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蝦粥龍蝦粥 #138元起 #限晚餐宵夜場
🦐千韻海鮮粥。#文忠路 #瑞豐夜市旁
5種海味配料海鮮粥$138起🙌
高湯用虱目魚骨和洋蔥蘿蔔熬出粥底
湯頭口感比較有海味和蔬菜清甜
🔜 https://pse.is/MQQ9R
#覺得粥上的蒜酥很化龍點睛
#只有晚場
🦑原味海鮮粥($138)
每碗粥的基本配料有鮮蚵、小卷、蛤蜊、蟹管肉、鮮蝦
#料多多很豐富
🦐霸王鮮蝦粥($228)
超過10隻大蝦排排站,愛吃蝦的來這碗就對了!
#蝦子都不是小小的那種
🦞波士頓龍蝦粥($388)
1人獨享半尾波龍還有濃郁蝦膏,爽快!!
🐙澎湖蛋小卷海鮮粥($228)
精挑帶卵的澎湖鮮卷,產地直送的甘甜美味
➖➖➖➖➖
🦐千韻海鮮粥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文忠路66號
電話:07-5520338
時間:17:30~01:30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土瓜灣的破落唐樓,藏着一所老店。抬起頭,只見門口的金字招牌,筆鋒老派,店內還留有一對龍蝦,蝦眼亮起紅燈,宛如畫龍點睛,彷彿透露着昔日的威水史。垂頭時,乍見褪色的紙皮石,配上放滿麵餅的玻璃櫃。格局是前鋪後工場,偶爾傳來壓麵機的鏗鏘響聲。但耳朵始終不及鼻子靈敏,清幽的蝦子麵香,縈繞土瓜灣半世紀。 店名...
蝦子都不是小小的那種 在 高雄美食地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全蝦粥龍蝦粥 #138元起 #限晚餐宵夜場
🦐千韻海鮮粥。#文忠路 #瑞豐夜市旁
5種海味配料海鮮粥$138起🙌
高湯用虱目魚骨和洋蔥蘿蔔熬出粥底
湯頭口感比較有海味和蔬菜清甜
🔜 https://pse.is/MQQ9R
#覺得粥上的蒜酥很化龍點睛
#只有晚場
🦑原味海鮮粥($138)
每碗粥的基本配料有鮮蚵、小卷、蛤蜊、蟹管肉、鮮蝦
#料多多很豐富
🦐霸王鮮蝦粥($228)
超過10隻大蝦排排站,愛吃蝦的來這碗就對了!
#蝦子都不是小小的那種
🦞波士頓龍蝦粥($388)
1人獨享半尾波龍還有濃郁蝦膏,爽快!!
🐙澎湖蛋小卷海鮮粥($228)
精挑帶卵的澎湖鮮卷,產地直送的甘甜美味
➖➖➖➖➖
🦐千韻海鮮粥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文忠路66號
電話:07-5520338
時間:17:30~01:30
蝦子都不是小小的那種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土瓜灣的破落唐樓,藏着一所老店。抬起頭,只見門口的金字招牌,筆鋒老派,店內還留有一對龍蝦,蝦眼亮起紅燈,宛如畫龍點睛,彷彿透露着昔日的威水史。垂頭時,乍見褪色的紙皮石,配上放滿麵餅的玻璃櫃。格局是前鋪後工場,偶爾傳來壓麵機的鏗鏘響聲。但耳朵始終不及鼻子靈敏,清幽的蝦子麵香,縈繞土瓜灣半世紀。
店名如述,蝦記麵廠。現在的老闆叫陳志雄(Gary),已是第三代。舊時,陳家於廣東道官涌經營一麵家。到了六十年代,陳父頂手土瓜灣的蝦記麵廠,迄今屹立五十年,曾經風光一時。2000年代初,經歷舊啟德機場搬遷,加上傳統麵食逐漸式微,生意一落千丈。Gary憶述,當時開家庭會議,氣氛躊躇,一家人想結業就算。他頓覺可惜,年少氣盛,把心一橫,舉手說要接手撐住。那一時的衝動,卻救回麵廠。
翌日,他立即回來打麵。當時蝦記開很長時間,他六時回店,七時開門,直至晚上八時才關門,天天披星戴月。一年更是開足363天,過年也只敢輕輕休息兩天。後來禍不單行,遇上沙士,加上大廈外牆裝修,生意更是每況愈下。Gary屢次想放棄,但幸獲老業主減租,共渡難關:「老業主跟我說過一句,只要你們願意繼續做,就一直做吧,除非這座樓要拆。他真的很有人情味。」一所小小家庭式麵廠,靠人情味才撐至今日。
麵廠時至今日,終憑着金牌蝦子蝦闖出名堂。其獨門湯底,加入足料大地魚、蝦米、蝦子熬三小時,直至溶爛才入味。大地魚須預先燒香才放進湯,這樣最香。蝦子則從蘇州取貨,選用一級來貨,三百元一斤,香味夠,不會死鹹。雞蛋也捨得放,做一爐麵,起碼放60隻蛋,增加其蛋香和韌性,真材實料。「要保持質素,你都放多些本。如果客人吃出認為值,貴一兩元也不是大問題。」Gary解釋。
要做一個蝦子麵,其後還花上大半天的工序:壓麵、過麵、切麵,然後人手逐箸執,還要焙乾和蒸麵。吃時,吃得出背後的巧思。喝口湯,湯底蝦味濃郁,不放任何調味料,味道也夠豐富,不像坊間麵食,一大朕鹼水味。吃下口,麵條有彈性,軟硬度剛剛好,實屬上佳。小小麵餅,全靠蔡耀球(球哥)師傅,在此打拼大半世,不離不棄,守業到底。說到尾,也是人情味所致。
今天的蝦記麵廠,賣十數種麵,金牌蝦子麵、瑤柱蝦子麵、蝦子蛋麵等等,只做零售不批發,只賣熟麵沒生麵,重質多於重量。捱了十年八年,Gary終於有糧出,更為蝦記字號於區內添上名氣。總算是,守得雲開見月明。
雖然傳統麵食買少見少,被稱為夕陽行業,但Gary和球哥卻未懼怕前路難行,反而珍視手執的「夕陽」。「有人說,蝦子麵是夕陽工業,我說未必,看你怎樣看。到年輕人年紀大了,吃即食麵吃到厭,又會取蝦子麵去煮。夕陽過後,第二天太陽,仍舊會出來。」球哥以笑聲作結。
麵好,近黃昏又何妨。有些味道,是超越時間。
編採:葉雙
攝影:鄧廣基
剪接:夏以晨
蝦記麵廠
地址:土瓜灣馬頭涌譚公道69號
電話:2712 1281
營業時間:9:30am–7:30pm
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Harkeenoodleshop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蝦子都不是小小的那種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天未光的旺角,像一座沉睡的城。早上五時,於一片陰沉的藍調中,一家小店亮起燈,開動起「隆隆隆」的機器,一漢子在忙,手靈靈巧巧地搓粉、溝料、切麵。驀然望望,原來是家麵廠。羅坤發麵廠,大隱隱於市,藏於旺角街市的一角,做麵賣麵,將字號傳了七十年。傳到第三代,風光不繼,昔日花了十足力做的麵,再沒兩分回報。做麵,賺不到大錢,只求做出口碑,問心無愧。
羅家籍貫潮州,由其爺爺一代,於大陸已經開始做麵。生麵、粉、銀針粉等等,這麼幾種,沸沸揚揚,忙了大半世。1958年,爸爸羅坤華偕父母到香港生活,承繼做麵手藝,先於大坑東設麵廠,題「羅坤發」作字號,因潮州人做生意,最愛「發」和「隆」二字,加上其姓氏及坤字輩,分量十足,見他何等重視。
1973年,大坑東廠房發生火災。他們遂把麵廠搬到花園街,後開設熟食麵檔,前鋪後廠,愈做愈大,風光一時。「最誇張係好多人排隊,一日做4000斤蝦子麵。」第三代掌陀人羅偉明,就是在這樣豐裕的環境下成長。他八歲開始在店內幫忙送貨,十五歲開始跟爺爺爸爸學做麵,至今天,見他總是沾得滿臉白粉,不怕髒,不說累,非常投入,注定一生與麵結緣。
輾轉間,他們亦把廠房搬回旺角亞皆老街,扎根旺角。不做批發,只作零售,來買的通通是街坊熟客,偶爾還見到明星。然而,近年生意惡做,2012年因租金上漲,他們被迫關掉麵檔,只留廠房。甚至試過在花園街賣衫。但兜兜轉轉,還是始終放不下手執的麵絲。
奈何,歲月沒有等人,這兩年,爸爸媽媽年紀漸老,決定退休,不便落鋪幫忙。舊時人多好辦事,今日就剩羅偉明一人獨守廠房做麵,何等欷歔。行業難做,只得太太打理店面,賣麵找錢。廠房也請不到師傅,惟有凡事獨力撑。全年無休,一星期工作七天,清晨五時出門,起碼晚上七時才收工,披星戴月。難,卻未言累。「個世界唔同咗,人情味都無咁濃。以前,無論如何都賺到錢,而家,你出盡十分力都未必有兩分回報。」
做麵界中,羅偉明算後生。「我今年先46歲,仲有對仔女要養,又要守住個老招牌。」語畢,聽出一份潮州大男人的擔當。所以,他每做一個麵,都講究新鮮質素,對得住自己,也留住客人。以做蝦子麵為例,他們沿用傳統,一定全用鴨蛋,就算貴,都不惜工本。因為鴨蛋夠黏性,做出來的麵才有彈性,韌度十足。過麵過四次,絕不能偷工減料。走鹼過程也不能馬虎,否則麵有鹼水味,成敗筆。連別人毫不重視的執麵,他也親力親為,一雙靈巧的手,把麵如髮絲般慢慢梳好:「買麵係買賣相。人哋買麵,不是買麵碎,怎能馬虎?」也難怪,小小麵廠,貨如輪轉,客似雲來,總算不枉一番心機。
說麵,羅偉明如癡如醉。但他亦分享一段小往事,在做麵前,他差點就當成漫畫家了。1980年代,他跟過邱福龍學習畫漫畫,也試過投稿到雜誌,當年畫的周慧敏肖像,大獲好評。但家人反對他入行,認為畫漫畫沒前途,要他繼承麵業,豈知事隔三十年,卻是殊途同歸?那年心志,早已如煙,可不可惜,也沒法子。他笑言,結婚後,一切只為了一頭家,早已拋下了畫筆,現在就只想專心為麵廠奮鬥,望一切,努力終有回報。
羅坤發麵廠
地址:九龍旺角亞皆老街3號地下
電話:29519712
採訪:莫小巧
攝影:謝致中 梁兆麟
剪接:麥煒軒 謝致中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