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前胎兒貧血之診斷>
大人會貧血,寶寶也會貧血。最近遇到相關case,來整理一下。
完整文章請看:
https://drjessicakang.blogspot.com/2021/08/blog-post.html
---
以下重點整理節錄:
#胎兒貧血的原因:
1. 溶血: 最多是血型不合的溶血,在產前以Rh血型較常見,另外比較少見的是Kell、Duffy和Lewis。
2. 感染: Parvovirus B19會抑制紅血球生成,因此也會造成貧血。如果可以即時進行胎兒輸血來校正,通常撐過去後預後都不錯。
3. 胎兒母體間出血 (Fetomaternal hemorrhage)
4. 雙胞胎輸血症候群/twin anemia polycythemia sequence
#產前要怎麼確定胎兒貧血的狀況?
1. #超音波!!! (我們最常使用 #非侵入性的工具)
目前公認的就是16週以後量測 #中大腦動脈的血流流速 (MCA PSV)。
我們會比較MCA PSV的MOM值(課本或網路都可以查到週數對照的值),MOM>1.25會要開始懷疑有貧血的狀況,如果MOM>1.5則有可能需要進行胎兒輸血了。
2. 臍帶血
3. KB test
另外抽血也可檢驗血型的抗體濃度。當抗體過高超過一定濃度,搭配MCA血流出現變化,會要更密集的追蹤! (大約1-2週就要追蹤中大腦動脈的血流)
#產前可以做甚麼
胎兒治療的部分就是進行胎兒輸血。
1. 臍靜脈: 和臍帶血穿刺的方式一樣,以羊膜穿刺的針目標對準臍靜脈。
2. 胎兒腹內的肝門靜脈
3. 腹腔內輸血: 適合週數小,血管較小的案例。
#胎兒貧血
#fetalanemia
#產前超音波
#產前診斷
#子宮內輸血
#IntraUterineTransfusion
血管流速比較 在 康康醫師超音波共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植入性胎盤診斷新知>
之前有一篇提到了植入性胎盤的產前超音波診斷。
打鐵要趁熱,趁著老師發表在婦產科頂尖期刊的當下,跟大家做一些補充說明
這次的重點就是"Rail sign🚆"和疾病嚴重程度的關聯
🚋🚋🚋🚋🚋🚋🚋🚋🚋🚋🚋🚋🚋🚋🚋
🚂 何謂Rail sign?
在做超音波的時候,除了 #胎盤下方和子宮膀胱交界會有眾多的血管(Subplacental/uterovesical hypervascularity),還會有穿到膀胱附近,像是 #連結胎盤底部和膀胱的血管(bridging vessel)。
另外植入性胎盤也會造成膀胱黏膜層表面有許多 #新生血管(Neovascularization),通常是低流速或是中低流速。
套上血流以後,看起來就有點類似軌道的樣子,兩條平行的分別是胎盤下方/子宮膀胱交界的血管,還有膀胱表面新生血管;連接兩條平行線的就是所謂的bridging vessel。
(畫了很醜的圖一,讓大家可以比較具體的知道這段到底在講啥外星語)
這是先前從未發現過的一個超音波特徵。
/
🚋 Rail sign + 代表的意義?
✔️藉由發現超音波出現Rail sign,去分析生產時植入性胎盤的嚴重程度/深度以及各種併發症。
✔️發現Rail sign (+)的族群,是比較嚴重的! 是屬於胎盤侵犯的深度較深的那種 (Placenta increta/percreta)。
✔️手術方式較困難、需要輸血、需要其他科別幫助(像是心臟內科幫忙放主動脈氣球來減少止血、影像科血管栓塞等),需要子宮切除和膀胱侵犯的比率也較高。
/
🚞 臨床意義在哪?
✔️由於Rail sign和嚴重程度有一定的相關,我們可以藉此來做好萬全的術前準備,或是不會過度浪費醫療資源的每次都重裝備上陣,病人也可以減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治療。
(畢竟全副武裝的基本配備是: 麻醉科、心臟內科、放射科、泌尿科、小兒科、加護病房,敝科還有堅強的血庫...🩺💉🩸)
✏️給超音波執行者的小提醒
降低color balance,可讓減少血流的干擾,不會所有血流都糊成一片,根本看不到所謂的軌道在哪~ (如照片二)
📓原文參照:
The “rail sign”: An ultrasound finding in placenta accreta spectrum indicating deep villous invasion and adverse outcomes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02937821001708
#植入性胎盤
#AJOG
#RailSign
血管流速比較 在 康康醫師超音波共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續前一篇
<淺談植入性胎盤的超音波診斷>
為何說淺談呢?因為這實在是個博大精深的議題,三天三夜說不完。。。
就這幾年學習的經驗,整理一下跟大家分享
#植入性胎盤從超音波能不能診斷
✔️可以,但是有其限制!
常見的/最常在產前被診斷的植入性胎盤通常都是有合併前置胎盤的狀況。
為什麼? 主要是因為可以清楚地透過膀胱來判斷侵犯的深度。
🔎從解剖位置來看,子宮下段和肚皮之間隔著膀胱,因此透過漲尿的膀胱,胎盤/子宮/膀胱交界面可以清楚地被看到。
🔎相對的,如果是位在其他地方的胎盤,子宮外面就是腹腔內的腸子,沒辦法做很好的區隔;可想而知,位在後壁的胎盤,還會被寶寶擋著,是否有植入性胎盤就更難判斷了!
#我沒有前置胎盤是不是就不可能有植入性胎盤
答案是否定的。但是大家也先不用緊張!
絕大部分的植入性胎盤孕婦,先前都有過子宮的手術(包含子宮內膜擴刮手術、子宮鏡手術、子宮肌瘤切除術、子宮腺肌症切除術,剖腹產之類),子宮內膜的表面有疤痕,所以比較容易被侵犯。
因此當你有過這些手術相關病史,就需要注意並且告知產檢醫師。
✏️另外比較特別的是,子宮下段、子宮角還有子宮肌瘤下的肌肉層比較容易被侵襲,這些是有可能超音波沒辦法很清楚判斷的地方。
#超音波下有哪些特徵
植入性胎盤用白話來說,就是胎盤把子宮肌肉吃掉了! 最嚴重的是會吃穿子宮往旁邊鄰近的器官進攻。
所以在超音波下有些特徵可以給我們參考
1. 多發性不規則的血管腔隙/窟窿 (abnormal placental lacunae)
這是最容易發現植入性胎盤的特色。
一般的胎盤是均勻的灰色,當2D超音波胎盤上出現許多黑色的坑疤,這時候就要特別注意了!
另外如果套上血流,發現lacunae附近有血管支配,也要特別小心!
2. 胎盤底部新生血管多 (subplacental hypervascularity)
本來在胎盤和子宮肌肉交界處就會有血管,但是當血管過度增生,再加上血流速度很高(尖峰期收縮流速
3. 胎盤肥大 (placental bulge)
胎盤厚度過厚也是其中一個特徵;另外單純胎盤肥大的病因很多,要考慮先天性感染、貧血、胎兒水腫等諸多原因。
4. 子宮肌肉層變薄 (myometrium thinning)
先前提到子宮前面就是膀胱,而植入性胎盤和膀胱交界面的肌肉層會變得薄,或是看不見。
5. 胎盤底下的低回音區消失 (loss of clear zone)
胎盤底層蛻膜血管所在的區域,超音波下看來是一條黑色的線,當這塊黑色的區域消失,表示蛻膜有受到不正常的侵襲,也就是有可能植入性胎盤。
6. 侵襲到膀胱的特徵
膀胱表面原本是一條連續的線,但是當有血管侵襲或是吃到膀胱,那條線就會斷裂,呈現bladder wall interruption。另外也會造成胎盤和膀胱之間的血管新生(uterovesical hypervascularity)。
如果胎盤部分往膀胱凸出更多(focal exophytic mass),侵襲到膀胱的可能性就更高了。
以上幾點,希望能對大家有點幫助,在執業的各位可以趨吉避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