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長林智堅二連任迄今近7年從未對縣市合併升格表示過看法,日前突然主張新竹縣市合併,且提議要在2022九合一大選前實施,同時表態參與「大新竹」市長選舉,外界痛批根本就是機關算盡。國民黨團今(14)上午邀集新竹縣市區域立委鄭正鈐、林為洲、林思銘及苗栗縣區域黨籍立委徐志榮、陳超明共同召開記者會,痛批民進黨、林智堅「因人設事」、「吃相難看」,國民黨團強烈要求,民進黨要談新竹縣市合併,必須先啟動4大修法:《地方制度法》、《區域計畫法》、《行政區劃法》、《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法完備之後,再討論新竹縣市或竹竹苗合併的議題,才是正辦!
總召費鴻泰表示,當桃園市長鄭文燦對外表示,新竹市長林智堅不在桃園政治版圖內,此話阻斷了林智堅到桃園參選2024市長的計畫,同時也受到桃園地方民意強烈反彈,最後由提攜他的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想出新竹縣市合併構想,趕在2022年縣市長選舉前,在立院本會期結束前修正《地制法》,讓他有機會投入合併後的「大新竹」市長選舉,費鴻泰痛批民進黨、林智堅「因人設事」、「吃相難看」。費鴻泰指出,民進黨意圖將《地制法》人口限制門檻從125萬人降到100萬,費鴻泰諷刺民進黨何不降到80萬人?如此標準,那麼嘉義縣市呢?民進黨嘉義縣市區域立委都在睡覺?都不會為嘉義縣市的發展著想?
費鴻泰指出,根據《地制法》規定125萬人就可以升格為直轄市,那麼行政院、內政部為什麼不升格彰化縣?費鴻泰指出,除了修《地制法》之外,特別還需要修《財政收支劃分法》,現行六都受政府財政補助71%,另外16個縣市均分29%,若未修《財政收支劃分法》前升格第7都,原本6都補助財源將立刻遭到稀釋。另外《行政區劃法》也必須修法,費鴻泰指出,現有新竹縣議員36席、新竹市議員34席,合計有70席縣市議員為地方服務,另外還有新竹縣鄉鎮市長和市民代表,竹竹合併後大概只剩下40席市議員,如何確保地方服務品質不受影響?
書記長陳玉珍表示,當民眾想著何時能打到疫苗的當下,林智堅只想到卸任後的政治出路,倘若真的為新竹發展著想,任期內的6、7年怎麼都不曾提過「竹竹併」的議題?為地方繁榮著想、替地方爭取資源?一心只想用民進黨派系對國家法令為所欲為?民進黨若真的要「竹竹併」,必須認真思考啟動4大修法:《地方制度法》、《區域計畫法》、《行政區劃法》、《財政收支劃分法》,國民黨誠摯建議民進黨,倘若想留下「美好」的政治身影,除了積極修法,林智堅同時也宣布不參加「大新竹」市長選舉,這才是真正為新竹縣市民謀福利的典範,否則再多的狡辯,也只是為個人私利,民進黨把國家法令視為無物,想怎麼修,就怎麼修。
新竹市委員黨團副書記長鄭正鈐表示,林智堅當年在競選連任時,對於竹竹合併問題,表態要從長計議,沒有急迫性。4年過去林智堅突然提出竹竹合併,變成有了急迫性,柯建銘甚至說出要趕在2022年完成,為什麼?原來是柯建銘為了自己愛將未來政治出路,量身訂做、因人設事,完全不考慮國土規劃、行政區域規劃問題,是為新竹縣市好?還是為民進黨好?民進黨可有思考過合併後財源與員額問題?唯有啟動4大修法,才有竹竹併的可行性。鄭正鈐呼籲民進黨請尊重苗栗縣、新竹縣市民意,而不要只有黨意!
新竹縣區域藍委林為洲表示,政治不是詐術,不是在比誰比較會耍伎倆、詐騙民意。民進黨為了林智堅,趕在2022年完成竹竹合併,立法院這個會期要完成修法,這不是詐騙,什麼才是詐騙?民主制度就是首長2任做完就得下台,無論任內是好是壞。林為洲指出,台中市民進黨籍委員也認為,當年台中縣市合併升格也歷經5年,縣市合併沒有這麼簡單;包括台南縣市、高雄縣市因人口數達到《地制法》要件自然升格,這次竹竹併想要硬拗修法,民進黨這不是因人設事嗎?林為洲認為,2026是最好時機,無論是竹竹苗,還是花東都應全盤考量,全國政府也應該認真研究成為兩級化,不要再分大小,這才是為國家長久之計考量。
新竹縣區域藍委林思銘表示,在人口數不足硬要修法降低之下,新竹縣市合併之後的7都,只會成為「迷你第7都」,不能帶來更多統籌分配款與資源,應把共同生活圈的苗栗拉進來,人口、幅員與產業串聯才有意義,否則雲嘉、花東也談合併,全台都是「都」,行政區劃還有意義?國土規劃跟區域劃分就失去意義,新竹縣市目前是不成熟的倡議,民進黨政府必須慎思,應尊重地方議會、民意,經過充分討論取得共識,再來決定新竹縣是否合併的問題,倘若現在要談合併,苗栗縣也應該拉進來一起討論。
苗栗縣區域藍委徐志榮表示,每個縣市都想升格,問題出在地方統籌分配稅款分配不均、不合理所致,歷經多任行政院長,院版的《財政收支劃分法》還出不了行政院,苗栗一年增加50億元稅收給中央政府,地方統籌分配稅款增加不到1億元。徐志榮指出,如果吃相難看的竹竹併蔡英文總統能接受,那就是「蛇鼠一窩」、「沆瀣一氣」,中央要把苗栗擺在哪裡?還有人主張苗北的頭份、竹南歸給新竹,其他16鄉鎮併到台中市,徐志榮痛批民進黨,「苗栗縣不是任人宰割!」、「不要欺人太甚!吃人夠夠!」徐志榮建議,竹苗本就是一家,但因應2022年地方九合一選舉將展開,要參選的都已在經營,現在併下去情何以堪,2026年是適當的時間,必須謀定後動。
苗栗縣區域藍委陳超明表示,當時竹南科學園區傳出疫情時,林智堅竟設置邊境篩檢站,也沒伸援手、以鄰為壑,根本沒有同島一命,心態相當可議,以他個人立場是反對苗栗併入大新竹,同時憂心本來偏鄉地區又更邊緣。陳超明認為,若竹竹苗要合併,那竹竹苗的新都市中心,應該要設在苗栗,緊鄰新竹,這樣才能維持區域發展均衡,苗栗各鄉鎮才不會邊緣化。
行政院補助 一 萬 2022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0827防疫記者會綜整】
今天是連續第7天+0,防疫仍不能鬆懈,累積確診人數271人,居家隔離人數12人。
提醒大家,1922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新增BNT疫苗選項,從明天8/28(六)14:00開始進行意願登記,請鄉親記得上網作意願登記,上一波有上網登記没有打的鄉親朋友,也可以上網加選意願登記BNT,只做加選不影響原登記順序。
從 8/30(一)起廚餘禁入養豬場, 9/1開始到9/30為期一個月全面暫使用廚餘養豬,違者會依飼料管理法第20條處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依次分別處罰3萬、20萬、50萬、100萬、200萬、300萬元,另還有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第28條可處5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鍰,請業者不要以身試法,彰化縣有32家原本合法使用廚餘養豬的養豬場,在禁用廚餘期間,每頭豬補助飼料差額500元,如果是轉型不再使用廚餘,改為飼料飼養的業者,每頭豬補助2500元。
另外,9月底開始登記預約五倍券,10月上旬開始領用,使用期限到2022年4月30日,全民都可免費領取,每人可領5000元,分為紙本券及數位券,有3張1000元、2張500元、5張200元3種面額,欲使用紙本券的民眾可以到超商使用健保卡預定再到超商領取,或上中華郵政網頁預約,發放時在臨櫃領取;習慣使用數位券的民眾可以直接用智慧手機綁定信用卡、電子票證或電子支付APP,使用方式為全國實體店家、攤商、學雜費及部分指定電商等,不適用於網購、繳費、繳稅金、菸品、儲值、投資、買禮券等項目。
8月受西南氣流豪雨影響造成災情,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新增牡蠣平掛式養殖品項,請養殖的業者於8/27至9/5前往登記,周一至周日(配合公所上班時間)都可前往登記,經行政院農委會核准伸港鄉、線西鄉、鹿港鎮、福興鄉及芳苑鄉,都是現金救助區,災損超過20%以上的蚵農,都可以申請救助,請於9/5之前攜帶身分證明相關文件,印章、農、漁會的存款簿、108年入漁權的證書影本,110年放養量的申報資料,都可以前往當地的公所申請。
鹿港和興青創基地,過去是警察宿舍,現以公益換租的方式輔導9位青年成立創意店鋪,變身為青創基地,融合了現代與傳統的多元樣貌,包含社區設計、友善農創、藝術美縣、特色選品、環保布料、皮革手製品、鰻文化及手工甜品等內容,今日介紹其中一家店舖,由吳珈瑩所經營AM ART SHOP,以彰化好物為主題打造新型態的選物店,假期也歡迎大家前往參觀。
行政院補助 一 萬 2022 在 陳歐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振興券」民眾直接領 、全民共同振興經濟
今早歐珀與陳亭妃、余天、吳琪銘、莊競程、黃秀芳、陳秀寳、蔡適委員應聯合聲明
國民黨人士近來刻意錯誤解讀我們「不支持振興券」,反對行政院政策,令我們感到遺憾,我們必須在此提出聲明。
台灣疫情不斷往穩定控制的方向前進,目前也正準備要進入經濟振興階段,我們幾位委員始終如一的立場就是紓困期發「現金」可以救急,振興期發「振興券」可以讓市場經濟活絡,不同的時間點有不同的政策推動,但目標一致就是要讓人民與台灣更好。
然而在這一段時間,我們也接到許多來自基層的聲音,今年因為本土疫情的影響,民眾受衝擊的層面比去年更廣,此時要民眾拿出1千元現金換取5倍券,民眾感受不佳。我們本於民意代表職責,希望將行政院與民意拉得更近、更接地氣。所以才會提出建議:「振興券要升級,並且希望行政院體恤疫情衝擊層面廣,讓民眾直接領《振興券》,全民共同振興經濟。」
在此目標下,國人能以最便捷的方式,直接領取5000元紙本或數位振興券進行消費,進而刺激市場、帶動經濟動能。所以政府也應以各種政策工具結合民間資源,增加國人額外消費的意願,邀請全民一起加入振興經濟的行列。另外,就領券方式、面額大小、使用用途、使用期限、優惠形式、加乘效果等面向,我們也提出如下六項建議:
一、領券最便捷
數位、紙本並行,避免因數位落差導致相對剝奪感,並且簡化民眾領「5倍券」的程序。
二、面額最好用
振興券面額應「有大有小」,以適用於不同樣態之振興,使民眾至夜市攤商、小店家消費如同現金方便使用。
三、用途最廣泛
除繳稅、繳罰單、保費等無關消費行為之用途應排除外,振興券應廣泛適用全國實體店家,並維持去年可繳學雜費、補習費之原則。排除不受疫情影響之民生消費型電商;而藝文相關之售票系統、電影院售票系統、旅遊旅宿相關平台等應可適用。
四、期限最適宜
振興券發放後,需有一定使用期限,以刺激消費、帶動經濟,同時不能造成民眾使用之時間壓力。去年三倍券於7月15日開始發行,使用期限至12月31日,可使用期間為5.5個月。今年度振興券若於9月1日至15日間發行,使用期限應拉長至明年農曆年後,由於2022年農曆春節為2月1日,最適宜的使用期限應訂於2月底,讓振興券使用期間達5.5至6個月。
五、優惠最多元
去年領取紙本三倍券人數超過2千1百萬人,數位綁定僅180多萬人,很多人因為不會使用,而沒有選擇數位綁定。今年應推廣更多元的使用方式,帶動數位轉型,應以支付平台,引導「電子折價券」讓民眾獲得多重優惠,並鼓勵小攤商使用。實體部分,可結合各地方政府、店家組織平台,在消費端提供更多消費誘因。
六、加乘最大值
今年應延續、擴大去年各部會振興措施(藝Fun券、農遊券、動滋券、客庄旅遊券、安心旅遊國旅補助)。除了振興券外,應跨部會協調各種方案的搭配優惠,在去年的基礎上增加「總金額」與「得券人數」,讓更多民眾加入振興行列、讓各產業鏈受惠人數更多,以針對不同產業的振興措施,與5000元振興券加乘,達到最好的振興效果。
-------------
相關新聞:
振興券該怎麼發?8綠委籲「免現金」:讓民眾直接領券
https://reurl.cc/W39aGe
民進黨8立委聯合聲明「振興券直接領」 使用期限延長至農曆年後
https://reurl.cc/Nre14Q