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任何事情改變您的初衷,堅持很難,動搖很易,這是一場持久戰,就看誰可以跑到最後🏃🏻♀️
-
說了很久終於都來到 #虎吼石河了,比想像中短,只有尾段1/10路程左右的距離,很快就爬過石河! #新手不宜
-
路線: 水口村→引水道→中狗牙坑→虎吼石河→一線生機→閰王壁→小鳥回頭石→斬柴坳→鳳凰徑→心經簡林→昂坪
距離: 6.5公里
時間: 5小時
難度: 🌟🌟🌟🌟⭐️
體能需求: 🌟🌟🌟🌟
技術需求: 🌟🌟🌟🌟⭐️
交通: 可於東涌乘坐11/ 11A/ 23號大嶼山巴士至水口村(東) 下車
* * * * * * * *
Hikpedia正式登陸MeWe啦,Link in Bio,比幾分薄面Follow一下我地啦!不定期分享路線資訊!
Don’t let big tech keep you in the dark!
-
ᴛᴏɢᴇᴛʜᴇʀ, ᴡᴇ ʜɪᴋᴇ👭🏻
ʟᴇᴛ’s sᴇᴇ ʜᴏᴡ fᴀʀ ᴡᴇ ᴄᴀɴ ɢᴏ🏃🏻♀️
fᴏʟʟᴏᴡ ᴏᴜʀ ɪɢ: @thehikipedia
-
歡迎在圖中標記ᴛʜᴇʜɪᴋɪᴘᴇᴅɪᴀ,不定期將精選照片分享到限時動態📷
#山上日常
.
.
.
.
.
.
.
.
.
.
#hikipedia #mountainvibes #行山 #山系 #香港行山 #hongkonghiking #hkhiker #hikinghk #hikingadventures #trekking #山歩き #rrunninggirl #ナイキ #新作 #ランニング女子 #outdoorrun #mountainvibes #行山 #山系 #香港行山 #登山 #行山路線 #登山女子 #本地遊 #hongkongtrail #hikingadventures #山が好き #hiking #mountains
虎地坳交通 在 浪遊工作室 - Stephen's Travel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香港行山遊(2)東梅古道(香港奧運徑)--- 東涌至梅窩]
我從來沒有想過可以由東涌徒步至梅窩的。
武漢肺炎暫時終止了出外旅遊的機會,但卻在這段時間令我發掘出香港更多的美景。我也從來沒想過,這個網頁會介紹香港本土的地方。也許,這也是這場疫情帶給我的一些小確幸。
原來,香港真是很美。 一個小小的地方有無盡山水, 海景, 島嶼風光,也有一些隱世村莊, 也有大大小小的行山小徑任君選擇。以前從未有興趣去發掘。但現今卻去尋索,找到很多新奇的發現。
今次我由東涌開始,走過東梅古道,到達梅窩。
的確,我在這段路途的起點先偷了步。早上坐港鐵到東涌,在東薈城吃過午餐,坐的士到距離東涌不遠,位於北大嶼山高速公路旁邊的白芒村口。事因我不喜歡在馬路旁邊徒步,並且也省掉我一小時多的路程。這段路開始從白芒村口,經過牛牯塱,大濠新村(白芒,牛牯塱及大濠新村俗稱三鄉),亞婆塱,黃公田,一直下到梅窩的白銀。這段路以2008年北京奧運作為紀念,實質與北京奧運無關。 但沿著小徑一路上刻有奧林匹克運動的一些項目。這條東梅古道更是昔日往來東涌及梅窩的歷史古道。在路途中更可看到一些當年的歷史遺跡。
在白芒村口下的士後, 沿著一條小徑走入白芒村,沿途可看到一個古代焚化爐及一座古樓。走過白芒村,沿路走入牛牯塱。途中經過一片寧靜的田園景色。過了牛牯塱之後到了大濠新村,並開始進入一條綿延小徑,此時開始一路上山。上到山上不久,一條分叉出來的小梯級便來到一個涼亭。這裏可以一眼望到北大嶼山的海岸風景,甚至在風和日麗的天氣下遠望到屯門一帶。
離開涼亭繼續沿梯級向上爬,這段梯級都頗長,之後到了一處分岔路段。 一邊是老虎頭郊遊徑,可通往愉景灣。而這裏也是整條古道的最高點。從這裏開始下山,到了望渡坳避雨亭,開始望到梅窩一帶的小村落群, 以及從山上望到梅窩海灣的美景,實在心曠神怡。這裡沿著梯級下山,經過銀礦洞及銀礦瀑布。銀礦灣的名字由來原來是來自這個銀礦洞。銀礦瀑布在豐水時應該很美,不過現在是乾水期,只看到一條細小的溪水,實在有點失望。再走不遠便到了白銀鄉。這裏是步入梅窩社區的第一村。從這裏沿著小車路便可走到銀礦灣海灘及梅窩碼頭,稍作休息後便乘船回到中環。
東梅古道從白芒村口到梅窩全程六公里,全程為石屎路,連休息時間三小時左右行完。個人覺得上山幅度並不大,比梅窩至愉景灣容易行,也讓我觀看到大嶼山隱世小村的田園風光。 我認為從東涌出發至梅窩較好。如果相反方向相信是不能偷步 的,因為從白芒村口是沒有的士或公共交通工具可回到東涌,必要多走兩公里多的路段。
#其中一條我最喜愛的行山徑
#初中等難度非常容易行
虎地坳交通 在 舊時香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又到清明節、孝子賢孫紀念先人的日子。談香港墳場,大家都能數得出柴灣、將軍澳、荃灣等華人永遠墳場,但大家又有否聽過新九龍七號墳場。
它是一個已消失的墳場,它的出現與消失,見證了香港城市的拓展與變遷。
這個墳場設立於1935年。根據1936年報章報道,它位於「九龍牛奶房」——即九龍維記牛奶有限公司、今日彩雲邨對上的山地,東面接近晏打臣道(今日之安達臣道),南面近大同罐頭公司工場(即今日之茶寮坳),西邊近九龍直通西貢市之陸軍公路,北面靠近往西貢之公路(即今日清水灣道)。
隨著戰後人口激增,當局於1955年公告七號墳場在當年年底前遷葬骨骸,以拓展居住用地;逾期無人認領的骨骸將由當局火化,骨灰遷葬沙嶺金塔墳場。
踏入六十年代,遷葬後的七號墳場荒塚纍纍,荒蕪一片,當局開始安排一些不符合徒置資格的居民遷入,作臨時安置,首批居民來自九龍洗衣街寮屋、何文田木屋區、大坑西平民屋及白布街木屋區等;後來遷進的居民還包括來自橫頭磡、老虎岩(今名樂富)、東頭村平房區(今東頭邨)、觀塘、牛池灣、落山道及茜草灣等徒置區,令該處漸漸形成了一個人煙稠密的徙置區。
當年區內搭建了不少木屋,當地居民依照原墳場的羊腸小徑,將木屋分區為小村落,取名「新新村」、「和平村」、「聖母村」、「新觀村」等。
但由於該處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出入市區皆要依靠非法「白牌車」接載,供水設施短缺,環境衛生惡劣,又缺乏公共電話設備及教育設施;甚至在遷入初期,山路邊不時發現白骨和破舊的陪葬品,令人不寒而慄,深為居民所詬病。
截至1963年9月,該處已住有居民約6,000人,失業情況相當嚴重。
根據1966年報章報道,當局決定將「新新村」及「新觀村」拆遷,安排兩村共約千戶中的九成多居民,移居鹹田(今名藍田)等徒置大廈,改善他們的生活;餘下居民卻因登記資料與當局紀錄有出入,被認為屬僭建戶,遷徙工作拖延多年。
直至七十年代,港府落實在原址興建順利邨,區內居民全數遷出,七號墳場之名隨後漸被人遺忘。
#舊時香港 #舊時香港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