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公投
#兩好兩壞
昨天,虹安和台灣民眾黨-台中市黨部 張仲翹主委、郭達鴻副主委,以及 東海大學學生暨藻礁連署串聯人謝瑞恩、賴昕毅、蔡都樣等青年才俊 🎓,一起討論12月18日的藻礁公投。雖然座談會的時間不長,但透過同學的講解,除了讓虹安學到更多的藻礁小知識,也更堅定了為台灣自然環境的保護盡一份心力的決心💪
👉藻礁的重要性
藻礁除了打造出豐沛的地景和生態環境以外,也涵養著完整的食物鏈,使附近海域成為富饒的漁場。更重要的是,藻礁具有固碳的能力,可以減緩和調節地球暖化,還可以透過碳定年法,來推敲過去的氣候和海洋的變遷,幫助我們鑑古知今。而位於桃園的大潭藻礁,更在2019年的時候,被海洋保護組織(Mission Blue)指定為希望熱點👏👏
👉青年學子對環境保護的熱情
從這一次與同學們的對話中,其實可以看得出來,大家對於環境保護都展現了極高的興趣和熱情,願意為台灣的自然環境盡一份心力。在座談會中,更拿出了親手繪製的藻礁圖片,向聽眾解說現在桃園藻礁的類型以及所需要的生活環境等,大伙兒都大開眼界👍
👉政府的能源政策在哪裡?
另外,張仲翹主委和郭達鴻副主委,也在座談會中和同學們討論台灣🇹🇼在發展綠能發電會遇到的困難和取捨,大家對於政府的能源政策路徑不夠明確也有很深的憂慮。距離政府設定2025年「非核家園」目標只剩下短短的4年的時間,未來能源政策的規劃,卻尚未對外完整說明。因此,虹安希望中央可以趕快訂定務實的能源政策,才不至於讓台灣在2025年之後,面臨不可知的能源和環境風險。
👉在座談會中,虹安非常開心可以和許多年輕的朋友談論12月18號公民投票的各項議題☺️。大家都是國家未來的棟樑,每一場的公民投票都攸關未來的生活環境。因此,虹安希望政府可以多與年輕學子討論,聆聽他們的心聲、思考台灣的未來,制定出可以平衡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政策🌏🌏
藻礁固碳能力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有關電力止血、預防,與改變體質的建議】( 修訂版)
蔡總統鈞鑒:
因為興達電廠接連導致停電的情況,我把看到的問題和危機寫了兩篇文章。
第一篇<缺電有三種,為什麼出現這兩種?>,我用高速公路塞車的比喻,解釋台灣長期以來為什麼沒有「結構性」缺電風險(公路數量不夠),但是為什麼尖峰負載期間容易出現「時間管理性」缺電風險(年節連假大塞車),和「技術管理性」缺電風險(養工處出問題)。
我基於五年前參與「開放台電」計劃,加上後續的觀察,指出主因是台電一直侷限於電力生產者的立場,只習慣於擴建大電廠來增加電力供給(新建大高速公路),而不知調節電力供需(疏導交通流量)。我也說明興達電廠接連出事導致停電,為什麼不是個案,而是未來更可能頻繁發生的預警。
第二篇<以台積電為代表的「貨櫃車」問題>,我說明近二十年來,台灣的電力高速公路上,工業用高壓電戶和超高壓電戶(大貨車和貨櫃車)增加得又多又快又大的現象,以及為什麼需要重視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所說水電價便宜到「現在是納稅人補貼大戶」的不合理現象。而這是二、三十年來台灣沒有新的產業政策與能源政策,只有經濟部配合工業大老提供便宜用電的政策所導致。
我也指出如何面對台積電的用電需求已經是關鍵課題。接下來在國際對台灣半導體業需求加大、對岸台商回流、全球氣候劇變這三個因素的影響下,如果經濟部和台電繼續因循舊有的思維和習慣走下去,為什麼可能使台灣墜入無底深淵。
我所看到的,都在文章裡。請您參閱,也和您的執政團隊討論。
因為有許多短期、長期需要面對的挑戰,我也再提一些建議。
以現在有許多裡外病症發作的情況來看,我的建議分「止血」、「預防」、「調理體質」三個層面。
先說「止血」,這是指真正的高熱、用電高峰期四個月即將到來,有哪些可以防範停電問題再頻繁發生的注意事項。重點都在要求台電落實重視調節電力供需,以避免電力尖峰負載期間容易出現「時間管理性」缺電風險,和「技術管理性」缺電風險。
--------止血之一:「高壓即時電價」--------
解鈴還需繫鈴人。
因為工業用戶的用電量最大,所以先看如何應對這方面。
針對高壓電用戶,台電拖到去年才設計出按24小時每小時不同的「高壓即時電價」,並且也只有300戶試用,佔全部25,000戶的百分之一多一點,是他們怠惰。
但也因為光這300名百分之一多一點的試用戶,都讓台電說「在電價最高時段平均約有14%的抑低量」,那當然要立即要台電去全面執行。
所以從半杯水的另一個角度來看,現在只做到了百分之一多一點,也表示如果積極改進,空間是非常大的。
所有高壓電用戶都安裝了智慧電表,不必任何新的投資;台電的24小時「高壓即時電價」也已經設計好,不必花時間再規劃,這是可以要求台電劍及履及做到的事情。
如我在第一篇文章裡所言,2016年的531 電力緊急事件,後來接任台電董事長的朱文成說是他使用「需量競價」誘使企業用戶在尖峰負載期間少用電,然後把節省下來的電賣回給台電,當天「省了0.4 GW」的電,渡過難關。
當時還沒有這些按24小時每小時不同的「高壓即時電價」。現在有了這些辦法,應該要求台電全面實行。從工業用電戶著手,先防止從他們身上出現「時間管理性」缺電問題,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止血辦法。
這是台電最重要的任務,沒有之一。
政府應該緊盯台電落實這件事情,並看如何提供協助。如果是因為高壓電價本來就太便宜,便宜到分24小時的差別電價都沒有吸引力的話,那就該另外協助台電。
--------止血之二:善用100萬戶的智慧電表--------
在低壓電方面,也是一樣,先要求台電把可做而沒做到的事馬上補正。
代表性的問題就是:低壓電1,460萬戶裡,到去年底安裝了100萬台智慧電表,佔百分之七。而「住商型簡易時間電價」推廣了四年,使用者才12萬戶,連1,460萬戶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世界上只聽過因為沒安裝智慧電表所以不方便使用分時電價的,沒聽過安裝了智慧電表,卻不使用分時電價的。
政府應該要求台電馬上把「住商型簡易時間電價」使用者由百分之一拉高到百分之七。也就是起碼讓所有已經安裝了智慧電表的低壓電用戶,知道使用分時電價可以一起舒緩尖峰負載期間的用電,自己還能享受到比單一電價更多的好處。
低壓電用戶已經安裝100萬台智慧電表,雖然只佔百分之七,總比安裝了卻只有百分之一在用好。
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那根本不需要再推動智慧電表。
--------止血之三:推廣「低壓新三段式時間電價」--------
5月17日的停電,是發生在傍晚。台電承認是「因負載突升,供電能力不足」之外,還有說明是因為傍晚太陽下山,光電供應少了的問題。
有人又因而批評光電不足憑。
其實這也不是新問題,這本來就是光電要和風電搭配的道理。也至少不是台電沒意料過的問題。
去年,台電就已經為了緩和太陽光電下山造成的夜間供電壓力,設計了「低壓新三段式時間電價」,「將尖峰時間往後移,調整為13-17時、18-20時,藉此宣示未來電價時間帶即將改變」。而這個三段式新電價是預定今年推動。
但是到現在五月是否推動了呢?推動了多少?
所以,517停電既然證明了太陽光電下山造成的夜間供電壓力大,那就該馬上盡最大的努力來推動這個辦法。
前面這三點,都不需要台電另外投資任何事物,另花時間規劃任何計劃,只要把他們已經擬好,卻怠惰不前的腳步加快就好。
--------止血之四:讓「汽電共生」救援投手透明化--------
以上所說的,都是從調節電力需求,進而舒緩尖峰負載壓力,免得因為跳電而出現停電情況。
回到台電善長的增加電力供給面,應該要求台電把未來四個月「汽電共生」業者可供調度的電力做好詳細的排程說明。
「汽電共生」是我在前兩篇文章裡沒有寫到的,也是我們在「開放台電」期間看到的最大黑箱之一。
「汽電共生」業者就是可以自己發電自用,但台電在需要時也可以購買他們的電,因而可以說是一種救援投手。有這樣的救援投手,在尖峰負載期間會有很大助益。
但是「開放台電」的研究期間,台電到底可以在何種情況買「汽電共生」業者的多少電,始終講不明白。有一次會議中一再說是得靠「友情協商」,還引得林全院長甚為不悅,當場講了這句話而結束會議:「跟他們說,企業也該有企業責任。」
現在既然在緊急期間要止血,要動用一切可應急之用的發電來源,政府需要讓台電把未來幾個月內到底可以調動多少「救援投手」整理清楚,切實使用。
--------止血之五:善用儲能設備--------
此外,還有一點,相信應該是台電改善「時間管理性」缺電危機的重要工具。
就是儲能設備。從馬斯克建立儲能設備協助澳洲電廠渡過難關之後,已經證明這種技術和設備之可行,並且也日益便宜。
如前所言,台電習於以擴建新電廠,而不是調節電力供需來舒解尖峰負載期間的「時間管理性」缺電問題。那投資儲能設備應該是另一條路,相當於不必新建高速公路,卻可以多出臨時的調撥車道,所花的代價肯定比新建高速公路便宜很多。
五年前「開放台電」計劃時,還沒有儲能設備的技術可用,但是歷經五年的時間,到最近連續發生這些停電事故都沒有在新聞中聽到台電有準備任何儲能設備,甚感意外。
這方面,政府如果要行動,應該會找到許多專家協助。
--------止血之六:避免出現「技術管理性」缺電--------
在避免「技術管理性」問題上,以我的經驗,想到兩點。
第一,513興達電廠事故導致停電,經濟部和台電先是解釋了四個原因,除了「用電高於預期」之外,還有一個是「大型機組正在歲修」。當時我看到想的是「又來了」。
2016年531電力緊張事件,促使「開放台電」研究計劃出現。而我們在研究後,發現那天出現問題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歲修機組佔了9%。
而當時林全院長得知了這個原因之後,還特別指示「我也特別要求台電注意歲修時間的安排,因應氣候劇烈變化,不應該將歲修時間排在用電尖峰的月份。」
這次輪修的情況到底如何,是否有明知故犯的情況,應該查明。最少現在開始針對未來幾個月仔細防範,不要有因歲修機組而再發生類似情況。
第二,513興達電廠事故導致停電後,經濟部在第二次說明原因時,改口說是操作失誤所導致。
這和2017年的815停電事件一樣,當時也是說承攬商(中油員工)在操作上失誤所造成。
雖然說起來都是個人操作失誤,但是在815事件後我訪問幾位專家就聽過:台電如果平素多加注意內部管理,在許多重要關節上多分配些資源裝置防呆、防錯機制,以爭取出現意外的時候多些處理時間,不致於因為一個人的疏失就造成偌大風波。
我在第一篇文章裡有特別寫到輸配線路的善加維護,不只可以改善供電效能,還涉及基本的安全。
至少未來四個月,需要特別緊盯台電落實檢查輸配線路。
--------「預防」之一:請鄭崇華提供建議--------
止血之外,預防最重要的第一件事,是您應該請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說明他所看到的工業電價所有不合理的現象,並請他提出建議。
以鄭崇華本人是身受其益的工業大戶的身分,卻指出台灣水電價格便宜得不合理,可知其不合理的地步。
難得高壓電工業用戶中有人如此公開呼籲,如果政府置之罔聞,那就更加不可思議。
甚至我相信,台電推動那「24小時即時高壓電價」緩慢,如果有除了他們怠惰之外的其他工業界的感受問題,鄭崇華也應該是最能指點迷津的人。
--------預防之二:面對台積電的課題--------
如我第二篇文章所言,台積電歷經三十多年的發展,到2019年的用電高達每年143.27億度,相當於全台北市一年用電量的91%。並且,照分析,到2023年,台積電的用電量將再擴增一倍。
昨天我找出台積電過去多年的社會責任報告看了一遍,整理出下列一些分析:
1. 2018、2019兩年,台積電只列總用電量,沒有列出台灣廠區和海外其他地區的用電量。但是從那之前有分列的十一年裡,可以看出台積電在台灣地區的用電量,並沒有因為有海外據點而減少比重,近年反而是持續上升到95% 以上。如表一。
2. 從2004年到2017年,台積電在台灣地區用電量的增速,確實是遠超過台灣工業用電量的增速。如表二。
3. 從台積電總用電量來看,過去確實呈現一種每五年用電量就會倍增的走勢。最近專家推測接下來是四年會倍增,那是說又加速了。
在台積電如此用電的需求下,他們到底如何使用綠能,備極重要。
我看一下他們紀錄,台積電在民國104年購買 1 億度綠電,佔他們當年台灣廠區用電量的1.3%;民國105年購買 2 億度綠電,佔當年台灣廠區用電的2.3%;民國106年持續購買 1 億度綠電,佔當年台灣廠區用電量的0.9%。
接下來,在民國107年他們只說「全球購買約 8.8 億度再生能源、憑證及碳權 」,沒說在台灣是買多少;民國108年,說「購買約 9.1億度再 生能源、憑證及碳權 」,也沒說在台灣購買了多少。並且從這兩年起,台積電也不再分列台灣廠區和海外地區的用電量,所以也沒法像前幾年一樣,知道他們在台灣購買的綠能到底佔他們在台灣廠區用電量的多少。
我提到這些的原因,是因為即使台積電這兩年購買的綠能全都是來自台灣,但是以他們在台灣廠區急速擴大的用電需求來說,也是太小的比例。
世界頂級企業,都在推動百分百使用再生能源。台積電在台灣以外的據點,百分之百都使用再生能源,顯然是呼應這個趨勢。但是為什麼在台灣只這麼消極地購買這麼小比例的再生能源?
尤其在2025 非核家園走到關鍵時刻的現在,增速擴大用電需求的台積電如何使用綠能,不只關係非核家園的成敗,更根本性地影響台灣的整體能源版圖與電力版圖的走向。
我寫台積電在綠能上只扮演了消極的消費者,有人回應說可能是因為他們在台灣購買不到足夠的綠能。
所以我給您的第二個建議是:應該儘快要求政府部門和台積電𨤳清他們的需求,看到底是有什麼政府可以協助之處,還是以台積電這種規模與層級的企業,應該另有其他擔當。
我在第二篇文章裡提到台電董事長朱文成曾經說有次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問他是否能自建電廠,朱文成說只要台積電想,他一切都可以搞定。但是台積電最後還是沒有。
這個問題到了今天更迫切。
以台積電目前每四年擴增一倍用電量的速度來看,他們到2030年的用電需求是2019年的八倍,也就是每年八個全台北市的用電;而照他們在2019年所說的十年計劃,要到2030年才只實現「生產廠房25%用電量為再生能源」,那就是說台灣要在那之前再提供可供六個台北市用電量的傳統發電設備。
以一個台北市用電量需要 2GW 的發電機組來估算,六個台北市用電量需要12GW 的設備,相當於6個核二廠機組,或者中火24 部機組。如果台積電不擴大使用綠能,屆時就需要這麼大量的傳統發電設備來供應其需求。我相信您需要協同執政團隊仔細評估,才知道這是否可能。
如果仍然侷限於過去的思維,為了供應「護國神山」的電力,可能成為台灣不可承受之重。
相反地,如果能和台積電一起找到方向,台積電有足夠實力扮演重新型塑台灣能源版圖與企圖的領頭羊。
--------預防之三:有關「三接」與「藻礁」--------
正如以上所言,因為太多情勢都在劇變之中,政府需要重新檢視整體產業和電力供需版圖的階段,所以我建議不必把「三接」的成敗當成台灣能源能否轉型的唯一關鍵。因為以台積電的用電需求為例,還有太多其他影響更大、更多的因素。如果政府以為「三接」是最重要的關鍵,我擔心是錯失焦點,耽誤對更重要事務的重新規劃。
這一點我寫在第二篇文章裡,就不贅言。
也因為除了「三接」之外還有許多議題需要關心能源的人共同努力,包括遏止又想借屍還魂的核四,所有為了反核努力了這麼久的人,不必為了對「護藻礁」的立場不同而決裂,也不要酸言相向。
所以建議您對「三接」保持中立。您的態度會有很大影響。
--------有關「調理體質」的建議--------
最後的建議,還是回到台電身上。
從2016年進行「開放台電」的研究,而開始對台電有些了解,再到今天看他們仍然那麼多事情在原地踏步,一再歷史重演,我想提一個構想,請您參考。
我認為幾十年來台電自己的盲點,以及台灣整體社會圍繞著電力所迷漫的濃霧,固然有台電侷限於自己傳統守舊思維的問題,但另外一塊也可能是其他人也以傳統守舊的思維侷限了台電。
譬如,把台電下屬於經濟部,當經濟部本身就苦於規劃新的產業政策,遑論能源政策的時候,台電就只能成為依從經濟部來以低價電力服務工商大老的小弟。
所以,我的建議是,既然是需要大破大立的時代,何不讓台電不要再下屬於經濟部。
今天的世界,能源具備等同於國家戰略級的重要性,本來就該和經濟策略的規劃平起平坐;能源開發,充滿眾多新奇而多樣的可能。
先進國家都在開發5G智慧電網,台電到現在1,400萬低壓電戶超過九成在手抄電表;多元、小型、分散式的能源是世界趨勢,但台電對再生能源一直「另眼」相看,總愛裝設大型發電機組,做不了核電的就做天然氣的…..
這都是看來打不開的死結,但我們如果給台電換一個位置,台電會不會也就換一個腦袋?
有人可能會說:台電?他們怎麼可能?
我說的正是因為在原來的位置永不可能,所以才更值得給他們一個機會,重新定位自己,擔負起自我更新的使命,擁有完全不同生命、精神和形貌。
我們想像著台電開始樂於善用澎湖海域世界僅有的絕佳風場,樂於探索台灣特有的地熱開發可能、黑潮發電的可能,才會覺得今天不停地忙於奔波止血是有意義和代價的吧。
請您參考。
以上。
祝
政安
郝明義 謹啟
中華民國 110年5月23日
副本並陳
行政院蘇貞昌院長
藻礁固碳能力 在 管碧玲 (kuanbili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邵廣昭逐字稿:
三接是否移地興建和大潭藻礁的保護不應是只有一個答案的是非題,而是可以有第三個選項:「共存共榮」的選擇題。
昨天,我從頭到尾仔細聆聽邵廣昭教授對三接與藻礁議題的發言,他「專業、科學、公正」的發言,展現知識份子追求真理,「時髦不能引誘,偏見不能束縛」的風骨,振聾發聵,令人折服。
我利用假日之晨,把邵教授昨天公聽會談藻礁議題的發言ㄧ聽再聽,感受到他公正的提出很多專業的觀點,在洶湧護礁的輿情氛圍下,一定需要十分的勇氣。他力排眾議的看法包括:
「大潭藻礁不必劃保護區應該也會受到嚴格的保護」
「藻礁的生物種類應不如珊瑚礁生態系,在生態系服務的功能上也不如紅樹林,海草床或是牡蠣礁等生態系。 這也是為何海洋生物學或海洋 生態學的課本中都找不到藻礁的章節。」
他甚至提出呼籲:
「生態保育雖然是永續發展的重要一環,但是只顧環保而不顧生產及生活,人類也是很難永續發展的。 當環保變成個人的理念之後,如果堅持己見就很難溝通」。
我認為面對是非題的公投之前,需要完整的資訊,因此將發言做了以下的逐字稿:
//
大潭藻礁生態保護究竟應該用文資法或野保法來劃設的問題,早在民國102年就已經做過充分的討論,當時決定是由野保法來劃設,主要是 不論用死的珊瑚藻所堆疊而成的自然地景來保護,或是用活的珊瑚藻的自然生態來保護,主管機關應該都是海洋委員會的海洋保育署及桃園市政府。 且兩法所保護的地點和位置相同,一個在上一個在下,只是管理的方法或罰則可能會有所不同而已。
但是現在來討論大潭藻礁該不該再另劃一個保護區,或擴大延伸已有的觀新保護區的範圍,或再重新調整分區規劃,似乎是緩不濟急也無此必要。 其理由為:
1.大潭藻礁目前生態保育及恢復的狀況良好,三接施工已兩年,除了上次施工船隻脫錨擱淺意外造成的一些傷害之外,目前並沒有看到有明顯破壞的狀況:當然持續密集的監測及周全的防範甚為重要。
2.破壞藻礁的主要原因是來自於水質污染及沉積物的覆蓋,這都不是劃設了保護區就可以擋得住的,所以作好污染及漂沙的監管及防治工作要比劃 設海洋保護區更為重要。 此外,如能保護好現有的觀新藻礁保護區,就能發揮外溢效果。 相對年輕(露出時間才6年)的大潭藻礁也會受惠。 台灣過去所劃設的45個海洋保護區,多數均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取締以及長期監測和評估,這比現在的藻礁更需要大家的關注。
3.大潭藻礁不必劃保護區應該也會受到嚴格的保護(無名但有實)。 且未來國際的趨勢是除了由不同法令所劃設的海洋保護區之外的「其他有效地區保育措施」(OECM),也被視為MPA,可被計入海洋保護區的面積比,譬如 軍港,軍管的水域,電廠入水口,離岸風場,長期有效的禁漁或限漁區,民間或私人所劃設的保護區,禁止捕撈的遊憩水域,僅原住民可以使用之傳統水域或古 沉船的遺跡等(請參考IUCN及綠色和平組織的30x30倡議)。 所以大潭藻礁既使不劃成保護區,在受到全國的關注的情況下,應該可以充分發揮OECM的功能。
4.不論是何種法令來劃設,都需要收集足夠的嚴謹的科學資料,遵循行政程序來提出申請,經過客觀公正公開的審查及討論。 警如:
(1)以殼狀珊瑚藻為主的藻礁生態系在台灣的分佈狀況及熱點在哪裡? (其實活的殼狀珊瑚藻的固碳能力大概只有海草床10%,紅樹林的5%,對藍碳的貢獻不大。)
(2)大潭藻礁的生物多樣性真的有如環團 所說的這麼高嗎? 會不會被誇大論述? 或是有推估錯誤的問題? 所謂的生態豐富其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一個地區發現了10種生物算豐富,還是100種才算豐富呢? 這是要和相同的生態系的其他區域來作比較。 這也是為何2014年將觀新藻礁劃為保護區的原因,因為當時大潭藻礁尚被沉積物所覆蓋。 又,藻礁的生物種類應不如珊瑚礁生態系,在生態系服務的功能上也不如紅樹林,海草床或是牡蠣礁等生態系。 這也是為何海洋生物學或海洋 生態學的課本中都找不到藻礁的章節。 環團在估算藻礁地區螃蟹的數目時,其方法也有可議之處。 因為有水的潮池基本上是魚蝦蟹類聚集的地方,如果用這個潮池面積中生物的量,直接用整個藻礁區的面積是這個潮池的幾倍去乘的話,顯然是高 估甚多。
(3)柴山多杯孔珊瑚是剛發現的新種,在台灣的分佈範圍到底有多廣? 數量有多少? 在資料還欠缺也沒有面臨捕撈等壓力時,為何會被列入保育類動物也有爭議。 建議應儘速進行全台灣的調查。 近日發現觀新藻礁保護區(北緩衝區)內的柴山多杯孔珊瑚的數量亦多
(4)大潭藻礁真的會是IUCN第二類保育類動物- 紅肉Y髻鮫的重要的 育幼場所嗎? Y髻鮫是高度洄遊的物種,並不會只棲息在某一水域。 它的分佈從水表層,潮間帶到水深275公尺的範圍。 在台灣西部海域也常會捕獲到。 和藻礁並沒有因果的關係。 最近海洋大學的研究人員的研究結果發現在永安地區,不論離岸遠近都有分佈,且距離越遠,水越深,漁獲量越高。 所以Y髻鮫並沒有只分佈在大潭藻礁的地區而已。
//
三接是否移地興建和大潭藻礁的保護不應是只有一個答案的是非題,而是可以有第三個選項:「共存共榮」的選擇題。 海域空間規劃者所追求的目標並不是只限單一目的的使用,而是多功能的使用。 生態保育雖然是永續發展的重要一環,但是只顧環保而不顧生產及生活,人類也是很難永續發展的。 當環保變成個人的理念之後,如果堅持己見就很難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