債都必須回應的剛性需求,而台灣恐怕已步步走向類似的困境。
除了不斷節流,醫療院所紛紛採取各種開源方案,這是永續經營的必要策略,但健保經費的開源相當困難,只能從公務預算補助與調升保費兩個方法下手。英國在過去卅年間,急性醫療病床大減超過百分之五十,但醫院所實際治療的病人數顯著增加;以稅收為財務來源的公醫制度,在有限經費下,醫療服務採取各種創新模式開展,減少民眾就醫,回歸社區預防保健與基層醫療進行健康管理,以人民長期的最佳健康效果為追求目標,而非短期的治療成效。
「囚徒困境」是賽局理論中最具代表性的範例,是現代經濟學廣泛應用的思考。兩名嫌犯被逮捕後,警方隔離偵訊下,嫌犯考量自身利益而可能認罪或背叛夥伴,在不考慮義氣等非理性因素時,最後結局往往是考量自身利益最大化下而背叛對方,最終兩名嫌犯同時判刑。然而,健保財務困境導致醫療服務支付偏低,醫療院所無法仰賴醫療本業維持營收,在追求最佳醫療品質的思維下,各項自費醫療或自付價差紛紛出爐,民眾逐漸衍生人命因財富而分等的感受,政府、人民、醫療院所、醫事人員、健保署同框於囚徒困境。
破解困境的關鍵是民眾的思維,必須在個人就醫便利、自由度與保費金額間做取捨,只處理健保財務不見得解決問題,醫療體系必須建構出因應民眾需求的創新策略,而醫療服務創新相當需要政策與法規的整體思考。優質醫療不僅需要新藥與醫材,更需要優質的醫事人員與醫療環境。囚徒困境一日不解,堤防的水位只會持續上升,終至潰堤。(作者為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
藥價差健保 在 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醫療,齊頭式平等的小故事】
有一種抗生素,是治療兒童嚴重感染症最後一線藥物,也就是俗稱「救命藥」之一,幾年前過了藥物專利期,開始出現學名藥,因為健保給付相同成分藥物的價格相同,學名藥的成本價遠比進口原廠藥低,藥價差當然也比原廠藥大,所以一些理所當然的變化也接連發生。
首先,站在經營的角度,醫院都想引進成本較低的學名藥取代原廠藥,但醫師認為此種抗生素主要用在性命垂危的兒童身上,大多反對引進學名藥,堅持保留原廠藥,有些醫院採納醫師的建議保留原廠藥,有些醫院讓原廠藥和學名藥並存,有些醫院直接踢除原廠藥只保留學名藥。
當然,學名藥標榜經過研究證實和進口原廠藥療效相似,但醫師都知道,對於極重症病人,學名藥的研究相對不足,臨床上使用效果就是有差,使用原廠藥的病人明顯有較好的反應。
只保留原廠藥醫院的醫師,雖然可以放心治療病人,但不時要面對醫院想要引進便宜學名藥的企圖,承受壓力守住底線;原廠、學名藥並存醫院的醫師,不敢使用學名藥治療嚴重感染症兒童,則可能接受醫院的「關心」,被檢討學名藥使用比例過低;只保留學名藥醫院的醫師,沒有原廠藥可以使用,但為了病人的安危,常會加上第二種甚至第三種抗生素確保治療效果。
原廠藥廠商遭受極大的議價壓力,因為學名藥的低成本價就擺在那裡,不斷被醫院要求降價,當利潤不斷被壓縮,開始逐漸放棄台灣市場,若真的完全撤離,重症兒童最後只剩低價學名藥可以選擇。
齊頭式藥價苦果這幾年已然發生,許多國際藥廠直接放棄台灣市場,在台灣有錢也買不到品質較好的原廠藥,現在連不影響健保支出的自費醫材也要採取齊頭式價格管理,品質好、價格高的醫材將在台灣消失,除了減少保險公司的給付支出外,醫療共產化的結果,最後有誰能真正受益?
藥價差健保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 )
PNN livehouse.in頻道 ( http://livehouse.in/channel/PNNP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