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肥仔
原來我記住你
便忘記我自己
1、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那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那是信仰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
——狄更斯《雙城記》
2、我們可以斷言,沒有激情,任何偉大的事業都不能成功
——黑格爾
3、忒修斯的船上的木頭被逐漸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
——忒修斯之船悖論
4、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托爾斯泰
5、與怪物戰鬥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當你遠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尼采《善惡的彼岸》
6、我不相信造化弄人,世界上出類拔萃的人,都主動找尋他們想要的環境,要是遍尋不獲,他們就創造一個
——蕭伯納
7、世上之事物,本無善惡之分,思想使然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 壞人活着是為了吃與喝,而好人卻是為了活着才吃與喝
——蘇格拉底
9、少年人哪,永不要放棄,永不要放棄,永不,永不,永不,永遠都不要放棄
——丘吉爾
10、你可以在一時矇騙所有人,也可以在長時間矇騙一些人,但不可能在長時間矇騙所有的人
——林肯
11、認識你自身的黑暗,是處理他人黑暗的最佳方法
——榮格
12、父親和老師自幼就告誡我們,背叛是可想像的罪過中最令人髮指,但何為背叛,背叛意味着打亂秩序和進入未知
——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13、法律如蜘蛛網,可以捕捉小蒼蠅,卻任大黃蜂破網飛走
——史威夫特
14、善良人在追求中縱然迷惘,卻終將意識到有一條正途
——歌德《浮士德》
15、真正的牢獄是恐懼,而真正的自由是免於恐懼的自由
——昂山素姬
16、我們絕不因恐懼而談判,但也絕不懼怕談判
——甘迺迪
17、一定的憂愁、痛苦或煩惱,對每個人都是時時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沒有壓艙物,便不會穩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進
——叔本華
18、我們每個人身體里,都有一種可怕,狂野和罔顧法紀的慾望,連那些看似溫和的人也不例外
——柏拉圖
19、太想伸手摘取星星的人,常常忘記腳下的鮮花
——邊沁
20、我認為,與戰勝敵人的人相比,戰勝慾望的人更加勇敢
——亞里士多德
21、若上帝欲制止邪惡卻不能,祂不是萬能,若祂能卻不欲,祂很惡毒,若祂能夠並願意,惡魔從何而來,若祂不能也不願,為何叫上帝
——伊壁鳩魯悖論
22、如果我把死亡帶入我的生命,承認它,並正視它,我將擺脫死亡的焦慮和生活的輕蔑,只有這樣,我才能自由成為自己
——海德格爾
23、若非有戰爭,就不會有偉大的將領,若非有大時機,就不會有偉大的政治家,林肯若活在太平之時,也會默默無名
——羅斯福
24、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誤,全盤皆輸,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還不如弈棋,不可能再來一局,也不能悔棋
——弗洛伊德
25、生命的價值並不在於長短,而是在於我們如何去運用,一個人可能活得長久,但得到的少
——蒙田
26、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教會你不想做什麼,就可以不做什麼
——康德
27、我作惡時毫無目的,除作惡本身,罪醜陋,我卻愛它,我愛自我毀滅,我愛我的墮落,不是愛墮落的對象,而是愛墮落本身
——希坡的奧古斯丁《懺悔錄》
28、只有體驗過極度不幸的人,才能感受到極度的幸福,我們只有感受過死亡接近,才能欣賞活着的快樂
——大仲馬《基督山伯爵》
29、以傷還傷,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祂怎樣使人傷殘,人也必怎樣使他傷殘
——《聖經·利未記》
30、那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我們未來一切皆有,我們未來一切皆無;我們一起走向天堂,我們一起走向地獄
——狄更斯《雙城記》
‧ 我不怕別人捅我刀, 只怕原來捅我的人,是你;
我不怕跟你分享心事,只怕我的心事淪為了,別人口中的笑話;
我不是好人,但也不壞,嘻;
——肥仔
#使徒行者2 #樂少 #除天堂
蘇格拉底悖論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如果你是──
✔常被稱讚脾氣好,是大家口中的好好先生、好好小姐
✔總把「不好意思」、「好~」、「沒關係」掛嘴上?
✔面對無止境的不合理要求,無法勇敢拒絕?
✔永遠將別人的需要擺在第一順位,精神長期緊張抑鬱?
✔遇到競爭場合,總是選擇退讓和妥協?
「以和為貴」當個有好脾氣的人,反而會害了你。
遇到事情,退一步未必都能海闊天空。
退縮不能解決問題,過度懦弱只會造成傷害。
討好、忍讓、過度善良,都無法徹底的解決問題。
事實上,這個社會不可能永遠公平分配,只有你能為自己發聲──
聰明也是成功的特質,「好脾氣」是有原則、有底線的。
取自《別讓好脾氣害了你》
……………………………………………………………
各位朋友,早安:
要先認識自己,才能談所謂的「做自己」!
傳統的聽話教育,常常不希望孩子跟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常常使用打壓或否定的手段,試圖讓孩子減少對自己全面性的覺察。就像有父母曾經對我說過類似的話:如果讓孩子搞清楚他的喜好,那他做的決定不是我喜歡的,該怎麼辦?
當我們長大之後,認識自己就變成了自己的責任,這也是我們常常一起在版面上討論的原因之一。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喜歡甚麼、要甚麼,才能談維持健康的人際界線。
在人間有人間的互動規則,個人的精神境界再高,回到生存的層面,界線還是要整理出來。像之前有朋友跟我提到,他只要跟某些團體合作,那些團體常會要求他要免費付出他的專業與努力,這偶一為之還可以,但難以長久。
有些人是這樣,他會給人諸多不合理的要求,你如果不一一反對,他就會當作你默許。你真的反對了、為自己發聲了,他還可能不當一回事。只有你生氣了、罵人了,他才會好好看待,這還不表示他會退讓喔。期待他將心比心,前提是他要有那顆心啊!
潛意識裡的「自己」,是不是「真實」的自己,我持保留態度。不過,「自我」本來就是不斷變動的,「我是誰」的問題,一輩子可以不斷問下去,探問的過程本身是重點,結果倒是其次。
祝願您,能認清自己是誰,活在自己心裡,而不是他人嘴裡!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osts/3859944437355171
……………………………………………………………
做自己才能贏得尊重
【文/ 周維麗】
在心理學中,有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專有名詞:潛意識。在潛意識中,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期望去生活,可以變成某種人,或者自由的去做某些事,甚至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超能力、巨大的財富。
在潛意識中,人的想法最是真實,每個人要想做什麼就一定會產生類似的想法,無法造假或稍加掩飾,比如在夢中,個人意願會肆無忌憚的釋放出來,幾乎沒有人會在夢中這樣告訴自己:「不行,我不能這麼做,我還要考慮其他人的情緒。」夢裡的人總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活,會呈現出自己最真實的情感,而且對自己充滿信心,不會自我懷疑。
除了做夢,心理學家也會對一些心理疾病的患者進行催眠治療,讓對方將潛意識中的想法全部展現出來。潛意識代表了個人最真實的想法和需求,在潛意識裡的自己,往往具有更多真實的東西。但人們是否願意像潛意識中所表現出來的那樣去生活呢?這裡涉及另一個概念:意識。
與潛意識相對應的「意識」,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成,它是現實生活的一種感知及反應,是可以進行推理和選擇的。比如當我們從夢中醒來並回歸現實時,很多事情會變得身不由己、被現實環境所左右而需要遮遮掩掩,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是在刻意隱藏和偽裝,這麼做的目的通常就是在迎合別人的眼光,塑造他人眼中的完美形象。
在意識之下,很少有人能從容的做自己,因為有各種壓力讓我們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害怕表現出自己的真實形象及性格,也害怕做決策。我們總是在環顧四周,看看自己適合成為什麼樣的人,或者在揣測「別人希望我成為什麼樣的人」,這種屈從和身不由己的好脾氣往往會剝奪個人的自主權。
許多人會懊悔「我不應該做業務,我不喜歡打擾別人」,或是「我果然不適合做管理職,我不知道怎麼管理別人,我只想做好自己的事,而不是去管人」。當我們又在抱怨自己與工作格格不入的時候,或許更應該想的是:當初為什麼要聽從別人的勸告,沒有堅定自己立場的否定對方想法,而要將命運放在他人手中?
苛刻的成功者總是一再強調:「命運尊重那些獨立自主的人。」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寥寥無幾,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怯懦的隱藏自己,按照別人的意願生活,遵循別人的指示去做事,而這樣的人從一開始就已經失去了其他人的尊重。
***
「勇敢做自己」,這是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基本問題,它關係著個人的自主權與責任感。如果將「做自己」進行剖析,可以分成三大類:成為什麼樣的人、希望做什麼、希望怎麼做。
簡單來說就是「我是誰」、「我要做什麼」以及「我該怎麼做」。
「我是誰」是社會角色問題,其矛盾的地方在於,我們想要成為自己原本的樣子,還是別人眼中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多數人都戴著面具生活,不同的面具代表了不同的身分,但面具背後則是對於社會、環境、妥協及個人身分的迷失。
「我要做什麼」關乎個人職業,其矛盾點在於:我們有沒有權利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又願不願意做出選擇。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總是感慨自己有很多喜歡做的事沒有做,因為老闆、朋友、家人……總在旁邊提醒我們應該做什麼,而我們也只會一味的妥協與退讓。
「我該怎麼做」代表了能力的認知,而很多人都欠缺這種認知,他們對自己的能力和選擇缺乏信心,即便真的想到了什麼好計畫或創意,最終也會因為軟弱的個性而屈從於別人的安排。
生活中隨處可以見到「脾氣很好」的濫好人,他們一直都在試圖緩和自己與別人的關係,逃避與別人產生衝突,但是太好的脾氣也磨掉了自己的稜角,失去存在感。無論是誰,想要贏得尊重就必須先弄清楚「我是誰」、「我要做什麼」、「我該怎麼做」這三個問題,這是找回自己最基本的方法。
正如美國作家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所說:「愚蠢的妥協調和是小人的伎倆,它為渺小的政治家、哲學家和神學家所崇拜。我們今天應該真實的說出今天的想法,明天則應真實的說出明天的意見,即使它與今日之見截然相悖,『哎呀,這樣你一定會被誤解的!』難道被誤解是如此不足取嗎?畢達哥拉斯就曾被誤解,還有蘇格拉底、路德、哥白尼、伽利略、牛頓,古今每一個有血有肉的智慧精靈,他們有誰未被誤解過?想要成為偉人,就不可避免的要遭受誤解。」
「人往往懦弱而愛抱歉:他不敢直說『我想』、『我是』,而是援引一些聖人智者的話語;面對一片葉子或一朵玫瑰,他也會抱愧負疚。他或為嚮往所誤,或為追憶所累;其實,美德與生命力之由來,了無規則,殊不可知;你何必窺人軌轍,看人模樣,聽人命令——你的行為,你的思想、品格應全然新異。」
.
以上文字取自
別讓好脾氣害了你
博客來:https://pse.is/V645C
誠品:https://eslite.me/REZ5Q
金石堂:https://pse.is/VE5DZ
Momo:https://pse.is/UKLQ8
@發光體文化 Luminous Publication
https://www.facebook.com/luminouspublication
.
已額滿8/29_板橋免費公益講座_你還在獨自生悶氣嗎?--示弱的勇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39616727062187/
9/6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厭世媽咪日記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20966672649379/
已額滿9/7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尊重且具體的要求孩子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813594242797945/
9/13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網癮小爸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3444434218085/
9/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93538510767410/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蘇格拉底悖論 在 皮筋兒 Journe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夜讀time]你的不幸,是自己「選」的 /《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古賀史健 著。
-\-\-p50-\-\-
年輕人:唉,這是不可能的。
哲學家: 為什麼不可能?
年輕人:為什麼?因為有人含著金湯匙出生,還有溫柔的爸媽;也有人出生在窮得要命、父母還很糟糕的家庭裡。這世界不就是這麼一回事?雖然我不太想說,但這世界是不公平的,再加上人種、國籍或民族的差異,一切都明擺在眼前,我們會在意「自己經歷什麼」也是理所當然的吧!老師,您剛剛說的根本是紙上談兵,完全忽略現實!
哲學家:忽略現實的是你。執著於「經歷什麼」,現實就會有所改變嗎?我們不是可以退換貨的機器。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換,而是更新。
年輕人:管他更換還是更新,對我來說都一樣!老師迴避了最重要的問題。您知道嗎?有些不幸是與生俱來的,請先承認這點吧。
哲學家:我無法認同。
年輕人:為什麼?
哲學家:比如說,現在的你感受不到幸福,對吧?不只感覺活得很痛苦,甚至打從心底希望變成別人。可是現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是因為你親手選擇了不幸,並不是因為出生在不幸的環境下。
年輕人:自己親手選擇了不幸?您以為我會相信這種話嗎?!
哲學家:這不是什麼奇怪的話,古希臘時代就有這種說法了。你聽過「無人自願為惡」嗎?一般人都是從蘇格拉底的悖論知道這句話的。
年輕人:自願做壞事的人不是有一大堆嗎?那些搶劫殺人的當然不用說,貪污的政客或官僚應該也算吧?還不如說清廉正直的好人反而很少見呢。
哲學家:的確,以行為上的惡來說,這種人是有很多沒錯。但不管哪一種犯罪者,沒有人單純只是為了做壞事而做壞事。所有犯罪的人都有讓他犯罪的內在「正當理由」。比如說,因為金錢糾紛而殺人。對當事人來說,他因為自以為的「正當理由」而採取行動;換句話說,是在執行「自以為好」的「善」事。當然,這裡所說的「善」並不是指道德上的良善,而是「為了自己」的善。
年輕人:為了自己?
哲學家:希臘語的「善」跟道德沒有關係,純粹是「有用」的意思;另一方面,「惡」的意思是「沒有用處」。這個世界上雖然充滿各種不正當的犯罪行為,但沒有一個人自願採取「惡」,也就是「沒有用處」的行為。
年輕人:⋯⋯這跟我有什麼關係?
哲學家:你在人生中的某個階段選擇了「不幸」。不是因為你生在不幸的環境中,也不是因為你陷入不幸的狀況,而是因為你判斷這種「不幸」對自己是一種「善」。
年輕人:怎麼可能?為什麼?
哲學家:也許是為了你自己的「正當理由」之類的。我不知道你為什麼會選擇「不幸」,但其中的細節極有可能在我們接下來的對話中漸漸浮現出來。
年輕人:⋯⋯老師,原來你打算用這種方式唬弄我!我絕對不會接受,那種哲學我是絕對不會接受的!
哲學家:請坐下。繼續爭論下去應該也不會有交集。讓我先針對剛剛那個話題的基本概念,也就是阿德勒的心理學如何解釋人類做個簡單的說明。
年輕人:簡短!請您盡量簡短!
哲學家:剛才你說「人的性格或氣質是不能改變的」,關於這部分,阿德勒心理學是以「生活型態」(life style)來說明人的性格氣質。
年輕人:生活型態?
哲學家:嗯。對人生採取的思考或行動的傾向。
年輕人:思考或行動的⋯⋯傾向?
哲學家:就是個人如何看待這個「世界」,還有如何看待「自己」。你可以這麼想:把所有我們「賦予它意義」的概念集合起來,就是生活型態。狹義來說,可以解釋成性格;廣泛來說,就包含了這個人的世界觀或人生觀。
年輕人:世界觀是指?
哲學家:假設有一個人因為「我有悲觀的性格」而苦惱。你把這句話修改成「我有悲觀的世界觀」試試看。此時,你就會認為問題不在自己的性格,而是自己擁有的世界觀。性格這種東西很微妙,總讓人覺得似乎是無法改變的;不過如果是世界觀,好像就有改變的可能。
年輕人:嗯,這部份有點難。您所說的生活型態,是不是跟「生活方式」差不多?
哲學家:也可以這麼說。說得貼切一點,就是「人生的型態」。你一定認為氣質或性格跟自己的意志沒有關係。不過阿德勒心理學卻認為,生活型態是自己選的。
年輕人:自己選的?
哲學家:沒錯。你選擇了自己的生活型態。
年輕人:您是說,我不只選擇了「不幸」,連難搞的性格都是自己選的?
哲學家:就是這樣。
年輕人:哈!不管怎麼說,這個論點終究有碰壁的時候。在我意識到自己的性格前,早就是這副德性了,更別說我根本沒有什麼選擇個性的記憶,老師應該也是吧?說什麼性格可以自由選擇,這才是把大家當成機器人的說法吧!
哲學家:當然,「這樣的我」並不是有意識去選的,說不定一開始是無意識中做出決定的;至於你之前再三提到的外在因素,像是種族、國籍、文化還有家庭環境等等,也都會對選擇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不過就算是這樣,「這樣的我」也還是你自己選的。
年輕人:這是什麼意思?我到底是什麼時候選的?
哲學家:以阿德勒心理學的看法來說,差不多是十歲左右。
年輕人:好,那我退一步說,不,退一百步來說好了,就算我真的在十歲左右,而且還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選擇了這樣的生活型態,那又代表什麼?管他是性格還是氣質、生活型態什麼的,我已經變成了「這樣的我」,事情不會有任何改變,不是嗎?
哲學家:不是這樣的。如果生活型態不是天生的,而是自己選的,應該就有重新選擇的可能性。
年輕人:重新選擇?
哲學家:或許你從來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型態,甚至連這個概念都不曉得。當然,沒有人可以選擇自己的出身,包括生在這個國家、這個時代、這個家庭等等,這都不是自己選的,可是這些東西卻有非常大的影響力。你可能會覺得不滿,有時看著別人,心中甚至會想:「如果我也生在那種環境就好了。」
可是事情不能在這裡結束。問題不在過去,而是現在,就在「這裡」。現在,你在這裡知道生活型態是怎麼一回事,那麼將來要怎麼辦,就是你的責任了。是要繼續堅持原來的生活型態,還是重新選一個新的,全都在你一念之間。
年輕人:那要怎樣重新選擇?光憑老師一句話:「喂!你的生活型態是自己選的,所以現在立刻重選吧!」難道就能改變嗎?
哲學家:不,你不是無法改變。無論何時何地,人都是可以改變的。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定決心「不要改變」。
年輕人:什麼?
哲學家:人們經常在選擇自己的生活型態。就算像現在這樣促膝長談的瞬間,我們依然在做選擇。你說自己是不幸的,希望立刻就能改變,甚至祈求可以重生變成其它人,可是到最後還是無法改變。為什麼?那是因為你不斷決定不改變自己的生活型態。
年輕人:不不不,這完全說不通嘛!我想改變,而且是發自內心、毫無虛假的。我怎麼可能下定決心不要改變?!
哲學家:大概是因為對你而言,現在的生活型態即使有點不方便或不順心,但相對來說,維持現狀還是比較容易控制、比較輕鬆吧。
如果繼續保持「現在的我」,該怎麼應付眼前發生的事,結果又會導致什麼狀況,這些大概都可以靠經驗推測出來。簡單來說,就像開一輛很習慣、很順手的老車,就算偶爾有點小狀況,也都在意料之中,可以輕鬆處理。
另一方面,要是選擇了新的生活型態,既不知道這個全新的自我會遇到什麼狀況,也不知道怎麼對付眼前發生的事。未來變得難以預料、生活充滿不安,搞不好會覺得接下來的日子更痛苦、更不幸。也就是說,大家儘管有種種不滿,但保持「現在的我」還是比較輕鬆又安心的。
年輕人: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嗎?
哲學家:當我們打算改變生活型態時,這對我們的「勇氣」是一大考驗。是要選擇改變、面對「不安」?還是保持現狀、繼續和「不滿」糾纏不清?我想你應該是選擇了後者吧!
年輕人:⋯⋯您又提到了「勇氣」。
哲學家:嗯。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的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幸,不是過去或環境造成的,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只是「勇氣」不夠而已。換句話說,就是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