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媽咪大作戰 🇳🇿
「Toa仍在大海尋母...大家現在真的需要一些奇蹟!」紐西蘭北島南端的濱海小城普利莫頓,這個星期日突然出現了一頭「迷路嬌客」——一頭大概只有4~6個月大的虎鯨幼崽,不明原因與鯨群走散,獨自擱淺在附近海灘。儘管目擊村民與紐西蘭的鯨豚救援專家很快地緊急動員,順利讓幼鯨脫困;但大海茫茫,仍在哺乳期的幼鯨,野放後獨自存活的機率近趨於零。因此紐西蘭政府與各地沿海社區,都全力出動「大海協尋」,希望能找到幼鯨應該還在附近海域的原生鯨群,在一切都還來得及的時候,盡可能讓迷路的幼鯨回到焦急的虎鯨媽媽與家族的身邊。
.
這隻被地方居民以毛利語命名為「Toa」的幼鯨(字義有「勇氣」、「勇敢」或「戰士」的意思),是一頭體長2米半,初判年齡只有4~6月大的雄性虎鯨幼崽。根據社區回報,他星期日下午在波利魯瓦港北郊海灘擱淺,當時港灣高處的鎮民曾目擊:「港灣外有虎鯨群出沒...但好像不是正常覓食,看起來有點焦躁?」
.
然而傍晚天黑,加上冬季天氣海象不佳,當大家忙著救援Toa的同時,港灣的虎鯨家族就已不知去向。因此就算Toa脫困後的健康狀況良好,眾人也無法放他出海,任憑無法獨自生存的他自生自滅。
.
為了幫助Toa與家族團圓,附近的沿海城鎮與趕來救援的紐西蘭鯨豚專家們,主要分成兩路工作:救援專家與志工團們,先是在港區的淺海處設置了一個臨時的鐵欄收容區,一方面檢查幼鯨的健康,一方面也24小時輪班陪伴他,紀錄他的呼吸與行為狀況,並保持他的濕潤、換氣,試圖安撫Toa還算有精神但頗顯緊張的慌亂情緒。
.
「虎鯨是高度倚賴同伴的群體動物,雖然我們不是Toa的家人或虎鯨同類,但有總比沒有好...我們仍試著用各種設計過的互動陪伴,讓他盡可能地減少不安的身心壓力。」
.
至於另一路團隊,則大舉協調威靈頓港(南方20公里而已)的漁民、船團與民間航空隊,無分時間與天候地發動「海陸大協尋」——因為虎鯨是高度社會化的群居動物,一次一胎的母鯨與幼崽又是出了名的互動緊密——若按習性判斷,與幼鯨走散的虎鯨家族不會輕易就放棄失蹤的虎鯨寶寶,應該還在「附近海域」焦急搜尋。
.
然而「附近海域」到底有多近?對於協尋船團來講,卻是實實在在的「大海撈針」。除了冬季海象不穩定影響海空搜尋外,虎鯨群每天的移動距離更可超過300公里,而Toa走丟的海域又剛好在紐西蘭南北島、東西岸的交界海域,東西南北各個方向都有可能出現Toa家族的蹤跡。因此到底要如何找起?找到的鯨群又怎麼確定是不是Toa的母親?就算一切確認,緊張而疲倦的4個月大幼鯨,又該如何被送到鯨群附近一族團員?各種複雜而困難的救援問題,也都讓紐西蘭傷透了腦筋。
.
找媽咪的行動是一回事,但人類要充當哺乳期虎鯨的「臨時保姆」,則又是高度專業與複雜的重責大任——像是周日救援後的身體檢查,趕赴現場的鯨豚專家與志工助手們,光是抽血就花了好大一番力氣,因為虎鯨的皮膚很薄,但鯨脂與肌肉組織非常非常的厚,要能快速抽到足夠的血液,又不能讓高度緊張的Toa更加焦慮,確實是需要專業經驗與細心。
.
根據初步驗血,截至周一晚間為止,Toa都有輕微的貧血現象,「但考慮到他已經好幾天沒喝到母奶了,擱淺又是一直處於搞不清楚狀況的高度緊張情緒,會有一點虛弱應該還算正常。」而目前現場人員只能定時用餵食管給Toa補充電解質與營養劑,要如何臨時組成鯨乳替代的「人工配方奶」?國際鯨豚專家們也正積極地與紐西蘭方面提供專業建議。
.
Toa目前只有4~6個月大,但虎鯨的幼崽哺乳期大概是1年以上或可長達2年。而與人類可以喝其他動物乳水替代的狀況不太一樣,虎鯨乳汁的脂肪含量極高——以一般全脂牛乳4%左右的含脂量為比較,虎鯨乳汁的脂肪比例大概是40%,是有時會呈現綠色的高濃稠液體——因此要如何調出適合Toa食用、符合他健康狀況的替代乳品,也是與時間賽跑的突發嘗試。
.
救援團隊認為,由於Toa年紀還很小、與鯨群走散的時間尚短,團圓行動因此尚有「樂觀努力」的空間。就算無法真的找到Toa的原生家族,專家們也不排除讓他與紐西蘭附近其他的虎鯨家族接觸,「因為其他虎鯨群也有可能會接納這頭幼小的『走失寶寶』回家照顧。」
.
但如果兩種嘗試都落空的話,救援團隊可能就要視Toa的健康做最壞的安排打算——畢竟Toa真的太幼小了,而紐西蘭境內也沒有足以收養虎鯨的人工環境與專業團隊。因此在最不理想的狀態下,救援團隊恐得對Toa實施安樂死。
.
不過就目前而言,讓年幼的Toa回到鯨群家族裡,仍是地方社區與各國鯨豚專家們的唯一想法與任務。這是因為Toa目前的健康良好;周二傍晚到周三,搜尋船團也在威靈頓海域先後發現了兩群可能的虎鯨家族:
.
「後續的評估會依現場狀況進行,我們不會給Toa的狀況設下具體的期限——不只我們小鎮,紐西蘭上下都在全力幫助Toa回家!」
.
Photo Credit:AFP
.
#Toa #快點回家 #Orca #KillerWhale #虎鯨 #殺人鯨 #紐西蘭 #海洋 #迷路 #生態 #NewZealand #Plimmerton #國際新聞 #udnglobal #轉角國際
虎鯨習性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如果有 Apple TV+ 的話,此刻最適合看的應該是由大衛艾登堡擔任旁白《這一年,地球變得不一樣》。
48 分鐘的紀錄片,用有紀錄有研究有真相的方式,告訴觀眾一個其實我們都知道的事實:如果沒有人類,地球上其他生物都會過得好很多。很多時候,我們連自己的存在到底造成了什麼問題,都不知道,直到這個社會稍微因為 COVID-19 停止運轉,讓不斷被碾壓的生物喘了口氣。
在舊金山,棲息在金門大橋下的白冠帶鵐,平常啼叫聲都會被車輛交通聲淹沒,但因為封城,交通量驟減,他們有了新的求偶叫聲,2020 也是他們最成功的繁殖季。
同樣的,封城後短短幾天,洛杉磯的空氣品質達到 40 年來最好的程度,北印度居民30年來第一次看到喜馬拉雅山,照片傳遍全球。
佛羅里達的朱諾海灘每年都人山人海,2020突然消失的人群,讓數量銳減的海龜赤蠵龜終於敢上岸產卵。科學家估計,海龜築巢的成功率比過往跳升兩成以上,從 40% 增加到 61% 。
因郵輪減少而更安靜的阿拉斯加海域,座頭鯨鳴唱的時間變長,可以與距離更遠的同伴交流溝通,母鯨比較放心離開幼鯨更遠的距離去覓食。海運運輸量下降,讓紐西蘭的海豚、溫哥華的虎鯨都交談更頻繁。
沒有米餅可吃的奈良鹿回頭去吃草,變得更健康、更不會誤食遊客的塑膠垃圾;狩獵季取消的南非,各種草原動物進駐沒有遊客的度假村,失去六成棲地的花豹突然改變習性,白天就出來狩獵。過去因海灘遊客眾多而無法餵食小企鵝的黑腳企鵝爸媽,2020 年讓他們的孩子存活率大增,因為可以一天吃多餐吃飽飽,十多年來首見。
山地大猩猩生出了兩倍的後代,刺海馬的棲地海草床沒有被漁船破壞而數量大增,2020 也是 21 年來第一次全年沒有犀牛因角被獵殺。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馬賽馬拉獵豹的狀態。他們雖然遠離人煙,但過往由於觀光客的車輛、講話聲、對講機聲阻礙了母豹跟小豹的溝通,以至於獵捕成功的母豹得喊叫小豹很多次、較大聲,反讓小豹淪為其他獵食者的獵物。2020 年,許多小豹將因為沒有人干擾而得以存活。
虎鯨習性 在 林于凱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近期網路瘋傳一段影片,桃園水族館Xpark的斑海豹在不到10公尺長的壓克力缸內游動,在短短1分鐘內就來回了5次😰😰,斑海豹原本是生活在西北太平洋的高緯度冷水開闊海域,這樣的生活空間對牠來說真的是太小了;
歌手 #陳芳語 還發文說:「動物們撞玻璃撞到受傷,因為他們很想出來」。事實上,海洋生物在原始環境中,是沒有 #牆壁 的概念,所以飼養大洋動物的水族缸,都要經過特殊設計,否則像魟魚、鯊魚等體型稍大的動物,被圈養久了,因為與缸壁長期碰撞,容易出現尾鰭(尾部)受傷的情況 🦈🐬🐟🐠
美國2013年上映一齣紀錄片「 #黑鯨 」,記述的是一隻公虎鯨3次攻擊工作人員的事件,鯨豚學者表示圈養對虎鯨的身心帶來極大的壓迫感及創傷,目前美國加州及紐約州都立法禁止虎鯨圈養。
🙋♀️🙋🙋♂️
如果看到不當動物展演場所可以怎麼處理?
針對透過動物展演來營利及拉攏生意的場所,台灣的《動保法》及《動物展演管理辦法》都有相關規範,要求該場所必須提供 #符合動物習性與其生理狀態之飼養環境、 #必須提供必要之醫療,同時這些場所營業也必須先跟地方主管機關申請,才可以進行動物展演。
民眾若發現有疑似不當展演的情形,可以 #拍照錄影存證,詢問相關動保社團,或透過1999來進行檢舉。若經查證屬實,這些不當動物展演場所會被開罰並被要求改善。
🙅♀️🙅🙅♂️
不過,據辦公室同仁索取資料,高雄的動保處目前手上所掌握到,有申請合法程序中的動物展演場所只有三間:#壽山動物園、#淨園農場以 及 #天空之城農場。
這三個場所目前都在補件申請、改善的階段,而就我手上所掌握到的,高雄動物展演場所絕不只這三間;在《動物展演管理辦法》立法1年後, #動保處應該要有人力儘速盤點這些場所。
動保處也應要求業者必須 #指導遊客如何與動物正確進行接觸,不要讓遊客出現戲謔動物的行為;未來亦可跟教育局合作, #校外教學要以有動物展演許可證的場所為主!
畢竟,很多動物,是因為人類的好奇心,被迫離開他們原本的家園。
對這些離開家園的動物,我們應該要能理解他們的原生環境、生理需求,並且給予適當醫療,都是基本的;我們帶小朋友去動物園的時候,也要能夠讓動物園發揮它的功能:對於野生動物的了解,以及 #保育工作如何進行 的教育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