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集 當臺灣遇見疫情 (上)
「讓我們勇敢夢想」的十八集專題,現在來到了最後三集結語的地方了。
在開始結語之前,我想先談一點,就是這次病毒的名稱。
1.
這一次的傳染病,我們都知道它叫做 COVID-19 。
那病毒的正式名稱又是什麼呢?
是很常聽的 COVID-19 病毒嗎?
如果我們去看一下世界衛生組織的官網,會發現不是的。
在WHO的官網,有一個頁面專門解釋這次疾病和病毒取名的來由。
從這個頁面及相關聯的網站裡,我們可以得知:
每當一種新的傳染病出現,病毒名稱是由一個叫作 ICTV的單位的專家群負責取的;而傳染病的病名,則是由WHO負責取的。
結果,這次就是ICTV 把病毒名取為 SARS-CoV-2.(SARS-2號病毒)而WHO 把傳染病名取為 COVID-19.
可是,WHO 在面對大眾溝通的時候,卻把病毒另外稱之為 “the virus responsible for COVID-19” (導致COVID-19 的病毒) 或者 “COVID-19 virus” (COVID-19 病毒)。
只不過,他們一面這麼稱呼,一面又表示另取這些稱呼並不是想要取代病毒的正式名稱 「SARS-2號病毒」.
WHO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為什麼要自找麻煩,把事情搞得這麼複雜?
WHO 有解釋。他們這麼說:
『從溝通風險的考慮,病毒名稱裡提到「SARS」會對某些地方的人產生不必要的恐懼,造成難以預料的後果—-尤其是在2003年SARS爆發時深受其害的亞洲。
『基於這個以及還有些其他的理由,WHO 和大眾溝通的時候,開始稱呼這個病毒為「導致COVID-19的病毒」,或者「COVID-19病毒」。取這些稱呼並沒有意圖要取代ICTV所同意的正式名稱。』
然而,事實上,WHO 這種給病毒名稱遮遮掩掩的作法會產生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WHO 改用的這些稱呼,反而會造成混淆、不清楚。
第二,正因為WHO 在一開始把 SARS2 號病毒的正式名稱給隱藏起來,達成讓亞洲許多經歷過 SARS 風暴的人免於恐懼的結果,但也導致許多國家疏於防備,造成許多不必要的傷亡。
而台灣去年第一階段防疫之所以成效卓然,正因為台灣是最早聞到其中有SARS 的味道。
我們只要回頭看一下就知道,台灣第一階段防疫之所以成功,主要就是因為我們最早聞到了 SARS 的味道而採取了行動。
2.
我所以花時間來談病毒的名稱這一點,是想說明:
對於這次的病毒,和其疫情,是有兩種不同的對待態度的。
第一種態度,是認為人類和世界今天遭遇這麼大混亂和破壞的原因,就是因為新出現了一種病毒。所以只要等人類發明出有效的疫苗,和消滅它的方法,我們就解決了問題,可以重過美好的日子。
第二種態度,是認為我們人類給這個世界造成了太多混亂和破壞,所以病毒出現是一種結果,一種警鐘。所以我們需要面對的不只是病毒,還要檢視導致病毒出現的種種原因,還要回顧歷史,看看它是不是早就出現過,早就對我們示過警,而我們都沒有理會?
教宗方濟各所寫的《讓我們勇敢夢想》,就是提醒我們,病毒的出現,是一種警鐘。也因此,我們第一集的主題就是「當病毒是信差的時候」。
從這個角度,我們再看造成COVID-19疫情的病毒,它的本名原來叫作 SARS 2號病毒的話,感觸就會更深了。
原來這次的病毒其實並不怎麼「新」,它的前身,SARS 1號,2003年就來了。只是當時的警鐘主要在亞洲響,也只響了半年左右就停了。
時間過去了十七年,人類一直沒重視那次警鐘,持續在對環境和其他物種進行破壞和迫害,所以它們進級為 SARS 2號病毒捲土重來了。
只不過,這次警鐘不只響半年了,現在響了一年半也不停。並且病毒的進級也不必再等十七年了,一年左右就出現了新的Delta 版,其他版。
台灣去年防疫走在世界各國之前,主要原因就是及早嗅到了SARS 的危險,聽到了警鐘。
但台灣雖然很早就聽到了警鐘,也爭取到應變的時間,但是我們在今年的 5 月卻爆發了疫情,出現了破口,這是為什麼呢?
我訪問了十二位不同領域的學者。他們都讀過教宗方濟各的這本書,我請他們就書裡所提的一些重點,來檢視台灣的情況,以及對台灣未來的建議。
那我們來看看教宗在書裡所講的三個重點,也來看看臺灣所呈現的情況各是什麼。
教宗希望我們藉著這次疫情反省的三件事情,
第一點,是不要光顧著經濟發展,卻破壞了生態,應該給地球休養生息的機會。
第二點,是不能光顧著自己好,卻漠視社會裡的弱勢,要讓大家都有不至匱乏的生活和工作。
第三點,是不能光顧著堅持自己的立場,卻成為迷宮裡的囚徒,應該讓社會最邊緣的人 也參與改造社會的對話和行動。
3.
那我們來看看第一點,臺灣在去年在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上的情況如何。
臺大社會科學院的趙家緯教授舉了幾個例子。
第一個是,疫情發生之後,世界各地的航空業都遭到重創,所以各國政府對航空公司都有一些補助。
以法國來說 法國政府給航空公司補助的時候,有兩個但書:第一,是 1 小時之內的短班不在其內,因為鼓勵減碳,所以鼓勵大家使用鐵路或其他的交通工具。
第二,是政府固然給航空公司補助,但是航空公司也要相對提出開發低碳燃料的基金。
對照著來看,我們政府給航空公司的補助的時候,就完全沒有顧慮到這些。
並且不要忘記,去年正是我們航空公司推出各種短程旅遊、「假出國」這種旅遊泡泡給大家享受的時候。
另外,世界各地這兩年都是重視環保,電動車的銷售在上升。
但是臺灣從前年開始政策大轉彎,提出「油電平權」的政策,結果 2020 年反而是臺灣燃油機車銷量最大的一年。
我們常講:臺灣去年因為疫情防守的好,像是和世界其他地方活在一個平行時空裡。
然而,顯然我們在這種排碳、減碳、環保的觀念上,和世界其他各地也是活在一個平行時空裡。
趙教授所指出的第二點是:世界各國去年的用電量都在下降,但是臺灣和中國是唯二的用電量在上升的國家,並且臺灣去年的用電量創下了歷史上的新高。
政大公共行政學系的杜文苓教授也有同樣的觀察。
她說:臺灣以製造業,並且以外銷為主的經濟體系,過去對生態很少有反省的機會。
而去年全世界的工業生產都在或者停止或者減縮的情況下,大家對臺灣的倚賴更重,所以臺灣的用電量也就和世界其他地區不同,在上升。而從今年我們又發生乾旱來看,我們對用電、用水這方面的議題,事實上是需要非常深思的。
4.
這裡我也要補充一個我自己的看法。
一方面我們固然要為全世界對台灣半導體業、電子業的看重和倚賴,但是我們也要注意我們大家一起付出的代價。
台灣的電子業不但是高用電、高用水的行業,並且享受的電價和水價都是超低的。
台灣的工業用電電價,是全世界第四低的,比民生用電還便宜。
所以今年3月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接受訪問,說了段話:「水電價格應合理反映成本,現在是納稅人補貼大戶,價格越便宜,大家拚命用,很不合理。」
半導體業和電子業用電量之大,可以台積電為代表。
台積電2019 年用電量,相當於大約一個台北市的用電量。
到了2023年,台積電的用電量還要擴增一倍。
而 2019年,台積電使用的再生能源,只佔他們用電量的百分之七。
至於相當於一個台北市的用電量,需要多大的發電機組呢?
大約是 2GW。
2 GW又是什麼概念呢?
相當於核二廠全部機組,或者中火四部機組,或者,相當於三接爭議所要增加的機組。
換句話說,護藻礁與三接爭議聲中所要新增的機組發電量,也不過是可以應付台積電未來四年所需要擴增的用電量。
台灣當然要繼續發展經濟,但我們是否還能用便宜到連電子業大老都跳出來說不合理的電價來配合呢?以及其中涉及的生態環境的課題有哪些?這都需要我們再仔細思考。
我訪問的教授所談到的其他一些需要我們注意的課題,就留待接下來兩集再為大家說明。
謝謝大家今天的收看,下一集再見。
藻礁生態系有哪些 在 環境資訊中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是台灣建立全面性、科學性海洋生態調查監測系統的第一步 💪
海保署今(2021)年4月啟動首次的「台灣海域生態大調查」,包含了哪些重要海域?桃園大潭藻礁、基隆協和電廠沿海也有入列?調查將如何進行、研究項目有哪些呢?
雖然計畫並非盡善盡美,但就如海保署副署長吳龍靜受訪時所說的:
「總是要開始做,否則以後會後悔。」
#海洋生態調查 #海洋保護區 #海保署
===
🌍加入定期定額捐款,支持環境資訊傳播 https://goo.gl/phNqwG
藻礁生態系有哪些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聯合筆記
環境的亡國感
鄭朝陽
蔡英文總統順利連任,並贏得61席立委的國會優勢,但民進黨政黨票與總統呈現分裂投票,代表仍有多數人不滿現有執政團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選結束了,中央維持「綠色執政」現狀,國會則有藍、綠、白的新民意,幾家歡樂幾家愁。選舉激情過後,一切都要回歸實實在在的施政,重新接受民意的檢驗;台灣環境千瘡百孔,民進黨在新國會實質過半,在野黨則有環保尖兵上場,接下來對環境議題會拿出哪些主張,值得觀察。
民進黨的總統票大勝,不代表在環境治理等面向的表現讓人民滿意,從政黨得票就可見端倪。過去四年,民進黨的行政與立法幾乎是彼此完全配合,看不出立法院黨團在環境正義主張的特色,以致進步的法案修不出來,重要的環境治理進度緩慢,反倒是選舉考量優先。
例如推動礦業法修法與啟動大潭藻礁自然地景審議雙雙停滯;廢棄物管理方面,也不見中央展現執政效能加以處理,好比海洋垃圾危機,只局部限用塑膠吸管等用品,缺乏總體策略,焚化爐老舊、處理垃圾效能大減,不僅垃圾大戰危機的警報幾度響起,連焚燒殘留的底渣去化也出問題,遑論打造從搖籃到搖籃的循環經濟體系。
另外,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水環境計畫」仍持續推動中,經濟部水利署引進專家及非營利組織代表參與審查,也開始重視生態檢核機制,但農委會等中央跨部會的溪流與河川治理仍各行其政,還是經常出現溪流被水泥化惡整的狀況,當中更不乏藍綠民意代表介入主導。
空汙攸關健康,問題更是緊迫。濁水溪的揚塵改善有限,火力電廠燃煤的空汙成了政治議題,更加難解。從苗栗以南,秋冬要有好空氣成了奢求,人民處於健康風險之中,除了盯緊火力電廠,其他工廠、交通等空汙要如何總量管制、深度削減汙染,需要行政院、立法院和縣市政府通力合作,提出法案、策略與執法工具,一面導入清潔生產機制,同時建立空汙總量管制的條件。
選舉激情會過去,永續的環境治理要留下。下屆立委有不同環境價值觀的成員,有專業論述能力強、揭發公害問題的環保團體代表,也有大力為農地違章工廠護航的綠委,以及只問土地開發權益、不顧環境正義的藍委,各有各的民意基礎,要拋棄各自的意識形態非常不容易。
如果這次大選結果是「亡國感」發威所致,就在你我眼前的「國在山河破」另類亡國感,也非常需要選民關注,找回永續家園的環境正義。
藻礁生態系有哪些 在 #藻礁生態環境教育教室大探奇!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你知道新屋有座 藻礁生態 環境教育教室嗎? 你知道 藻礁 為什麼這麼珍貴嗎? 你知道桃園的 藻礁 分布在 哪些 地方嗎?快快點開影片看個究竟! 預約 藻礁 教室 ... ... <看更多>
藻礁生態系有哪些 在 變奏島嶼ㄌㄚ劇棧, profile picture 的推薦與評價
珊瑚礁、藻礁都是生物礁,然藻礁更珍奇稀有,桃園藻礁是全球最獨特的大型淺海現生藻礁地景及生態系,地質特殊、生態豐富、生物多樣性高,有世界自然遺產價值,它的固碳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